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200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更多的是教师牵着学生围绕文本朝着事先预设好的问题走,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的主动性、阅读体验和感受都没了,更谈不上提高阅读质量和创新能力了。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阅读教学,从而一改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给阅读教学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阅读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呢?这是我们共同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从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图片、音乐、视频和文字材料等等,阅读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应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新课是每一堂课的开始。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一堂课的导入是多么的重要。好的课堂导入能很快地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振奋状态。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可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文体不同课文内容安排设计教学的导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容易让学生意想不到,能迅速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
  例如我在导入《阿炳在1950》这篇课文学习时,应用信息技术,播放了一段凄美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同时一边展示江南无锡锡惠公园一座墓穴前的一尊塑像:头戴旧毡帽,身着粗布衫,背上一只破琵琶,左手抱着二胡,右手执弓。随着音乐的节奏,图片慢慢由小到大铺展开来,最后音乐停,图片定格。接着教师指着定格的图片,深沉地说:“这就是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民间音乐家阿炳,他的一生充满悲苦困顿,沧桑无奈,今天我们就通过《阿炳在1950》这篇报告文学来了解阿炳的人生际遇。”话音刚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文要阅读了。这种高涨的阅读热情如果没有音乐、图片等信息技术的融入是很难达到的。
  (二)应用信息技术消除学生阅读倦怠
  传统的阅读教学,常常是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但因为阅读文本所凭据的语言不过是传达思想感情、塑造形象的符号,而非客观事物本身,因而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单靠语文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文本内容和情感,学生的阅读兴趣大打折扣,阅读倦怠潜滋暗长,阅读教学的效果甚微。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能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教育目标更富有真实性并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为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根据教学需要和文本特点,应用信息技术,援引音乐、绘画、书法、电影、风景、动漫、文字材料等,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阅读倦怠。
  例如教学丰子恺的《山中避雨》一课,在介绍作者时,我援引了丰子恺的两幅漫画,一幅是《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一幅是《瞻瞻底车——脚踏车》。学生的兴致极高。带着这份兴致很快转入了课文的阅读。教师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标段序,标记不懂的生字词,理清记叙六要素。读着读着,有部分学生开始有倦怠的表现:有的趴在课桌上,有的不看书,有的发呆……如果接下来教师仍一味地分析讲解,学生被动参与,那么学生的倦怠感只会有增无减。而如果将应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学生的倦怠感就将一减再减,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我接下来的做法是运用多媒体播放《梅花三弄》,让学生配乐朗读。音乐响起,学生的兴致又起来了。接着,我继续配乐播放杭州西湖一处处靓丽的风景,最后定格为杭州西湖全景图,让学生在美的背景图片下同桌互讲山中避雨的故事,学生阅读课文、讲述故事的兴致再度高涨。后面的教学中,我又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细读课文,理解和认识“乐以教和”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学生的兴趣很高,特别是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的选段时,学生简直完全沉醉在音乐中,谈感受时都争先恐后地发言,倦怠感荡然无存。
  二、应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对象主要是课文或报纸、杂志等纸质文本,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少,阅读渠道单一。而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图像、声音、视频的运用与文本一样便利,电子书籍、电子报刊、网络语言、网络文学海量出现。信息技术与文本的融合,凸现了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阅读平台,扩大了阅读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渠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一)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课堂教学中,供学生阅读的文本篇幅是有限的,所传达的内容和思想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变得深远而宽广。这主要依赖于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来完成。教学任何一篇课文,都会涉及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主题分析、内容补白等环节。课本对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只有很简短的一两句话,学生根本不能详细了解。而详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题,增强阅读体验,提高阅读积极性。在课堂上可应用信息技术及时搜索相关信息并展示在屏幕上供学生阅读,或者给时间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搜索相关信息有选择性地阅读。教师还可以课前就把相关信息收藏到班级博客,课堂上让学生进入班级博客,很快找到需要的阅读信息进行阅读。这样还培养了学生利用文本媒体与其他媒体一起完成阅读任务的能力。   例如教学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一文时,课堂一开始,我应用多媒体把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和人物图像展示出来,学生阅读后感到很惊讶和好奇。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竟然成了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竟然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还完成了一系列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多么的令人敬佩啊!学完课文后,学生对莎利文老师更是崇敬。课中我还利用信息技术把小学的一篇课文《厄运中的海伦》及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呈现出来供学生阅读,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海伦·凯勒。再把和海伦·凯勒一样身残志坚,顽强不息的保尔·柯察金、史蒂芬·霍金、张海迪的相关事迹和图像通过超链接技术展示给学生阅读,学生更为震撼,受到的教育和启发更大。
  (二)课外应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充分说明冲破课堂教学格局,拓展教学时空,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着力点。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单凭课堂内的阅读教学是难以达到的,很有必要把阅读教学的任务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课外应用信息技术拓宽阅读渠道。
