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转型期,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也面临着新的转型。以“重礼俗、轻法治”为特征的乡土社会学前教育工作模式正在向“明职责、晰法理”的科层化工作模式转变。本文以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阳光幼儿园为田野点,以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文化阐释。
关键词:民族聚居区;学前教育;乡土性;科层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91-01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开篇便强调“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依托在乡土文化之上的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也是具有乡土性的,因为环境作为教育发展的依托场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这一场域中生存的人,更加奠定了教育的文化发展模式。
一、五十镇阳光幼儿园概况
阳光幼儿园位于多民族聚居的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的五十村内。五十村因所在位置距离平安县城和互助县城均为50公里而得名。村上生活有土族、藏族和汉族,是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其中较多的是土族,其次是汉族,藏族在这里的人口最少。阳光幼儿园入学幼儿147人,其中土族78人、汉族61人、藏族8人。园中共有教师6人、保育员3人、炊事员1人、 司机2人。阳光幼儿园作为五十镇上的公办幼儿园,其只属于五十镇中心学校管辖。在幼儿园12名工作人员中,只有三位是公办教师,由中心学校指派,其他人员均是园长招聘的聘任制员工。这一地区学前教育的乡土性与科层化也主要表现在教师之间的工作工程中。
二、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乡土性”与“科层化”对接
所谓乡土性,根据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阐释,笔者总结即依托土地(即农业)生存的社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运行规则,如以“土地”为纽带维持生产生活、强调“人情社会”、重互帮互助等。而科层制是17至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②。
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乡土性”与“科层化”对接首先表现在其依托场域的乡土性发生变化。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的2010年以前,阳光幼儿园所在村落五十村是较为原始的农村社区,社区中生活的均是农民,且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生产。村中的闫书记表示“在1996年以前,每个出生的幼儿都会分到土地,但是1996年以后,国家政策调整,取消了这一分配土地的制度。现在五十村人均耕地面积是4亩。所以这里的生计方式和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土地”。但是近五年,这里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开始外出打工,或者自己做些小生意,对土地的依赖度降低,人们开始有了商业社会的生活模式。这一生活模式的转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城市社会的思想,“乡土性”的社区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挑战。家长们思想的转变带来的对幼儿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外出经商的家长将新的教育思想带给孩子,开始不再只是关注“土地生产”,相信存在更多的生活的可能。
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乡土性”与“科层化”对接的第二个表现在幼儿园教师工作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工作模式的变化。在现代化的办公工具未进入农村社区之前,教师的工作主要依靠粉笔、黑板、圆珠笔、纸等开展;且教师之间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其相处模式更多的倾向于“礼俗”化社会:除了课程之外,幼儿园中的行政类工作均是所有教师一起承担,互帮互助。但是今年,幼儿园中引进了新的现代化的办公器材,如电脑、投影仪、监控设备、打印机等。面对这一变化,教师们均表示难以接受,因为年龄较多,所以教师们均认为学习起来比较慢。电脑不会用、电子表格的制作、打字、打印等工作难度较大给她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担。且教师之间因上级要求有了明文规定的职责划分标准,彼此之间因忙于自己的工作,不再愿意彼此帮忙,感觉人情冷淡。教师心中出现的这一心理负担主要源于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文化震惊”。所谓文化震惊就是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③。由此可见,国家在推广现代化办公工具的同时并未考虑到这一地区的实际工作环境。
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变化对这一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而言有利有弊。之前那种机械团结的社会交往模式,在这里依然存在,人们习惯了互帮互助,习惯了以人情为基础的工作,没有十分明晰的“职责”划分概念。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当中,教师们工作的更加舒服,但是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且诸多文件都习惯手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负担。然而每日需要提交的打印版工作表格时刻提醒着这里的教师工作者“人们工作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已经是一个喜欢用“机器”多过“笔”的时代,科层化的工作模式使得职责明确,工作效率相对较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们的工作负担。这一由“机械团结”模式向“有机团结”模式、“礼俗社会”模式向“法理社会”模式的转变使得大家的心中多了一些芥蒂。
三、结语
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碰撞,相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汉文化而言,五十村作为土族文化为主的地域属于文化的边缘地带,其乡土性正在逐渐消失,正在渐渐被科层化趋势所取代。教育社会学中关于这一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中央民族大学的滕星教授在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研究上投入诸多精力,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研究正在受到关注。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青海民族大学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
注解:
①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五卷[M].群言出版社,1999,P:316.
