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活动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学习利用它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益。究竟如何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1.什么是区域教学?
幼儿园不只是采用集体教学,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活动室空间设计的不同规划,把它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就像买房子后就要把房间按功能不同进行划分,我们需要有一个客厅,需要有一个饭厅,有孩子的可能还要划分孩子游戏的空间。
如果房子很大,每个空间就可以有固定的功能了,要是房子不大,就可能一个空间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用途,平时用来做客厅,到吃饭的时候就变成饭厅,这就是区域教学的理解。
在活动室划分不同的空间,设定不同的功能,这些空间可以是临时的,一个空间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功能,也可以是一个空间固定一种功能。
2.为什么要用区域活动?
在幼儿阶段,幼儿的个体差异很大,原因有两个:第一,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每一个孩子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都不同,因此幼儿园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比小学生大。
第二,这个阶段孩子的年龄基数少,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八个月的年龄差异是很大的,但如果这个孩子年龄达到十来岁,八个月的差异所占比例就不多了,所以年龄差异性在幼儿阶段是很明显的。
由于以上的原因,集体教学无法满足每一个孩子的要求,所以老师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去教学。
3.区域活动有什么教育价值?
相对传统老师上课的教育模式,区域活动能够起到以下的教育价值:
①促进孩子的自主性学习。因为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孩子的自主性获得尊重,拥有选择活动内容的权利,这些自主选择的经历能够促进孩子的自主性学习。
②舒缓个体学习差异的问题。相对传统老师上课的模式,孩子自选的活动会更接近个体的水平,所以自选活动能够让每一个孩子从适合自己的学习水平开始学习,因此区域活动能舒缓个体学习差异的问题。
⑧能让孩子有效建构经验。区域活动是需要孩子动手操作的,在操作过程中,孩子需要不断运用过去的经验、知识和“新环境”进行重组建构,所以区域活动能让孩子有效建构经验。
④有利于孩子发展交往能力。在区域活动,每一区域里一起活动的孩子比起集体活动的要少很多,这样有利于孩子循序渐进地发展交往能力。
⑤减少老师直接指导的时间。区域活动是一种间接指导的方法,老师利用环境和材料教育孩子,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处理更有价值的工作。
4.不同年龄的区域活动有什么不同?
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性变化很大,小班孩子需要得到心理安慰,培养自理能力,这个时候采用直观的教学模式,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才有意思,在小班年龄的区域活动中孩子还不会产生很好的社会交往,所以在小班区域活动时,首先在空间划分中要避免让孩子产生干扰,封闭性要高,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实际交往水平。
中班年龄段需要更多的是形象思维的发展、技巧的应用,这时候心理开始成熟,并且交往能力較强,所以这个时候的区域投放更多的应该是低结构材料。通过低结构游戏丰富过去在直观接触得到的经验。每一次进行游戏时候,都可以通过本身的经验把过去的经验再重现一次,等于把它原来的思维再重新建构,这有利于其以后学习能力的发展。
对于区域的布局,由于交往能力更强了,需要设计初步合作的环境,可以开始设计更丰富的情景,通过做饭、餐厅、超市买卖,产生更复杂的情境,材料的难度也可以提高,比如拼图拼片的数量可以比小班多。
跟小、中班孩子相比,大班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开始变得强烈,所以应该让他们更多参与到区域活动过程中,例如让孩子参与区域的布局、区域标示牌的设计等。而且这个阶段是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和规律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区域可以更开放,甚至是没有物理的区隔,老师要相信孩子的自律能力,只要孩子不影响别人,就可以自由选择活动空间。同时这个阶段是孩子抽象思维初步萌芽的时期,材料投放的难度可以提高,可以有更多高结构的要求。
5.一般区域可划分为哪几种?
