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思想的进步、生活的便捷,离不开科技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带来的变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途径,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从新媒体的虚拟多变、无屏障、多向性、快速發展等特性阐释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面临的相关挑战,接着从心理素质、媒介素养、新媒体辅助教学、应用平台、收集媒体五个层面提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提升对策,为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素质教育;挑战;提升对策
在高等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对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大学生艺术素质,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与艺术素养,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新媒体的快捷、方便、多样以及海量信息为大学的艺术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使得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之快,会导致其中有许多不可控或突然出现的不利因素,而这些因素正是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大学生艺术素质培育工作中所要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虚拟多变易引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在微信、微博、博客、QQ 等一些新媒体应用上沟通,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虚拟性,给大学生轻松、自由和愉悦的感觉,但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很容易伴随在使用这些软件期间,从而导致大学生在享受这种体验时忘记了本职工作与责任担当。因此,过度使用和依赖新媒体,会造成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有调查表明,75.38%的大学生表示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觉得不安、无聊、抑郁、烦躁等消极情绪[1]。再者,新媒体的虚拟性,会造成大学生在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时放下防备,而且以文字、图片的方式交流,比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时缺乏更真诚的情感,长此以往会造成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感情疏远,影响正常的交流,甚至有导致产生双重人格的严重心理问题。再加之有关部门对新媒体的管理不够规范,社会的整体媒介素养较低,造成各新媒体平台上有很多不良甚至违法信息。
(二)新媒体的无屏障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失范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信息传递所体现出来的“无屏障”表现在“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资讯无屏障”三种主要状态[2]。这些“无屏障”信息传递方式,对大学生某些价值观的形成十分不利。首先是“时间无屏障”。新媒体的信息发布完全不受时间的约束,它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存在的,这就为信息的接收与发布时间带来了相当自由的空间,这样放松了大学生对于时间的价值观,认为在新媒体信息时代,没有什么是会轻易错过的;其次是“空间无屏障”。这种特性使得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空间不受限制。许多学生就会利用这一便捷,在课堂上、自习室中开小差,甚至涉及到考试违规等严重现象。这又是一类价值观的失范现象;最后,“资讯无屏障”。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及平台充当信息的传播主体,在匿名的情况下不加约束地在网上随意发布信息、发表观点、评论他人。虽说目前国家已经坚决采取措施打击、消除不良信息,但由于网络新媒体这种“资讯无屏障性”,这些不良信息仍然无孔不入,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仍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障碍。
(三)新媒体的多向性对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权威提出挑战
以往普遍的艺术素质教育,是在教育内容固定可控的前提下进行的。施教者对教育内容进行提前整理、筛选后,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的讲解与灌输。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都在施教者的掌握之中。但是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受教育者可自行通过新媒体平台,从多方渠道获取课程相关的内容信息,对于施教者事先安排好的课程内容及课程环节不再依赖,甚至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教学实践的有趣程度上,更优于施教者所准备的内容和活动,由此情况可能造成受教育者兴趣下降、到课率低、课堂表现不踊跃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给艺术教育的工作增加了难度[3]。面对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敏锐的思维和使用新技术的高适应力,施教者往往倍感力不从心,从而失去教育的权威性,倘若如此恶性循环,将不利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开展。
(四)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高校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受到冲击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及发展,强烈冲击着目前高校现有的艺术素质教育模式。传统的课堂板书型、放 PPT 式的艺术教育模式存在着各方面的局限性,包括时间、地点、受教育者人数、教育形式等。以目前现有的新媒体技术及平台资源,这些局限因素都能够很好地解决,比如高校中不仅仅要开设艺术素质教育课程,还有其他重要的课程需要占用教室,所以许多学校对艺术课程的课时安排少,占用教室的时间有限,空间也有限,所以不能保证学生都能选到课、上到课还能达到好的听课效果。而新媒体所发展的形成的在线课程、直播课程、文字直播课程等其他教育模式,都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高校应注重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艺术素质教育教学当中去,传承并发展传统艺术素质教育的精华,带入到新媒体时代下的艺术素质教育课堂中[4]。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提升对策
