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石滩:有故事的球场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gou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而是轻柔的海风;时而是湛蓝的天空;时而有掠过身边的野鹿;时而有对望成群的海豹,在如诗般的圆石滩,不论是球手还是游客,面向海陆相连的一线,无不陶醉。
   “如果我的生命中只剩下最后一场比赛,我会选择圆石滩。从看到这个球场的第一眼开始,我就爱上了它。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场。”不知有多少人会将杰克?尼克劳斯这句话牢记,如他那般深爱着圆石滩。
  
  上帝赐予高尔夫的礼物
  
  圆石滩位于美国西海岸的蒙特雷县,是一个面积不大的海岸社区,由圆石滩公司所有。公司旗下共有4个球场,分别是圆石滩林克斯球场、西班牙湾球场、远望山球场和德尔蒙特球场。其中圆石滩林克斯球场最富盛名。
  作为世界上最完美与大自然结合的球场——圆石滩林克斯球场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各高尔夫球杂志对球场进行评选开始,50余年间,一直名列前茅。素有“上帝赐予高尔夫的礼物”之称。而享受这份礼物的同时,每一位球手都会感到球洞所带来的惊喜。
  这里的许多球洞依海而建,更有的沿悬崖而建,地势上的难度巨大,加之常常伴有变幻莫测的海风,使球手的每一个动作都面临抉择,稍有不慎,便要准备新球。而圆石滩LOGO上画的那棵松树——耸立在6号洞果岭和发球台间的百年古松——几经风雨、几度春秋,又不知见过了多少“球来球往”。
  在世界最漂亮球洞排名第二的7号洞,只有107码,是标准的短杆洞,开球时面对大洋,球手们除了要应付海风,还要应对果岭周围的沙坑,许多时候,这里都停留在沙坑救球的画面。
  第18号洞是长543码的5杆洞,被誉为高尔夫球场最好的结束洞。进入球道有左边水障碍、右边长沙坑的影响,而且右边沙坑周围的长草区域,草长6英寸,一旦球打进去了,经常临时在里边安了家,外面的球手们恐怕将面对失球罚杆了。
  圆石滩林克斯球场由球手杰克内维尔和道格拉斯格兰特亲手打造。自1919年建好以来,球场改动并不多。第一个重要变动出现在1922年,长378码的4杆洞变成如今名洞——第18洞;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1998年,尼克劳斯亲自操刀对第5洞进行了改造。
  虽然圆石滩林克斯球场的地势、长草及球场的设计多年来饱受争议,但是它的美丽与魅力还是征服了大多数人,更多的人喜欢在这里一边欣赏着风景,一边思考着自己下一杆所具有的挑战性。老虎伍兹曾经评价这里有着“与英国公开赛场地一般的高贵气质” 。
  
  有故事的圆石滩
  
  当老特拉福德让我们想起足球,罗兰?加洛斯让我们念起网球的时候,被沙滩、峭壁包裹的圆石滩则承载着太多早已被载入高尔夫史册的人和事。
  1964年职业/业余配对赛上,阿诺德?帕尔默在Par 3的第17洞打了9杆,以一杆之差未能晋级;1972年的杰克?尼克劳斯在圆石滩美国公开赛上创造了奇迹。最后一轮中,他在难打的Par3第17洞,先是将球击中旗杆,然后一推将球稳稳送入洞中,从而第三次捧起了美国公开赛的冠军奖杯,这也是他所获得的第11个大赛冠军;10年之后,杰克的老友汤姆?沃森在同一洞切杆入洞,同样拿下美国公开赛冠军奖杯;2011年圆石滩职业/业余配对赛,波茨进攻果岭的一杆惊险越过前面的沙坑,最终落到了果岭边的长草中,不过小球蹦了两下,几乎不可能地滚入洞中;而最具传奇色彩的是2000年的第100届美国公开赛上,泰格?伍兹在最后一轮只带了一个球的情况下以15杆的优势战胜埃尔斯和西蒙尼斯,创下至今为止四大赛夺冠优势最大的杆数纪录。
  据说,关于老虎伍兹只用一个球便创下纪录有这样一个桥段,最后一轮开杆前,球童威廉姆斯把其他球都忘在了练习果岭,伍兹全然不知,硬是用一个球完成了比赛。而正是由于威廉姆斯的一时失误,成就了伍兹的这段佳话。
  今年,老虎伍兹又回到了这个曾令他甜美的地方,参加圆石滩职业/业余配对赛,几经辗转,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伍兹多了几分成熟与平稳,少了几丝霸气与轻狂,满是故事的他,十余年间,恍如一梦。
  2019年,圆石滩球场开业将满百岁,美国公开赛将再次来到这里,也许还会有一些经典,还会有一些故事,或许这便是对这个球场最好的祝贺吧。
  
  享受圆石滩
  
  圆石滩有一句地方谚语:“如果你想畅游圆石滩,找辆球车;如果你想享受圆石滩,找个球童。”在这里,球童具有丰富的本地知识,他们不仅可以帮助你挑战圆石滩,也能帮助你融进圆石滩。
  圆石滩是一个公众球场,是美国也是世界公众球场中的翘楚,要在这个球场打球只有两种方式,一是入住球场的酒店,球场上的酒店一般是每晚约800美元,服务完善;另外是提前1天预约,这种模式,非常适合于度假地球场,18洞的果岭费约500美元。
  每年的10月份是圆石滩美景尽收的季节。海浪与岩石、鲸鱼与海豹,别墅与海鸟,处处充满生机。而每当夜幕缓缓下降,月光洒向海面,掌声与欢笑逐渐散去,便可以清晰的享受到海浪轻拍峭壁的声音,仿佛此刻,一切又开始变得平静,赛场上的辉煌与苦涩如峭壁般在海水的轻拍下,或是被冲刷,或是被印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那棵耸立百年的古松一起,在潮落潮起中见证着一段又一段故事。■
  