区域是一种概念,只要能起到教育作用,什么区域都可以做。我们一般会分为五大区域:益智区、美术区、建构区、角色区及语言区。有时候会把益智区再划分为数学区、科学区,也会在语言区里再划分出表演区,现在也有把建构区再划分为木工区、沙水区,但基本上都是通过以上五个区来划分的。
益智区。通过投放材料,让孩子在操作材料时学到一些知识,我国益智区投放的材料偏向于高结构,就是有标准答案的材料,所以在我国益智区更多是在传递成人的知识或技巧给孩子,让孩子复习、运用学到的知识。举个例子,如老师教了数字3的分合,接着就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迁移内化知识。
美工区。绘画可以让小班孩子的大肌肉及感官得到锻炼,中大班孩子还可以训练小肌肉及思维的发展,其中包括了很重要的形象思维发展,同时也会让孩子学到一些绘画技巧,这些都是孩子在学习写字前重要的基础准备。手工类的活动,例如折纸、剪纸等,不但能够进一步发展孩子的小肌肉,而且能很有效发展孩子立体空间的概念。
建构区。基本上是让孩子搭建大积木,在过程中发展孩子的空间概念、语言表达等。大积木在玩的过程容易产生社会交往环境,所以这也是发展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区域。老师应该把握什么情况该让孩子自己解决,什么情况该介入。除了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外,建构区也是“消化”“反刍”知识经验的区域,在建构区里,孩子通过搭建,逐步制作一个作品,过程中孩子的思维也获得锻炼。
角色区。小班孩子可以在这个区域复习已有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看到的社会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直观思维建构、产生形象思维,在模仿的过程中同时发展、锻炼其他能力。娃娃家在小班是很重要的,到了中、大班时,有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的发展,甚至数学的运用,比如要求孩子拿一定数量的钱进“超市”买东西,通过模拟情境,让孩子锻炼数学。 语言区。一般我们会把语言区当作图书区,其实图书区跟语言区还是有区别的,语言区是有效地运用语言交流增进幼儿的语言发展,语言区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安静的图书区,还有一种是有声音的表演区、演讲区或者讨论区。
6.区域布局有什么要点?
布局就是说在这个班里面怎样设置区域。一个课室基本上有两个门,有厕所,有角落,有窗户,该怎么布局呢?首先应该考虑老师站岗的位置,那个位置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整个课室,需要老师方便管理孩子、照顾孩子的位置。一般来讲,老师都会站在靠近门口,有黑板、有电视的位置。第二步是考虑桌子怎么摆放,一般一个班级会有5~6张六人桌,我在做班级布局时会把六人桌靠近门口,方便老师安排就餐区域,同时也方便老师集体教学时使用。六人桌摆放的位置,基本上就定了美工区、益智区,因为只有美工区、益智区是必须用桌子的,而且这两个区相对安静,活动室前半部可以就这样划分。
把较为吵闹的区域安排在教室的后半部,表演区要是没有空间可以放到活动室外面去,因为表演区的声音最大、最易干扰其他区域活动。
之后我们要考虑区与区之间的阻隔封闭程度适不适合,一般小班封闭性要强一些,孩子进出每一个区都要通过一个比较小的进出口,让他不能奔跑,这样孩子的常规相对容易管理,而且在区域里不会受其他孩子的影响。但这个隔断不能阻碍老师的视线。
7.区域布置有什么样的要求?
区域布置最重要的是符合目标要求,比如在角色区必须有情境,一个只有材料的区域,对比一个在墙壁上家庭照片、装饰着窗纱的区域,对孩子的暗示效果就完全不一样。所以在区域的布局中,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要求,通过环境布置创设情境暗示。
怎么理解暗示的作用?比如角色区就需要有情境的暗示,设计的是警察局,就要有警察局的情境,让孩子一进去就有到警察局的感觉;孩子在建构区里搭建东西,就需要有各种建筑图片等环境的布置,让他收到暗示。
除了情境的暗示,环境布置同样可以起到教育作用。比如说在益智区的环境布置要求孩子坐的时候面对墙壁,这样孩子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让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进行益智类的游戏。
8.区域材料和玩具有什么不同?投放材料需要注意什么?