(一)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课间休息时、吃饭时间或是回到宿舍后,许多大学生都会抱着手机发微信、刷微博、玩游戏,与虚拟世界当中的朋友们相处甚欢,却减少了与现实世界身边人的交流,进而有疏远近在咫尺的同学、舍友、家人的趋势。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心理上自我封闭,将不利于大学生发展面对面与人交流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更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现实中,学校中“宅男”“宅女”和“低头族”的出现,表示不少大学生对新媒体产生了依赖。这种依赖性将可能挫伤一些大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行动力,加之长时间面对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存在的差距,频繁转换对大学生完整人格与健康心理的塑造十分不利[5]。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和新媒体网络,教育大学生不过度沉迷、依赖手机、网络及各类新媒体应用及平台,合理安排时间,在网上进行交互时以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自己,有素质的交流,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新媒体环境下健康的媒体素养
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无屏障性等特性,造成新媒体平台上有大量不良或是违法信息出现,对新媒体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对大学生的传媒素养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进行学习、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往往会被网页、软件广告中一些充满勾起好奇性语言的信息所诱惑,不免会有分心的情况。然而,一方面,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没有一种良好的媒介自律性和自制力,就会导致主体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交互性,大学生同样也可能成为传播的主体,一旦大学生作为传播主体将不良信息传播出去,将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培养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传媒素养,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审美情趣,并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尤其是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上,把更多的社会正能量通过课堂、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带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时刻监督并提醒大学生做到严于律己。
(三)鼓励艺术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对艺术素质教育工作的“媒介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时,高校相关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全面提升自身新媒体技术使用水平,合理、有效地应用新媒体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打开艺术素质教育工作新天地。首先,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要从自身提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主动迎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生活中多接触新媒体技术以及新媒体平台,提高新媒体的操作能力,尽快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其次,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在掌握新媒体技术、使用新媒体的同时,还应勤于思考、探究如何把新媒体和自己所教授的课程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兴趣。最后,在利用新媒体上课时,应注意学生们的课堂反应,课后做好学生的反馈工作,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接受情况。
(四)校校、校企合作建设高校艺术培育新媒体应用平台
一方面,加强高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因为新媒体信息网络存在的目的,就是让世界、让彼此更进一步,不能把某一个学校的网络资源禁锢起来独享,只有各高校团结协作,让知识资源流动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成才、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可以跟社会上的各新媒体网络企事业单位广泛合作,因为社会网络它具有某一所高等学校不可能具备的资源和技术实力。比如说跟腾讯、网易合作,为学校、学校联盟、艺术专业联盟、学生社团等投资制作新媒体应用软件,广泛宣传到学生中去运用,不仅能够帮助学校开展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更方便地接触艺术、了解艺术、学习艺术,甚至得到艺术实践的机会,还能够让参与项目开发、制作以及宣传的学生提高本学科专业素质水平,这对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利用手机媒体深入开展艺术素质教育
随着移动数据通讯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手机用户的数量激增,其最大的优势是携带方便、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快和即时性强。目前,手机的使用情况在大学生中已经十分普及,在他们生活交往、学习研究中,手机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智能手机上各类软件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对社会上各行各业产生了极大影响,相关手机软件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推动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改革,在对我国艺术素质教育总体水平的提升是有利的。
直播式教学是一种新兴的、很具发展潜力的教学模式,其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在于学生不会被固定的地点所束缚,可以在教室之外的任何地方参加课程学习,是移动式学习的一些非常好的例子。艺术素质教育者可以自己创建一个直播课堂或课堂直播贴,通过移动设备提前对大学生进行通知或是预约,到约定时间时开课,学生就会以一个类似观众的身份进入直播间观看教师的讲演。相比于刻板的视频学习,直播更大的優势在于实时的互动性,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参与进来,艺术素质教育相比其他教育更需要互动,需要学生的切身参与,而不只是单方面的填鸭式教学。
三、结束语
艺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高校的广泛重视。同时,面对新媒体的高速发展,高校应做到与时俱进,把艺术素质教育与新媒体技术充分结合,利用大学生与新媒体的密切关系,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注入新鲜血液。让丰富多彩的新媒体形式进入课堂、融入课堂,帮助大学生在养成良好艺术素质的同时,调节、缓解学习专业学科所带来的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并且以美育推动德育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最终达到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邵霞琳,陈斯,秀丽萍:《当代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状况调查及对大学生教育的启示--以宁波部分高校的调查结果为例》,高教高职研究,2013年第79期.
[2]《高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及技术的挑战》,来源于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738395.html
[3]庞映平.“文化强国”战略下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07).
