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教学建议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一、释疑:为什么把“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安排在一年级下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儿童在6岁时就能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而且,一年级上册教学序数时学生也辨别过左右。这样看来,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教学,为什么教材却把它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呢?我认为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1.由于学生读书、写字等活动习惯上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渗透“左右”的概念。但是,左右有相对性,而且左右的相对性在日常生活中又是不可避免的,儿童理解比较困难。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一般要到7~9岁,才能以别人为参照辨别左右。一年级上学期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的判断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学习“左右相对性”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需要补充大量的结合学生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大量的活动才能完成,所以,把这部分内容编排到一年级下学期学习。
  2.把这部分内容放到一年级下学期的另外一个好处是,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这样做符合知识迁移的规律,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教学建议
  1.“上、下”教学要点。
  对于两个物体来说,上下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的,学生很容易掌握,而对于三个物体,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不同,如主题图中的火车,对汽车来说,它在汽车的下面,但若与轮船比较,它却在轮船的上面。教学时要求学生先找出参照物(与谁比较),再辨别物体的相对位置。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或改变物体的位置),让学生感受上下方位的相对性。
  2.“前、后”教学重点。
  (1)建立“前后”标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些有方向性的活动,让学生认识一般情况下,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如果参照物改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
  (2)在排队时可以根据脸的朝向判断前后的位置。
  (3)比较起来,看汽车站牌中各站的前后位置关系要难一些,这就需要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汽车行驶的方向,再确定每个站的前后顺序。
  3.“左、右”教学重点。
  (1)建立“左右”标准。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将“左、右”与学生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让学生把左右与自己的眼睛、耳朵、脚对应起来,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2)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左、右的相对性。学生在学习左、右时,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判断方位时,到底以谁为“标准”?我认为以谁为标准,不是绝对的,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如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要给对方指明方位,或要让对面的人把他手里的东西递给我,这时就以对方为标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相对性”。对于以谁为“标准”,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这个问题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这个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4.“位置”教学重点。
  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如确定学生的座位,在电影院里找座位等。教学这部分内容要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的知识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平面位置,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但不要求学生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教学。(1)你在第几组第几个?(2)谁在第几组第几个?(3)第几组第几个是谁?(4)比较“前后”或“左右”同学与自己座位的关系。(5)在平面图上指定一个物体,用行、列说出它的位置,或先给出行、列,再找对应的物体。
  三、挖掘教材资源,深入认识“前后”
  教学“前后”时,第2页主题图上公交车站牌给出的信息往往会被教师忽略。在现实生活中,有时连成年人都不会看站牌,常有乘车时把方向弄错的事情发生,所以,学会看站牌是教学时需要深挖的地方。教学步骤(建议)如下。
  1.出示公交车站牌(无方向标志)。
   图 剧 体 少 文 公 展
   书 育 年 化 览
   馆 场 馆 宫 馆 园 馆
   首车:5:30 末车:21:00
   全程票价: 一元
  
  2.提问:如果我们现在所处位置是少年宫,前一个站是哪个站?
  (有的说是体育馆,有的说是文化馆,都坚持自己的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
  3.讨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答案?
  (大家经过思考和讨论,得出造成意见分歧的原因是这个公交站牌缺了最重要的方位指向。这个环节渗透了判断“前、后”的“标准”。)
  4.(给出从左往右的箭头指示)现在你能说一说少年宫的前一个站是什么站吗?后一个站呢?你能用站牌上某个站提问它的前后关系了吗?
  5.讨论:看公交站牌时要注意什么?怎样确定各个站的前后关系?(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讨论,让学生用学到的“前、后”的知识去描述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既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又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
  作者单位
  昆明市盘龙区拓东二小
  ◇责任编辑:李瑞龙◇
其他文献
近日,中国物理学会举办学术会议,中科院院士杨福家在演讲中谈到,评价一个国家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尺”之一,就是看这个国家的小学生是否学得轻松愉快,大学生是否学得紧张勤奋。这样的“标尺”,听起来新鲜,细细一想,颇具深意。  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身心发展逐渐成熟,因而学习内容不断增多,学业负担相应增加,这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我们周遭,实际情况正好相反。问问小学生,“你觉得学习轻松愉快吗?”恐怕许多
期刊
【课前思考】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7页)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亦积累了大量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的素材,这些素材有利于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此课又是学生首次系统研究立体图形的特征,所以教师要重视引领学生由“形象——表象——抽象”逐级提升。也就是从具体事物的感
期刊
教材简析:  《月亮的心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本课侧重对学生进行关心父母,心中有他人的生活情感体验教育。文章借小女孩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放弃郊游的事,赞扬了关心父母、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既有童趣,又极富人情味,寓孝敬父母、体贴长辈的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进一步深化了本组“关爱家中每一个人”这一主题。  教学目标:  1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一文,主要写“我”和几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时,发现一只嘲鸫袭击一只幼龟,便“拔刀相助”,使其“脱离虎口”,结果好心办了坏事,给其他鱼贯而出的幼龟带来了灭顶之灾。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为引导学生具体、形象、深刻地感受“自然之道”的内涵,并以此为凭借提升学生语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第三组课文的专题是爱祖国,爱家乡。《日月潭》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台湾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课文首先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美丽风景;然后介绍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分别介绍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不同秀丽风光。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既是一篇学生
期刊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0页。  片段一:回归生活,引入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为“口算大比拼”竞赛的同学排出名次,并举例说明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比较整数大小要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大;如果位数相同,要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今天我们对同学们的立定跳远成绩排一排名次,有信心吗?(课件出示下表。)  四(1)班学生立定跳远成绩表      师:在
期刊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阅读专题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笔者执教该课,以下面的教学片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革命先辈崇高品质的敬仰。  〔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哪个词描写了“父亲”留给亲人的最后一个动作?想一想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做这个动作的?  生1:“望了望”这个词描写了
期刊
“小数的性质”教学片段。(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片段1]  黑板上整齐地列出两组算式:  0.3元=0.30元  0.1米=0.10米=0.100米  师: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每组小数的大小是一样的。  生2:从左往右看,小数部分多了一个“0”。  师:增加的“0”在小数部分的什么部位?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2:应该是小数末尾增加了一个“0”。  师:那么,从右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页“做一做”(解决问题)。  片段一:请你提出问题  (出示第9页的情景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情景图,从这幅图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树上有6只小鸟,飞走4只小鸟,又飞来3只小鸟。  生2:有一些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花蜜。  生3:还有许多漂亮的喇叭花。  生4: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  师:看着图中呈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
期刊
在小学数学课中,每个单元结束要复习,上完一个阶段要复习,每个学期期末也要复习。然而许多教师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学缺少设计或根本就没有教学设计,把“复习课”变成习题课、作业课,片面地认为把“整理和复习”中的习题做完就行。其实,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对比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这一过程更多的是一个加深理解数学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