其他文献
今年以来,货币基金的业绩表现让投资者继续着去年的感受,持续侧目。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月6日,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达到4.67%,如南方旗下货币基金南方现金A在2月以来7日年化收益率连续多日保持在5%以上,截至2月7日,南方现金A的7日年化收益率达到5.4%。  货币基金收益能否持续?当前形势下固定收益类基金的投资机会究竟会怎样?本周走进《投资者报》“基金经理面对面”专栏的嘉宾将探讨于
期刊
从过去100年和现在刚刚开始的21世纪的前10年里,可以看到,中国的艺术和全球的艺术一样,进入了一个变化的时期,而变化的时期里面,毕加索绝对是一个顶尖级的人物。  艺术对毕加索而言,就是他说的那一句话,“我做画就像别人写自传一样的,我的画作就像日记的张页,每一幅画都有价值。”这就是说,艺术是他人生的一部分,艺术就是他的人生,艺术就是他人生的本身和人生所包含的所有的意义。  他还说,“我关注的是绘画
期刊
香港民间影评机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于农历年前,公布了2011年年度学会大奖名单,并首次增设了公开论坛,分享会员们在评审中的争与持。已连续举办18届的影评学会大奖,向来被视为每年港产片的首张“成绩单”,投票的60多位会员大部分来自香港的媒体界和学术界。当越来越多的人对“港产片”充满困惑甚至失望至极时,他们的理性和热诚,就显得更加难得。  出人意料的,对于评选去年在香港院线公映的57部港产电影,香港金像
期刊
2月1日,“毕加索中国大展”结束了在上海为期85天的展览;4日,56幅毕加索作品、50幅关于毕加索的摄影作品运抵“毕加索中国大展”第二站成都。2月28日到5月1日,这批被称为“建国以来引入成都最昂贵的展品”将在成都当代美术馆向公众亮相。    老毕吉祥!    “数量这么多的毕加索油画在中国展出还是第一次,中国观众能够在家门口看到毕加索的油画原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
期刊
2012年的圆石滩职业/业余配对赛,前世界第一泰格?伍兹开始了美巡赛首战征程。与往常一样,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了媒体及球迷所关注的焦点,或许大家都在期待,期待他在球场上可以继续开花结果。  自从在去年年末,伍兹拿到了沉淀两年时间“凝固”出的第一座奖杯——雪铁龙挑战赛冠军、打破自2009年以来的冠军荒之后,他一直保持着不错的竞技状态,在2012年首战的阿布扎比锦标赛上,并列第三名的成绩也使球迷们相信他正
期刊
毕加索大展的主办方告诉我,大家看了毕加索的作品后还是不太懂。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知识准备对于绘画来说跟文本不太一样,我读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读英文书籍,但是我不怕,我可以看视觉艺术。    国人认识毕加索的百年演变    毕加索是1881年生的,跟鲁迅同年,1973年去世的,我们有幸跟毕加索生活在同一个时代,1973年他去世的时候我在江西农村,我知道世界上有一
期刊
在这个日益纷繁浮躁、瞬息万变的经济年代,潜心研读经济学、金融学的著作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已成为一种奢侈,诸多“枯燥乏味”的专业名词和分析每每令普通读者困惑甚至抓狂,而今这一怪象已蔓延到相当多的财经媒体。  因此,那些溶合了大量史料数据、酣畅阅读感、阴谋论乃至奇幻小说元素的财经读物大肆侵吞市场空白。例如《货币战争》系列,又如在书店中霸居一整个专柜的郎咸平著作。经济学家陈志武不客气地斥之为知识鸦片,“让你
期刊
台湾名小说家王文兴去年得到的“花踪文学奖”,可谓是海外华人世界的最高文学荣誉。但王文兴的名声在香港和中国大陆并不响,为什么王文兴的《家变》在台湾是畅销书,最近他又得到台湾的“国家文艺奖”,研究和评论的文章车载斗量,但在香港和中国大陆却如此沉寂,找不到知音?   我想主要的原因是语言问题。王文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代主义作家,以独特的文学语言呈现现代主义的现实,特别是内心生活,这种语言必须把日常生活中
期刊
沙田马场,其实不在沙田,而在火炭村。甚至,它本有个更老土的名字——禾寮坑。从罗湖出关,南下香港的“自由行”客乘坐“东铁”都会路经。不像红磡这般地标,也不如九龙塘那样惹人暇想。这个距北京2395公里的地方毫不起眼,直至34年前的那个马年,一座号称能容纳8.3万人,此后又配备70.4米全球最长高解像彩色大屏——相当于52寸电视拼4500台——马场的落定,一切才变得与众不同,风情拂面。  1月25日,农
期刊
我们日常的词汇库中有些词使用起来是很随意的,比如“欧美国家”、“西方世界”,概念往往过于笼统了。如若深入到某一领域之中,你会发现,庞大的概念之下,可细致划分的余地极大。以英国人在奥运年的一个小心得为例,似乎就是如此。  英国和美国都可以被毫不犹豫地被冠以“体育强国”或者“体育大国”,当一届奥运真实落地本土时,英国人自觉不自觉之间在审视自己早已固化的体育架构,发自内心地慨叹,学校体育理应从奥运获益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