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诗词这种文学样式,意境深邃,感情丰富,语言精炼含蓄,如果教法得当,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吸取优秀文学精华,感受语言文学的优美与博大,所以加强诗歌教育既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传承文化的需求。可是,现实中的古代诗词教育的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分析采用“巧借作者生平'话'诗词”的方法进行教学,提出古代诗词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巧借;作者生平;对比;教学
古代诗词,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声韵和谐,便于记诵,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但因其受篇幅所限,思想内容极具概括性,要把它教活、教好,实非易事。所以,诗词教学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结果,教学过程往往是这样:教师仅扣所谓的诗词要点,轻描淡写,只要学生记住名句、作者、某一、二个词的特殊作用就行;学生即使把诗词倒背如流,也无法理解诗词的意蕴,欣赏诗词的美。有感于此,笔者尝试着采用“巧借作者生平'话'诗词”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里所说的“生平”,不仅仅限于人物的人生经历,还包括其思想、趣闻及诗词的写作背景等等。换言之,所谓的“巧借作者生平'话'诗词”,就是结合诗词主旨,略引作者的生平、思想或该诗词的写作背景等,以通俗的语言受课,提起学生学习该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该诗词的热情。这样,避免了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的“灌”,学生一味的记、背而边的变得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从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准确、牢固地把握了诗词的思想内容,同时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激发其课外继续探究学习诗词的兴趣。
此教学方法如下:
一、运用对比手法。初中语文教材里的诗词,往往一课里有四五首,且作者不是同一人。可把这几个作者的某些方面进行对比,揭示其共性与个性,设悬念,“吊胃口”,再结合诗词的讲解释悬。如《初中语文第五册》(2001年人教版)第三十课--《诗词五首》,作者作品有:陶渊明《饮酒》(其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行路难》,白居易《观刈麦》和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五位作者中,有两位做了高官(白居易和范仲淹);有一位当过官的却不愿当官(陶渊明);有两位没当过官(孟浩然和李白)。其中,孟浩然想当官却当不了官。如果把陶渊明和孟浩然对比,就能吊起学生的“胃口”:陶渊明不愿当官,那他喜欢什么?为什么说孟浩然想当官?然后,教师再结合陶渊明的“自然”哲学思想及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讲解《饮酒》--释悬,必能使学生更好的把握该诗意蕴。结合孟浩然自命清高的个性和不无盛世沉沦之感释悬,会使学生对《望洞庭湖见张丞相》写景句如何反映出作者自负不平的心态理解得更加透彻,对“欲济”“羡鱼”的寓意记忆会更加深刻。同样,结合李白的性格、白居易年少的清贫、范仲淹的志向,再讲解其诗词,必能使教师讲得不累,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二、注意教学重点,避免节外生枝。诗词作者的生平、思想、志向、趣闻等等是多方面的,讲解诗词时,应紧扣该诗词主旨对上述材料进行筛选(即“巧借”),且要适可而止,不能离开诗词教学,变成纯粹的讲故事。
三、教师所引材料必须准确无误。无案可稽的趣闻也可用用,以增强趣味性,但应向学生说明这不是史实。否则不仅达不到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反而误导了学生。
四、语言要通俗易懂。笔者称其为“'话'诗词”,意义即在于此。整个教学过程应尽力避免生搬硬套,要讲得浅显易懂,活泼生动。
“巧借作者生平'话'诗词”,笔者认为很适合初中的诗词教学,理由有三:
一、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灌”,学生背,应试教育使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让每位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段话中有几个关键词语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体验”、“领悟”、“评价”,这几个词主要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让所有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笔者认为,要理解古诗,必须做到了解诗人的生平与经历。因每个诗人所处的时代与人生的经历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与经历,我们自然就会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在诗词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经典名句,而且要让学生具有初步的鉴赏诗词的能力,能欣赏诗词的美。如果不让学生对与该诗词有关的文学知识有所了解,要达到上述目的,无异于纸上谈兵。
二、有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认为,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而将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等级上。事实上,这是对古代诗词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简单化,它只是着眼于某种狭窄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而忽视了思维因素与情感因素,影响了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整体意义的挖掘,他必然造成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枯燥化和低效化。要提高初中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不在课本外、课堂外获取知识,那是无法想象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养成课外探究学习诗词的习惯,就得先让他们对文学感兴趣,而教师“巧借作者生平'话'诗词”就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三、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引用材料时,想要做到准确无误,语言通俗易懂,不下一番苦功是难以如愿的。教师要钻研,要思考,无形中知识就得以巩固,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当然,诗词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笔者在此仅提一法,旨在抛砖引玉。而且,拙见中不足、不当之处,尚需大方之家指正。
参考文献
[1] 陈国仁. 为诗歌教学插上读写双翅--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初探[J]. 魅力中国,2009,(29).
[2] 周晓燕. 关注诗词教学 呵护学生性灵--关于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思考[J]. 教育艺术,2007,(11).
