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欠安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ai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六,是她的大喜之日。下花轿时,脚上的绣花鞋掉了,她记得以前听谁说过这是凶兆。
  当晚,月色凄寒。盖头久久没被掀开,灯花大抵瘦了,他坐在太师椅上,翻书不语。这是五年后,朱安再次见到他,清冷而倨傲。她瞥见墙角的一只蜗牛一点点向上爬,很慢,就像时间一样。
  五年前,由父母做主,她成了周家的媳妇,两家约定年底完婚。他是江南水师学堂的学生,祖父是京官,但听说犯了错,家道便也中落。朱家经商,她长他三岁,似是一桩好姻缘。
  当年成亲在即,他却要留洋日本。临别时,朱安随周家人送行。他对她说:“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周家无女,从那时起,她就自认是周家的人。让他安心,让家安宁,是她毕生所愿。所以,她心甘情愿地等了五年。等待有朝一日,他一路笙歌来娶她。可他迟迟未归,杳无音信。
  她听母亲和亲戚说,他成了新派青年,并来信嘱她放脚、进学堂。她四岁缠足,而今二十有余又放脚,徒遗笑柄。她自小便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身为女人,打理家务才是分内之事,读书识字非正业,朱家的传统容不得她去挑战。说到底,她不过是旧时代的小女子。她唯一能做的,便是婚礼时往大如船的鞋里塞棉花,没承想下轿时鞋子掉了,欲盖弥彰。
  墙角蜗牛仍在奋力往上爬,夜缓缓地淡了。她想起那年在渡口,他说家有一女即是安。彼时的他,举手投足间都是文弱书生气,不似如今,棱角分明。她忽然有点憎恨起日本来,是日本之行让他改变初衷。其实她也预感到世道要变了,只是不知新世道是否容得下她。
  洞房花烛夜,彼此默然的一夜。她不知道,这一沉默就是一辈子。更不知道,三天后他会再度离家,去往日本。
  五年后,清朝垮台。他是在两年前回来的,回来后在学校做校长,她便跟着别人叫他“先生”。他偶尔行色匆匆地回来,抱着许多书,她也看不懂。他和母亲说话,大抵是些国事,知道她不懂,便不和她说。但她常沉默地听,寂静地看,看他时而激昂、时而悲愤的模样,想他定是做大事的人。
  她有时出门,街头巷尾都流传着“革命”的说法,人们好像与从前不大一样了。像先生般不束辫的男人多起来,女人也渐渐不裹脚了,天下乱了。先生似乎小有名气,路过酒肆、药铺,常听闻“周树人”三字。她是骄傲的,因她是周树人之妻。但她亦是疼痛的,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枯了华年。
  先生是摩登人物,对新气象自然是喜悦的。她却是个旧人,贴着“包办婚姻”的标签,迈着三寸金莲,被风云突变的世道裹挟着,颤巍巍地撞进新时代,该往哪里走,她不知道。
  有一次,她回娘家。先生前些日子去了北平,她不识字,便托小弟写了封信—先生树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望纳妾。
  先生并未回复,只听说动了怒,说她不可理喻,无可救药。正如下花轿时掉鞋,在他面前,她如履薄冰却总是弄巧成拙。她是愛他的,甚至允许他纳妾,可他不懂。幸好有婆婆疼惜她,打理周家上下多年,她不像周家媳妇,更似周家女儿。后来,先生为了事业举家北上,她便离了江南水乡,离了娘家,一别竟是一世。
  她想,没什么可惜的。他是大器之才,命运系于国运。而她的一生,在天翻地覆的历史洪流中颠沛流离、支离破碎。人生尽处都是荒凉啊。
  到北平后,他们与二弟同住在八道湾胡同。北平只有老鸹憔悴的哀叫,日子里满是干枯的味道,但来到这儿她才知道,先生的声名竟如此显赫。来访者络绎不绝,有学生也有大人物。每遇客访她都居于后屋,他应该不想让她出面待客。先生由内而外都是新的,只有她是他的一件旧物。