[4]李述永,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16(05).
[5]阎惠英.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作者简介:
吴桐(1995.12-),女,汉族,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素质教育;挑战;提升对策
在高等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对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大学生艺术素质,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与艺术素养,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新媒体的快捷、方便、多样以及海量信息为大学的艺术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使得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之快,会导致其中有许多不可控或突然出现的不利因素,而这些因素正是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大学生艺术素质培育工作中所要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虚拟多变易引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在微信、微博、博客、QQ 等一些新媒体应用上沟通,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虚拟性,给大学生轻松、自由和愉悦的感觉,但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很容易伴随在使用这些软件期间,从而导致大学生在享受这种体验时忘记了本职工作与责任担当。因此,过度使用和依赖新媒体,会造成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有调查表明,75.38%的大学生表示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觉得不安、无聊、抑郁、烦躁等消极情绪[1]。再者,新媒体的虚拟性,会造成大学生在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时放下防备,而且以文字、图片的方式交流,比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时缺乏更真诚的情感,长此以往会造成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感情疏远,影响正常的交流,甚至有导致产生双重人格的严重心理问题。再加之有关部门对新媒体的管理不够规范,社会的整体媒介素养较低,造成各新媒体平台上有很多不良甚至违法信息。
(二)新媒体的无屏障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失范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信息传递所体现出来的“无屏障”表现在“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资讯无屏障”三种主要状态[2]。这些“无屏障”信息传递方式,对大学生某些价值观的形成十分不利。首先是“时间无屏障”。新媒体的信息发布完全不受时间的约束,它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存在的,这就为信息的接收与发布时间带来了相当自由的空间,这样放松了大学生对于时间的价值观,认为在新媒体信息时代,没有什么是会轻易错过的;其次是“空间无屏障”。这种特性使得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空间不受限制。许多学生就会利用这一便捷,在课堂上、自习室中开小差,甚至涉及到考试违规等严重现象。这又是一类价值观的失范现象;最后,“资讯无屏障”。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及平台充当信息的传播主体,在匿名的情况下不加约束地在网上随意发布信息、发表观点、评论他人。虽说目前国家已经坚决采取措施打击、消除不良信息,但由于网络新媒体这种“资讯无屏障性”,这些不良信息仍然无孔不入,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仍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障碍。
(三)新媒体的多向性对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权威提出挑战
以往普遍的艺术素质教育,是在教育内容固定可控的前提下进行的。施教者对教育内容进行提前整理、筛选后,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的讲解与灌输。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都在施教者的掌握之中。但是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受教育者可自行通过新媒体平台,从多方渠道获取课程相关的内容信息,对于施教者事先安排好的课程内容及课程环节不再依赖,甚至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教学实践的有趣程度上,更优于施教者所准备的内容和活动,由此情况可能造成受教育者兴趣下降、到课率低、课堂表现不踊跃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给艺术教育的工作增加了难度[3]。面对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敏锐的思维和使用新技术的高适应力,施教者往往倍感力不从心,从而失去教育的权威性,倘若如此恶性循环,将不利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开展。
(四)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高校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受到冲击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及发展,强烈冲击着目前高校现有的艺术素质教育模式。传统的课堂板书型、放 PPT 式的艺术教育模式存在着各方面的局限性,包括时间、地点、受教育者人数、教育形式等。以目前现有的新媒体技术及平台资源,这些局限因素都能够很好地解决,比如高校中不仅仅要开设艺术素质教育课程,还有其他重要的课程需要占用教室,所以许多学校对艺术课程的课时安排少,占用教室的时间有限,空间也有限,所以不能保证学生都能选到课、上到课还能达到好的听课效果。而新媒体所发展的形成的在线课程、直播课程、文字直播课程等其他教育模式,都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高校应注重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艺术素质教育教学当中去,传承并发展传统艺术素质教育的精华,带入到新媒体时代下的艺术素质教育课堂中[4]。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提升对策
(一)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课间休息时、吃饭时间或是回到宿舍后,许多大学生都会抱着手机发微信、刷微博、玩游戏,与虚拟世界当中的朋友们相处甚欢,却减少了与现实世界身边人的交流,进而有疏远近在咫尺的同学、舍友、家人的趋势。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心理上自我封闭,将不利于大学生发展面对面与人交流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更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现实中,学校中“宅男”“宅女”和“低头族”的出现,表示不少大学生对新媒体产生了依赖。这种依赖性将可能挫伤一些大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行动力,加之长时间面对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存在的差距,频繁转换对大学生完整人格与健康心理的塑造十分不利[5]。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和新媒体网络,教育大学生不过度沉迷、依赖手机、网络及各类新媒体应用及平台,合理安排时间,在网上进行交互时以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自己,有素质的交流,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新媒体环境下健康的媒体素养
