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没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师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发挥聪明才智及主动性,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使设计尽可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使教学资源尽可能生成在预设之内。
片断一:情景创设
在比例尺一课的教学设计前,我了解到学生在社会课上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地图,因此就将教学从地图着手展开,使学生感受比例尺的由来、用途。
教师边问学生边出示一份中国地图:你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多大?
生:我们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千米。
师:老师这里的是什么?
生:这是一张中国地图。
师:那咱们的祖国画在这份地图上怎么这么小呢,是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按照一定的比缩小了再画才这样的,不缩小是不可能画得下的。
片断二:“小小设计师”
比例尺的概念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如果教师直接揭示,学生显然也能接受并理解,但这明显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探究的教学思想,因此我设计了“小小设计师”的教学环节,预设由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数据揭示比例尺的概念。
教师出示问题:“学校新建了一个游泳池,长是50米、宽是30米,你想不想一试身手,做个小小设计师呢?把这个游泳池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下的白纸上。
边讲边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并确定图纸上的长和宽;再绘制成平面图。
(2)分别写出图上的长与实际的长、图上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并化简。
(3)完成后参加4人小组交流,重点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学生在老师宣布完要求后纷纷跃跃欲试,动手制图。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针对图纸的布局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在设计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不同的比例尺,即使相同的比例尺,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在课前,我给学生准备了16开、32开和64开三种不同规格的白纸。
果不其然,学生的设计丰富多样:大部分图的图上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即比例尺)是1:1000或1:500,也有小部分图的比例尺是1:2000、3:500;一样大小的白纸上的平面图有大有小、不同的白纸上的平面图有一样大的;有的平面图显得比较美观,位置大小都适中,有的在白纸上只占了一个小角,有的平面图又显得顶天立地……这些都是我所期待的生成性资源。在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时,我将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情况板书在黑板上,向学生介绍了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比例尺的不同导致了所画的平面图的大小也是不同的,比例尺的大小可以决定图的大小。在学生交流时,我也顺便对学生进行了如何使设计图更美观的教育:你认为符合怎样标准的设计图更美观?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平面图画在纸上既要大小适中,还要考虑在纸上的位置,要根据图纸的大小决定平面图上的比例尺大小……就这样把原来一些联系不太紧密的内容统一起来了,同时将比较呆板的例题教学寓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了。
片断三:当回小老师
比例尺有不同的形式,可以是比和分数形式的数值比例尺,也可以用线段来表示,认识比例尺的关键在于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如果由老师来讲解的话显得比较枯燥,学生未必就能很好理解;如果能请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将发现介绍给大家,让学生来当一回小老师,肯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再次想到了地图,不同地图上的比例尺不仅数据不同,而且形式也是多样的,我设计了组织学生自由组合在自带的地图上寻找比例尺再交流的环节。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围在地图前,没带地图的同学都集中围在老师的地图前,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学生汇报如下:
生1:我在中国地图上找到的比例尺是1:35000000,我想大概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35000000厘米,也就是350千米。
师:大家同意他的解释吗?你也找到类似的比例尺吗?你能介绍一下你那张地图上的比例尺吗?
生2:我这幅地图上的比例尺和他找到的是不一样的,地图上标明比例尺是分数 ,但我想它们表示的意义是差不多的,这张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2000000厘米,也就是120千米。
师:哪些同学的地图上的比例尺也用分数表示的?为什么既有分数形式又有比的形式呢?它们有什么联系吗?
生3:比和分数是有联系的,我们知道比又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所以比例尺既可以用比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生4:我认为这里的分数也是一种比的形式。
师:刚才同学们的讨论都非常有道理,确实是因为比和分数的关系,导致了比例尺的不同表示形式,但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用具体的数表示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我们把这两种形式的比例尺都叫做数值比例尺。
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比例尺呢?
生5:我这幅地图上的比例尺是一条线段,和大家的都不一样。
师: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好吗?
