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规定任务,不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能力的发展,导致了学生学科成绩的进步空间十分有限。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让课堂教学质量越来越差,更别提初中生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双向发展了。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改善弊端现状呢?数学教师应该摒弃传统观念,应在学生们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上下足功夫。关于初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提升方法的总结,本文特意具体介绍。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逻辑思维;提升方法;研究
引言:
初中数学教师不妨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提问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的选择等,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师必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综合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努力奋斗,成为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更利于初中生自信挑战未知领域。他们突破自我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对此,笔者就阐述了几点不同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数学教师不妨创设有趣的、生动的问题情境,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特定情境中积极思考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远比一味灌输指导的效果好得多,还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力与想象力,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问题情境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空间大,等到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有机会突破自我、挑战自我,顺势走向更大的成功[1]。如教學《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做。首先,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认识三角形、图形的全等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下面,老师为你们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教师向学生出示这个问题:有一天,亮亮同学去踢球,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这块完整的玻璃分成了两块,亮亮是否可以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去商店,就能配出一块与原来一模一样的玻璃呢?假如可以,那么亮亮应当带哪一块呢?于是,有的学生说:“亮亮应当带第一块碎玻璃,因为这一块也是三角形的。”还有的学生说:“亮亮应当带第二块玻璃,这块玻璃比较小,所以带着方便。”大家各抒己见,众说纷纭,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此时,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刚才的争论很激烈。究竟亮亮应该带哪一块玻璃呢?等你们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知道得一清二楚了。”其次,引导学生进行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让他们对角边角、角角边等知识点进行探析,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分类、转化的数学思想。最后,让学生进行回头看,对亮亮同学应当带哪一块玻璃去商店的问题进行再次的思考。由于学习了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学生们很快利用“两角与它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定理得出了正确答案。总之,教师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更促进了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鼓励学生思考,自主探究问题
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意识的特点,对问题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对此,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思考和探究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主动思考[2]。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梳理相关概念且学生有了初步掌握之后,教师可将课堂剩余的时间放在提升学生自主分析上,先提出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将课堂上的主动权交还给同学,可相互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补充问题。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结合实际,不再感到枯燥,达到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生活化的学习,降低教学难度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进行有效结合,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熟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降低逻辑思维培养的难度。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相关内容的教学当中,“鸡兔同笼”是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当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问题解答后,可以再利用生活化内容对其进行巩固。可以选用《孙子算经》中的“荡杯问题”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从“鸡兔同笼”问题情境中转移出来,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这种增添故事背景的方式,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其在熟悉的环境中掌握解题的技巧,同时强化其逻辑思维能力,满足其成长需求。
四、改变固定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对初中生来说,学习数学知识不像语文学科或其他学科,数学的学习变得有些抽象,涉及的很多知识点不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只能靠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行学习[3]。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初中生要将原来的具体思维方式转变为抽象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与学习,这需要长时间锻炼与提升,慢慢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初中数学中,几何问题与代数式的问题都是比较抽象、很难在生活中找到具体的例子,这就需要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进行转变,慢慢运用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数学学科和其他延伸学科的学习中。但是,学生用具体的思维模式去解答数学问题已经持续了将近六年的时间,很难一下全转变过来。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训练和强化学生用抽象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培养学生在看到此类型题目时直接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比如,在讲解某一类型题目时,教师应用多种方法和技巧去解答,先讲解一下例题,然后提出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慢慢转变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才可以在训练和练习的过程中慢慢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之,数学学科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加强指导,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的激发。如此才能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衍生.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87-88.
[2]张鹤鸣.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J].文理导航,2017(19)22-23.
[3]杨文娟.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J].学周刊,2018(10)159-160.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逻辑思维;提升方法;研究
引言:
初中数学教师不妨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提问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的选择等,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师必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综合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努力奋斗,成为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更利于初中生自信挑战未知领域。他们突破自我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对此,笔者就阐述了几点不同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数学教师不妨创设有趣的、生动的问题情境,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特定情境中积极思考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远比一味灌输指导的效果好得多,还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力与想象力,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问题情境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空间大,等到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有机会突破自我、挑战自我,顺势走向更大的成功[1]。如教學《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做。首先,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认识三角形、图形的全等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下面,老师为你们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教师向学生出示这个问题:有一天,亮亮同学去踢球,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这块完整的玻璃分成了两块,亮亮是否可以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去商店,就能配出一块与原来一模一样的玻璃呢?假如可以,那么亮亮应当带哪一块呢?于是,有的学生说:“亮亮应当带第一块碎玻璃,因为这一块也是三角形的。”还有的学生说:“亮亮应当带第二块玻璃,这块玻璃比较小,所以带着方便。”大家各抒己见,众说纷纭,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此时,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刚才的争论很激烈。究竟亮亮应该带哪一块玻璃呢?等你们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知道得一清二楚了。”其次,引导学生进行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让他们对角边角、角角边等知识点进行探析,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分类、转化的数学思想。最后,让学生进行回头看,对亮亮同学应当带哪一块玻璃去商店的问题进行再次的思考。由于学习了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学生们很快利用“两角与它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定理得出了正确答案。总之,教师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更促进了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鼓励学生思考,自主探究问题
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意识的特点,对问题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对此,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思考和探究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主动思考[2]。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梳理相关概念且学生有了初步掌握之后,教师可将课堂剩余的时间放在提升学生自主分析上,先提出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将课堂上的主动权交还给同学,可相互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补充问题。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结合实际,不再感到枯燥,达到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生活化的学习,降低教学难度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进行有效结合,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熟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降低逻辑思维培养的难度。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相关内容的教学当中,“鸡兔同笼”是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当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问题解答后,可以再利用生活化内容对其进行巩固。可以选用《孙子算经》中的“荡杯问题”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从“鸡兔同笼”问题情境中转移出来,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这种增添故事背景的方式,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其在熟悉的环境中掌握解题的技巧,同时强化其逻辑思维能力,满足其成长需求。
四、改变固定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对初中生来说,学习数学知识不像语文学科或其他学科,数学的学习变得有些抽象,涉及的很多知识点不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只能靠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行学习[3]。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初中生要将原来的具体思维方式转变为抽象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与学习,这需要长时间锻炼与提升,慢慢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初中数学中,几何问题与代数式的问题都是比较抽象、很难在生活中找到具体的例子,这就需要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进行转变,慢慢运用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数学学科和其他延伸学科的学习中。但是,学生用具体的思维模式去解答数学问题已经持续了将近六年的时间,很难一下全转变过来。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训练和强化学生用抽象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培养学生在看到此类型题目时直接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比如,在讲解某一类型题目时,教师应用多种方法和技巧去解答,先讲解一下例题,然后提出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慢慢转变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才可以在训练和练习的过程中慢慢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之,数学学科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加强指导,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的激发。如此才能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衍生.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87-88.
[2]张鹤鸣.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J].文理导航,2017(19)22-23.
[3]杨文娟.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J].学周刊,2018(10)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