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写作中的“思维流”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jxl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论述文”一词取代“议论文”的概念,进入了学界。之前,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奉为金科玉律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在新时期悄然被“思辨”“审辩”消融。时至今日,再来审视多年前经过熏陶产生的优秀“议论文”,的确存在着一定量靠素材、辞藻取胜的所谓说理文。稍加推敲,就会发现这些文章实则不讲道理,貌合神离。
  目前关于“论述文”的理解有很多,到底与原先的议论文有多大的区别?论述文是新生事物还是旧瓶装新酒?根据诸位专家的论调,笔者以为论述文更加注重理性思辨,不再是只依托素材剪切粘贴,更多地是把自我对特定问题的看法阐述清楚,形成“思维流”。所谓“思维流”,即在文章创作中呈现出思维本身的流动状态。思维由何处出发,到何处结束,其间历经多少的迂回曲折。简言之,就是推理。
  不可否认,要想写清楚首先就要想明白。而想的起点应该是概念。认识概念、阐释概念对于一篇论述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点在很长时间都没有引起师生的足够关注。由概念切入展开逻辑思维,是一篇合格议论文必须遵循的法则。而概念往往由论题引发,或者说好多论题本身就蕴涵着若干概念。
  下面以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篇韩愈的《师说》为例子,对论述文写作中的“思维流”话题作一研讨。
  聚焦题目“师说”。这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词语。对于“说”,高中生不会很陌生。毕竟初中已经学过了《爱莲说》《马说》。“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文体,申说事理的文章。那么,“师”呢?根据《说文解字》,师的本义是古代检验军权的兵符。本义消失后,出现了两个维度的引申趋向。一个是军事方面的:名词,军队,如师旅、雄师等;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如师长、骑兵师等;名词,有作战指挥权的人,参谋,如军师。一个是教育方面的:名词,某个领域的高人,如师傅、大师等;动词,学习,效仿,如师从、师法等。
  “师”作为“说”的话题,那么,韩愈是如何界定概念的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这一概念界定是运用了发生学的方式,换言之老师的身份是在学习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稍加留意,这三项工作存在着三个梯度:道,是思想境界,传道就是明白思想境界,要求最高;业,是技术专业,如农业、工业、手工业等,受业就是掌握专业技术,要求其次;惑,是智慧阻挡,解惑就是疏通智慧阻挡,要求最低。韩愈为了论证从师的必要性,选择了由惑入手,从最低要求入手,从最具普遍意义的点突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每个人都有困惑,那么势必需要寻找到能帮助解惑的途径。“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有了明确的从师意识,那么下一步就是找老师了。老师何在?“生乎吾前”也好,“生乎吾后”也罢,只要“闻道”“先乎吾”,就是老师。不光年龄,社会地位也是如此。由此,也就有了本文的第一个推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韩愈起笔“古之学者必有师”呢?看了第二段开头就会豁然开朗了。“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原来,韩愈由古说起,还特意表述为“必有师”,是为了批判当下从师风气不振。古之学者众多,为了达成高度的说服力,他搬出了无可争议的“圣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古今已然成比,圣人与众人又成一比。“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进而,有了本文的第二个推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这样极端的对比之后,韩愈不忘增加一笔“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一个“其”字,“大概”也就使论证语言更加准确。讲到这里,有人可能就会跳出来说,谁说师道不传?咱家孩子不是有老师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文章对当时成人耻师的行为用一个“惑”(糊涂)做了切中肯綮的点评。进而对童子之师,作了评定:“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对接开篇,言外之意就是这样的人配不上“老师”的头衔。为何?“句读之不知”固然需要有人帮助,但充其量是“小学”(小的方面学习);“惑之不解”才更需要从师而学,否则就是“大遗”(大的方面丢了)。倘若教师只重传授学业知识,却不强调答疑解难,对应的家长、学生也只关心学业知识,那么就是对于师道的曲解。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师道的不传。更有甚者,士大夫之族面对“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而这些人言行的思想根源是“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士大夫们嘲笑从师是基于年纪相仿,学问差不多,更主要的是认知偏差——觉得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由此,也就有了韩愈深沉的感叹“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一段中,作者的情感借助虚词“乎”(揣测)“未”(否定)“其”(感叹、反诘)有机融合于文字之中,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建构起递进式的逻辑链。
  第二段谈及“圣人犹且从师而问”,具体是怎么进行的呢?说理要充分,事例论据既要关乎典型性,也有考虑真实性。唯有“铁一般的事实”才能赢得他人的高度认可。也许也是基于类似的考虑,第三段韩愈举了“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事实,并且着重点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也就啪啪打脸士大夫之族的论调。紧接着,适时交代支撑圣人这样做的理念是“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据此,第三个推论自然得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有理有据,为读者呈现了师生角色能够互换,“能者为师”的有创造性的个性化观点,极大地挑战了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的“天地君亲师”思想。
  末段,韩愈特别交代了写作《师说》的另一目的。那就是为了褒扬年方十七的后生李蟠能“行古道”。因为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这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有志同道合的人当然开心,更难能可贵的是李蟠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明一褒,暗一贬,将本文的创作意图凸显。
  鲁迅先生关于怎么写小说,曾经说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这话对于如今论述文写作也不乏借鉴意义。好的论述文针对特定的论题,要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多种论证法将自我的思维流很好地展现。韩愈的《师说》在这方面堪称典范。笔者试着以表格形式呈现该文的逻辑推演。