材料和玩具有很大的不同,材料是通过老师把物品教育加工而成的,教育加工的意思是老师根据孩子发展需要,把买回来的玩具或简易材料通过动手制作和组合成为区域材料。教育加工可以简单到只是将一大包雪花片分为五片一小框,也可以复杂到增加搭建示范图。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老师投放的是经过思考的材料,而不只是一些市场上买回来现成的玩具。
不管是什么区域,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必须分类清楚、摆放整齐,每一种材料放在什么位置都必须有清楚的标识,孩子在进区之前必须掌握怎么取拿,然后才可以開始使用。
美工区投放大量可选择自选性材料,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投放的都是整张A4纸,孩子做出来的效果就比较单一。要是我们把A4纸裁剪成不同形状,让孩子画画可以有选择,在不同规格的纸上画,这样变化出来的效果就会多,而且孩子的可选择性也多。依此类推,可以用纸筒、塑料瓶等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绘画。
建构区应该投放大积木,木质积木是最好的,积木有不同形状,有半圆形、拱形、不规则形状等。如果没有这种积木,老师可以自己用塑料瓶、易拉罐或者是小纸盒等材料来制作。
很多时候老师会把许多小型可以拼插的材料全部投放在建构区,这是不对的,建构区应以大材料为主,小材料为辅。等到大班时可以把角色的模型,如小车、恐龙等玩具放进去,老师要根据情境,把自由的低结构活动,调整成一个相对高的结构活动。
语言区是孩子吸收信息、运用语言表达的区域。小班是阅读、享受看书的乐趣,到了大班可以通过阅读图书作为工具,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语言区里还有一个表演区,表演区是将学到的东西再表现、创作出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益智区就是让孩子吸收知识,或提高经验的区域。孩子在运用材料时,可以通过特定设计的材料让孩子巩固所学知识,比如老师已教授过有关二次分类的知识,通过在益智区完成老师设计的有关二次分类的游戏达到知识的传递。
9.进区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区域活动后需要怎样安排?
准备区域的工作包括做好区域布局、投放材料、设计情景,还要制作进区规则,进区规则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进区人数。
然后就是预备周,预备周让孩子熟悉进区的规则,尝试进区。
在使用区域的时候,有几点要注意的,进区之前老师一般会通过集体谈话告诉孩子区域有什么新要求;或者今天的区投放了什么新材料,该怎么玩;或者今天有什么特别情况要注意……
在区域活动结束时,老师会把孩子集中起来,分享在区域活动中有价值的作品,或者有价值的经验。
10.如何在课程中有效应用区域?老师在区域中是什么角色?
区域活动是一种工具,能够和不同的课程结合。但是不要把区域活动变成分科教育,有些老师会把区域活动当作是独立的活动,这样做就没有发挥区域活动最大的效果。应该尽量把区域活动和主题或者其他学科结合。
一般我们会把区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学区,自学区就是必须进去完成某一些内容的,自学区里的活动是孩子根据兴趣选择的,不做强制要求。自学区可以作为学科课的复习和延伸。另一种是把区域活动作为小组活动,老师在益智区里进行数学教学,或者是在美工区教授手工课。
区域里有一名老师巡回指导,老师不直接指导孩子。看到孩子需要帮助,帮他提供一下材料,或者做示范给他看,再让他自己继续操作。这名老师不应该花很多时间在某一个孩子身上,而需要照顾到全部的孩子。
假如有一个区域里是小组活动特定教学,就需要有另外一名老师对孩子进行教授,利用区域做小组学习。如果此时其他区域管理出现困难,老师可以当天只开局部有价值的区域供幼儿游戏。
11.孩子不愿进区怎么办?孩子太多、空间太小怎么办?
