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于永正学什么?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守语文的“家”
  魏本亚(江苏师范大学):于永正老师是一部大书,可读的东西很多。许多老师都喜欢于老师,都在学习于老师,如何才能学到于老师的教学思想的精髓呢?
  张庆(江苏省徐州市中小学教师教研室):在当前深化语文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主要应当向于老师学习两点:一是学习于永正老师对语文的“家”的坚守。什么是语文的“家”?语文的“家”就是语文的原点,就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简而言之就是“语”,就是“文”,就是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我记得2006年的时候,有一家刊物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语文教学不应该教字词句,教字词句会让学生受到折磨,讲字词句很难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震撼力。在这个背景下,一些老师迷惘了,不知道语文课该怎么上了。为什么会出现语文教学的自我迷失?我觉得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味跟风,赶时髦,而不是探求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于老师始终坚守“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按照母语学习规律教学生学语文。始终坚持踏踏实实地教儿童写字、读书、言语交际,从不搞玄虚的玩意儿。可以这么概括于老师的上课风格:活而不虚,实而不死。也许有人会说:人文性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呀,你怎么可以只强调对于“家”的坚守?我的回答是:人文在“家”中,莫向“家”外寻。人文性教育就在识、写、读、背、作、说、习的训练之中。
  二是学习于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的精神。“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是讲演员的,我觉得对语文老师也适用。于老师在备课上是非常下功夫的。在讲课之前,他首先会反复读课文,读得十分投入。有一次我见到于老师当众背诵他讲过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他背得十分动情,在座的老师都感动得潸然泪下。于老师讲课文,往往就抓一两个关键性词,给人的感觉就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为什么他能抓住关键?因为他把课文吃透了。他细读文本,在“细”字上下足了功夫。如一个字如何写才好看,某个字的规范笔顺是怎样的,某个词该怎么理解,都要弄得一清二楚才上课堂。有一次都深夜了,他还给我打电话,就是为了讨论一个字的写法。于老师就像一个责任心很强的司机,不会让他的汽车带一点点隐患上路。大家看到的大多是于老师课堂的精彩,却很少知道他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怎么才能学到于老师的教育精髓?我以为,应强调“师其意,不泥其迹”。学他的精神,学他舍得在细读文本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他的一招一式。
  四字教学艺术:夸、范、简、趣
  魏本亚:于老师的坚守、精心与创新都是我们学习的要点。有人说,于老师的课充满着艺术的魅力,那么如何认识于老师的教学艺术呢?
  李亮(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我想用几个字来概括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第一个字是“夸”,徐州话也叫“哄”,就是鼓励、激励、赞美、赏识的意思。如果说于老师是教学大师的话,我觉得他首先是一个善于激励懂得赞美的大师。这是一位长期为于老师摄像的电教师傅总结出来的,他说:“你们都说于老师上课好,依我看,就一字儿——‘哄’,于老师哄小孩有一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局外人的一句插科打诨让大家豁然开朗。一个“哄”字,形象地道出了于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精髓。于老师曾在他的随笔中写过:我上课前,要给学生准备一百顶高帽子。这些“高帽子”正是于老师的秘密武器啊!有一次作文课上,他给一位有进步孩子的习作打了300分,那个孩子特别激动,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幸福。于老师说,他自己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写过一篇作文,老师在批语中写道:此文有老舍之风,建议投稿!“于永正同学”看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他果真把文章投出去了,只是并没有如愿发表。但于老师说,从老师那个简短有力的批语里,他收获的是莫大的鼓励和不竭的自信心。可见,在于老师“哄”或是“夸”的背后,是于老师对童年的关怀与悲悯。这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显得多么珍贵啊!