  对人們所谈论的事情来说,论题是一个刺激因素。结论就是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具有说服力的文章的基本结构是因为A,所有B。B代表结论,A代表支持结论的证据。这个结构就是推理的过程。基于文本的分析,韩愈写作的目的有两个。直接目的是赞赏能从师的李蟠,根本目的是批判不从师的现实。但李蟠毕竟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类似隔壁老王,缺少典型性,因而也就有了圣人的铺垫;现在学者耻学于师,误学于师之所以不应该,要批判,正因为有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优良传统,从古说起,娓娓道来,更能引起人们的反思。也就是说第二、四段是作者要明确表态的部分,而第一、三部分则能更好地为两个创作目的张本。这个顺序是不可调换的,否则整个思维流就会不顺畅。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比较是两个以上同种现象间的同一性、相似性、异质性的关系概念,是一种观察、分析整理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智力劳动。”韩愈在《师说》具体论证过程中,就充分运用了比较这一技法,形成古今、圣人与众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子教育与自身教育等多个维度的比较,让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在公众面前。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市鄞州正始中学]
其他文献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散文家张岱的小品文代表作之一,历来深受读者喜爱。但文中有两处叙写似乎互相抵牾,前后矛盾,让很多细心的读者不得其解。具体表现为:文章前面叙述云“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明确交代是“独往”,即作者独自前往;而在下面的描写中,却云“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言其舟中有两三人,而此前并未交代有他人登舟。表面观之,两者之间不是存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称《茅屋》)是杜甫寓居成都时的作品,被编选在统编本八年级语文教材。历代方家对此诗多有评点,有赞其布局之妙者:“‘呜呼’一转,固是曲终馀意,亦是通篇大结”(王嗣奭《杜臆》)“末五句,翻出奇情,作矫尾厉角之势”(浦起龙《读杜心解》)“妙竞推开自家,向大处作结,于极潦倒中正有兴会”(杨伦《杜诗镜铨》);有赞其胸襟广博者:“元气淋漓,自抒胸臆,非出外袭也”(何焯《义门读书记》)“固
《诗经·国风·秦风》为秦地汉族民歌,多为粗犷奔放、同仇敌忾之词,充满杀伐之气,然独《蒹葭》缠绵婉致、高渺出尘,令人称奇。  该诗神秘难测,颇有些象征意味,其主题含蓄多义,叫人遐想,历来争议不断。  就《蒹葭》而言,对“伊人”的准确定位是解读其主题的关键。为此,我们可以对该诗的旨意进行层递式地读解。把“伊人”看作是抒情主体的爱恋之人,则《蒹葭》就是一首书写单恋的情诗;把“伊人”看作是一切美好的象征,
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在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主旨、内容、语言和情感,并以此展开学习。如何指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散文所传递的内容与形式、认知与情感呢?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它们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知识性总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即可以带领学生回归语言文字,结构化学习文本。  《一棵小桃树》是作家
案例背景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板块中的一篇文言文,是归有光借物叙事抒情的名篇。文章围绕了“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追忆了自己往昔的读书生活及日常琐事,寄托了作者对于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抒发了对于物是人非的身世之感。文章由物及人,即事抒情,将记物、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娓娓道来,笔墨平淡之下蕴含着无穷的深情,悱恻动人。但是在这篇文章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同学能够
小说的文本体式决定了小说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这一篇”小说的教法。小说教学就是要找到“这一篇”的独特之处和独特价值,并据此教学。我们知道,对小说本质的理解和对特定特征的把握是小说教学的一个基本前提,那么,《植树的牧羊人》“这一篇”小说的本质和特定特征究竟在哪里,究竟是什么?  笔者以为,这主要是与《植树的牧羊人》这篇小说独特的话语系统有关。只有找到这篇小说独特的话语系统,才能用话语系统这个“金钥匙”
繁星璨灿,古代诗歌语言凝炼而精粹,那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词语却蕴含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为“模糊”。遵循模糊艺术规律进行诗歌教学,深味诗词意味,是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诗歌模糊艺术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清代姚鼐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本学期笔者通过教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感慨颇深,下面就诗歌教学中对诗词模糊的实践研究,来探
【评析样本】  刘丽丽.《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小学生深度学习评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5)。  帅巍巍.《基于SOLO评价理论的现代阅读思维提升策略》,《中学语文》,2017(15)。  李咏霜.《SOLO分类评价法与高中语文主观性试题评价》,《高考·教学探索》,2017(6)。  刘礼娜.《分类层进 重视思维——基于SOLO评价理论的现代文阅读思维提升策略研究》,《读写月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分别入选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两首诗的颔联出现了某种巧合的言语“撞车”——“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于李白杜甫级别的诗人而言,这绝非偶然的寻常手笔;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这是不能等闲视之的教学资源。两联诗如此密集的文字/文本交汇,在使其具备丰富互文性的同时,也让两首诗歌有了对比教学的可能。以此为切口,从文字同与不同的对比入手,往诗人境遇里深究
2012年6月,《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正式发布,标志着在前期试点准备工作充分开展的铺垫之下,浙江省第二轮课改全面展开。此次二轮课改最大的特点是在原来基础上又增加了选课课程的比重,选修学分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选修课程从国家课程到地方课程再到校本选修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更显立体,这也给学校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开设好选修课,是摆在所有浙江省高中校长和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