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无屏障性等特性,造成新媒体平台上有大量不良或是违法信息出现,对新媒体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对大学生的传媒素养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进行学习、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往往会被网页、软件广告中一些充满勾起好奇性语言的信息所诱惑,不免会有分心的情况。然而,一方面,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没有一种良好的媒介自律性和自制力,就会导致主体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交互性,大学生同样也可能成为传播的主体,一旦大学生作为传播主体将不良信息传播出去,将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培养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传媒素养,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审美情趣,并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尤其是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上,把更多的社会正能量通过课堂、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带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时刻监督并提醒大学生做到严于律己。
(三)鼓励艺术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对艺术素质教育工作的“媒介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时,高校相关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全面提升自身新媒体技术使用水平,合理、有效地应用新媒体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打开艺术素质教育工作新天地。首先,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要从自身提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主动迎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生活中多接触新媒体技术以及新媒体平台,提高新媒体的操作能力,尽快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其次,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在掌握新媒体技术、使用新媒体的同时,还应勤于思考、探究如何把新媒体和自己所教授的课程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兴趣。最后,在利用新媒体上课时,应注意学生们的课堂反应,课后做好学生的反馈工作,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接受情况。
(四)校校、校企合作建设高校艺术培育新媒体应用平台
一方面,加强高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因为新媒体信息网络存在的目的,就是让世界、让彼此更进一步,不能把某一个学校的网络资源禁锢起来独享,只有各高校团结协作,让知识资源流动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成才、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可以跟社会上的各新媒体网络企事业单位广泛合作,因为社会网络它具有某一所高等学校不可能具备的资源和技术实力。比如说跟腾讯、网易合作,为学校、学校联盟、艺术专业联盟、学生社团等投资制作新媒体应用软件,广泛宣传到学生中去运用,不仅能够帮助学校开展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更方便地接触艺术、了解艺术、学习艺术,甚至得到艺术实践的机会,还能够让参与项目开发、制作以及宣传的学生提高本学科专业素质水平,这对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利用手机媒体深入开展艺术素质教育
随着移动数据通讯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手机用户的数量激增,其最大的优势是携带方便、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快和即时性强。目前,手机的使用情况在大学生中已经十分普及,在他们生活交往、学习研究中,手机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智能手机上各类软件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对社会上各行各业产生了极大影响,相关手机软件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推动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改革,在对我国艺术素质教育总体水平的提升是有利的。
直播式教学是一种新兴的、很具发展潜力的教学模式,其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在于学生不会被固定的地点所束缚,可以在教室之外的任何地方参加课程学习,是移动式学习的一些非常好的例子。艺术素质教育者可以自己创建一个直播课堂或课堂直播贴,通过移动设备提前对大学生进行通知或是预约,到约定时间时开课,学生就会以一个类似观众的身份进入直播间观看教师的讲演。相比于刻板的视频学习,直播更大的優势在于实时的互动性,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参与进来,艺术素质教育相比其他教育更需要互动,需要学生的切身参与,而不只是单方面的填鸭式教学。
三、结束语
艺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高校的广泛重视。同时,面对新媒体的高速发展,高校应做到与时俱进,把艺术素质教育与新媒体技术充分结合,利用大学生与新媒体的密切关系,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注入新鲜血液。让丰富多彩的新媒体形式进入课堂、融入课堂,帮助大学生在养成良好艺术素质的同时,调节、缓解学习专业学科所带来的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并且以美育推动德育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最终达到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邵霞琳,陈斯,秀丽萍:《当代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状况调查及对大学生教育的启示--以宁波部分高校的调查结果为例》,高教高职研究,2013年第79期.
[2]《高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及技术的挑战》,来源于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738395.html
[3]庞映平.“文化强国”战略下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07).
[4]李述永,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16(05).
[5]阎惠英.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作者简介:
吴桐(1995.12-),女,汉族,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方向: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