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乐的“微”存在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n_lu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衣,黑框眼镜,眼睛微微闭着,眉头并不舒展,两手错落地握着麦克风,全神投入的样子很容易感染他周边的每一个人。我甚至能听到录影棚内音乐的律动,音符在空气中流淌、跳跃,“那是属于我自己的世界”。
  在“我为什么摇滚”一文中,汪峰说,因为我愿意,我喜欢,我感觉它才是我的空气,我因此而活着。这个理由已经足够充分。
  
  童年·零回忆
  5岁,有扇窗,窗外有个身影,甚至像个剪影。天天都见,有阳光,孩子的表情很灿烂,但那是别家的孩子。汪峰面前的窗,是上了锁的。一个5岁的孩子,在脖颈与肩膀之间,天天迎着一块木头的弧线,发出小提琴的声音。那扇窗户隔住了汪峰的童年。
  当时并不懂什么艺术,父亲严厉的话,就是“我们”要走的路,反正,“童年是熬着熬着就莫名地过去了。”不知不觉中小提琴在汪峰的脖颈与肩膀之间就发出了五年的声响,这一年,他10岁。在年轻的启蒙老师里面,他喜欢一个女老师,究竟什么是喜欢他不知道,总之练完琴,女老师会给自己一个梨吃,汪峰渐渐发现,原来练琴不光是件苦事,还有梨吃。
  童年,他还自闭,同年的封闭导致了性格的自闭,性格的自闭导致了汪峰以后像火山迸发一般,疯狂地倾泻,写歌、唱歌、懵懂、叛逆、自由、爱。各种灵感在他的琴弦下飞溅。
  有一天,汪峰正在原来的班里上课,父亲过来接他,汪峰起身,步子迈得均匀有力。告别地狱,均匀有力地迈向了天堂之路。背后是一大批同学及其羡慕的目光,这骄傲的一起身,太多人向往了,现在想想,那情景甚至有些悲壮。这一天,作为汪峰走进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而因此而定格。
  14岁,有次考试,老师给了汪峰一个柴可夫斯基的曲子录音。他拿回去听,哭了,这行为让自己感到震惊。不是因为柴可夫斯基拉得太好了,是发现自己能为音乐所感动,这时候汪峰才发现自己是极其热爱音乐的。这时候只顾专业,他已经成为学校的异类分子,并不闹事,只是我行我素。汪峰回忆道,初中时候的异类,不早恋是不可能的,交了一个特别要好的女朋友。女孩很好,汪峰山盟海誓,这辈子就是她了,不会有人比她更好了。直到有一天,他去食堂打饭,见到女孩和另一个男孩亲密无间,年轻的心愤怒无比,完了,一切都完了,分明什么都完了。
  青春懵懂莽撞,美丽朴质,却一样痛彻心骨,一样残酷悲悯。
  
  青春·逆光
  汪峰读高一时,景岗山一班人马即将毕业,这些师兄总能成为刚入学同学的偶像。那时李宗盛刚出《生命中的精灵》,马上便被快毕业的师兄用磁带翻录下来,躲在宿舍里,天天吼、天天唱,唱得新生五体投地。那洒脱,那自由,让小字辈的汪峰极度向往,他开始懂得思考,懂得珍惜。
  17岁,汪峰开始听Michael Jackson、罗大佑、Beatles。后来听完崔健的两首歌,直接就怔住了。等再回到琴房,面对钢琴,他第一次哼出了属于自己的旋律,写出了平生的第一首歌《京都物语》——是谁的声音。唱我们的歌?是谁的琴弦。了我的心弦?这年月只有疑惑,是不懂得孤独的。这一年他刚好18岁。
  上大学时,汪峰参加了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去了很多国家。对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回来后便疯狂地读哲学方面的书。形而上的,他疯狂地吸收养分,“但释放不出来,那么多的为什么。年轻的脸,和含笑带泪不变的眼,疯狂的滋长”。大四一开学,汪峰正式成立了“鲍家街43号”乐队,写了几首歌,借钱做了几首歌的小样,其中一首叫做《默契》,曲子原封不动地就是现在《花火》中的《美丽世界的孤儿》的曲子。虽然还有迷茫,无边的挫折感,但他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冬天,临近零下10度的天气,汪峰骑着自行车,带着小样,给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听,大家听了都说不错,就是没有人出钱。
