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枚老茶章的百年脉动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fut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l枚茶章,是茶学与印学的交汇,于方寸之间展现了武夷岩茶的产区和品种,
  这种以茶入印的形式在今天看来正是宏扬茶学的一个良好形式。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要好好传承下去。”在武夷山脚下“瑶珍号”第1 2代传人刘水兴眼里,31枚老茶章是祖辈留给他最值钱的东西。
  武夷山茶博会期间,机缘巧合,记者在刘氏“万里瑶珍”茶店见到了武夷岩茶“瑶珍号”的31枚茶章。它们为“瑶珍号”第12代传人刘水生、刘水兴、刘水才三兄弟家传,此前隐于民间,一直不为外人所知。
  屋子里飘满茶香,刘水兴打开茶箱,拿出印章说道:“小时候,爷爷一直很诊视它,时不时提醒家人收拾好那玩意,我便满脸疑惑地请教他老人家,于是,有天下午,在爷爷呛人的旱烟味里,我读到了上个世纪一段沧桑的故事。”
  刘水兴介绍,这套老茶章,由“瑶珍茶厂”于清代中期所作,是目前武夷山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茶章。茶厂从旗下加工商处收回制作好的茶叶后,会盖上“茶章”进行销售。印章上的文字,代表不同的厂名和茶叶品种。“瑶珍号”是当地大茶商,拥有众多名品,为武夷名茶正山小种红茶“瑶珍号流香涧上小种”的出品方。印章上,品质优良的茶叶还附有特殊标示。
  记者看到的这31枚茶章,有的是木头制成,有的则是牛骨材质,最大的一枚,长6cm,宽3cm,最小的长宽不超过3cm,从刀法上来看较为挺利、爽快、端庄大方,没有过多修刮,颇具娟秀清雅之风。可以说这31枚印章,是茶学与印学的交会,于方寸之间展现了武夷岩茶的产区和品种,这种以茶人印的形式在今天看来正是宏扬茶学的一个良好形式。
  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对茶的眷恋和敬畏,老茶章才得以到今日仍保存完好。其实,收藏茶章的刘氏家人,并非杨瑶珍的直系亲属。民国时期,“瑶珍茶厂”与集泉、泉苑、奇苑、文圃一起,同列武夷山五大茶庄,刘水兴祖父刘建章从老家闽西的沙县来到武夷山,在“瑶珍茶厂”做学徒,逐渐升为技术质量总监。
  刘水兴讲述,抗战时期,武夷山的许多茶企业由于水路被战火阻断,纷纷倒闭,“瑶珍茶厂”却凭借雄厚的实力躲过一劫,还收购了沿线多家中小茶场。
  新中国成立后,武夷山所有私营茶企都收归国营并入崇安茶厂,1950年改为中茶福建省公司崇安试验茶场,茶章被刘建章保管在家中。2006年,刘氏后人重新创立“万里瑶珍”品牌。可以说,”瑶珍号”茶章繁复的名号,正是当年武夷茶市繁荣的见证。
  也许,我们应该感谢茶章的保留者,正是他们凭着对茶的深深感情,才有机会让我们感受老茶厂的百年脉动。如果没有这样的传承,将不会让人看到武夷茶文化发展的缩影。所以,多一枚老茶章做记录,就多保留了一道历史的痕迹,让后代有个依循,也让百年老店在多元的社会里,延续坚毅的生命。
  “父亲告诫我们,要好好保存这些茶章。茶章经过了土地革命、十年‘文革’,从未损坏丢失,只是再未拿出使用。”刘水兴说,每一个老店里都有一本难能可贵的老茶经,细读老茶人披荆斩棘的故事,可以看到祖先如何自强自立。衣是新的美,人是旧的亲,有些事与物,还是老的好。让老茶章来说故事,听的人就像身在时光隧道,从最初的开端可以望见未来。
其他文献
无论业余爱好者、专课毕业持证照者或三十年经验老到的茶人,泡茶(包括奉茶品茶)时普遍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大家很少认同他是一位拥有手艺、或茶道艺术造诣的人;唯一原因是没有人将茶汤当作严肃商品来经营,更别说把茶汤视为泡茶那人的作品了。人们注重茶以外之事,不了解茶汤是茶文化最终结之物;茶汤不重要,那就无所谓是谁泡,怎么泡了。故没有几个人会注视泡茶师的泡茶信念,认可它的存在。  泡茶技艺受到不正常的忽略以致
期刊
它,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如今已经走过60个年头。它,曾肩负着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任,在上世纪90年代,举步维艰地挺过国企改革的阵痛期。它,当市场充斥着清香型铁观音时,却依然执着于自己的“酱油色”。它,当别人抱怨行情不好时,却将产品卖到脱销。它,响当当的老字号却从不卖老,坚守传统,坚持创新,破茧化蝶。  它,就是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沧桑巨变中筑造“海堤”,走过近六十载屹立不倒,甚至逆势上扬。  传
