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波三折。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夏人寿”)的股权收购大戏还在继续上演。
中天金融能否如愿还打着问号。5月17日,中天金融(000540.SZ)发布公告,因重大资产重组,继续停牌。在这此前,中天金融对华夏人寿的股权收购大戏已经持续了5个多月。
与此同时,最近传言茅台集团也可能将参与中天金融对华夏人寿的收购。这一猜测的依据之一,是中天金融也是从贵州走出来的上市公司。对此,茅台集团至今没有回应。这是有关华夏人寿股权交易的最新消息。从2015年起,前有华资实业,后有中天金融,都对华夏人寿志在必得。
资本对华夏人寿的追逐,是因为它的行业地位。作为中国保险行业的新星,华夏人寿曾经缔造了快速成长的神话。从表面看,华夏人寿股权分散、没有实际大股东。
契机则是华夏人寿需要转型。成立仅十年,就力压保险业多位老兵,保费规模冲到了行业第四位。在速度的背后,是激进的投资策略和庞大的万能险业务。随着保险业回归保障,华夏人寿也在谋求转型,希望撕掉“万能险大户”的标签。
但透过热闹的股权争夺大战,却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华夏人寿的股权变动,究竟最终会花落谁家?这在短期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谁将是华夏人寿的下一任大股东?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优质股东的入主,将为险企带来稳定的投入和优质的市场资源,力促其转型升级。这对于亟待提升业务结构并完善內部治理的华夏人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相对于资本的博弈,华夏人寿反应平静,此前曾公开表示,只是换了个控股股东,对业务没有任何影响。但是,股东的变动是否影响高管团队的稳定?华夏人寿的经营策略又将转向何方?能否延续此前“黑马”的态势?这依然值得市场关注。
华夏人寿热闹的股权争夺,是近年来资本追逐险资的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政策给保险业带来的红利持续发酵,也促使资本对优质险企股权追逐不舍。他们或寻找到一条资金通道,利用保险资金较低的成本优势,为母公司主业提供资金配合;或谋求股权增值,通过险企上市来变现投资,打造一棵摇钱树。但随着监管趋紧,资金通道已经被堵死。而赚取持续稳定利润的险企,毕竟也仅是少数,更遑论上市。
华夏人寿的股权一直颇受各路资本青睐。
中天金融之前,是华资实业。早在2015年9月,华资实业(600191,SH)曾连发20个公告,详尽披露公司非公开发行预案,计划通过二级市场募资316.8亿元用于增资华夏人寿。按当时的计划,增资完成后,华资实业将取得华夏人寿51%的股权、实现绝对控股。
这场“蛇吞象”的戏码,在当时颇受关注。当时华资实业的市值60亿元,而华夏人寿仅资产就4000亿元。
然而两年之后,这场交易胎死腹中。2017年11月,华资实业发布公告决定终止2015年的融资计划并申请撤回申报材料。理由是自公告2015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综合考虑融资环境和监管政策变化等因素。
华资实业的退出,客观上缘于《保险公司股权规定》(下称“规定”)的修订。规定要求,保险公司单一股东的持股比例上限由51%降为1/3。主观原因,据称或是因为华资实业的“明天系”烙印。
正当华资实业偃旗息鼓之际,中天金融(000540,SZ)又一路杀出。也是在去年11月,中天金融发布公告称,拟从北京千禧世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中胜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手中收购华夏人寿21%-25%股权,并将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笔股权收购交易,初步定价不超310亿元。
这也是一场“蛇吞象”的交易。公开数据显示,华夏人寿2017年总资产为4555亿元,营业收入为1027亿元,实现净利润41亿元。同期,中天金融总资产为1085亿元,营业收入157.9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82亿元。
收购本身的难度可见一斑。然而,中天金融对该笔收购表现得异常坚定。2017年11月28日,中天金融审议通过《关于公司签订收购股权<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的议案》,将之前约定的定金金额由10 亿元人民币增加至70 亿元人民币。根据相关约定,如因北京千禧世豪或北京中胜世纪的原因导致本次重大资产购买事项无法达成,二者将本次重大资产购买事项约定的定金双倍返还给中天金融;如因中天金融原因导致本次重大资产购买事项无法达成,则定金将不予退还。
硬币的另一面是,华夏人寿为啥要换大股东?