②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14.
③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74.
关键词:民族聚居区;学前教育;乡土性;科层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91-01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开篇便强调“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依托在乡土文化之上的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也是具有乡土性的,因为环境作为教育发展的依托场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这一场域中生存的人,更加奠定了教育的文化发展模式。
一、五十镇阳光幼儿园概况
阳光幼儿园位于多民族聚居的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的五十村内。五十村因所在位置距离平安县城和互助县城均为50公里而得名。村上生活有土族、藏族和汉族,是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其中较多的是土族,其次是汉族,藏族在这里的人口最少。阳光幼儿园入学幼儿147人,其中土族78人、汉族61人、藏族8人。园中共有教师6人、保育员3人、炊事员1人、 司机2人。阳光幼儿园作为五十镇上的公办幼儿园,其只属于五十镇中心学校管辖。在幼儿园12名工作人员中,只有三位是公办教师,由中心学校指派,其他人员均是园长招聘的聘任制员工。这一地区学前教育的乡土性与科层化也主要表现在教师之间的工作工程中。
二、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乡土性”与“科层化”对接
所谓乡土性,根据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阐释,笔者总结即依托土地(即农业)生存的社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运行规则,如以“土地”为纽带维持生产生活、强调“人情社会”、重互帮互助等。而科层制是17至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②。
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乡土性”与“科层化”对接首先表现在其依托场域的乡土性发生变化。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的2010年以前,阳光幼儿园所在村落五十村是较为原始的农村社区,社区中生活的均是农民,且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生产。村中的闫书记表示“在1996年以前,每个出生的幼儿都会分到土地,但是1996年以后,国家政策调整,取消了这一分配土地的制度。现在五十村人均耕地面积是4亩。所以这里的生计方式和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土地”。但是近五年,这里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开始外出打工,或者自己做些小生意,对土地的依赖度降低,人们开始有了商业社会的生活模式。这一生活模式的转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城市社会的思想,“乡土性”的社区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挑战。家长们思想的转变带来的对幼儿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外出经商的家长将新的教育思想带给孩子,开始不再只是关注“土地生产”,相信存在更多的生活的可能。
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乡土性”与“科层化”对接的第二个表现在幼儿园教师工作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工作模式的变化。在现代化的办公工具未进入农村社区之前,教师的工作主要依靠粉笔、黑板、圆珠笔、纸等开展;且教师之间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其相处模式更多的倾向于“礼俗”化社会:除了课程之外,幼儿园中的行政类工作均是所有教师一起承担,互帮互助。但是今年,幼儿园中引进了新的现代化的办公器材,如电脑、投影仪、监控设备、打印机等。面对这一变化,教师们均表示难以接受,因为年龄较多,所以教师们均认为学习起来比较慢。电脑不会用、电子表格的制作、打字、打印等工作难度较大给她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担。且教师之间因上级要求有了明文规定的职责划分标准,彼此之间因忙于自己的工作,不再愿意彼此帮忙,感觉人情冷淡。教师心中出现的这一心理负担主要源于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文化震惊”。所谓文化震惊就是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③。由此可见,国家在推广现代化办公工具的同时并未考虑到这一地区的实际工作环境。
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变化对这一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而言有利有弊。之前那种机械团结的社会交往模式,在这里依然存在,人们习惯了互帮互助,习惯了以人情为基础的工作,没有十分明晰的“职责”划分概念。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当中,教师们工作的更加舒服,但是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且诸多文件都习惯手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负担。然而每日需要提交的打印版工作表格时刻提醒着这里的教师工作者“人们工作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已经是一个喜欢用“机器”多过“笔”的时代,科层化的工作模式使得职责明确,工作效率相对较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们的工作负担。这一由“机械团结”模式向“有机团结”模式、“礼俗社会”模式向“法理社会”模式的转变使得大家的心中多了一些芥蒂。
三、结语
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碰撞,相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汉文化而言,五十村作为土族文化为主的地域属于文化的边缘地带,其乡土性正在逐渐消失,正在渐渐被科层化趋势所取代。教育社会学中关于这一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中央民族大学的滕星教授在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研究上投入诸多精力,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研究正在受到关注。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青海民族大学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
注解:
①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五卷[M].群言出版社,1999,P:316.
②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14.
③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