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间操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课间操内容和组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追求时尚、张扬个性以及积极性休息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基于此,对课间操的内容的整合和形式的创新,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时尚等体育元素,融入课间操锻炼中,同时科学建构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提高学生体能,增强体质,充分发挥课间操在全面提高学生体能和健康水平的健身功能,进而推动课间操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课间操;整合;创编;评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课间操活动是学生紧张学习之中的一种积极性休息,同时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综合反映,课间操的形式与内容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影响是重要而深刻的。
学生通过课间操各种形式活动,既发展小肌肉群、有益于提高肌肉力量和肌肉柔韧性,又保持学生滑液关节的灵活性,提升肌体功能。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实现强身健体的愿望。
事实证明学生课间操既在生理上提高学生体能,增强体质,同时也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积极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目前,学校课间操仅作为学校教育的环节之一,学校课间操的重要性尚未为许多人所认识,因而,课间操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未能充分高效地发挥课间操活动的强体健身功能。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课间活动的实效,我们进行了"提高学生课间操质量"这一课题研究和操作,开展了关于学生课间操编排、学生课间操运动量的测评、学生课间操评价等研讨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增强了对课间操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一、注入新元素,科学整合,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间操活动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提高学生课间操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对课间操的内容整合和形式的创新,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时尚等体育元素,融入课间操锻炼中,如"校园集体舞"、"学生课间韵律操",这些活动中融入了"街舞""拍胸舞"、"咏春拳" 、"五祖拳"等闽南地方民俗表演的動作要素,将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体育健身精神和谐融为一体。
学生课间操中的韵律、民俗等表演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能力;现代健美操、韵律操的快节奏对现代意识较强的中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我们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针对职校学生的年龄特点,编排丰富多彩的课间锻炼内容,开发学生喜欢且容易操作的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有:"青春的活力"、"搏击操"、 "芭啦芭啦舞" "学生课间韵律操"等学生课间操活动,丰富课间操的内容,让学生真正爱上课间操。
二、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学生课间操编排的质量
几年来,我们深入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如:"全面认识学校课间操的任务"、"学生课间操的内容和形式"、"运动负荷和运动量的基本知识"、 "操节的结构和分成""设计和编排课间操的注意事项"(2) "闽南地方民俗表演"(拍胸舞、咏春拳、街舞、五祖拳)等理论知识(3)遵循和理解编排学生课间操的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群体性原则、效益原则、创新和特色性原则等发展原则与要求,并以理论指导实践,进行了"新编的校园集体舞"等学生课间操编排。
根据职业学校特点,坚持每两年编排一至二套新操,在新编操设计过程中,同时又考虑这几个相关的因素如:内容设计与多功能的实现;内容设计与季节特点;内容设计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内容设计与智力开发;内容设计与体育知识文化巩固(4)。新操编排后,组织三个年段的教师进行交流,在保证基本操节锻炼价值的基础上,尽量添加一些简单的花样动作,使课间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尽量达到专业化、趣味化、形象化、极大地调动学生课间操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基本操节中的体转运动,在课间操中,我们处理成动物模仿动作,模仿小猫转体寻找老鼠的动作,既有趣又形象;又将它处理成模仿特警转体连续射击的动作,使学生在学操时,兴趣高且易掌握。