华夏人寿总部位于北京,注册资本金153亿元。成立于2006年的华夏人寿,曾经用短短十数年时间创造了业界瞩目的“华夏速度”。2017年,华夏人寿总保费收入1715亿元,行业排名第五。
也因为激进的策略,被贴上了“万能险大户”的标签。纵观华夏人寿的成长历史,一方面通过万能险做大保费规模,实现弯道超车。到了2015年,华夏人寿保费一举超过太保、新华人寿、泰康保险等老牌险企跃升至行业第四。这一年,华夏人寿的万能险业务占规模保费的比重为96.68%。
另一方面,华夏人寿在二级市场曾先后增持和举牌数十家公司,斩获丰厚的投资收益。有评论称其在二级市场上的活跃度不差于安邦保险。
为规范万能险业务发展,落实“保险业姓保”的监管理念,保监会后来密集出台了多项规定,对万能险的规模、账户管理、保障水平、结算利率等进行了完善和规范。在此背景下,华夏人寿也提出了转型的策略。但是,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根据原保监会披露的数据,2017年华夏人寿的规模保费收入达1752.93亿元,其中原保险保费收入869.58亿元,以万能险形式存在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883.35亿元,占比50.39%。
在产品策略方面,华夏人寿曾经主打1-3年短期型万能险,期限过短;并且其在市场上的策略也比较激进,代理人费用高于同业。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在监管日渐趋严的背景下,华夏人寿需改变激进的产品结构,重新塑造业务增长点,因此经营压力较大。
与万能险居高不下相对应的是,华夏人寿偿付能力逼近红线。2017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3月31日,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4.89%,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9.12%。这两个指标的最低监管要求分别为100%、50%。
现金流吃紧的问题也不容回避。数据显示,华夏人寿2018年一季度末,净现金流为负21.3亿元,上季度末净现金流则为负97.6亿元。虽然有所好转,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华夏人寿在今年一季度发布的偿付体系报告中也指出,公司在未来四个季度内都有退保支出相对较大的问题,因此现金流压力仍会持续加大。
此外收益过分倚重投资端的问题也急需破解。不少行业内人士皆认为,在转型过程中,保险公司更应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金融资产配置,实现收益。通过投资去发展公司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早在2016年,华夏人寿高层就已经提出成为国际一流金融保险服务集团的战略目标。并且宣称,今后仍将以寿险为核心,通过业务投资双轮驱动,逐渐延伸至养老、医疗、综合金融等相关领域,实现多元化业态发展。但是迄今难言起色。
中天金融能否如愿收购华夏人寿?答案可能是并不容易。
这个潜在买家至少要面对两大难题:一是筹措足够的收购资金,中天金融为此展开了一系列资产腾挪。
另一大难题则是监管层的批准。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该项收购的获批很有难度。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中天金融收购华夏人寿是否会触及保险业的“一参一控”规定。
据悉,中天金融已通过旗下两家全资子公司和孙公司持有中融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融人寿”)36.36%的股份。此外,中天金融还发起设立华宇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百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不过这两家公司的设立尚未获得监管層的批复。
虽然股权变动尚未尘埃落定,但是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胜世纪已经将其合计持有的华夏人寿33.41%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中天金融行使。根据公告,委托期限至监管机构批准本次重大资产购买事项且相关工商变更登记完成之日或本次重大资产购买事项终止之日。
另一个不确定性则是,中天人寿对华夏人寿的热情会持续多久?入主一家险企并不容易。面对偿付能力管理的刚性要求,股东们不得不一次次增资,“出的是真金白银,看到的可能是亏损报表。” 不少股东一方面承受不住持续的出资压力,另一方面看不到盈利的苗头,往往最后黯然离场。
谁将是华夏人寿合适的控股股东?今年4月10日实施的新版《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已经回答清楚,鼓励具备风险管理、科技创新、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专业能力的投资人投资保险业。