如果孩子不喜欢区域游戏,不愿意到区域去游戏,怎么处理呢?首先一定要找出原因,这个孩子可能在某个区域游戏时受到了挫折,所以不喜欢进去,比如他可能在美工区游戏时得到表扬,而在建构区受到了挫折,所以他可能在选择区域游戏时倾向于美工区。幼儿园希望幼儿全面发展,老师可以利用他在他擅长区域的能力,引导他去他不喜欢、不擅长的区域,比如先引导他到建构区画其他幼儿完成的建构区作品,然后再引导他对建构区的作品进行调整,再将二次创作的作品画下来,慢慢培养他对建构区的兴趣。
孩子在区域游戏中不遵守规则怎么办?也要找出原因,孩子不遵守规则是因为他不理解规则,还是他故意为之。不理解规则老师可以通过训练教孩子学会规则;如果他是有意破坏规则的话,特殊孩子就要特殊处理了。
空间不够或者是班里孩子较多,还要开设区域吗?有一些班里有五、六十位孩子,没有空间设置区域,我的意见是不管孩子有多少,也要尽量设置区域,只是区域的理解不像传统那样用玩具柜隔出一个固定空间,而是可以采用一些变化,比如说桌子平时是吃饭、上集体活动的,到区域时间,可以通过不同桌子的位置打造不同区域,比如在桌子贴上标志区分,这个桌子是美工区,那个桌子是益智区,将材料放在桌子上玩,也可以利用桌子作为隔断,比如集体活动结束之后利用桌子将建构区隔开,这样桌子就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这些都是可以参考的经验。
蔡伟忠博士,知名美籍国际教育专家,任法国Ludo教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顾问,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顾问,广东省心理学会婴幼及学前研究部副会长,广东省幼儿园讲师团发起人和第一届首席导师。
30多年来,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先进教育方法,为0~8岁儿童提供教育及相关服务。参与规划设计、指导的幼儿园达400多所,其中包括较高端的国际级幼儿园,也包括资源贫乏的山区幼儿园。出版《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幼儿建立常规的道与法》《80、90后养娃全攻略》《幼儿园30个大型主题活动精选》《幼儿园户内外环境设计手册》等畅销书籍。
1.什么是区域教学?
幼儿园不只是采用集体教学,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活动室空间设计的不同规划,把它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就像买房子后就要把房间按功能不同进行划分,我们需要有一个客厅,需要有一个饭厅,有孩子的可能还要划分孩子游戏的空间。
如果房子很大,每个空间就可以有固定的功能了,要是房子不大,就可能一个空间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用途,平时用来做客厅,到吃饭的时候就变成饭厅,这就是区域教学的理解。
在活动室划分不同的空间,设定不同的功能,这些空间可以是临时的,一个空间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功能,也可以是一个空间固定一种功能。
2.为什么要用区域活动?
在幼儿阶段,幼儿的个体差异很大,原因有两个:第一,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每一个孩子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都不同,因此幼儿园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比小学生大。
第二,这个阶段孩子的年龄基数少,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八个月的年龄差异是很大的,但如果这个孩子年龄达到十来岁,八个月的差异所占比例就不多了,所以年龄差异性在幼儿阶段是很明显的。
由于以上的原因,集体教学无法满足每一个孩子的要求,所以老师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去教学。
3.区域活动有什么教育价值?
相对传统老师上课的教育模式,区域活动能够起到以下的教育价值:
①促进孩子的自主性学习。因为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孩子的自主性获得尊重,拥有选择活动内容的权利,这些自主选择的经历能够促进孩子的自主性学习。
②舒缓个体学习差异的问题。相对传统老师上课的模式,孩子自选的活动会更接近个体的水平,所以自选活动能够让每一个孩子从适合自己的学习水平开始学习,因此区域活动能舒缓个体学习差异的问题。
⑧能让孩子有效建构经验。区域活动是需要孩子动手操作的,在操作过程中,孩子需要不断运用过去的经验、知识和“新环境”进行重组建构,所以区域活动能让孩子有效建构经验。
④有利于孩子发展交往能力。在区域活动,每一区域里一起活动的孩子比起集体活动的要少很多,这样有利于孩子循序渐进地发展交往能力。
⑤减少老师直接指导的时间。区域活动是一种间接指导的方法,老师利用环境和材料教育孩子,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处理更有价值的工作。
4.不同年龄的区域活动有什么不同?