通过集中三个年段教师交流课间操编排,还可以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恰当把握学生课间操动作的难度。在交流活动过程中解决各种动作难度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有一次在编排拍胸舞的基本操节中我们增加了跳跃、扭宽、抖肩、震颤等动作(5),难度逐步加大,并用音乐控制节奏快慢,使动作难度逐渐加大,提高了运动负荷。这样,通过交流活动,及时发现动作难度不合理的问题,及时进行合理调整,编排后的课间操又有个汇编交流过程,使整套动作的难度能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在每次编排课间操的研讨活动中,注意从学生方面反馈出来的信息,认真记录课间操编排中所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课间操编排的质量。例如06年时我们发现学生课间操运动负荷量普遍有突升突降不合理的现象,不符合"曲线上升,波形进展和曲线下降"的规律,对学生身体健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于是,我们马上制定调整措施,在较为狂热韵律的街舞活动后,增加了有韵律感的小集体多人手拉手连1.2.3侧踢或用脚跟、脚尖、脚跟踢等放松手段,代替了原来踏步走练习,提高了做操的运动量,避免了运动量从高峰状态到原地踏步走练习成直线下降。除了注意要及时解决问题,我们还注意在实践中探索提高课间操的锻炼价值,如通过静力、动力的相结合基本操节动作,提高了形式多种并存课间操的锻炼价值。这些年来编排学生课间操的活动都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一些收获,教师编排课间操的能力有了进步,学生课间操质量也不断提高。
三、测评学生课间操运动量,保证学生课间操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
通过学习有关测评学生课间操运动负荷量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活动的运动生理负荷阈限从练习次数、时间等方面进行控制,认真分析学生课间操运动量的均值情况、高峰情况、曲线上升波形进展曲线下降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保证学生课间操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例如07年测试学生课间操运动量,某专业班学生平均心率128/分,调整后升到145/分,调整后,出现高峰,符合要求。学校同年段的学生课间操音乐是统一的,但男、女生的课间操动作设计不同,如采用了男拳女舞,效果也不同。统一一套课间操音乐,动作设计相同但运动对象不同其效果也不同。因此,坚持每学年对各班学生课间操运动量进行测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培训、教研活动、现场测评等手段让教师掌握正确测试学生课间操运动量的技能。每学年在学生学会新课间操后,各教学班教师进行自测、自查与学校组织互测、互查相结合,保证学生课间操运动量科学、合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对学生课间操的科学评价,增强学生课间操健身效益
科学建构校学生课间操活动评价体系,保证学生课操活动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有利于促进学校学生课间操活动有序、健康、高效开展,增强学生课间操健身效益。
学生课间操评价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
一级指标分为课间操编排、学生课间操、体育教师参与组织三大部分。
二级指标的主要内容及评定要素有:1、课间操内容是否丰富、形式多样化,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2、课间操音乐符合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富有青春活力;3、学生积极参加课间操、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动作正确到位、符合音乐节奏;4、学生课间操运动量合理;5、体育教师动作示范正确;6、体育教师、班主任精神饱满地组织课间操,动感十足、身心健康、充满韵律;7、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能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差异,能恰当运用语言提示并及时解决突发事件。
合理的评价指标及评定要素为体育教师组织领导课间操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例如: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能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差异,并能恰当运用语言提示并及时解决突发事件。要达到这一要求,体育老师要观察全体学生的位置从而决定自己的位置,并判断是否全体学生都能看到教师的示范;对注意力易分散或体质差的个别学生,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教师的语言提示应注意不能太多而影响学生听音乐做操,要用得恰当,用简洁的语言讯号辅助学生辨听音乐信号完成课间操,一般语言提示常用于队列练习等;在组织课间操过程中班主任与体育教师之间还应注意默契配合,及时处理学生鞋子脱落、推拉、讲话、吃东西等突发事件,避免突发事件影响全体学生的课间操活动。
就这一评价指标的评定要素综合了体育教师的观察、判断、采用恰当的语言提示、手势及教育对策等教育技艺,让体育教师组织领导课间操有具体工作内容又有明确的工作要求,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组织调控学生课间操的能力。
学校坚持每学年开展全校性会操活动,结合会操活动的实际情况,反复修订评价指标。采用会操这一评价方式,让每个体育教师都参与课间操评价,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体育教师学习他人的好方法、好經验,共同提高体育教师领导组织学生课间操的能力。
课间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校"精神风貌" 直观的反映。建构新的课间操模式,突破了"操"的局限,从这一点看,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生课间操的研究,努力提高学校学生课间体育活动质量,把课间活动搞得更规范、更有成效,更富有活力,充分发挥课余体育的功能,推动课间操改革深入开展,促进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马鸿韬《中国学校体育》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 08.10