生展示
师:像这样用线段表示的比例尺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比例尺,有没有同学的地图上的比例尺也是这种形式的?
请你量一量这条线段,看看有没有新发现?
生5:这里的线段每一小段都是1厘米长,这条线段一共有4厘米长。
生6:我們这张图上也是这样的,不过它一共只有3厘米长。
师: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这个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7:我们认为,它用1厘米长表示实际60千米。 师:你能将它转化为刚才的数值比例尺吗?请试一试。
学习练习再交流。
反思
“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一定,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因此在设计和教学时要尽量做到:
1、教学目标预设到位
是教学,就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为采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需要设立有意义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统一。教学目标明确了本节课所要达到或完成的任务所在,如果一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极可能导致教学随心所欲,即使再生动的生成也不一定能被老师发现,而成为一种浪费。正确的目标预设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基础,也为教师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进程推进上提供了正确的保证。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动态生成的主体,老师要采用种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发展。一方面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减少动态生成的障碍;另一方面,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中,老师通过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做好思维导向,澄清模糊认识,消除思维障碍;通过引导讨论,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促进生成。同时还要恰当运用评价方法,适时应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结合实事求是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学习中的不足,得以更深入地学习。教师在考虑学习预设的时候,还要注意在“粗”和“精”上下功夫,各教學环节不宜过细过密,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材料,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3、认识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要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要在操作、讨论、探究和练习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教师认识了这一点,才会做到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同时又要有课堂中非预设生成的意识。再聪明能干的老师也不可能将课堂上的任何反应估计到位、了然于胸,谁都无法预知课堂生成的细节。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增长自身的教育智慧,用教学机智去解决预设之外的问题,对教学设计加以调整。不过,课堂有时虽然会因无法预约的意外而精彩,但我们也不必刻意追求无法预约的精彩,因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策略不会因之而轻易改变,无法预约的精彩应是教育智慧的结晶,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
总之,做好生成性教学设计,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要用预设去促进、保护生成,要为有效生成做好充分预设,使每次的生成都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片断一:情景创设
在比例尺一课的教学设计前,我了解到学生在社会课上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地图,因此就将教学从地图着手展开,使学生感受比例尺的由来、用途。
教师边问学生边出示一份中国地图:你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多大?
生:我们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千米。
师:老师这里的是什么?
生:这是一张中国地图。
师:那咱们的祖国画在这份地图上怎么这么小呢,是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按照一定的比缩小了再画才这样的,不缩小是不可能画得下的。
片断二:“小小设计师”
比例尺的概念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如果教师直接揭示,学生显然也能接受并理解,但这明显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探究的教学思想,因此我设计了“小小设计师”的教学环节,预设由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数据揭示比例尺的概念。
教师出示问题:“学校新建了一个游泳池,长是50米、宽是30米,你想不想一试身手,做个小小设计师呢?把这个游泳池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下的白纸上。
边讲边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并确定图纸上的长和宽;再绘制成平面图。
(2)分别写出图上的长与实际的长、图上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并化简。
(3)完成后参加4人小组交流,重点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学生在老师宣布完要求后纷纷跃跃欲试,动手制图。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针对图纸的布局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在设计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不同的比例尺,即使相同的比例尺,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在课前,我给学生准备了16开、32开和64开三种不同规格的白纸。
果不其然,学生的设计丰富多样:大部分图的图上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即比例尺)是1:1000或1:500,也有小部分图的比例尺是1:2000、3:500;一样大小的白纸上的平面图有大有小、不同的白纸上的平面图有一样大的;有的平面图显得比较美观,位置大小都适中,有的在白纸上只占了一个小角,有的平面图又显得顶天立地……这些都是我所期待的生成性资源。在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时,我将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情况板书在黑板上,向学生介绍了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比例尺的不同导致了所画的平面图的大小也是不同的,比例尺的大小可以决定图的大小。在学生交流时,我也顺便对学生进行了如何使设计图更美观的教育:你认为符合怎样标准的设计图更美观?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平面图画在纸上既要大小适中,还要考虑在纸上的位置,要根据图纸的大小决定平面图上的比例尺大小……就这样把原来一些联系不太紧密的内容统一起来了,同时将比较呆板的例题教学寓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了。
片断三:当回小老师
比例尺有不同的形式,可以是比和分数形式的数值比例尺,也可以用线段来表示,认识比例尺的关键在于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如果由老师来讲解的话显得比较枯燥,学生未必就能很好理解;如果能请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将发现介绍给大家,让学生来当一回小老师,肯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再次想到了地图,不同地图上的比例尺不仅数据不同,而且形式也是多样的,我设计了组织学生自由组合在自带的地图上寻找比例尺再交流的环节。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围在地图前,没带地图的同学都集中围在老师的地图前,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学生汇报如下:
生1:我在中国地图上找到的比例尺是1:35000000,我想大概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35000000厘米,也就是350千米。
师:大家同意他的解释吗?你也找到类似的比例尺吗?你能介绍一下你那张地图上的比例尺吗?