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性变化很大,小班孩子需要得到心理安慰,培养自理能力,这个时候采用直观的教学模式,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才有意思,在小班年龄的区域活动中孩子还不会产生很好的社会交往,所以在小班区域活动时,首先在空间划分中要避免让孩子产生干扰,封闭性要高,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实际交往水平。
中班年龄段需要更多的是形象思维的发展、技巧的应用,这时候心理开始成熟,并且交往能力較强,所以这个时候的区域投放更多的应该是低结构材料。通过低结构游戏丰富过去在直观接触得到的经验。每一次进行游戏时候,都可以通过本身的经验把过去的经验再重现一次,等于把它原来的思维再重新建构,这有利于其以后学习能力的发展。
对于区域的布局,由于交往能力更强了,需要设计初步合作的环境,可以开始设计更丰富的情景,通过做饭、餐厅、超市买卖,产生更复杂的情境,材料的难度也可以提高,比如拼图拼片的数量可以比小班多。
跟小、中班孩子相比,大班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开始变得强烈,所以应该让他们更多参与到区域活动过程中,例如让孩子参与区域的布局、区域标示牌的设计等。而且这个阶段是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和规律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区域可以更开放,甚至是没有物理的区隔,老师要相信孩子的自律能力,只要孩子不影响别人,就可以自由选择活动空间。同时这个阶段是孩子抽象思维初步萌芽的时期,材料投放的难度可以提高,可以有更多高结构的要求。
5.一般区域可划分为哪几种?
区域是一种概念,只要能起到教育作用,什么区域都可以做。我们一般会分为五大区域:益智区、美术区、建构区、角色区及语言区。有时候会把益智区再划分为数学区、科学区,也会在语言区里再划分出表演区,现在也有把建构区再划分为木工区、沙水区,但基本上都是通过以上五个区来划分的。
益智区。通过投放材料,让孩子在操作材料时学到一些知识,我国益智区投放的材料偏向于高结构,就是有标准答案的材料,所以在我国益智区更多是在传递成人的知识或技巧给孩子,让孩子复习、运用学到的知识。举个例子,如老师教了数字3的分合,接着就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迁移内化知识。
美工区。绘画可以让小班孩子的大肌肉及感官得到锻炼,中大班孩子还可以训练小肌肉及思维的发展,其中包括了很重要的形象思维发展,同时也会让孩子学到一些绘画技巧,这些都是孩子在学习写字前重要的基础准备。手工类的活动,例如折纸、剪纸等,不但能够进一步发展孩子的小肌肉,而且能很有效发展孩子立体空间的概念。
建构区。基本上是让孩子搭建大积木,在过程中发展孩子的空间概念、语言表达等。大积木在玩的过程容易产生社会交往环境,所以这也是发展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区域。老师应该把握什么情况该让孩子自己解决,什么情况该介入。除了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外,建构区也是“消化”“反刍”知识经验的区域,在建构区里,孩子通过搭建,逐步制作一个作品,过程中孩子的思维也获得锻炼。
角色区。小班孩子可以在这个区域复习已有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看到的社会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直观思维建构、产生形象思维,在模仿的过程中同时发展、锻炼其他能力。娃娃家在小班是很重要的,到了中、大班时,有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的发展,甚至数学的运用,比如要求孩子拿一定数量的钱进“超市”买东西,通过模拟情境,让孩子锻炼数学。 语言区。一般我们会把语言区当作图书区,其实图书区跟语言区还是有区别的,语言区是有效地运用语言交流增进幼儿的语言发展,语言区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安静的图书区,还有一种是有声音的表演区、演讲区或者讨论区。
6.区域布局有什么要点?