也就是说,投资保险业的门槛进一步提升,“让真正想做保险的人进入保险业”,引入专业能力的投资人促进保险公司转型升级和优化服务。
此外,《办法》也倒逼股东聚焦保险主业经营,要求控制类(持股比例1/3以上,或者其表决权对股东会的决议有控制性影响)股东5年内不得转让险企股权。
中天金融能否如愿还打着问号。5月17日,中天金融(000540.SZ)发布公告,因重大资产重组,继续停牌。在这此前,中天金融对华夏人寿的股权收购大戏已经持续了5个多月。
与此同时,最近传言茅台集团也可能将参与中天金融对华夏人寿的收购。这一猜测的依据之一,是中天金融也是从贵州走出来的上市公司。对此,茅台集团至今没有回应。这是有关华夏人寿股权交易的最新消息。从2015年起,前有华资实业,后有中天金融,都对华夏人寿志在必得。
资本对华夏人寿的追逐,是因为它的行业地位。作为中国保险行业的新星,华夏人寿曾经缔造了快速成长的神话。从表面看,华夏人寿股权分散、没有实际大股东。
契机则是华夏人寿需要转型。成立仅十年,就力压保险业多位老兵,保费规模冲到了行业第四位。在速度的背后,是激进的投资策略和庞大的万能险业务。随着保险业回归保障,华夏人寿也在谋求转型,希望撕掉“万能险大户”的标签。
但透过热闹的股权争夺大战,却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华夏人寿的股权变动,究竟最终会花落谁家?这在短期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谁将是华夏人寿的下一任大股东?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优质股东的入主,将为险企带来稳定的投入和优质的市场资源,力促其转型升级。这对于亟待提升业务结构并完善內部治理的华夏人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相对于资本的博弈,华夏人寿反应平静,此前曾公开表示,只是换了个控股股东,对业务没有任何影响。但是,股东的变动是否影响高管团队的稳定?华夏人寿的经营策略又将转向何方?能否延续此前“黑马”的态势?这依然值得市场关注。
华夏人寿热闹的股权争夺,是近年来资本追逐险资的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政策给保险业带来的红利持续发酵,也促使资本对优质险企股权追逐不舍。他们或寻找到一条资金通道,利用保险资金较低的成本优势,为母公司主业提供资金配合;或谋求股权增值,通过险企上市来变现投资,打造一棵摇钱树。但随着监管趋紧,资金通道已经被堵死。而赚取持续稳定利润的险企,毕竟也仅是少数,更遑论上市。
华夏争夺战
华夏人寿的股权一直颇受各路资本青睐。
中天金融之前,是华资实业。早在2015年9月,华资实业(600191,SH)曾连发20个公告,详尽披露公司非公开发行预案,计划通过二级市场募资316.8亿元用于增资华夏人寿。按当时的计划,增资完成后,华资实业将取得华夏人寿51%的股权、实现绝对控股。
这场“蛇吞象”的戏码,在当时颇受关注。当时华资实业的市值60亿元,而华夏人寿仅资产就4000亿元。
然而两年之后,这场交易胎死腹中。2017年11月,华资实业发布公告决定终止2015年的融资计划并申请撤回申报材料。理由是自公告2015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综合考虑融资环境和监管政策变化等因素。
华资实业的退出,客观上缘于《保险公司股权规定》(下称“规定”)的修订。规定要求,保险公司单一股东的持股比例上限由51%降为1/3。主观原因,据称或是因为华资实业的“明天系”烙印。
正当华资实业偃旗息鼓之际,中天金融(000540,SZ)又一路杀出。也是在去年11月,中天金融发布公告称,拟从北京千禧世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中胜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手中收购华夏人寿21%-25%股权,并将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笔股权收购交易,初步定价不超310亿元。
这也是一场“蛇吞象”的交易。公开数据显示,华夏人寿2017年总资产为4555亿元,营业收入为1027亿元,实现净利润41亿元。同期,中天金融总资产为1085亿元,营业收入157.9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82亿元。
收购本身的难度可见一斑。然而,中天金融对该笔收购表现得异常坚定。2017年11月28日,中天金融审议通过《关于公司签订收购股权<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的议案》,将之前约定的定金金额由10 亿元人民币增加至70 亿元人民币。根据相关约定,如因北京千禧世豪或北京中胜世纪的原因导致本次重大资产购买事项无法达成,二者将本次重大资产购买事项约定的定金双倍返还给中天金融;如因中天金融原因导致本次重大资产购买事项无法达成,则定金将不予退还。
推动转型?
硬币的另一面是,华夏人寿为啥要换大股东?