  后来,每当先生待客,她便在屋里习字,也听他们说话。此时她才知道先生现在不叫周树人,叫鲁迅。
  斑驳的时光叠叠错错,二弟不知为何竟与先生决裂。先生被迫迁居,可临行前竟问她,留在这儿还是回绍兴娘家。
  她不说话,两行清泪惊碎清冷长街。他们兄弟已然决裂,此地怎可留?她知道先生有心放她自由,可若回绍兴,她便成了休妻弃妇,给朱家蒙羞。最后母亲要求带着她,先生无奈只好应允。那年渡口之事,早已物是人非,往事倒影如潮,涌上心头。
  后来,他们住在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先生得了肺病,终日咳得厉害,只能吃流食。她写信给娘家小弟,托他去东昌坊口的咸亨酒铺买盐煮笋和茴香豆。那是先生最爱的小食,寄过来后,她磨碎煮进粥里。先生好一点后,她常走十里路去“稻香村”,这间糕点铺自制各式南味糕点,是先生极钟情的。先生恢复得很快,待她亦不似原先淡漠,甚至将她的卧室作为书房,这对她来说莫不是一种恩赐。
  家里又开始宾客如云,她不再避讳,一切转好,直到那个女孩出现。
  那个女孩高颧骨,短发,皮肤黑,个子很小,说话不会翘舌。先生久居北平,京腔很重,有时纠正她,可那女孩怎么也改不过来。先生便笑了,眉山目水间情意延展,是她从未见过的温暖。
  女孩几乎天天造访,后来她便知道,女孩叫许广平,给先生写了很多信,她看不明白,大抵又是新人做派。那日,女孩坐在客厅,她看到女孩的眼睛里灯火闪映,笑容像清晨簇新的阳光,真年轻。可她已年逾不惑,年华蓦地在眉眼间轻轻凋谢。青春是一阕流光溢彩背后本能的张皇,有女人的地方就有争斗,可她不战而屈。
  “三一八惨案”让北平风声鹤唳。手无寸铁的年轻人被打死,横尸街头。国难当头,无以为家,哀歌响彻北平。先生没日没夜地撰文,营救学生。他烟不离手,身体每况愈下,后来竟被下令通缉。先生走了,叮嘱她好生过。
  先生走后,北平的局势越发紧张,山雨欲来风满楼。忽然有一日,许广平寄信给她,说先生去了。
  她顿时泪不可遏。枯等三十年,他活着,她就还有个盼,如今却阴阳两隔。她是将熄的炭火,他是唯一的余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秋雨潇潇,把她心里凄凄的疾风浇得湿漉漉。缘分清浅,怨不得时过境迁。
  后来,时光越老,人心越淡,可她独独忘不了,那个清癯疏淡的少年曾对她说:“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
其他文献
编手札  李白笔下的胡姬像一朵明艳的曼陀罗,在长安的牡丹花海中旁逸斜出,别有风情。作者将胡姬形象浓缩在一个女子身上,她美丽聪慧,崇尚自由,与诗仙在平仄中邂逅,与长安在浮沉中相守。  长安的雨比故国的雨更缠绵。  这座城注定会涌现传奇,那些跌宕的故事从书卷里翩然而出,摇曳着犹带香风的裙角,让她这样的异域女子悠然神往。  她听着长安的故事长大,对这座花团锦簇的城深深着迷。她下定决心要奔赴长安,为此不惜
期刊
远郊的天阴沉沉的,无边旷野与低垂的云交织连接,呈现出一派寂静之景。几处青冢在荒原上矗立,坟墓旁荒草丛生,随着风飒飒飘摇。  一支送葬的队伍由远及近,蜿蜒而来。一匹瘦马走在前面,马头上扎了白绫,不时发出几声嘶鸣,散入风中便消逝得无影无踪。三三两两的人抬着棺椁,在瘦马后面静静地走着,足迹被野草深深没过,心绪也似被掩着,看不真切。  在一个天寒夜长、鸿雁南飞的深秋,陶渊明为自己写下了挽歌。他遥想自己的葬
期刊
那年沈逸来到柳州时,正是人间四月天。那时,他还是个杀手,来柳州刺杀雇主的仇家。  柳州是座小城,百姓过着闲适的日子。他打探到刺杀目标恰巧外出了,便找了一家客栈住下,等那人归来。  客棧的隔壁是小户人家,沈逸每日都会听到琴声隔墙传来,所弹正是他最喜欢的曲子。琴声悠扬,他听得痴了,常常猜想这琴声出自何人之手。有一次,他经过隔壁时又听到了琴声,便故意放慢脚步。透过雕花的木窗,他瞥见弹琴的是一位妙龄姑娘,
