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阅读教学中的“咬、嚼、品、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ola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阅读能力的发展看,精读是基础,没有精读的积淀,泛读和浏览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从教学过程的推进看,精读教学是前提,没有扎实的精读教学,泛读和浏览教学就不能顺利展开。在行为层面上,精读表现为字斟句酌,反复咀嚼;在心理层面上,精读表现为开放想象,深度思考。据此,用“咬文嚼字”和“品词析句”来概括精读的要义,还是很合适的。本文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同仁们探讨“咬、嚼、品、析”问题,祈请指正。
  一、 “咬、嚼、品、析”的要求
  “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为的是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但理解语言文字是有原则、有指向、有层次的,必须基于文本,通过阅读和阅读教学生成的文本价值,同时又尊重阅读者的解读方式,彰显阅读者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象”大于“言”,“意”大于“象”的效果。具体来说,有三个要求:
  1. 确保正确理解。正确理解,指的是解读文本,必须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本主体所处的特定生活背景,以及“此时此地”的特殊处境,求得文本的真实意义。《落花生》中有一段父亲评赞花生的文字,通过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凸显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最可贵之处,将这段文字跟父亲紧接着总结的“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联系起来,就很容易误以为桃子、石榴、苹果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教师要留意自身、更要防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这样误读文本意义。
  2. 追求深度理解。深度理解指的是精读过程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向着文本深处开掘。确保正确理解,必然会走向深度理解,也只有走向深度理解,才能真正体现正确理解。因此,“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应该追求深度理解。比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中,结尾有一句催人泪下而又耐人寻味的文字:“遗像中,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解读这句时,能从“微笑”读出叶欣为因死得其所而深感欣慰,从“永恒”读出叶欣的精神永垂不朽。但仅止于此,在情感上尚嫌肤浅,有必要在回味叶欣生前事迹中,体会到她的“微笑”是为让同事远离病魔而欣慰,为病人摆脱死神,夺回生命而欣慰,是善良的微笑,是乐观的微笑。
  3. 力争多元理解。这里的多元理解,指在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过程中,要尊重和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立场、自己的经验,从各不相同的视角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
  比如《番茄太阳》一课结尾写道:“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这里的“番茄太阳”,公认的标准答案,是指明明善良乐观的品格。但是,联系课文各处内容,理解为明明的外貌形象、明明做事的情景、明明说过的话语等,也是合情合理的。
  二、 “咬、嚼、品、析”的方法
  1. 分释合解。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时,“解构”的视线最终都须聚焦到一些重点词句上,关注和解决的首先是这些词句的意义。所以,可采用“分释合解”的方法,即先逐个词素分别查出意思,然后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字面解释,再探究其深层意义。比如《将相和》一文中,有“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一句,“负荆请罪”一词便分别有“背着”“荆条”“请求”“刑罚”四个词素意思,整合出“背上荆条,请求责罚”的意思,再由这个意思引申为“主动上门认错或致歉”。有了对基本意义的理解,便可由此去体会此词对表现相关人物的作用了。
  2. 对比品味。富有表现力的文字,自有其独特的妙处,它将深刻的意蕴、丰富的内涵,蕴含于经过精心提炼的与众不同的词句中。“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时,可以运用对比体味法,让学生“知觉”到这些独特之处,从而感受它的深刻之处、魅力所在。比如《燕子》中的“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一句,可用替换对比法,将“掠”“沾”分别替换为“擦”“碰”,借以体会原句表现出燕子飞行动作的迅捷、轻盈。又如《但愿人长久》中的“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可用删减对比法,将“似乎”二字去掉,借以体会原句表现出苏轼对强烈思亲之情的主动克制。
  3. 语境联系。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可运用语境联系法,即联系上下文,获得较为确切、较为深刻的理解。比如理解《天鹅的故事》中“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句中“扑打”一词,便可以联系“腾空而起”“石头似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等词语,从扑打方式、扑打样子、扑打“工具”、扑打状态等多方面,来深切感受老天鹅的勇敢和智慧。
  4. 补白想象。言语作品是情境的载体,语言触及的事物可以变幻出别样的光华,语言未及的空白之处也可以彰显出无限的魅力。补白想象法就是对文本中的留白之处,依据相关文字暗示,展开合理想象,再现其具体情景,进而深化对文本价值的感悟。比如《第一次抱母亲》中“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一句,可以抓住“这样”及省略号,启发学生想象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时、烈日当空暑热灼人时,母亲带着我们挑着担子翻山越岭的感人情景,引发学生对伟大母爱的深深感动。
  5. 经验渗透。这里所说的经验渗透,指的是调用个人经验直接用于丰富自己的感知觉,直接用于理解当前必须理解的新鲜词汇或新颖语言方式上。严格地说,精读文本时的“品词析句”,所用的方法都贯穿着阅读主体调用言语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心理过程,将个人经验迁移到了文本中的人物或事物身上,有“移情体验”和创造想象的意味,比如,教学苏教版一下《识字5》“夏天、台风、雷雨”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台风、雷雨天气,说说刮台风、下雷雨时的情景怎样。诸如此类,通过启发学生回忆相关生活经验,渗透到语言理解中间,学生便理解得准确,记忆得深刻。
