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e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要面对传统教学,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四法:
  
  一、知人读诗鉴赏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学生了解此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故于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二、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旬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人情,品味作者当时进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洌、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的景象。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亦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鸟鸣其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万千遐思,百般回昧,一字竟能演绎出一幕生意盎然且色彩绮丽之观。思绪随之飘荡,竞思起诗圣杜甫那绘春夜之细雨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幽静、轻柔境界了,还有苏东坡那为惠崇僧人之画而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小诗,读罢此处,一幅清新、淳朴之画展卷于前。言至此,可我思绪却一发而不可收拾,上溯至《诗经》,下沿至当今文坛,万千以“春”为话题之作全都奔流开来,老师就于此处戛然而止,希望大家能在体会老师赏析示范后,能借此法或以更新的见解和想法去赏析其它的诗词。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旬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它优秀诗词了。
  
  三、抓住意象赏诗法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意象的大致分类及含义: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等。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等。动物类:鸦、子规、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捣砧、饮酒等。其意象具体含义: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泻心中忧闷之意。如,宋·蔡伸《归园乐》中言“独自倚朱阑,波面双双彩鸳戏。”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大体,但不是诗诗如此)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
  
  四、抓住修辞赏析法
  
   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将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诗歌是个宝藏,它的矿藏永无止境,让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上挥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的再深些,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其他文献
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字难写、难读、难理解,总之是难学。说来有理,但我认为:这不正说明了汉语言的丰富多彩吗?作为国人,汉语是母语,大家当然懂得不少。但仔细想来,又似乎不太懂。不过,很多学生却有些满足,不愿深究。而且放弃了母语,学起了外语。外语固然重要,但学好语文似乎更显必要。学语文,不但要想学,还得会学;不但要学好,还得学精。怎么学呢?笔者认为当练好三功——说功、读功、抄功。   
期刊
【摘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国特定社会发展阶段提出的一项新的刑事政策,对该政策和刑法基本原则的关系需要全面认识。二者在规范层面上排斥,内容上渐向一致性,价值追求上深层统一;该政策与刑法三基本原则还分剐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建立案例指导制,司法行为激励机制上合理定位,执法机制上的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适时刑法化,以此保障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恪守刑法基本原则的同时得到贯彻。  【关键词】宽严相
期刊
上至高中下至小学,作文历来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对于小学老师和小学生尽管从一学语文开始,就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的口语能力以及片断练习,但是真的开始一篇完整的作文写作,对老师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公式,也没有什么简易办法,对于十来岁的小学生,尽管各种辅助资料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尽管老师耐心引导,但是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作文”。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呢?总结我这十来年的小学作
期刊
语文是人们生活的工具,只有掌握这个工具,才能在生活中应付自如。然而,现在的教育存在着一些弊端,师生都跟着试题这根指挥棒转的现象很普遍。陷入这个怪圈,怎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那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现根据自己的几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针对此问题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对课文深刻思想内涵的理解及审美能力    文以载道,语文学课具有思想性的特点,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颇使人感到头痛的问题。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或是觉得作文是兔子尾巴——不长,或是认为作文前言不搭后语,没有条理,中心不明,甚至于在一份考卷上竟是白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原因是学生写作时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把写作文看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造成这种让学生打不开思路的原因,我认为就是学生对所写事物无动于衷,缺乏热情,没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期刊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何积极引导学生迈人作文习作的起始阶段。如何积极引导学生迈人作文习作的殿堂呢?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经常考虑和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努力探索,积极创新,大胆的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
期刊
【摘要】课改以来,多元解读已成为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成为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策略构建的重要组成因素,但同时又带来了矫枉过正的现象。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即:充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把握文本,给予适时引导;拓展文本,开掘思维深度。  【关键词】文本;多元解读;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期刊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语文来说,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所特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在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诗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情感,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凝炼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等丰富的审美内涵。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个问题是—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构成了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一
期刊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下面本
期刊
我校是城乡结合型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注定了学生状况参差不齐,由于近年来学困生人数有增无减,于是,对于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学困生对策的研究尤为重要。为了能够让学困生尽快摆脱学困的困扰,走向快乐学习成长的轨道,我特意做了此项调查研究。现将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我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座谈家访、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和分类方法,从100名学困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学习现状等方面进行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