  在许多人眼里,做摇滚唯一的结果,就像人生唯一的结果,死亡。终于,汪峰学校的一个高干子弟,从事经商的小伟,居然答应了他的请求。而且那做法太让汪峰不敢相信了:直接拿一张支票到北展,在中国第一次的乐器展上,说:“看好了,挑最好的,拿走。”小伟看好汪峰的未来。汪峰的乐队在一个地下二层的小屋排练,没四季,没白昼,一练就是两年,和科学家搞科研一样。
  一个青春的梦想那是长大,成熟的分娩,却也是世故,老去的宿命。它总是泛着皎洁与迷惑的逆光,美丽、麻醉得让你兴奋不已,而后剧烈的撕痛,那是不得不承担的代价。
  “但我依然想让摇滚乐成为中国的主流音乐,”汪峰说:“我还在为此不停努力。”
  
  摇滚·真相
  23岁大学毕业,汪峰为了父母,毕业后不情愿地走进了芭蕾舞团,虽然分明知道自己不会再拉小提琴,而会选择写歌、搞摇滚乐,汪峰也只能忍受这种不情愿的残酷。同时,不具体的爱情也变得惨淡而从容。与从高二谈到大学的女朋友分手了,分手的原因是看上了另一个女孩,等回头时才懊悔,错误已然铸下。汪峰开始变得挣扎,爱情的主题,成为了汪峰那段时间写第一张专辑的雏形。
  汪峰说,自己永远都忘不掉“马克西姆”的第一场演出,因为没有压力,汪峰第一次找到了自信,第一嗓子开唱的时候,意念中就完全没有了障碍。谁谁,都不重要。钱、爱,都不重要,只有台上的灵魂随音乐摇滚着。
  24岁,矛盾的年龄,汪峰还是离开了芭蕾舞团,也离开了家。汪峰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在他自己看来都不太正常,他没机会体验生活的真相,就永远无法表达摇滚的真相,体验,去体验,哪怕苦也要必须搬出来。摇滚乐表达的必须是现实。日子变得异常艰辛,汪峰生活费依靠演出完乐队平分的三四百块钱,有时甚至还要家里再补贴一些日子才能维持。汪峰与后来的那个女孩也分了手,因为辞掉了工作,他与家人的矛盾也越更激化,那些日子是汪峰生命中难忘的蜕变时期。那年的春天,他突然觉得很闷,是因为心境本不在春季,他透支到了秋季甚至冬季,就像他提前透支了他这个年龄不应该有的经历和领悟。
  走,走到建国门桥上。黄昏,面南背北,脚下的车像洪流涌动,周围的楼群混沌伤感,似乎挡去了汪峰寻觅的视线。不真实,像幻觉,甚至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不知何时的曾经。情景、角度,完全一样,汪峰彻底蒙了:“绝望、伤感、感动、迷茫,一瞬间急涌而来,晚安,北京,晚安,北京。这四个字突然在我的脑海里狂闪不止。”原来,一年前的预感,得到了应验,所有的悬空在这一瞬间都找到了重心。汪峰慌乱地不知所措,回家狂写,可惜狂喜的心情吞没了他的灵感,写了五个小时。他什么也写不出来。扛到凌晨,依然亢奋而焦灼。写不出来,早上九点,他一个激灵醒来。阳光明媚,词曲一共用了一个半小时,汪峰写完了这首歌,而且自此从未改动。那年冬天,京文唱片找到了汪峰和他的乐队签约,不得不与一开始就无私支持的小伟解散,而小伟表示支持,之前所有的付出不需要回报。小伟离开了北京,去了深圳。汪峰背负着感情和良心的压力带着乐队签约了京文。他说:“感谢小伟⋯⋯”
  26岁时,第一张唱片《鲍家街43号 一》 问世。汪峰从地下浮出水面,把爱好变成了一种职业。一年后,第二张唱片《鲍家街43号 二 》问世,但汪峰的状况比没出专辑之时还要糟,同样的没钱,生活无法正常维持,与当时所处的音乐价值和位置完全不能成正比。还是孤独,此时的汪峰终于具体而清晰地感觉到孤独的含义。《离开我》中他说:“爱我的人被我抛弃,我爱的人离我而去。”他甚至要借用爱情的自嘲来释放心里的郁闷。挣不到钱,甚至无法维持生活,窒息的生活让乐队的其他成员心思溃散,甚至有人染上了毒瘾。汪峰慌了,是不是就要这样散了, 乐队这时候一散,便可能永无出头之日。那时的汪峰已经录制了《花火》中的十首小样, 可公司的态度也开始怠慢。或许该换个环境了,汪峰主动找到了老板,表示把新的十首歌拿到别的公司去做。他开始重复当年的情景, 疯狂地打电话, 找人听小样,好在别人听了都说不错,直到找到华纳。
  汪峰若在那时候牙关稍一放松,也许就没有今天的他。
