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買菜一般都会到自由市场去,北京称为“早市”。在美国,也有这样的“早市”,一般开在周六和周日的上午,都是附近农场的农民将自己家产的蔬菜、水果、肉蛋,自己做的面包、点心、果酱和蜂蜜拿来卖,也有一些手工艺品。每家一个摊位,上置凉棚。热热闹闹的,和国内很相似。只是有一点不同:国内早市上的东西,都比超市的货品要便宜;这里却卖得比超市贵,原因就是东西直接从田间而来,东西新鲜,没有污染。
住在美国的新泽西,靠近普林斯顿不远的西温莎小镇,有一处这样的“早市”。它利用树林间的一片空地,车子停在树林外,“早市”被绿树环绕,自成一体,仿佛林中的童话一般,让那些瓜果、菜蔬在那里面举行姹紫嫣红的舞会。
我常去那里买些新鲜蔬菜和水果。这里的“早市”和国内的“早市”乃至和美国其他一些地方的“早市”有一点不同,便是每个周六和周日都会辟出一块地方作为音乐演出地,一般都是请来当地的民间乐队和歌手演出。这项活动由当地银行负责出资赞助。不知道花费多少,应该不会太大,因为只需要搭一个帐篷,配一套音响即可。乐队和歌手大多属于自娱自乐。不过,似乎已经形成了传统,每一次来,我都能看见不同的面孔,听到不同的音乐。
早市的面积大约和国内见到的中等规模的早市相差不多,由于有四围树木环抱,比较拢音,到处便荡漾着音乐的声音。无论卖主,还是买主,心情都会随音乐而轻松快活起来。音乐也给这些花花绿绿的菜蔬、水果伴奏,仿佛这些东西能够随之跳起舞来,有个好卖相,卖个好价钱。
这一次,我看见两男一女坐在那里弹唱,3位都弹着电吉他,坐在右边的一位男子弹贝斯,左边的女子边弹边唱,有时候,中间弹吉他的男子也和她“二重唱”。看他们的年纪都是60多岁了。如此大的年纪还跑到这里演唱,并不多见。因此,格外引起我的注意,便坐在旁边的凉棚下听了起来。
他们唱的都是民谣老歌。嗓音并不特殊,但很投入、很放松,味道有些像保罗·西蒙,特别像保罗·西蒙的那首《斯镇之歌》。美妙的旋律飘荡起来,其中涌动着一种来自田野间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的味道,即使歌词并不能听得太懂,却让人感到很亲切,仿佛在和你叙家常,诉说他们的回忆,美好而清新。一曲听罢,我热烈鼓掌,还不管他们听懂听不懂,用中国话大声向他们叫起来:“再来一个!”他们向我笑着,随后又唱了一曲。
这一曲唱罢,我走过去,和他们闲聊。我称赞他们唱得好,并问他们唱了多长时间。他们告诉我,他们从年轻时候就唱,退休之后组成了这个组合,并向我指指他们脚下的一块牌子。我才发现牌子上写着“泽西组合”几个黑体的英文字母。
接着聊,知道他们3人都来自泽西镇,女的和坐在中间弹吉他的男士是一对夫妇,贝斯手是他们的老朋友。平常的日子,3个人也常常聚在一起自弹自唱,让日子过得有些音乐的味道,而不只是柴米油盐和瞌睡打鼾或者电视里插科打诨的味道。
忍不住想起我的很多朋友,退休后也以唱歌的方式来打发寂寞、消磨光阴、疏解心理、抒发怀旧之情,丰富生活情趣,和他们的选择几乎是殊途同归。不分国界,音乐是晚年心情最好的入口和出口乃至发泄口。稍稍不同的是中国人极其愿意聚集在一起,进行震天动地的“大合唱”。在北京,天坛公园、北海公园等好多公众场所当中,都会看到退休的老头老太太们聚在一起“大合唱”。而在美国的公共场所里,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壮观的景象。
还有一点不同。国内的老人们合唱或独唱,确实缺少民谣的传统。其实,这样说也不准确,中国的民间音乐非常丰富,只是除了王洛宾等人有过真正意义的搜集和整理,真正传唱开来的民谣并不多。因此,在公园大合唱里,听到的只有少得可怜的民歌,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的作品,比如电影《英雄儿女》当中的插曲“烽烟滚滚唱英雄……”很少能够听见如“泽西组合”这样地道的民谣、这样自吟自唱的个体抒发。或许,这就是我们和他们的不同吧。无所谓优劣,只是民族特点不同,所经历的历史不同,音乐渗透进各自的生活不同,选择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音乐,有时候像是一种历史很悠久的香料,注定了人们的口味、胃口乃至整个饮食习惯的形成和选择。