[3]周明渊《福建男拳丛书》福建人民出版社 97.07
[4]张晓虹 《体育教师网》05.12
[5]陈国强 主编 《闽台考古》 厦门大学出版社 93.04
作者简介:杨建平(1965.9--),男,福建省惠人,福建省惠安职业 中专学校教研组长,讲师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关键词】课间操;整合;创编;评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课间操活动是学生紧张学习之中的一种积极性休息,同时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综合反映,课间操的形式与内容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影响是重要而深刻的。
学生通过课间操各种形式活动,既发展小肌肉群、有益于提高肌肉力量和肌肉柔韧性,又保持学生滑液关节的灵活性,提升肌体功能。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实现强身健体的愿望。
事实证明学生课间操既在生理上提高学生体能,增强体质,同时也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积极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目前,学校课间操仅作为学校教育的环节之一,学校课间操的重要性尚未为许多人所认识,因而,课间操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未能充分高效地发挥课间操活动的强体健身功能。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课间活动的实效,我们进行了"提高学生课间操质量"这一课题研究和操作,开展了关于学生课间操编排、学生课间操运动量的测评、学生课间操评价等研讨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增强了对课间操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一、注入新元素,科学整合,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间操活动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提高学生课间操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对课间操的内容整合和形式的创新,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时尚等体育元素,融入课间操锻炼中,如"校园集体舞"、"学生课间韵律操",这些活动中融入了"街舞""拍胸舞"、"咏春拳" 、"五祖拳"等闽南地方民俗表演的動作要素,将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体育健身精神和谐融为一体。
学生课间操中的韵律、民俗等表演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能力;现代健美操、韵律操的快节奏对现代意识较强的中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我们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针对职校学生的年龄特点,编排丰富多彩的课间锻炼内容,开发学生喜欢且容易操作的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有:"青春的活力"、"搏击操"、 "芭啦芭啦舞" "学生课间韵律操"等学生课间操活动,丰富课间操的内容,让学生真正爱上课间操。
二、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学生课间操编排的质量
几年来,我们深入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如:"全面认识学校课间操的任务"、"学生课间操的内容和形式"、"运动负荷和运动量的基本知识"、 "操节的结构和分成""设计和编排课间操的注意事项"(2) "闽南地方民俗表演"(拍胸舞、咏春拳、街舞、五祖拳)等理论知识(3)遵循和理解编排学生课间操的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群体性原则、效益原则、创新和特色性原则等发展原则与要求,并以理论指导实践,进行了"新编的校园集体舞"等学生课间操编排。
根据职业学校特点,坚持每两年编排一至二套新操,在新编操设计过程中,同时又考虑这几个相关的因素如:内容设计与多功能的实现;内容设计与季节特点;内容设计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内容设计与智力开发;内容设计与体育知识文化巩固(4)。新操编排后,组织三个年段的教师进行交流,在保证基本操节锻炼价值的基础上,尽量添加一些简单的花样动作,使课间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尽量达到专业化、趣味化、形象化、极大地调动学生课间操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基本操节中的体转运动,在课间操中,我们处理成动物模仿动作,模仿小猫转体寻找老鼠的动作,既有趣又形象;又将它处理成模仿特警转体连续射击的动作,使学生在学操时,兴趣高且易掌握。
通过集中三个年段教师交流课间操编排,还可以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恰当把握学生课间操动作的难度。在交流活动过程中解决各种动作难度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有一次在编排拍胸舞的基本操节中我们增加了跳跃、扭宽、抖肩、震颤等动作(5),难度逐步加大,并用音乐控制节奏快慢,使动作难度逐渐加大,提高了运动负荷。这样,通过交流活动,及时发现动作难度不合理的问题,及时进行合理调整,编排后的课间操又有个汇编交流过程,使整套动作的难度能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在每次编排课间操的研讨活动中,注意从学生方面反馈出来的信息,认真记录课间操编排中所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课间操编排的质量。例如06年时我们发现学生课间操运动负荷量普遍有突升突降不合理的现象,不符合"曲线上升,波形进展和曲线下降"的规律,对学生身体健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于是,我们马上制定调整措施,在较为狂热韵律的街舞活动后,增加了有韵律感的小集体多人手拉手连1.2.3侧踢或用脚跟、脚尖、脚跟踢等放松手段,代替了原来踏步走练习,提高了做操的运动量,避免了运动量从高峰状态到原地踏步走练习成直线下降。除了注意要及时解决问题,我们还注意在实践中探索提高课间操的锻炼价值,如通过静力、动力的相结合基本操节动作,提高了形式多种并存课间操的锻炼价值。这些年来编排学生课间操的活动都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一些收获,教师编排课间操的能力有了进步,学生课间操质量也不断提高。