生2:我这幅地图上的比例尺和他找到的是不一样的,地图上标明比例尺是分数 ,但我想它们表示的意义是差不多的,这张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2000000厘米,也就是120千米。
师:哪些同学的地图上的比例尺也用分数表示的?为什么既有分数形式又有比的形式呢?它们有什么联系吗?
生3:比和分数是有联系的,我们知道比又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所以比例尺既可以用比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生4:我认为这里的分数也是一种比的形式。
师:刚才同学们的讨论都非常有道理,确实是因为比和分数的关系,导致了比例尺的不同表示形式,但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用具体的数表示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我们把这两种形式的比例尺都叫做数值比例尺。
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比例尺呢?
生5:我这幅地图上的比例尺是一条线段,和大家的都不一样。
师: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好吗?
生展示
师:像这样用线段表示的比例尺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比例尺,有没有同学的地图上的比例尺也是这种形式的?
请你量一量这条线段,看看有没有新发现?
生5:这里的线段每一小段都是1厘米长,这条线段一共有4厘米长。
生6:我們这张图上也是这样的,不过它一共只有3厘米长。
师: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这个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7:我们认为,它用1厘米长表示实际60千米。 师:你能将它转化为刚才的数值比例尺吗?请试一试。
学习练习再交流。
反思
“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一定,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因此在设计和教学时要尽量做到:
1、教学目标预设到位
是教学,就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为采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需要设立有意义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统一。教学目标明确了本节课所要达到或完成的任务所在,如果一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极可能导致教学随心所欲,即使再生动的生成也不一定能被老师发现,而成为一种浪费。正确的目标预设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基础,也为教师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进程推进上提供了正确的保证。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动态生成的主体,老师要采用种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发展。一方面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减少动态生成的障碍;另一方面,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中,老师通过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做好思维导向,澄清模糊认识,消除思维障碍;通过引导讨论,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促进生成。同时还要恰当运用评价方法,适时应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结合实事求是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学习中的不足,得以更深入地学习。教师在考虑学习预设的时候,还要注意在“粗”和“精”上下功夫,各教學环节不宜过细过密,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材料,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3、认识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要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要在操作、讨论、探究和练习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教师认识了这一点,才会做到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同时又要有课堂中非预设生成的意识。再聪明能干的老师也不可能将课堂上的任何反应估计到位、了然于胸,谁都无法预知课堂生成的细节。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增长自身的教育智慧,用教学机智去解决预设之外的问题,对教学设计加以调整。不过,课堂有时虽然会因无法预约的意外而精彩,但我们也不必刻意追求无法预约的精彩,因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策略不会因之而轻易改变,无法预约的精彩应是教育智慧的结晶,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
总之,做好生成性教学设计,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要用预设去促进、保护生成,要为有效生成做好充分预设,使每次的生成都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