布局就是说在这个班里面怎样设置区域。一个课室基本上有两个门,有厕所,有角落,有窗户,该怎么布局呢?首先应该考虑老师站岗的位置,那个位置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整个课室,需要老师方便管理孩子、照顾孩子的位置。一般来讲,老师都会站在靠近门口,有黑板、有电视的位置。第二步是考虑桌子怎么摆放,一般一个班级会有5~6张六人桌,我在做班级布局时会把六人桌靠近门口,方便老师安排就餐区域,同时也方便老师集体教学时使用。六人桌摆放的位置,基本上就定了美工区、益智区,因为只有美工区、益智区是必须用桌子的,而且这两个区相对安静,活动室前半部可以就这样划分。
把较为吵闹的区域安排在教室的后半部,表演区要是没有空间可以放到活动室外面去,因为表演区的声音最大、最易干扰其他区域活动。
之后我们要考虑区与区之间的阻隔封闭程度适不适合,一般小班封闭性要强一些,孩子进出每一个区都要通过一个比较小的进出口,让他不能奔跑,这样孩子的常规相对容易管理,而且在区域里不会受其他孩子的影响。但这个隔断不能阻碍老师的视线。
7.区域布置有什么样的要求?
区域布置最重要的是符合目标要求,比如在角色区必须有情境,一个只有材料的区域,对比一个在墙壁上家庭照片、装饰着窗纱的区域,对孩子的暗示效果就完全不一样。所以在区域的布局中,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要求,通过环境布置创设情境暗示。
怎么理解暗示的作用?比如角色区就需要有情境的暗示,设计的是警察局,就要有警察局的情境,让孩子一进去就有到警察局的感觉;孩子在建构区里搭建东西,就需要有各种建筑图片等环境的布置,让他收到暗示。
除了情境的暗示,环境布置同样可以起到教育作用。比如说在益智区的环境布置要求孩子坐的时候面对墙壁,这样孩子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让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进行益智类的游戏。
8.区域材料和玩具有什么不同?投放材料需要注意什么?
材料和玩具有很大的不同,材料是通过老师把物品教育加工而成的,教育加工的意思是老师根据孩子发展需要,把买回来的玩具或简易材料通过动手制作和组合成为区域材料。教育加工可以简单到只是将一大包雪花片分为五片一小框,也可以复杂到增加搭建示范图。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老师投放的是经过思考的材料,而不只是一些市场上买回来现成的玩具。
不管是什么区域,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必须分类清楚、摆放整齐,每一种材料放在什么位置都必须有清楚的标识,孩子在进区之前必须掌握怎么取拿,然后才可以開始使用。
美工区投放大量可选择自选性材料,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投放的都是整张A4纸,孩子做出来的效果就比较单一。要是我们把A4纸裁剪成不同形状,让孩子画画可以有选择,在不同规格的纸上画,这样变化出来的效果就会多,而且孩子的可选择性也多。依此类推,可以用纸筒、塑料瓶等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绘画。
建构区应该投放大积木,木质积木是最好的,积木有不同形状,有半圆形、拱形、不规则形状等。如果没有这种积木,老师可以自己用塑料瓶、易拉罐或者是小纸盒等材料来制作。
很多时候老师会把许多小型可以拼插的材料全部投放在建构区,这是不对的,建构区应以大材料为主,小材料为辅。等到大班时可以把角色的模型,如小车、恐龙等玩具放进去,老师要根据情境,把自由的低结构活动,调整成一个相对高的结构活动。
语言区是孩子吸收信息、运用语言表达的区域。小班是阅读、享受看书的乐趣,到了大班可以通过阅读图书作为工具,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语言区里还有一个表演区,表演区是将学到的东西再表现、创作出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益智区就是让孩子吸收知识,或提高经验的区域。孩子在运用材料时,可以通过特定设计的材料让孩子巩固所学知识,比如老师已教授过有关二次分类的知识,通过在益智区完成老师设计的有关二次分类的游戏达到知识的传递。
9.进区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区域活动后需要怎样安排?