华夏人寿总部位于北京,注册资本金153亿元。成立于2006年的华夏人寿,曾经用短短十数年时间创造了业界瞩目的“华夏速度”。2017年,华夏人寿总保费收入1715亿元,行业排名第五。
也因为激进的策略,被贴上了“万能险大户”的标签。纵观华夏人寿的成长历史,一方面通过万能险做大保费规模,实现弯道超车。到了2015年,华夏人寿保费一举超过太保、新华人寿、泰康保险等老牌险企跃升至行业第四。这一年,华夏人寿的万能险业务占规模保费的比重为96.68%。
另一方面,华夏人寿在二级市场曾先后增持和举牌数十家公司,斩获丰厚的投资收益。有评论称其在二级市场上的活跃度不差于安邦保险。
为规范万能险业务发展,落实“保险业姓保”的监管理念,保监会后来密集出台了多项规定,对万能险的规模、账户管理、保障水平、结算利率等进行了完善和规范。在此背景下,华夏人寿也提出了转型的策略。但是,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根据原保监会披露的数据,2017年华夏人寿的规模保费收入达1752.93亿元,其中原保险保费收入869.58亿元,以万能险形式存在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883.35亿元,占比50.39%。
在产品策略方面,华夏人寿曾经主打1-3年短期型万能险,期限过短;并且其在市场上的策略也比较激进,代理人费用高于同业。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在监管日渐趋严的背景下,华夏人寿需改变激进的产品结构,重新塑造业务增长点,因此经营压力较大。
与万能险居高不下相对应的是,华夏人寿偿付能力逼近红线。2017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3月31日,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4.89%,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9.12%。这两个指标的最低监管要求分别为100%、50%。
现金流吃紧的问题也不容回避。数据显示,华夏人寿2018年一季度末,净现金流为负21.3亿元,上季度末净现金流则为负97.6亿元。虽然有所好转,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华夏人寿在今年一季度发布的偿付体系报告中也指出,公司在未来四个季度内都有退保支出相对较大的问题,因此现金流压力仍会持续加大。
此外收益过分倚重投资端的问题也急需破解。不少行业内人士皆认为,在转型过程中,保险公司更应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金融资产配置,实现收益。通过投资去发展公司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早在2016年,华夏人寿高层就已经提出成为国际一流金融保险服务集团的战略目标。并且宣称,今后仍将以寿险为核心,通过业务投资双轮驱动,逐渐延伸至养老、医疗、综合金融等相关领域,实现多元化业态发展。但是迄今难言起色。
谁会是白衣骑士?
中天金融能否如愿收购华夏人寿?答案可能是并不容易。
这个潜在买家至少要面对两大难题:一是筹措足够的收购资金,中天金融为此展开了一系列资产腾挪。
另一大难题则是监管层的批准。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该项收购的获批很有难度。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中天金融收购华夏人寿是否会触及保险业的“一参一控”规定。
据悉,中天金融已通过旗下两家全资子公司和孙公司持有中融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融人寿”)36.36%的股份。此外,中天金融还发起设立华宇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百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不过这两家公司的设立尚未获得监管層的批复。
虽然股权变动尚未尘埃落定,但是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胜世纪已经将其合计持有的华夏人寿33.41%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中天金融行使。根据公告,委托期限至监管机构批准本次重大资产购买事项且相关工商变更登记完成之日或本次重大资产购买事项终止之日。
另一个不确定性则是,中天人寿对华夏人寿的热情会持续多久?入主一家险企并不容易。面对偿付能力管理的刚性要求,股东们不得不一次次增资,“出的是真金白银,看到的可能是亏损报表。” 不少股东一方面承受不住持续的出资压力,另一方面看不到盈利的苗头,往往最后黯然离场。
谁将是华夏人寿合适的控股股东?今年4月10日实施的新版《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已经回答清楚,鼓励具备风险管理、科技创新、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专业能力的投资人投资保险业。
也就是说,投资保险业的门槛进一步提升,“让真正想做保险的人进入保险业”,引入专业能力的投资人促进保险公司转型升级和优化服务。
此外,《办法》也倒逼股东聚焦保险主业经营,要求控制类(持股比例1/3以上,或者其表决权对股东会的决议有控制性影响)股东5年内不得转让险企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