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159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使高考作文“符合题意”,就必须过好审题关,因为审题直接关系到立意、选材和构思的优劣,此文就对高考试题中的三大类文题(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审题从各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以期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减少审题误差。
  【关键词】高考作文 审题立意 审题要诀
  
  《考试大纲》在作文考试要求的“基础等级”中,第一条就是要求作文“符合题意”。而高考作文要做到“符合题意”,就必须过好审题关。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立意、选材和构思的优劣。所谓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进行辨析与解读。其过程包括品读试题、领悟命题主旨、确立表达中心三个过程。审题时要做到三个“弄清”:一是弄清命题形式;二是弄清题目(包括材料与文题)的意思;三是弄清命题要求。进而把握命题者的真正意图。从近年的高考实践及命题趋势看,高考试题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标题作文,二是材料作文,三是话题作文。下面就分别谈谈这三类文题的审题。
  一、标题作文审题要诀
  1.抓题目背景材料,明确范围。即弄清题目的意思。比如2008年重庆卷要求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作文,咀嚼材料,此作文要抓住“自然”做文章,不是写一般的“生活”,题目在解释“自然”时用了省略号,表明这个词语除了词典中已给出的三个释义外还有其他解释,意在为考生自由、独特地理解“自然”一词提供可以利用的天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经历、体验来解读“自然”。
  2.抓题目语法结构,明确重点。即要找出“题眼”(中心词语)。抓住了中心词,也就抓住了命题意旨。例如2008年浙江卷要求以“触摸都市/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其题眼就在“触摸/感受”。动宾短语“触摸都市/感受乡村”的宾语规定了写作范围“都市/乡村”,但写作的重点并不应该是“都市/乡村”的自然状态,而应该是考生对“都市/乡村”的主动探访或干预(“触摸/感受”)以及由此对自己的生活、人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等等。另外,如一个题目由几个概念组成,就要抓题目的内在联系,确定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2009年重庆卷要求以“我与故事”为题作文,题目虽是一个并列关系的短语,但其中隐含了一种关系,即作文中必须展示“我”和“故事”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我”造就了“故事”,“我”就是主导;如果是“故事”影响了“我”,“故事”就成了主导。再对“故事”思考一下,“故事”还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真实的故事和虚构的故事,由此又可以衍生出生活的故事、历史的故事、神话故事等。
  3.抓题目标志词语,明确体裁。题目是一个陈述句(特别是带“记”“我”的),或是一个词组、一个词,可写成记叙文;有“说”、“论”、“议”、“评”、“驳”、“析”、“辩”等,则是议论文的标记。
  二、材料作文审题要诀
  1.抓住材料关键句,把握材料意旨。一般说来,材料中总会有一两句暗示意旨的语句,审题是就要抓住此类句子。例如2010年新课标卷。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的时间,也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此则材料一共四段话,前三段分别列举了环境对观赏鱼生长的影响、狼因对环境的敏感和适应而顽强地生存下来和心理学家的一项实验这三种现象;材料的关键句在第4段“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一关键句启发考生要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去揭示人才成长的规律。审题时抓住此句关键句,就不难理解材料意旨。
  2.抓住材料寓意,吃透材料实质。如果文题提供的材料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寓言、具有一定情节的哲理故事、哲理诗、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或是意味深长的漫画、材料的隐寓哲理就是题眼,审题时要从含蓄的材料内容中发掘其寓意,并联想到社会人生的相同的哲理。例如2009年全国卷。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训练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项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训练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泳,你们四条腿会不能游?成功的90箛来自汗水。加油!”
  评论家大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活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透过材料表层发掘其隐含意义,我们可以发现: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在揭露当今教育的弊端——教育由过去的“一专多能”发展到今天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其结果是学生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让学生在自己不擅长的学业上苦下功夫,其结果势必缘木求鱼,不得其果。考生抓住这一寓意,就能引发考生对中国应试教育下的教育动机和行为进行思考。
  3.抓住同组事物,辨明关系。例如2009年浙江卷作文材料:“绿叶对根的情谊”,必须考虑“绿叶”与“根”的辩证关系。“根”滋养抚育“绿叶”,“绿叶”才得以葱郁茂绿,“绿叶”心怀感恩之情,纵使飘零一生,也眷恋不忘“根”对自己的呵护。“根”作用于“绿叶”,“绿叶”反作用于“根”,这是相互的。有很多考生应该会提炼出“感恩”的观点,比如“游子对故土的感激眷恋”、“华侨对国家的回报感恩”、“孩子对母亲的依恋爱戴”等等都可以。
  三、话题作文审题方略
  1.把握“材料呈现语”,领会材料主旨。“材料呈现语”主要提供的是话题作文的基本材料或者原始材料。所呈现的材料可能是一个故事、一则寓言、一则新闻、也可能是一首诗、一句名言、一个哲理。这往往是话题的出发点和引入点。对“材料呈现语”,我们首先要做阅读感悟,从语言角度品味感悟材料;其次是品读关键句子,理解文句所表达的意思;最后是把握材料的有效信息,领会材料体现的主旨。例如下面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名言,按要求作文。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
  ——范仲淹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长歌行》
  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阳光总在风雨后》歌词
  要求:理解诗句中有关阳光的含义,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诸如“阳光少年”、“阳光心情”、“阳光高考”等词语中的“阳光”的含义,以“阳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自定立意,题目自拟。可记叙经历,可编写故事,可议论抒情,文章不少于800字。
  根据“材料呈现语”,我们要对材料中“阳光”的内涵进行明确。“阳光”除了“太阳的光辉”这一内涵外,还有更多的内涵。首先对诗句的意思进行解读,通过解读明确“阳光”在诗句中的内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阳光”的内涵是“母爱”;“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中“阳光”的内涵是“公正与奉献”;“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中“阳光”的内涵是“无私奉献”;歌词“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中“阳光”的内涵是“胜利”、“成功”、“希望”。阳光的这些内涵,其实就是作文时可以构思立意的方向。
