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张艾嘉的新片《相爱相亲》,要来一次Love Education(英文片名)。与以往不同的是,她选了一个完全内地的故事,于是,这部片子落地了。女儿、妈妈、姥姥三代女人因为迁坟一事陷入各自情感的困惑地带;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形成情感的多次元。
北京电影学院那场见面会上,主持人现场发问,谁可以像片中的姥姥那样为爱守候一生?全场一时无语。这实在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倒不是说今日无人会为爱执念一生,而是因为片中这个姥姥,她一生的守候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和价值观念,连她自己也捋不清。她的时代、她的经历,注定她的情感远远超越纯爱层面;幸好,影片對此做了铺垫,给了解读空间。这是本片矫情而不做作的地方。
姥姥的情感,在纯粹层面上,是一个女人对爱的向往和表达,乃人之常情。但是,被“丢”在乡下,多年独居,她所谓的这份爱早沦为想象,“丈夫”化为符号。而早年“丈夫”的家书和寄回的生活费用,虽然是想象和符号的一些实在依托,但它们更多指向了姥姥与“丈夫”的另一关系层面,即俗语所讲“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而最厉害的是,每个人都生长在他所处的历史文化生态里,片中的贞节牌坊、宗族势力/传统观念与现代“生猛”媒体/无良商业观念的互殴、姥姥在电视台一番宣言般的独白,都在传达姥姥对婚姻、夫妻的认知观念,以及她在情感上的执念的价值所在。不管其间包含怎样的传统局限,她已用一生的光阴把纯粹之情、经济伙伴、个人社会价值三个方面煎熬成一种信念。
女儿一直觉得外公那些书信是家书而不是情书,其实对姥姥而言,这没有分别。姥姥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婚姻关系,不仅是为自己的情感作证,也为自己的存在价值作证,为一生的付出作证。所以,即便当她同意迁走“丈夫”的坟之后,看到自己不小心弄花的那张照片上,“丈夫”的脸再也看不清了,即便看着“丈夫”尸骨都未泪奔的姥姥,此刻无法隐忍了。姥姥,是这部影片最亮眼的角色,因为人设,因为表演。
张艾嘉和田壮壮饰演的中年夫妻,就像我们身边的父母。他们奔波劳碌了太久,以至于忽视了彼此间的关爱。特别是妈妈,个性和观念造成她极为强势的行为特征,她为何执念迁走父亲的坟,与生母合葬?她跑民政局,找消失的老街道居委会,甚至让人假扮律师骗姥姥同意迁坟,她读父亲写给生母的情书,她想证明什么?证明之后她就会释然吗?
即将退休的她,与女儿、姥姥,甚至老公,全面冲突。而爸爸的默默守护才是这个家庭的定盘星。妈妈偶然发现老公曾经写给自己的卡片,情意款款。结尾,老公一首老情歌和带你去远行的打算,彻底瓦解了妈妈的焦虑。看一对中年夫妻坐在车上,背对观众,在女人的抽泣中,说说心里的念想和委屈……张艾嘉拍出了中年夫妻再次发现爱之初心的浪漫。
不管是姥姥还是妈妈,都经历了从执念到放手的过程,最终在迁坟问题上达成和解。一向沉默而情感深埋的姥姥居然坐在聚光灯下,完成一段以“我是岳曾氏”为开场的公开发言,就像一段向世人的宣告。这是她可以放下的一个重要心理台阶。当她第一次在镜框中看到“丈夫”的照片和老年的模样,现实的陌生与想象的亲切之间,落差巨大,这又把姥姥拉下了又一个心理台阶。而妈妈经过一番折腾,更多地了解了姥姥,感受到家人的温暖,渐渐走出失母之痛和中年危机。人们在冲突交锋、沟通对话中释放了压力,增进了交流,发现生活继续下去的更好方式。
这部影片非常好的一点是,在相爱相亲的文艺腔调下铺了一层实在的社会泥沙。就是说,故事的社会因素交代得充分,让故事超越了小情小爱的探讨。比如说,村头的贞节牌坊,村里人集体捍卫姥姥利益的群殴事件,这交代了姥姥守候一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电视台、民政法律等相关政府干部的表现,交代了当下媒体和政府行为中对人、对情感的态度,媒体行为多么令人不堪。耿乐饰演的学生家长,他的婚姻情况和哭丧表演,反映了社会的人情冷漠和爱无力。这些社会因素和次要角色的铺排,让爱的探讨建立在比较实在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上,避免了呻吟和造作。而故事情节指向了当下社会的一个核心症候,走得太急,荒芜了人文关怀和爱。
这部影片摄影平时,节奏不疾不徐,表演上乘,台词幽默,表达细腻,把一个普通人家的情感故事讲出了质感和温度。张艾嘉编剧或导演的作品,特点很明确,关键词是女性、情感、家庭,她牵念身边的饮食男女,视角专一,每每赋予作品文艺气息。所以,相比戏中的姥姥,她才是有颗不老的少女心。
年轻的小伙伴儿,如片中的女儿,爱情故事才开始,怎么都不对,怎么也都对。这样一次爱的教育,会感慨什么?听了很多大道理,依然搞不定这一生的情感关系。
影片见面交流中田壮壮说:“爱,最容易说,但是最难做。”特别是加入时间这个变量。爱,是个难题。穿越爱的次元壁,可否走出爱的迷局?