  三年后,又是记忆深刻的一天,华纳的老板与汪峰签约。简单明了,明了到直接说只签汪峰一个人,乐队不要。又是要对感情作出抉择的时候, 汪峰痛苦地作了没有选择的选择。乐队有的成员表示理解,有人却让他背上骂名。签了华纳, 外部环境和自身的状态都有了好转,终于可以安心做音乐了,从前在音乐的表达上有太多晦涩, 太多孤独,应该冲破,应该有激情和火花,于是有了《花火》。
  汪峰对筠子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美丽世界的孤儿》这首歌送给她。在他们相恋的过程中,筠子是听过这首歌曲的。她喜欢, 她希望汪峰能把这首歌唱给她。那个爱情的故事太过凄美, 两人在一起的时候,汪峰无论多累,无论争吵得有多厉害,他总是尽量让气氛温暖,两个有爱的人在一起,本来就应该是温暖的。因为他了解筠子,她的单亲家庭背景,她性格优柔和不稳定,她过早步入这个圈子里遭受的起伏,她心比天高,这些全部加在一个人身上。最后,她选择离去。
  汪峰企图把握住的温暖与爱,终究没能挽救这条年轻的生命。她以自己最纯情的脸与烦嚣世界的霓虹竞艳,勇敢而美丽,却是最后一次。筠子的悲剧让汪峰强烈地感觉这个行业的可悲。继续坚持下去,需要十足的勇气和代价。
  汪峰自己说,从1997年到2000年一直伴随自己的就是失望,生活就是失望,一切都令人失望,除了你想喝一杯水这样的问题。
  31岁,第三张 《花火》出完,汪峰开始调整自己的情绪。他强迫自己有竞争感,他听许巍、听朴树、听郑均,他在华纳的环境越来越正规,他演出时会遇到很多歌迷,这一切看来都正常了。“其实不是周围的一切在变,是你的心在变。想通了一切变得顺畅,摇滚乐是没有规矩的,像个戏子。今天这样, 明天可以那样。”
  汪峰的第四张专辑《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面世,这里面有温度、有爱。关于褒贬,汪峰都有思想准备,真的无所谓,重要的是忠于自己。汪峰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就是爱,爱让他感到宽容,灵魂释放。这是爱,亦是态度。
  2011年,汪峰32岁。此时的汪峰安坐在此处,那些走过的岁月,望不尽的天涯,一份留在心底,一份消融。随日月的变迁,任其自由弥散。
  彼时的汪峰,正忙于装修房子,胡子未及刮去,脸上多了几分沧桑与硬朗。你看他照片里黑白分明,却来不及改变不完美的回忆,他说:“等不到更好的运气, 你已经变成你自己。可惜青春,没有两次。再不能死心塌地。”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
其他文献
女朋友前两天叫我吃饭。我说,哪啊?她说,巴国布衣。  “巴国布衣、巴国布衣……”我念叨了好几遍,说,“巴国,不会是川菜吧?”她眯着眼,一脸萌相地向我点头。我很严肃地用商量的语气和她说:“亲爱的,你装可爱可以,但你不能叫我去吃川菜啊。我不能吃辣的你又不是不知道,你还是叫你能吃辣的闺蜜们去吧。”  “她们没时间,你跟我去吧。那有不辣的菜,而且你可以先吃一碗姚记卤煮,咱们再去巴国布衣。”  我说:“姚记
期刊
近几年因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到不少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子女。通过深入交流,知道他们父辈都是我国抗日爱国的名将。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作为较为特殊的群体经历坎坷,经过特殊年代的洗礼和成长,如今都成为各行各业杰出的人物。  倾听他们口述的历史,走近他们的人生,追忆半个多世纪的时代缩影。    屈令婉,台儿庄保卫战31师代理参谋长屈伸将军之女  原北京化工研究院工程师    我是在团结湖公园青年公寓8号院,一间装
期刊
来路不明的包车“大人物”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段时间北京“的哥”真不好干,没人打车,扫马路10公里没有一位抬手叫车的。排饭店,一蹲就半天,跑一天下来,累得进家门躺下就着,還完不成车份儿。  我这个人命挺好,在民族饭店排了一趟活,一位客人拉车门上车,我问:“您发哪儿?”  “去通县,有几个烟厂转转,还回来。”客人说话有点结巴,挺痛快,穿一身名牌,鳄鱼。那会儿皮尔卡丹、鳄鱼算上流社会了。  我一听