期刊
明月皎皎,悬挂在深沉夜空。荀彧伫立窗前,失神地望着那轮弯月,良久后幽幽地叹了口气。时过境迁,唯有明月亘古不变,照见他背井离乡、披星戴月的过往,照见汉宫百年的浮沉变迁,如今轻巧地将一抹银辉撒在他的书案上。  那里整齐地堆叠着这些年来他倾尽心血写下的时政策文—那是他为大汉所拟的治国良方,而不是助奸佞篡权的工具。  素笺上的一片丹心,被他悉数掷入熊熊烈火中。明艳的火光在无边无际的黑夜里不安地跃动,让荀彧
期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里这一句朗朗上口的话,让千百年来的人们记住了蒹葭之美。把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念出口,眼前便铺展开一片清丽水色,芦苇丛苍茫成片,让人觉得误入云深处。  余亚飞先生在诗中写道:“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芦苇的确不辜负这“质朴无华野趣浓”的美誉。  春来芦苇苍翠,郁郁葱葱地从碧水枕石中生长起来;夏日时已然高高越过头顶,灿然的阳光透过缝隙
期刊
一阕词送走流年,半盏酒摇晃浮生,想来吴藻这辈子最遗憾的事便是生为女儿身吧。  一场点滴到天明的小雨让吴藻失了神,不知是因为近来身体抱恙,还是这雨声实在愁人。此时春色三分已过其二,日落渐黄昏,侍女早早地点起灯烛,照得窗上孤影分外冷清。  这南湖畔的香南雪北庐,到底不如风月楼和碧城诗馆那般热闹。不知风月楼中那位林姑娘可还安好?彼时吴藻喜扮男装出入青楼楚馆,她本就俊俏,加之腹有诗书、囊有银钱,活脱脱一位
期刊
一痕细雨后,木樨初放的粟蕊黄浸染了满树花香。觥筹交错,浅吟低唱,文人雅聚向来少不了花月诗酒,徐府的夜在这暗香浮动里热烈且诗意地展开。  今日的徐府聚会和以往略有不同,徐旭龄带着一位五六岁的小公子穿梭在宾客之间,周旋应答。这位公子年纪虽小,却举止从容、进退有度,与宾客对答时才思敏捷,丝毫不露怯,很快众人都被吸引过来。细问之下,众人才知这个小公子并非男儿身,而是徐旭龄的女儿徐德音。  自幼聪慧好学的徐
期刊
沉重的铁门切断了夕阳的余光,夏完淳知道,自己必然不能活着回去了。金陵城素有王气,洪武年间是大明的都城,而今城头变换了王旗,竟成了他的葬身之处。  夏完淳生于崇祯四年,此后的十几年,大明江河日下,国力疲软,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幼年时他便传出神童之名,写过无数锦绣文章。那时他没有想到,这双手还会挽缰执枪,弓开杨叶,剑掠莲花,试图改写一个王朝的悲凉遗篇。  到了此时,他忽然很想念他的妻。初见时,她是钱家的
期刊
身为大汉的郦邑公主,刘绶自小便骄纵任性。  她的父皇刘秀开创了海清河晏的盛世,她在辇中掀帘而望,一眼就瞥见满城繁华,坐拥荣宠的生涯自然快活无忧。饿了有山珍海味,渴了有琼浆玉露,就算百无聊赖,也有无数人变着法儿哄她开心、供她差遣。  她从不知道世上还有她得不到的东西,比如爱情。  那年秋色宜人,她在御花园的红叶丛中一眼便相中了阴丰。彼时,他正摇着折扇为当今皇后阴丽华念诗,虽着素衣,却掩不住天然风流。
期刊
王冕的梅画得真好,很多人看了他畫的梅,竟忍不住要爱上那花和树。  他的梅大都清简,瘦瘦的一枝斜斜探出,只开出几朵让人怜惜的、倔强的红白花朵,却都翻作墨色,明白地昭示出梅花真正的美。花少,也不明艳,才更见精神。如果动辄满树梅花,远望像是着了火,旺得噼啪作响,挂在大财阀或小官人椅后作背景,颇有喜相,却远离了梅花的内在。  就是这样,小情小调能够自娱自乐,而大悟大道却可以撼动人心。  王冕的梅是用血画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