想说爱你不容易
北京电影学院那场见面会上,主持人现场发问,谁可以像片中的姥姥那样为爱守候一生?全场一时无语。这实在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倒不是说今日无人会为爱执念一生,而是因为片中这个姥姥,她一生的守候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和价值观念,连她自己也捋不清。她的时代、她的经历,注定她的情感远远超越纯爱层面;幸好,影片對此做了铺垫,给了解读空间。这是本片矫情而不做作的地方。
姥姥的情感,在纯粹层面上,是一个女人对爱的向往和表达,乃人之常情。但是,被“丢”在乡下,多年独居,她所谓的这份爱早沦为想象,“丈夫”化为符号。而早年“丈夫”的家书和寄回的生活费用,虽然是想象和符号的一些实在依托,但它们更多指向了姥姥与“丈夫”的另一关系层面,即俗语所讲“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而最厉害的是,每个人都生长在他所处的历史文化生态里,片中的贞节牌坊、宗族势力/传统观念与现代“生猛”媒体/无良商业观念的互殴、姥姥在电视台一番宣言般的独白,都在传达姥姥对婚姻、夫妻的认知观念,以及她在情感上的执念的价值所在。不管其间包含怎样的传统局限,她已用一生的光阴把纯粹之情、经济伙伴、个人社会价值三个方面煎熬成一种信念。
女儿一直觉得外公那些书信是家书而不是情书,其实对姥姥而言,这没有分别。姥姥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婚姻关系,不仅是为自己的情感作证,也为自己的存在价值作证,为一生的付出作证。所以,即便当她同意迁走“丈夫”的坟之后,看到自己不小心弄花的那张照片上,“丈夫”的脸再也看不清了,即便看着“丈夫”尸骨都未泪奔的姥姥,此刻无法隐忍了。姥姥,是这部影片最亮眼的角色,因为人设,因为表演。
你是否记得我爱你
张艾嘉和田壮壮饰演的中年夫妻,就像我们身边的父母。他们奔波劳碌了太久,以至于忽视了彼此间的关爱。特别是妈妈,个性和观念造成她极为强势的行为特征,她为何执念迁走父亲的坟,与生母合葬?她跑民政局,找消失的老街道居委会,甚至让人假扮律师骗姥姥同意迁坟,她读父亲写给生母的情书,她想证明什么?证明之后她就会释然吗?
即将退休的她,与女儿、姥姥,甚至老公,全面冲突。而爸爸的默默守护才是这个家庭的定盘星。妈妈偶然发现老公曾经写给自己的卡片,情意款款。结尾,老公一首老情歌和带你去远行的打算,彻底瓦解了妈妈的焦虑。看一对中年夫妻坐在车上,背对观众,在女人的抽泣中,说说心里的念想和委屈……张艾嘉拍出了中年夫妻再次发现爱之初心的浪漫。
执念、放手,都是为了相爱相亲
不管是姥姥还是妈妈,都经历了从执念到放手的过程,最终在迁坟问题上达成和解。一向沉默而情感深埋的姥姥居然坐在聚光灯下,完成一段以“我是岳曾氏”为开场的公开发言,就像一段向世人的宣告。这是她可以放下的一个重要心理台阶。当她第一次在镜框中看到“丈夫”的照片和老年的模样,现实的陌生与想象的亲切之间,落差巨大,这又把姥姥拉下了又一个心理台阶。而妈妈经过一番折腾,更多地了解了姥姥,感受到家人的温暖,渐渐走出失母之痛和中年危机。人们在冲突交锋、沟通对话中释放了压力,增进了交流,发现生活继续下去的更好方式。
放慢脚步,别荒芜了我们的爱
这部影片非常好的一点是,在相爱相亲的文艺腔调下铺了一层实在的社会泥沙。就是说,故事的社会因素交代得充分,让故事超越了小情小爱的探讨。比如说,村头的贞节牌坊,村里人集体捍卫姥姥利益的群殴事件,这交代了姥姥守候一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电视台、民政法律等相关政府干部的表现,交代了当下媒体和政府行为中对人、对情感的态度,媒体行为多么令人不堪。耿乐饰演的学生家长,他的婚姻情况和哭丧表演,反映了社会的人情冷漠和爱无力。这些社会因素和次要角色的铺排,让爱的探讨建立在比较实在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上,避免了呻吟和造作。而故事情节指向了当下社会的一个核心症候,走得太急,荒芜了人文关怀和爱。
这部影片摄影平时,节奏不疾不徐,表演上乘,台词幽默,表达细腻,把一个普通人家的情感故事讲出了质感和温度。张艾嘉编剧或导演的作品,特点很明确,关键词是女性、情感、家庭,她牵念身边的饮食男女,视角专一,每每赋予作品文艺气息。所以,相比戏中的姥姥,她才是有颗不老的少女心。
年轻的小伙伴儿,如片中的女儿,爱情故事才开始,怎么都不对,怎么也都对。这样一次爱的教育,会感慨什么?听了很多大道理,依然搞不定这一生的情感关系。
影片见面交流中田壮壮说:“爱,最容易说,但是最难做。”特别是加入时间这个变量。爱,是个难题。穿越爱的次元壁,可否走出爱的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