  6. 资料补充。在言语作品中,有的语言文字可以凭借直觉体会其深层含义,有的语言文字可以借助工具书挖掘其价值,有的可以通过想象重现其内在生机,帮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文本的深意。比如,有位教师在品析《大江保卫战》中“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这句话时,随机出示了一组解放军官兵因抗洪救灾不同部位、不同情形的受伤人员数据。读了数据之后,学生便对“伤痕累累”有了深切感受,进而对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及热爱人民、心系人民的崇高品质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7. 情境辅助。在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时,还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运用情境辅助法,即借助直观手段,模拟或再现文本所涉及的事物、情境,让学生在“见识事物”和“融入情境”的过程中,达到对相关语句的正确理解和深刻理解。比如引导学生品读《大江保卫战》中“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这句话时,不妨截取救援部队官兵不顾伤痛、不顾洪水冲击,纷纷跳入洪水之中,手拉手攀吊在拦河钢架上拦截水流的视频,以感受子弟兵齐心协力勇战洪水的精神。
  8. 诵读感悟。诵读法看似“老土”,实为经典,梳文通句整体感知需要诵读,咬文嚼字揣摩意蕴更需要诵读。诵读可以将蕴含于文本的不同意味读出来,也可以将主体的不同感悟读进去。像孙双金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引导学生把一个“啊”字读得神情俱妙,意趣淋漓;吴红华教学《五彩池》一课时,点拨学生把几个“有的”句读得声情并茂、生动感人。可见,诵读应贯穿于言语作品学习的全程,渗透于斟词酌句的细微末节,须臾不可丢弃。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法无法,贵在得法。“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方法不一而足,人人都有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借鉴运用需要把握两条:一是灵活应变,以适合为最佳,不可强“法”所难,生搬硬套;二是综合运用,以互补为好,不宜执其一“法”,不及其余。
  (注:本文为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FB108165)
  (作者单位: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会议
一、 师本对话——走进文本,全面考虑  师本对话,是课堂阅读对话的前提,也是教师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师只有自己先走进文本,理清思路,才能预测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多样性,才能促使课堂对话有效。  笔者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前,读到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
一、 从“物用”角度感悟物有其用  寓言《一路花香》一课,言语浅显,抓住物的拟人化,让好罐和破罐成为文本角色,尤其是弱者形象——破罐,共鸣着儿童弱势的内心。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一个期盼全面发展、样样俱好的成人主宰时代,儿童总有这样那样的“成人不如意”。破罐的出现,自然成了代言人,道出了儿童内心的惭愧与自卑:“……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一天,它在小溪边对挑水工说:‘我想向你道歉’。”“但
一、 “咬”准文眼悟中心  苏教版小语二上第6单元每篇课文中都有一两个体现人物品质的中心词。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词语来展开。比如《梅兰芳学艺》一课,可抓住“勤学苦练”这个词,通过“梅兰芳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这一问题,抓住重点段进行教学。又如,扣住《大禹治水》中的“伟大”一词,通过探究为什么大禹是个“伟大英雄”,来引导学生联系环境之恶劣、工程之浩大、禹付出的努力来体味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博大胸怀。 
语文教学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感悟、品味和运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精神,学习课文写法。“咬文嚼字”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更多地应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紧扣中心词,运用看图观察、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想象练说、感情朗读等多种途径,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下面,以《梅兰芳学艺》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 看剧照视屏,走近梅兰芳  1. (出示梅兰芳剧照)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何须惆怅不相逢  贾岛是以“推敲”著名的苦吟诗人。可是,《寻隐者不遇》一诗,乍一看,明白如话,全无半点推敲的痕迹。其实,推敲不一定在词句上,整个构思也可以推敲。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一共写了几个人?隐者、寻者、童子。那么,谁又是主角呢?从题目上来看,好像是隐者。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诗中的这
它是宇宙中的“大块头”,体积是地球的100多万倍;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很多行星、流星、彗星都得围着它转;它“岁数”很大,目前已經在宇宙中生活了几十亿年;它“呵护”着地球生长,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光和热;它偶尔也会“闹脾气”,利用耀斑、黑子等“搞破坏”。它,就是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疑问的太阳。为了揭开太阳的神秘面纱,科学家们发射过很多太阳观测卫星和太阳探测器。最近,又有一个太阳探测器带着人们的期望奔向了太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