期刊
第一次见陈如山已经是一年多前,也因这次机会,我认识了大漆的庐山真面目。陈如山的漆器崇尚极简主义,毫不造作的线条,经典红黑的搭配,正如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说过的一句话, “少即是多”,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享受。  再次约访陈如山,他正在北峰山上忙着筹备自己新的漆器工作室,从设计规划到施工监管,从一砖一瓦到一草一木,事无巨细。和上回见面相比,老师脸上的确多了些许倦容,但
期刊
常年喝茶,却很少买茶。  茶从哪里来呢?自然是亲戚朋友相送的,不择优劣,不囤货居奇,让其堆积如山,也算是惜福的一种修行吧!茶,无论良莠,结缘就好,一来可感恩送茶之情,二来各类的茶,都是修心之助缘。有些茶,色香味俱全,感其良品;另一些茶呢,姿色平平,其味也寡,但静静旁观,也能体会到美好之处。正所谓,于平凡,乃至于残缺中寻觅美好,往往比直观美妙来得更真切,这也算得上品茶中的别样滋味吧!  平日里,我喜
期刊
“叫我阿牛吧,打铁的阿牛。”他背对夕阳,宽阔的身形在光影里实在安稳。  我和阿牛同在一个城市,同处和茶相关的行业,同在一个微信群,而这是我们第一次坐下来喝茶。从相识到相见,时间跨度将近一年半。  起初,我只知道他叫陈吉树,手工做些茶器,在群里偶尔说话,言语活泼。偶然的机会,彼此进入了对方的朋友圈。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陈吉树用图片和大家沟通,温雅的图传递着安静,觉得是一位心境不错的喝茶人。了解,就这样
期刊
早就耳闻海南的茶是中国最南方的茶,因为纬度低,春天来得更早,加之四面环海的海岛优势,这里的茶就让人向望了。  海南有什么茶?来旅游的人群都只知道苦丁茶与“兰贵人”什么的,而这些“非茶之茶”缺少茶味,真正的茶,在海南的产量并不低,它们大多数是被加工成红茶与绿茶的,比如海南的白沙绿茶,五指山水满红茶等。海岛的土壤与热带气候,使得这里的茶有着特别的滋味。  最特别的海南茶长在五指山,在海南岛,五指山海拨
期刊
2015年的头一个月,已过不惑之年的李亮东就收获了两件得意之作:先是他的“阜山窑”里成功地烧出了一尊影青釉释迦摩尼佛像,釉色纯一,质地细腻,毫无悬念地成为迄今为止最能体现他艺术成就的作品。此后没几天,妻子的产房里传出一阵洪亮的哭声,儿子呱呱坠地了。  双喜临门,让李亮东一下子陷入了幸福的包围,他那张有些沧桑的脸庞竟笑得像小孩般阳光灿烂。他笑言,自从回到家乡以后,幸运和幸福就在一天天一点点地“生长”
期刊
普洱茶喝的是正味 人们通常喜爱的气味,是诱人或令人惬意的气味,所言的陈香气味,也是诱人而使人惬意的气味,而不是使人厌弃或至少无诱惑力的气味。但凡有过霉变的茶,无论是茶叶还是茶汤,或浓或淡,难免带有霉气味或陈旧性霉味,刺鼻而令人厌恶或至少不诱人,有着不使人感到惬意的气味,因而都是霉臭味,而不是陈香味,包括现代“熟茶”的气味也不是纯正的陈香味。所以,凡是曾霉变过的茶,包括有过霉变而带有类似气味的熟茶,
期刊
怒江茶马古道,从始至终都没有一段平坦。整日为马帮安全操心的马哥头位根本无暇欣赏苍茫大地、月白风清,他们沿怒江溯流北上,后来被人们用来抒情的无限风光则是令他们胆颤心惊的坎。石门关,有杀气;石月亮,有血光;秋那桶,仙女与鬼魅共存;老姆登,泥石流行动诡异。  我也无法免俗,到怒江全为一睹怒江的风景。遥远的怒江在峡谷间默默奔流,而峡谷之上,是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是浓郁的民族风情,是一条已被衰草掩埋的
期刊
经过千年的传播与流通,全世界大约有40多亿人饮茶,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产茶叶。然而,有饮茶习惯、有生产茶叶不等于就有茶文化,茶文化的形成必须要有人文的参与和内涵。世界茶文化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乌龙茶文化、绿茶文化、红茶文化。  世界三大茶文化中,西方以红茶独占鳌头,东方是乌龙茶和绿茶的天下。而在世界三大茶文化中,不论乌龙茶文化、绿茶文化或红茶文化,它的颜色、香气、滋味和外形各有特色,都具有自己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