期刊
每次上下班都经过中国铁道博物馆,它在天安门广场的东南角,与正阳门隔街相望,默默守视着日新月异的北京城。父亲跟我说,这个博物馆就是老前门火车站,而我怎么也不能把这座略带俏皮、可爱的欧式建筑与火车站联系在一起。在我印象里,火车站是宏伟庄严的苏式建筑,而它,更像是我儿时去游乐园见到的那座古堡。    一个尘封在泥土里的老车站  我曾留心观察博物馆正门的文字,除“中國铁道博物馆”几个字外,在建筑的拱顶,还
期刊
住在回龙观的居民很多人看到过这样的一幕:344公交车总站,一名身着西装,光头,中等身材的男人站在一辆大奔前高喊:“马甸、北太平庄有没有走的?免费!”一旁的协管员大爷也挥动着小旗跟着喊:“有顺道的快点,能坐四个,不要钱!”  他叫王永,像这样免费搭载人的事已经做了13年。    顺风车,大城市里的另一个社交平台  “现在还免费搭人吗?”“搭呀,不过现在我搬到世纪城住了,这边大家去的地方比较分散,公交
期刊
潇洒灵动的台风,细腻大气的嗓音,浑然天成,宛若天籁。常思思早已熟悉了舞台上的细枝末节,然而,每一次登台都像新生般饱满而鲜活,浸润着情感的歌声开出了花朵。  2005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2007年获得第6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银奖第一名;2008年3月被海政文工团特招为独唱演员,成为该团最年轻的青年独唱演员;2009年,“思源思愿——常思思独唱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办;2011年
期刊
看艺术电影这件事就这么一下子发生了  多年前的小录像厅、盗版影碟的泛滥,在电影院大萧条的时候,培养了一大批热衷类型片、文艺片的电影青年和影迷,其中有些人后来干上了与电影相关的工作,还有些人成了著名电影导演,比如贾樟柯、宁浩等。如今电影院又重新繁华起来,但是能够看得到的好电影依旧屈指可数。作为一个地道的影迷,我不得不经常蜗在电脑前看电影。这样做也不全是图省钱。虽然中国的电影票价过高是个不争的事实,可
期刊
美国俄勒冈波特兰的冬给人的感觉像中国江南的梅雨季,阴天小雨不太冷,早上会有点雾,晴天就像“奢侈品”。这时候如果选择去海边度假,夏威夷当然是首选。那里四季宜人,只是在一二月份有点凉。没来美国之前,我就听说夏威夷如何如何好,印象最深的就是老爹常挂在嘴边的“二战日本偷袭珍珠港”。所以,当知道要去夏威夷的时候,我抱着一百二十分的期待。虽然夏威夷给我的印象没有想象中好,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还是很有趣。  飞机
期刊
他是一个纯粹的行伍。宽肩乍背、双目炯炯、声如洪钟、雷厉风行。  他是一个双料传奇军人,先后在国民党青年远征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役大半生。  他是新中国空军的开山老兵,组建之初,他就投身其中成为一名身经百战、睿智机敏的情报参谋,他随着新中国空军的成长不断转战到战火纷飞的一线战场,先后在朝鲜战场和福建前线为中国战鹰指挥引航。他的履历见证着中国空军从成立到发展的艰辛过程;他的行伍经历是在战机和炸弹的呼
期刊
头一次访美归来,少见多怪的鄙人,抡开膀子写下了一篇1万多字的随笔《美国行来十大怪》,后来被摘登在《北京纪事》上,流传甚广。今年夏天,我和几个朋友再一次拖着箱子,来到了地球另一面儿的 “怪地方”,稍带手儿把他的街坊加拿大也看了。这一看不要紧,又让我找出了他们那儿和咱们这儿好些不一样的地方!有的涉及社会风气,有的涉及饮食习惯,有的涉及生活心态……有道是“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何况是万里之外的地球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