三、测评学生课间操运动量,保证学生课间操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
通过学习有关测评学生课间操运动负荷量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活动的运动生理负荷阈限从练习次数、时间等方面进行控制,认真分析学生课间操运动量的均值情况、高峰情况、曲线上升波形进展曲线下降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保证学生课间操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例如07年测试学生课间操运动量,某专业班学生平均心率128/分,调整后升到145/分,调整后,出现高峰,符合要求。学校同年段的学生课间操音乐是统一的,但男、女生的课间操动作设计不同,如采用了男拳女舞,效果也不同。统一一套课间操音乐,动作设计相同但运动对象不同其效果也不同。因此,坚持每学年对各班学生课间操运动量进行测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培训、教研活动、现场测评等手段让教师掌握正确测试学生课间操运动量的技能。每学年在学生学会新课间操后,各教学班教师进行自测、自查与学校组织互测、互查相结合,保证学生课间操运动量科学、合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对学生课间操的科学评价,增强学生课间操健身效益
科学建构校学生课间操活动评价体系,保证学生课操活动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有利于促进学校学生课间操活动有序、健康、高效开展,增强学生课间操健身效益。
学生课间操评价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
一级指标分为课间操编排、学生课间操、体育教师参与组织三大部分。
二级指标的主要内容及评定要素有:1、课间操内容是否丰富、形式多样化,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2、课间操音乐符合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富有青春活力;3、学生积极参加课间操、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动作正确到位、符合音乐节奏;4、学生课间操运动量合理;5、体育教师动作示范正确;6、体育教师、班主任精神饱满地组织课间操,动感十足、身心健康、充满韵律;7、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能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差异,能恰当运用语言提示并及时解决突发事件。
合理的评价指标及评定要素为体育教师组织领导课间操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例如: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能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差异,并能恰当运用语言提示并及时解决突发事件。要达到这一要求,体育老师要观察全体学生的位置从而决定自己的位置,并判断是否全体学生都能看到教师的示范;对注意力易分散或体质差的个别学生,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教师的语言提示应注意不能太多而影响学生听音乐做操,要用得恰当,用简洁的语言讯号辅助学生辨听音乐信号完成课间操,一般语言提示常用于队列练习等;在组织课间操过程中班主任与体育教师之间还应注意默契配合,及时处理学生鞋子脱落、推拉、讲话、吃东西等突发事件,避免突发事件影响全体学生的课间操活动。
就这一评价指标的评定要素综合了体育教师的观察、判断、采用恰当的语言提示、手势及教育对策等教育技艺,让体育教师组织领导课间操有具体工作内容又有明确的工作要求,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组织调控学生课间操的能力。
学校坚持每学年开展全校性会操活动,结合会操活动的实际情况,反复修订评价指标。采用会操这一评价方式,让每个体育教师都参与课间操评价,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体育教师学习他人的好方法、好經验,共同提高体育教师领导组织学生课间操的能力。
课间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校"精神风貌" 直观的反映。建构新的课间操模式,突破了"操"的局限,从这一点看,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生课间操的研究,努力提高学校学生课间体育活动质量,把课间活动搞得更规范、更有成效,更富有活力,充分发挥课余体育的功能,推动课间操改革深入开展,促进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马鸿韬《中国学校体育》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 08.10
[3]周明渊《福建男拳丛书》福建人民出版社 97.07
[4]张晓虹 《体育教师网》05.12
[5]陈国强 主编 《闽台考古》 厦门大学出版社 93.04
作者简介:杨建平(1965.9--),男,福建省惠人,福建省惠安职业 中专学校教研组长,讲师
责任编辑:王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