  2.推敲“话题提示语”,启发审题立意。话题作文往往在材料后、话题前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对材料进行了必要的解读,对材料加以解说、补充、限制。它是材料的细化深化,其作用是借以启发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利用好“话题提示语”,可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例如上则作文题的“话题提示语”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开头几句:理解诗句中有关阳光的含义,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诸如“阳光少年”、“阳光心情”、“阳光高考”等词语中的“阳光”的含义。
  3.推敲“写作要求语”,做到准确审题。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或“要求”)对作文设定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也不能忽视。
  总之,审题要力求做到不漏、不改、不误。所谓“不漏”,即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所谓不改,即准确审题,不随意改变试题的要求;所谓“不误”,即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的要求。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州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也是每位教师拥有的自己一张独特的“名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水平的高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语言表达这一点上,有的自然流畅,有的却迟滞断续;有的准确生动,有的却模糊不清;有的激情奔放,有的却平淡无味;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却呆板枯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出有效的教学语言,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使学生的思维经
【摘要】魏晋时期大概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颓废的时期,魏晋文学也多染此风,少有健朗之气;而细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却不难发现,在普遍弥漫颓废气息的社会场景中,竟也暗涌着一道生命高歌的“清流”。当然,魏晋气息积重难返,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自然懒得去干涉别人,更无意于振奋消颓世境,因此,《兰亭集序》只是一篇消颓世境中的“振己”之作。  【关键词】魏晋时代《兰亭集序》颓废振己    魏晋时期大概算得
【摘 要】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过程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方面。可惜,一直以来,在现实语文学习中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实践体验”的问题,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对此,本文从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脚等角度,探讨课堂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无缝对接,从而寻找走出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践体验 途径探索  一  精美的文物,如果只收藏在警卫森严的地下室,它的旷世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目前忽视句读训练的文言文教学无法达成这一目标。重视文言断句训练是提升文言阅读水平、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培养文言语感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诵读法的贯彻落实为文言语感的培养打开了一扇大门。  【关键词】课标 语感 心理机制 文言断句 诵读  一、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现状 
【摘 要】叙事性文章,要写得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情节有起有落,事件波澜迭现。文章试从兴波澜、生变化的技巧方法略作探讨。  【关键词】波澜 悬念 抑扬 巧合 误会 突转  《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文章似名山胜景一般,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曲折多姿。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确实,一篇文章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镜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
【摘 要】笔者讲授鲁迅《风筝》这篇课文,用一课时进行了主题教学,抓住“主题”这根主线,设计了四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从“善反省”、“批制度”、“重亲情”、“哀社会”这四个角度理解了文本的内涵,较好地达成了理解文章主题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主题 多角度 线  鲁迅的文章思想深邃,结构严谨,语言功底高超,而近年来对其文章又出现了一片争议声。笔者在教授他的《风筝》这篇文章时,仔细阅读文本,结合他本人的
一、命题形式的回归  高考作文的命题历经命题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个阶段,近年来,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成为众多省份的首选。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仍是材料作文,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更为灵活,比如: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它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
【摘 要】《IQ测试》是一篇叙述“我”在招聘就业时遭遇的辛酸经历,痛刺当前应试教育的一篇檄文。本文通过挖掘小说形象背后承载的社会意义,把应试教育模式给人带来的心灵戕害揭示出来,引起社会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同时,小说行文中运用的情节重章叠现、心理表现的剥衣法、多重对比,既使内容在手法运用中得到充分展示,又给人以审美享受,彰显语言张力。  【关键词】小说 《IQ测试》 应试教育 表现特色 檄文    
【摘 要】“对比教学法”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通过将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同一作者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或不同时期的同题材之作通过对比,我们能够让学生对作品本身、诗人情感、时代特征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对于学生自主地品味鉴赏诗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答题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古诗 鉴赏 对比教学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高中语文教学
【摘 要】在几种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有几处不同的表述。本文就此問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文本的表达效果,人物形象的特点等作了细致的分析,阐述了笔者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情境 表达效果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呕心沥血撰写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在亲友间先后借阅、传抄,留下各种版本。各种版本中,仅仅关于女一号林黛玉的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