时近中午,我离开了那片“早市”。回过头去,看见他们还坐在那里,一脸汗珠地在弹唱。虽说无人喝彩,他们也旁若无人。
住在美国的新泽西,靠近普林斯顿不远的西温莎小镇,有一处这样的“早市”。它利用树林间的一片空地,车子停在树林外,“早市”被绿树环绕,自成一体,仿佛林中的童话一般,让那些瓜果、菜蔬在那里面举行姹紫嫣红的舞会。
我常去那里买些新鲜蔬菜和水果。这里的“早市”和国内的“早市”乃至和美国其他一些地方的“早市”有一点不同,便是每个周六和周日都会辟出一块地方作为音乐演出地,一般都是请来当地的民间乐队和歌手演出。这项活动由当地银行负责出资赞助。不知道花费多少,应该不会太大,因为只需要搭一个帐篷,配一套音响即可。乐队和歌手大多属于自娱自乐。不过,似乎已经形成了传统,每一次来,我都能看见不同的面孔,听到不同的音乐。
早市的面积大约和国内见到的中等规模的早市相差不多,由于有四围树木环抱,比较拢音,到处便荡漾着音乐的声音。无论卖主,还是买主,心情都会随音乐而轻松快活起来。音乐也给这些花花绿绿的菜蔬、水果伴奏,仿佛这些东西能够随之跳起舞来,有个好卖相,卖个好价钱。
这一次,我看见两男一女坐在那里弹唱,3位都弹着电吉他,坐在右边的一位男子弹贝斯,左边的女子边弹边唱,有时候,中间弹吉他的男子也和她“二重唱”。看他们的年纪都是60多岁了。如此大的年纪还跑到这里演唱,并不多见。因此,格外引起我的注意,便坐在旁边的凉棚下听了起来。
他们唱的都是民谣老歌。嗓音并不特殊,但很投入、很放松,味道有些像保罗·西蒙,特别像保罗·西蒙的那首《斯镇之歌》。美妙的旋律飘荡起来,其中涌动着一种来自田野间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的味道,即使歌词并不能听得太懂,却让人感到很亲切,仿佛在和你叙家常,诉说他们的回忆,美好而清新。一曲听罢,我热烈鼓掌,还不管他们听懂听不懂,用中国话大声向他们叫起来:“再来一个!”他们向我笑着,随后又唱了一曲。
这一曲唱罢,我走过去,和他们闲聊。我称赞他们唱得好,并问他们唱了多长时间。他们告诉我,他们从年轻时候就唱,退休之后组成了这个组合,并向我指指他们脚下的一块牌子。我才发现牌子上写着“泽西组合”几个黑体的英文字母。
接着聊,知道他们3人都来自泽西镇,女的和坐在中间弹吉他的男士是一对夫妇,贝斯手是他们的老朋友。平常的日子,3个人也常常聚在一起自弹自唱,让日子过得有些音乐的味道,而不只是柴米油盐和瞌睡打鼾或者电视里插科打诨的味道。
忍不住想起我的很多朋友,退休后也以唱歌的方式来打发寂寞、消磨光阴、疏解心理、抒发怀旧之情,丰富生活情趣,和他们的选择几乎是殊途同归。不分国界,音乐是晚年心情最好的入口和出口乃至发泄口。稍稍不同的是中国人极其愿意聚集在一起,进行震天动地的“大合唱”。在北京,天坛公园、北海公园等好多公众场所当中,都会看到退休的老头老太太们聚在一起“大合唱”。而在美国的公共场所里,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壮观的景象。
还有一点不同。国内的老人们合唱或独唱,确实缺少民谣的传统。其实,这样说也不准确,中国的民间音乐非常丰富,只是除了王洛宾等人有过真正意义的搜集和整理,真正传唱开来的民谣并不多。因此,在公园大合唱里,听到的只有少得可怜的民歌,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的作品,比如电影《英雄儿女》当中的插曲“烽烟滚滚唱英雄……”很少能够听见如“泽西组合”这样地道的民谣、这样自吟自唱的个体抒发。或许,这就是我们和他们的不同吧。无所谓优劣,只是民族特点不同,所经历的历史不同,音乐渗透进各自的生活不同,选择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音乐,有时候像是一种历史很悠久的香料,注定了人们的口味、胃口乃至整个饮食习惯的形成和选择。
时近中午,我离开了那片“早市”。回过头去,看见他们还坐在那里,一脸汗珠地在弹唱。虽说无人喝彩,他们也旁若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