准备区域的工作包括做好区域布局、投放材料、设计情景,还要制作进区规则,进区规则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进区人数。
然后就是预备周,预备周让孩子熟悉进区的规则,尝试进区。
在使用区域的时候,有几点要注意的,进区之前老师一般会通过集体谈话告诉孩子区域有什么新要求;或者今天的区投放了什么新材料,该怎么玩;或者今天有什么特别情况要注意……
在区域活动结束时,老师会把孩子集中起来,分享在区域活动中有价值的作品,或者有价值的经验。
10.如何在课程中有效应用区域?老师在区域中是什么角色?
区域活动是一种工具,能够和不同的课程结合。但是不要把区域活动变成分科教育,有些老师会把区域活动当作是独立的活动,这样做就没有发挥区域活动最大的效果。应该尽量把区域活动和主题或者其他学科结合。
一般我们会把区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学区,自学区就是必须进去完成某一些内容的,自学区里的活动是孩子根据兴趣选择的,不做强制要求。自学区可以作为学科课的复习和延伸。另一种是把区域活动作为小组活动,老师在益智区里进行数学教学,或者是在美工区教授手工课。
区域里有一名老师巡回指导,老师不直接指导孩子。看到孩子需要帮助,帮他提供一下材料,或者做示范给他看,再让他自己继续操作。这名老师不应该花很多时间在某一个孩子身上,而需要照顾到全部的孩子。
假如有一个区域里是小组活动特定教学,就需要有另外一名老师对孩子进行教授,利用区域做小组学习。如果此时其他区域管理出现困难,老师可以当天只开局部有价值的区域供幼儿游戏。
11.孩子不愿进区怎么办?孩子太多、空间太小怎么办?
如果孩子不喜欢区域游戏,不愿意到区域去游戏,怎么处理呢?首先一定要找出原因,这个孩子可能在某个区域游戏时受到了挫折,所以不喜欢进去,比如他可能在美工区游戏时得到表扬,而在建构区受到了挫折,所以他可能在选择区域游戏时倾向于美工区。幼儿园希望幼儿全面发展,老师可以利用他在他擅长区域的能力,引导他去他不喜欢、不擅长的区域,比如先引导他到建构区画其他幼儿完成的建构区作品,然后再引导他对建构区的作品进行调整,再将二次创作的作品画下来,慢慢培养他对建构区的兴趣。
孩子在区域游戏中不遵守规则怎么办?也要找出原因,孩子不遵守规则是因为他不理解规则,还是他故意为之。不理解规则老师可以通过训练教孩子学会规则;如果他是有意破坏规则的话,特殊孩子就要特殊处理了。
空间不够或者是班里孩子较多,还要开设区域吗?有一些班里有五、六十位孩子,没有空间设置区域,我的意见是不管孩子有多少,也要尽量设置区域,只是区域的理解不像传统那样用玩具柜隔出一个固定空间,而是可以采用一些变化,比如说桌子平时是吃饭、上集体活动的,到区域时间,可以通过不同桌子的位置打造不同区域,比如在桌子贴上标志区分,这个桌子是美工区,那个桌子是益智区,将材料放在桌子上玩,也可以利用桌子作为隔断,比如集体活动结束之后利用桌子将建构区隔开,这样桌子就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这些都是可以参考的经验。
蔡伟忠博士,知名美籍国际教育专家,任法国Ludo教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顾问,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顾问,广东省心理学会婴幼及学前研究部副会长,广东省幼儿园讲师团发起人和第一届首席导师。
30多年来,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先进教育方法,为0~8岁儿童提供教育及相关服务。参与规划设计、指导的幼儿园达400多所,其中包括较高端的国际级幼儿园,也包括资源贫乏的山区幼儿园。出版《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幼儿建立常规的道与法》《80、90后养娃全攻略》《幼儿园30个大型主题活动精选》《幼儿园户内外环境设计手册》等畅销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