  例如要求学生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或周末、节假日的时间,健康上网,浏览时政新闻,关注时事热点,观看励志影片,学习名家名作,积累写作素材,查看班级博客,探究与课文学习有关的人物、故事、主题、艺术特点、写作手法及相关作品。也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各种学习网站,接受名师名家的培训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下载语文课件、语文课例、语文专题讲座、名著知识等内容阅读学习。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阅读超越了时空界限,极度的开放和自由。当然,这还需要引导学生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有分辨优劣,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增进学生的阅读交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应该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善于运用语言与人交流。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侧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交流和提高。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比较多的交流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即便是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也因为时间关系或学生主动性不够而走过场。应用信息技术融入阅读教学,可以减少传统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不足、主动性不够的缺陷,最大限度地增进学生的阅读交流。
  例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一课,学生阅读交流的内容很多。如围绕孔乙己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展开交流,围绕孔乙己最后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展开交流,围绕文中多次出现的“笑”各是怎样的“笑”展开交流,围绕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展开交流,围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展开交流。这么多的交流任务,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开通班级博客,教师和学生都进到班级博客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彼此的看法,做到了每个学生都踊跃参与交流,教师又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把握情况,最后教师把学生优秀的观点推荐出来供大家分享。学生在阅读交流中分享了知识,锻炼了分析问题、表达观点、与人交流的能力,尝到了阅读交流的快乐。
  四、应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学生的阅历浅,生活体验少,也因为有些文本内容及作者的生活年代离学生的生活久远,学生往往对文本内容和作者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感受不深,体验不到。应用信息技术播放音乐,能渲染一种气氛,营造一种情绪氛围。学生随着音乐有节奏的,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悲戚的旋律,容易进入情境之中;播放图画,容易唤起人的生活回忆和生活体验;播放影片,容声音、图画、人物、事件于一体,刺激人的各种感官,容易让人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信息技术的融入,强化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例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播放悠扬又略带凄怨的音乐,再加上教师深沉的解说和朗诵,很快就把学生的思绪带入远离此时此地的另外一种境界中去了,学生沉浸在一种浓浓的思乡的愁绪之中。教学刘大杰的《巴东三峡》,播放长江三峡壮丽雄奇的山水风光的动画,时而水流汹涌湍急、时而山峰遮天蔽日、时而江面狭窄曲折、时而奇峰突兀险恶。一处处山水风光无不让学生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南京大屠杀》,组织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影片中的有关片段后,运用多媒体播放悲凉的音乐和几段文字。①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在以后长达六个月的时间内,日军对我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0多万人。②日军采用了枪杀、刀砍、割腹、肢解、水溺、火烧等屠杀手段,其野蛮暴行为人类文明史所罕见,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空前的劫难。③“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摘自《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④历史不容抹杀,历史不容篡改,历史不容重演。影片和文字强烈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当然,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远远不止上述内容。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同时会给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重大的变革,给阅读教学带来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赵呈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
  [2]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正> 经营小城镇,是将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作为一个资本聚合体,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构成小城镇空间和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如土地、水资源、矿产)、人力作用资本(如
在陶瓷市场自家正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涂料市场也开始进入抢滩时代,瞄准建筑装修中的外墙砖市场。这对在竞争激烈的陶瓷市场中筋疲力尽的外墙砖生产厂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主要形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果、更有效益是广大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但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仍然面临着效益不高的窘境,特别是在中考改革后,如何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益,成为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课题。现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与大家分享笔者的粗浅体会。  一、正确把握教学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益
近年来,因为物业管理产生的种种问题层出不穷.各地物业管理产生的纠纷经常见诸报端.有的甚至演化为恶性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物业管理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为加强对
乳胶漆以其能遮盖建筑物表面的各种缺陷,使其美观,具有较好装饰、保护和居住改进之功能。又以其在使用中无毒环保的优点而倍受人们的青睐,成为目前广泛推广应用的一种饰面材料。
各地不断传来“烂尾楼”复活的信息。这是一件大好事,让我们为之欢呼!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接触语文,但是有许多人的语文水平却非常一般,要想提高语文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熟读背诵,在诵读中提高语文水平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就是现在,它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背诵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背诵一直受到
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性,可将思维分为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重要类型,所谓逆向思维就是研究过程中有意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系统地理解概念、法则等,有利于学生灵活思维,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大有禆益.本文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为例谈谈逆向思维的训练.
居所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而居住区则是构成城市的细胞,它在城市用地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其环境的优劣是影响城市环境与居民生活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