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ys20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的头一个月,已过不惑之年的李亮东就收获了两件得意之作:先是他的“阜山窑”里成功地烧出了一尊影青釉释迦摩尼佛像,釉色纯一,质地细腻,毫无悬念地成为迄今为止最能体现他艺术成就的作品。此后没几天,妻子的产房里传出一阵洪亮的哭声,儿子呱呱坠地了。
  双喜临门,让李亮东一下子陷入了幸福的包围,他那张有些沧桑的脸庞竟笑得像小孩般阳光灿烂。他笑言,自从回到家乡以后,幸运和幸福就在一天天一点点地“生长”,到现在开了“花”,结了“果”。
  也许,这是故乡对他的一种回报。
  时间回到20多年前。那时,他还是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一名学生。在西安这座古老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他提供了丰沛的艺术养分。
  “秦始皇陵兵马俑,举世闻名,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但是,看图片和置身其中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那天,当我站在一片恢宏壮观的陶俑阵列中,与2000多年前的武士车马相对时,就被深深地震撼到了:平凡的陶土也可以变得如此伟硕!”他的心一边沉浸在震撼中,一边萌生出一个愿望:“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试试陶瓷创作!”
  秦俑和陶瓷,都是泥与火的杰作,它们最初的形态都是泥土。作家李冬君说:“泥土是一切生命的母体,面对母体,便是面对人类的大本大原,生死的密码都藏在泥土里,汇聚成人类乡愁的泉眼,只要你发现了它,笔尖便会带着无法承受的乡愁之轻,在泥土上画下永恒的期待。”
  1998年,西安美院毕业后,满怀艺术热情的李亮东几乎是决绝地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只身“北漂”,后来又去了上海,希冀在大都市里为自己的梦想安家。在漂泊中,他常常感到迷惘,看不清方向,看不见明天。离家多年,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乡愁的重量。
  湿泥粘手的温暖踏实感和尝试陶瓷创作的初心,唤起了他返乡的念头。2004年,李亮东回到湖南后,就在雕塑院里落了脚,重新拈起了久违的陶土。然而,他总觉得还是少了点什么,和他最初关于陶瓷艺术的理想还有些差距——他想要建一座属于自己的窑。
  幕阜山,位于湘东北平江县境内。山雄水秀,林奇谷幽,从古到今吸引了很多隐者高士、文化名人来此云游驻留,而且这里土质细腻粘重,不仅适合种茶,而且也很适合做陶泥。走访了好几个山头后,李亮东终于把目光定格在了一处静谧幽深的山坳里。
  2013年,一座黄砖青瓦的陶窑,掩映在了苍松翠竹间。“泥料取自本土,再以本地盛产的松柴作燃料,这算是对家乡柴烧民窑的一种精神传承吧,过去这里就有很多烧早日用陶瓷器具的‘龙窑’。”他说。
  松柴燃起,李亮东把第一批陶器推入窑,那一刻如宗教仪式般神圣。窑中,松柴噼啪作响,望着跃动的火焰,他心中涌起了一阵莫名的感动。
  这一年,他也收获了爱情和家庭。
  三
  阜山窑,依山而建,形制是明清时代非常普遍的蛋型窑,烧造方法也是最古老的柴烧。他在窑火中找寻传统文化的“乡愁”:“品茗时,古法柴烧茶器有着细腻绵柔的口感,让人返璞归真,这样的氛围才是茶器创作的重点。”
  “我的作品一直在追求的是用传统柴烧陶瓷的技艺展现古朴素雅的雕塑创作风,多以古雅简朴的装饰风格、温润明净的颜色釉面为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味地仿古。“只是从建窑到烧制的一系列工序,效仿古代官窑,并借鉴了前人一些经典的器型与釉色配比,来完善和创造新的窑口特色和作品。”
  在器型风格与色泽、纹理的协调上,商周青铜器、宋代建盏、越窑青瓷等古器激发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譬如,他目前正在试烧的茶具系列,以幕阜山泥为原料,通过现代炼泥工艺配比而成,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点。“如器型,融入了唐代‘玉璧底’和明清‘鸡心碗’的特点,而釉色则是借鉴宋代青瓷的古朴深沉、素雅简洁之美。”
  四
  杯托、茶盏、盖碗、茶壶、茶杯、茶罐、花器、香炉……一件件流溢着雕塑风格的作品,在柔和的灯光下,透着古朴幽邃的光泽。
  凝视着莲座上那尊佛祖的微笑,他的嘴角也露出了一抹会心的笑意。他的心愿,就像窑前的那些翠竹一样,还在继续生长。“认真走好每一步,站在传统民族手工艺的肩膀上创作具有时代文化价值的作品,传承地创新。”他希望,“阜山窑”有一天会成为家乡的一张文化名片。
其他文献
普茶,含有二意:一者为普洱茶之简称:二者指禅宗丛林的一项活动,即为大众奉茶,使众人皆有茶饮。  从前,当佛教还没有完成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时,禅师们要把认识世界与人生的辩证思想融入到身边寻常的事物里,比如“噄茶去”这样的偈子,因为最容易在不知不觉之间抛出禅机,通过启发及引导的方式接引参学者而被广泛应用。茶,于是成为佛学教育的重要道具之一。此外,因茶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能驱除困倦,帮助消化,清