  第二个字是“范”,师范的范,示范的范。于老师将示范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于老师的开场:“孩子们,举起你的手跟我一起写课题”,在一段时间里差不多成了全国小语课堂的流行语。于老师不光让学生跟老师学写字,还经常让学生听老师读书,跟老师比赛背诵,品评老师的习作。于老师也用电教手段,但用得最多的是投影。他用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还经常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作为语文老师,于老师有着过硬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和素养,他的书法作品被学生珍藏,他的朗读声情并茂,他演唱的京剧反串字正腔圆……在孩子眼里,于老师就像一本大书,从他身上折射出的师者风范和教学风度,已经远远超越了语文教学本身。
  第三个字是“简”,简单的简,简约的简。“简简单单教语文”,这句话不是于老师第一个提出来的,但可以说是他第一个喊响的。他的文章《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是一篇充满智慧的好文章,我把它放在包里,经常读,伴随了我一年多,在很多场合,我都宣传这个观点。后来,张庆先生也在文章中对这一观点进一步阐述和发展。有人不赞同,说语文不简单!我想这是曲解了于老师的意思。于老师并不否认语文的丰富性,语文是最富人文内涵的学科,但是,自古至今,我们不难发现,教语文的方式其实可以很简单。“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如此而已。这八个字看起来再普通、再简单不过,但是细细想来,又再没有比这八个字更有用、更要紧的方法了。于老师把这种朴素的教学方式发挥到了极致。
  第四个字是“趣”,趣味的趣,兴趣的趣。如果有人间我,你觉得小学语文什么最重要?我会亳不犹豫地回答,是兴趣!让孩子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教师,喜欢读书,应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和终极目标。如果孩子讨厌语文,不喜欢读书,恐怕所有的努力都将流于空谈。于老师无疑是“激趣”的大师。于老师的语文课堂仿佛有一种特别的气场,学生置身其间,由不得他不快乐,也由不得他不喜欢!有一次我陪于老师到海南省琼海市上课,课后,一大堆孩子围着他,像歌迷追星似的,久久不愿离去。我就问其中一个孩子,他说于老师太好了,课上得太有意思了,从来没觉得语文课这么有意思。我想把语文课教得有趣,该是我们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至高境界。
其他文献
2006年下半年,笔者开始使用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中,我认真研读了教材的作文教学设计,依据主体性作文教学理论,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实际,有序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认识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调整、补充、完善作文教学内容,优化作文训练系统,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一、督促学生丰富生活积累  作文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积累,这是常识。  《义务
让小时候读书的记忆永留心间!    今天下午,好多孩子从家里带来了故事书,大部分是童话故事。他们走进教室,便打开书认真地读起来。  我看着这些孩子读得津津有味,一开始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来了,我便叫了一些孩子拿着自己的故事书来我面前读。他们来到我面前,一开始有些紧张,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于是我鼓励他们要大胆放开声音读,即使不熟悉,老师也可以纠正。后来,他们读故事的时候就非常
我在三十而立之年曾经短时间在加勒比的岛上逗留、打工,与一华侨家庭共同生活了近三个月,其间的种种让我对于子女教育有了很多感悟。  这是一个很普通、典型的五口之家的华侨家庭,他们到这个荷兰属地的小岛上已经有十多年了。我认识并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最大的男孩叫志文,十五岁。老二也是个男孩,叫志武,十二岁。最小的是个女孩,叫志馨,当时只有八岁。他们在岛上主要是经营两家百货店,一间店在市中心,另外一间在居
在一次学校年会中,某教研组展示了一个自编自演的原创小品—“疯狂吐槽”。节目以年级中的两个学习自觉性差、经常不完成作业、家长极力不配合的学生为原型,通过丰富诙谐的网络调侃语言,述说着教师工作的辛苦,独生子女教育中的诸多无奈,吐槽着家长对孩子溺爱造成的教师教育困境。这个表演得到在场大多数教师的认同,会场时而安静,时而哄堂大笑,时而掌声不断,时而窃窃私语。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只是将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并未
“新课改”已经20年,弹指一挥间。  其间有无数的故事,或精彩或平淡。  教师的故事无疑是最多的。这不仅因为教师人数多,发生故事的机会多,更因为教师身处课改第一线,最先感受课改带来的变化与调整,最真切地遭遇课改中的问题与困难,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无论愿意与否,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处在课改第一线的教师,都在课改之中,都是课改的参与者、见证者。20年间,教师的探索或疑惑、激情或颓唐、成就或失败、欢
編者按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面对师德建设这一传统且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园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围绕“共情润心 双格发展”的办园理念,以科研为先导,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探索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四维”师德建设体系,打造了一支“德”“能”兼备的师资队伍。本期,本刊围绕“师德”这一主题,展示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
仿写题自1998年在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至今历经12个年头,基本成为相对稳固的一种题型。在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9套保留了该题型。12年来,该道题赋分大多在4~6分之间,2009年全国卷Ⅱ赋7分,2008年四川卷设两道仿写题,共赋11分。仿写与写作教学一目标要求中的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属于同一范畴,一般是以优秀的言语材料为样本,把它的言语和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再生成新的
背景介绍    《心声》为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小说,核心任务是把握人物形象。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学目标确定为: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默读,说出自己的阅读见解;在与文本对话、理解小说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品析语言,说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切入角度    以“心声”为切入点,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品读文中人
一、创意说明    《项脊轩志》是鲁人版高中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一般来说,教师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意思后,或是找几个问题来讨论,或是截取几个片段来赏析。但这都不能从根本上贴近文本,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收获不大。评点作为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是文本研习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目的    1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有利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学习现代汉语。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的比例约占12%,这充分体现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纵观2009年全国各套高考试卷的文言文试题,可以看出,在这个十分稳定的测试板块中也有一些形式和内容的变化。    1 选材呈现多样化趋势    高考文言文试题素材一般以正史中的人物传记为主,而所选传主也多为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