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歌 引领成长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x131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以前不久以后》是一首灵动本真的小诗,刘昕校长用她激赏的目光、鼓励的语言、精巧的设计打开了一颗颗童心。孩子们在品悟文字的同时感受到时光的流淌、生命的律动,甚至听到自己拔节成长的声音,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诸多思考和启迪。
  一、读对书,写好字,习惯培养到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一蹴而就,只有注重日常习得,坚持不懈,才能养成。
  课伊始,刘校长揭题后,让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很明确地要求读正确。孩子们不由自主就读成了一条声,刘校长抱歉地打断,说:“自由朗读,才能自由思考。”尊重孩子个体的朗读体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是尊重、呵护每个学生的成长。检查朗读时,刘校长明确要求“错一个字扣一分”。对第一个学生进行读后评议时,有孩子只给“50分”,很明显,学生没有听明白要求。其实,读正确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切合实际的要求,而对于平时班里默默无闻的学生,甚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一要求给了他们难得的信心与鼓励。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教学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接下来课堂氛围轻松愉快,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获得了独特的朗读体验。在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中,朗读者收获了满满的自信。反思我平时的教学,特别是在孩子初读课文时,往往急于求成,总感觉孩子们的朗读没有感情,无形中把朗读的要求拔高了许多,而忽略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接触文本,更没有顾及到所有的孩子。“第一遍,读正确”,我记下了。
  关于写字,刘校长和孩子们讨论生字“翔”的写法时教了孩子们一个魔语,“一看宽窄,二看高矮,三看笔画”,简单易掌握。孩子们进行诗歌创作,刘校长巡视指导时总是提醒“提笔即练字,练字即练姿”。积习成性,坚持不懈,写好字一定是孩子内心的主动追求。
  二、会想象,善表达,能力训练自然
  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儿童诗歌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或创造了优美的意境,或抒发了儿童的童真童趣。
  怎样引导孩子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主旨?刘校长创设了一个想象世界的意境,让孩子和文本、孩子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丰富的想象中,在个性的表达中,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读对诗歌后,刘校长巧妙引导:“我们读对文字仅读了诗歌表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歌的内涵。怎样读出内涵呢?同学们怎样读呢?”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读好重点词,刘校长评价“依然是表面”;有的说深入诗意,刘校长微微点头“你已经陶醉在其中了”。这时,刘校长给满腹狐疑的孩子们一把金钥匙:“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要用心用情去读诗,要把这瘦瘦的诗行读得胖胖的,读丰满。”随着课件上“不久以前的一滴泪珠”和“不久以后的一抹欢乐”两个诗行拉开距离,“这里有一个故事”这一想象空间的开拓,无须多言,孩子们闪亮的眼神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一定明白这是遭遇挫折后再次启程获得的成功,无论是自己还是同伴,对付出与收获的理解同样深刻。
  三、能感悟,促成长,素养提升无痕
  读诗,能丰富人的情感,能洗礼人的精神,能培养人良好的文学趣味,让人感受生活的味道和世界的精彩。《不久以前不久以后》这首诗语言凝练、意象跳跃,与儿童的精神需要相符合,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精神成长有润物无声的引领作用。
  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它魅力几何?刘校长展示了两张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让孩子们发现两个“我”有什么不一样。大家各抒己见。其实,每个人都在变化之中,观照自身,让孩子用诗句来回答:“不久以前的一个我——,不久以后的一个我——。不久以前的一个我,不久以后的一个我,一定很不一样。”如此丰富精彩的内容为什么仅用短短几行诗来表达,是诗人偷懒吗?水到渠成,引导学生理解简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诗歌的特点。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无论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看,还是从语文教育本身所承载的任务看,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期刊
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靠大量的语言积累,必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我校于2009年选派优秀的语文学科班主任去山东潍坊了解、学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回来后,他们在自己的班级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经过一年的实验,学生的阅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课堂上教师们主要采用“精讲重读,积累拓展”的教学方式,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在老
期刊
一、比较感悟:突出词语教学的准确性  重点词语:紧急、焦急  师:仔细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出这节中带有“急”字的两个词语。  生:“紧急”“焦急”。  师:这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呢?紧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它再组个词?  生:紧张、抓紧、赶紧……  师:课文中什么事情很“紧急”,需要赶紧,抓紧?为什么这么“紧急”?  生:因为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  师: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想想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犹如和煦的东风,吹拂着山东潍坊大地,催生着教育百花园中的蓓蕾们竞相怒放。怒放的花蕾中,不仅有孩子,还有教师、家长,他们一起在大量阅读、亲子阅读中成长着,蜕变着……  塑造一个全新的我(角色:教师)  2011年9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我县已开展得如火如荼。那时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我每天要求学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的一个单元,在第二天的课前一分钟演讲
期刊
课堂是师生对话互动的地方,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课堂是师生生命激扬的地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互动场,课堂有了进退;小学语文教学有了互动场,课堂有了生机;小学语文教学有了互动场,课堂有了活力。小学语文名师善于精心创设互动场,一虚一实、一入一出、一开一阖、一快一慢,达到空灵的境界,一痕山影淡若无,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品位随之提升。  一、一虚一实——互动场的精髓  虚实相生,非虚则无以成实,非实则无以
期刊
几十年的阅读教学我践行着少提问、精提问、巧提问,问在恰当处、问在关键处,以问促听,促说,促读,促思,促学生发展,粗语感提高的道路。  回顾自己的课堂实践,我觉得阅读课堂教学的提问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提问的角度、程度、价值、技巧等都有研究的意义。从实践的结果看,有些做法对帮助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十分有效。  一、由浅入深提问。顺应学生认知规律  阅读者阅读初始通常习惯于感知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
期刊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到有趣味。然而,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趣味呢?克罗齐认为,艺术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藏在意象中的佳妙之处,这不是人人都能体味出来的。朱光潜解释说,所谓趣味,是指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这个解释既指出了趣味存在于对象之中,又指出了趣味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佳妙”一词也揭示了艺术趣味在于引人入胜之处。语文的本质是语言,语言的典范是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
期刊
课改的浪潮席卷着中华大地,一个个课改实验校、示范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实验教师和改革领导者,他们如弄潮儿般引领着课改前进的方向。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小学的全体教师,在改革的热潮中也不甘落后,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课改之路。当学校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蹒跚前行时,机缘巧合,结识了李希贵老师新学校研究行动中的重点实验项目——“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一
期刊
近年来,课程改革一轮接着一轮。每一轮的改革,老师们都要接受全面系统的培训,这样的培训,主要指向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很少涉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当然,不可否认,我们的教材也在变化,但细细研究一下,教材的变化好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正因为如此,好多有识之士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行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如好多课文没有标注作者,被指为诚信缺失;更有部分课文用“谎言”来教育孩子要“诚实”;即使有些课文标注了作者
期刊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助词和叹词的教学很少有人涉及,它们似乎成了我们语文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在茫茫的汉字国度,助词与叹词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们或附着于词组之中,或独立于句子之前,是我们最常见、也最常使用的汉字。虽然它们大部分没有实意,但是句子中一旦有了它们,不仅语言更准确生动形象,而且也增强了感情色彩。它们是语言中的漫画,简单、形象、夸张、微妙,甚至只可以心领神会。  一、读好句中结构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