[3] 胡远.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对话教学策略刍议[J].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0,(1).
[4] 李维林. 浅谈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J]. 学语文,2009,(2).
【关键词】巧借;作者生平;对比;教学
古代诗词,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声韵和谐,便于记诵,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但因其受篇幅所限,思想内容极具概括性,要把它教活、教好,实非易事。所以,诗词教学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结果,教学过程往往是这样:教师仅扣所谓的诗词要点,轻描淡写,只要学生记住名句、作者、某一、二个词的特殊作用就行;学生即使把诗词倒背如流,也无法理解诗词的意蕴,欣赏诗词的美。有感于此,笔者尝试着采用“巧借作者生平'话'诗词”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里所说的“生平”,不仅仅限于人物的人生经历,还包括其思想、趣闻及诗词的写作背景等等。换言之,所谓的“巧借作者生平'话'诗词”,就是结合诗词主旨,略引作者的生平、思想或该诗词的写作背景等,以通俗的语言受课,提起学生学习该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该诗词的热情。这样,避免了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的“灌”,学生一味的记、背而边的变得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从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准确、牢固地把握了诗词的思想内容,同时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激发其课外继续探究学习诗词的兴趣。
此教学方法如下:
一、运用对比手法。初中语文教材里的诗词,往往一课里有四五首,且作者不是同一人。可把这几个作者的某些方面进行对比,揭示其共性与个性,设悬念,“吊胃口”,再结合诗词的讲解释悬。如《初中语文第五册》(2001年人教版)第三十课--《诗词五首》,作者作品有:陶渊明《饮酒》(其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行路难》,白居易《观刈麦》和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五位作者中,有两位做了高官(白居易和范仲淹);有一位当过官的却不愿当官(陶渊明);有两位没当过官(孟浩然和李白)。其中,孟浩然想当官却当不了官。如果把陶渊明和孟浩然对比,就能吊起学生的“胃口”:陶渊明不愿当官,那他喜欢什么?为什么说孟浩然想当官?然后,教师再结合陶渊明的“自然”哲学思想及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讲解《饮酒》--释悬,必能使学生更好的把握该诗意蕴。结合孟浩然自命清高的个性和不无盛世沉沦之感释悬,会使学生对《望洞庭湖见张丞相》写景句如何反映出作者自负不平的心态理解得更加透彻,对“欲济”“羡鱼”的寓意记忆会更加深刻。同样,结合李白的性格、白居易年少的清贫、范仲淹的志向,再讲解其诗词,必能使教师讲得不累,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二、注意教学重点,避免节外生枝。诗词作者的生平、思想、志向、趣闻等等是多方面的,讲解诗词时,应紧扣该诗词主旨对上述材料进行筛选(即“巧借”),且要适可而止,不能离开诗词教学,变成纯粹的讲故事。
三、教师所引材料必须准确无误。无案可稽的趣闻也可用用,以增强趣味性,但应向学生说明这不是史实。否则不仅达不到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反而误导了学生。
四、语言要通俗易懂。笔者称其为“'话'诗词”,意义即在于此。整个教学过程应尽力避免生搬硬套,要讲得浅显易懂,活泼生动。
“巧借作者生平'话'诗词”,笔者认为很适合初中的诗词教学,理由有三:
一、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灌”,学生背,应试教育使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让每位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段话中有几个关键词语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体验”、“领悟”、“评价”,这几个词主要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让所有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笔者认为,要理解古诗,必须做到了解诗人的生平与经历。因每个诗人所处的时代与人生的经历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与经历,我们自然就会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在诗词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经典名句,而且要让学生具有初步的鉴赏诗词的能力,能欣赏诗词的美。如果不让学生对与该诗词有关的文学知识有所了解,要达到上述目的,无异于纸上谈兵。
二、有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认为,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而将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等级上。事实上,这是对古代诗词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简单化,它只是着眼于某种狭窄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而忽视了思维因素与情感因素,影响了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整体意义的挖掘,他必然造成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枯燥化和低效化。要提高初中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不在课本外、课堂外获取知识,那是无法想象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养成课外探究学习诗词的习惯,就得先让他们对文学感兴趣,而教师“巧借作者生平'话'诗词”就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三、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引用材料时,想要做到准确无误,语言通俗易懂,不下一番苦功是难以如愿的。教师要钻研,要思考,无形中知识就得以巩固,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当然,诗词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笔者在此仅提一法,旨在抛砖引玉。而且,拙见中不足、不当之处,尚需大方之家指正。
参考文献
[1] 陈国仁. 为诗歌教学插上读写双翅--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初探[J]. 魅力中国,2009,(29).
[2] 周晓燕. 关注诗词教学 呵护学生性灵--关于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思考[J]. 教育艺术,2007,(11).
[3] 胡远.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对话教学策略刍议[J].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0,(1).
[4] 李维林. 浅谈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J]. 学语文,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