期刊
『编者按』李克强总理在3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因而有媒体将2015年视为“传统行业互联网化元年”。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这个“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的时代,互联网可以改造一切。茶作为商品,自然也会有人先入为主、冲锋在前,他们所做的努力更像一个符号,带动着更多人投身“互联网+”的浪潮。  互联网改变了普通茶农因为开不了门店,缺乏客户资源等原因,不能直接销售的弊端,为茶
期刊
2015年5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发表讲话时,特别提到了一段17世纪中国名僧隐元大师东渡日本的故事。  1654年,隐元大师东渡日本,继渡宋求法僧荣西、道元开创的日本临济宗、曹洞宗之后,独树一帜,开创了黄檗宗,形成了日本禅宗的三足鼎立之势,在日本期间,隐元不仅传播了佛教经义,还带去了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对日本江户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隐元何许人也  隐元(
期刊
正式泡茶就是当作在公开场合从事着茶道演示。平时我们就可以把茶泡好,何必等到公开演示的时候?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正式泡茶的心态,不容易将茶泡到圆满。因为总会不在乎一些细节,不只是衣服穿得不够正式,可能连指甲都修饰得不够整洁,茶量没有准确地抓拿,这些未全面的武装必然让茶汤不够精彩,茶道作品达不到巅峰的状态。  平常自己一个人泡茶,或是三五朋友茶叙,一点儿压力都没有,可全面发挥泡茶的功力。但一上台演示
期刊
无论业余爱好者、专课毕业持证照者或三十年经验老到的茶人,泡茶(包括奉茶品茶)时普遍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大家很少认同他是一位拥有手艺、或茶道艺术造诣的人;唯一原因是没有人将茶汤当作严肃商品来经营,更别说把茶汤视为泡茶那人的作品了。人们注重茶以外之事,不了解茶汤是茶文化最终结之物;茶汤不重要,那就无所谓是谁泡,怎么泡了。故没有几个人会注视泡茶师的泡茶信念,认可它的存在。  泡茶技艺受到不正常的忽略以致
期刊
它,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如今已经走过60个年头。它,曾肩负着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任,在上世纪90年代,举步维艰地挺过国企改革的阵痛期。它,当市场充斥着清香型铁观音时,却依然执着于自己的“酱油色”。它,当别人抱怨行情不好时,却将产品卖到脱销。它,响当当的老字号却从不卖老,坚守传统,坚持创新,破茧化蝶。  它,就是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沧桑巨变中筑造“海堤”,走过近六十载屹立不倒,甚至逆势上扬。  传
期刊
第一次见陈如山已经是一年多前,也因这次机会,我认识了大漆的庐山真面目。陈如山的漆器崇尚极简主义,毫不造作的线条,经典红黑的搭配,正如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说过的一句话, “少即是多”,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享受。  再次约访陈如山,他正在北峰山上忙着筹备自己新的漆器工作室,从设计规划到施工监管,从一砖一瓦到一草一木,事无巨细。和上回见面相比,老师脸上的确多了些许倦容,但
期刊
常年喝茶,却很少买茶。  茶从哪里来呢?自然是亲戚朋友相送的,不择优劣,不囤货居奇,让其堆积如山,也算是惜福的一种修行吧!茶,无论良莠,结缘就好,一来可感恩送茶之情,二来各类的茶,都是修心之助缘。有些茶,色香味俱全,感其良品;另一些茶呢,姿色平平,其味也寡,但静静旁观,也能体会到美好之处。正所谓,于平凡,乃至于残缺中寻觅美好,往往比直观美妙来得更真切,这也算得上品茶中的别样滋味吧!  平日里,我喜
期刊
“叫我阿牛吧,打铁的阿牛。”他背对夕阳,宽阔的身形在光影里实在安稳。  我和阿牛同在一个城市,同处和茶相关的行业,同在一个微信群,而这是我们第一次坐下来喝茶。从相识到相见,时间跨度将近一年半。  起初,我只知道他叫陈吉树,手工做些茶器,在群里偶尔说话,言语活泼。偶然的机会,彼此进入了对方的朋友圈。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陈吉树用图片和大家沟通,温雅的图传递着安静,觉得是一位心境不错的喝茶人。了解,就这样
期刊
早就耳闻海南的茶是中国最南方的茶,因为纬度低,春天来得更早,加之四面环海的海岛优势,这里的茶就让人向望了。  海南有什么茶?来旅游的人群都只知道苦丁茶与“兰贵人”什么的,而这些“非茶之茶”缺少茶味,真正的茶,在海南的产量并不低,它们大多数是被加工成红茶与绿茶的,比如海南的白沙绿茶,五指山水满红茶等。海岛的土壤与热带气候,使得这里的茶有着特别的滋味。  最特别的海南茶长在五指山,在海南岛,五指山海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