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语境下泥性的内涵
泥性的概念并不复杂——泥性就是泥土的性质。只不过,在传统陶艺语境下泥性以容器中心主义为导向,强调工艺属性,而在现代陶艺的新语境下,泥性逐渐生发出本体语言和情感性极大地丰富了陶艺内在意蕴和外在表现。泥性对于陶艺的意义可以借用金文伟老师的一句话,“无论如何,强调泥味、泥性,探索‘泥’的本质及其诸多可能性都是各国陶艺教育以及陶艺家创作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二、创作之中的泥性表现
2.1贯彻于创作中的泥性表达
现代主义的语言革命就是向媒介自身的表现力回归,现代陶艺家对泥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不会以人为的好恶评判标准去给泥土量身定价,各种泥料没有天生的优劣好坏之分,每种质地的泥土都有它特有的个性语言和魅力。问题的关键倒是在于陶艺家们在进行陶艺创作时,如何表现泥性,如何与泥土进行对话?
我们可以看到泥土的特性,它与水相合会让人感觉到干涩、柔和、细腻、粗犷等等感觉。经由搓揉,拉升,挤捏,卷曲,刮花,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当然如果掌握不当,泥体本身则会出现开裂、坍塌,因此我们在探索和创作的过程中要学会逐步体会其柔软干湿度。也恰恰是这个度,当我们在制作过程中,有时不经意的操作行为过程中,泥土自身会形成一种特有的肌理和形态,比如,泥板卷曲产生的龟裂纹理;在切割泥面时产生的痕迹;以及用不同的工具在泥留下肌理效果(如修坯时利用刀在坯体上的跳动,形成跳刀),诸如此类。总之,泥性其实就隐藏在其中,谁能把它从自然泥土中埏埴出来,谁就拥有了现代陶艺。
2.2材料质感中的泥性表达
现代陶艺因泥料的差异而使作品产生不同的色泽、肌理和品格,从而泥料材质的多样性与运用的灵活性使现代陶艺产品丰富多彩并魅力四射。在人类漫长的制陶历史中,使用过的泥料多种多样,一般而言,粗质陶土适合表现朴实厚重的作品,而细腻的瓷泥适合手工拉坯。因此,陶艺家们为更好地表达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感悟与心态,可以利用“陶土”泥料本身粗陋的自然泥味进行陶塑,从而使作品具有雄浑大气、质朴粗犷的质感和气息。此外陶艺术家的手工操作也讲求遗留陶艺家们的痕迹。其呈现出的“泥味”和“手味”既是现代陶艺重要的审美特征,又充分具体地展现了现代陶艺“泥性”。
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现代陶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工艺技术是其完成制作的根本保证,只有对泥料的泥性有足够了解与掌握后才能进行探索与创新。因此没有对陶艺的材料和工艺特性的全面认知和理解,艺术理念是难以生发和实现的。所以在现代陶艺创作中,陶艺家有必要积累一定量的试验来掌握原料的性能,不断学习精进工艺技术知识,以达到对泥料泥性的熟练驾驭和对陶艺技术的充分掌握,从而得心应手地去传递自己的艺术理念与个性情感。
2.3烧成转化中的泥性表达
陶艺家对火的期待恐怕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其陶艺作品在烧制中,如同火中涅槃一样,烧尽尘土,获得新生。陶艺家情感表现的最终结果,只有经过火的提炼才能变得高尚,才能获得生命力。只有亲身经历的陶艺家,才能真实感受到火之重要性,即火在烧制过程中还兼有使陶艺作品穿上多变迷人的外衣之使命。驾驭火是人类文明的形式,今天对陶艺家而言,驾驭火尤显重要,必熟谙火候泥性。
现代陶艺烧成大致有七种体系:气窑烧成、电窑烧成、柴窑烧成、苏打烧、盐烧、坑烧、乐烧。火性的不同对泥性的语言形成自然也各异。陶艺家们应当系统地掌握烧成概念,充分了解各种烧成的效果,仔细考量烧成方式,将烧成也纳入到创作过程中。如果陶艺家以亲自烧制作为创作的一部分就更要懂得观火色,控制火力,驾驭火流向了,只有这样在烧窑过程才有如神助,顺利妥当地达到自己的独特效果。不过,在当今中国现代陶艺的蓬勃发展,在但烧成意识方面,对如何使用火、创造火方面,可以说尚未引起业界的重视。一方面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和经济成本压力,另外也缺乏科学可行的操作渠道。总之,烧成对于泥性变化的奇妙之境还只属于小部分人,大多数还是习惯于统一烧成,所以自然在陶艺个人风格形成上会产生约束。
我们欣赏好的陶艺作品,恰恰能在其表面看到火之舞蹈的效果,这也是泥性的重要表现。比如苏打烧的火痕是如何产生的呢?实质上是苏打和其他碱性物质与泥土在火焰的带动下反应产生的效果,它需要陶艺家按窑体结构、预计整窑烧制效果精心安排火路,合理地控制粘土与苏打的量发生化学反应——既不过多生成晶莹的玻璃質釉也不过少欠缺碱性物质而缺少效果的。
三、泥性表达拓展创作中的可能性
如果将陶瓷制作的环节看做一条连续发展的横向轴,艺术创作看做在其纵向上的扩展。那么就能看出,陶艺创作在纵向表达的探索远远大于横向的材料运用。陶艺家习惯于在空间塑造、工艺质感、烧成当中突出艺术表现,而少有将意识伸展创作以外的、更宽广的泥性表现的两端。所以,白明老师以陶艺与装置艺术结合的作品《坯粉之书》是不是给予了业界新的启迪呢?
“因为它曾是精美作品的一体同胞,这个同胞一部分成长了,另外一部分还成为泥土。而你看到这些泥土并非路边简单的泥土,它是和我们人的选择、情感、工具心手相应中发生了长时间的关系的坯土,这种震撼我特别想组合这所有陶瓷成型过程中涉及到的工具和环节集合在这里让大家看到,让它们也进一次殿堂。”——白明
可以说,泥性的探讨和其他学科的融合还有许多可能性,这种丰富不单是指用以辅助表达的声光电等媒体设备,还可以从制瓷的各个环节中找寻泥性材料的踪迹。将陶瓷艺术空间向前段扩展,或许能够拓宽后来陶艺创作表达的空间。
四、结语
现代陶艺的艺术语言丰富多彩,泥、火、釉互为作用,实现了人类人性情感的物化表现。对泥性的感受和支配,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直接影响着个性、情感和理念的表达,现代陶艺创作中的泥是有生命灵性的,其“生命灵性”表现为泥性,泥性记录和再现了创作者施加于泥料的动作、手痕、情感,甚至是创作者细微的内心心理状态。现代陶艺的泥性是一个活性的因素,每当陶艺家和陶艺爱好者出现惊奇和心动时便是陶艺“泥性”活性的表现,因此从事现代陶艺创作应当深入探究陶艺的泥性,充分发掘陶艺的泥性美,以达到使泥料的物象与心象自由对话。现代陶艺的泥土饱含深情,探求现代陶艺,只有钻研泥性才可以不断拓宽陶艺的艺术道路,探寻陶艺的艺术真谛。
参考文献
[1]余勇 邓和清.陶艺本体特征论[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11
[2]汪鹏,陈丽娜.论泥性与陶艺的情感表达[J].佛山陶瓷,2011,8(179):.
[3]任娜.现代陶艺的“自然美”[D].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4月1日.
作者简介:高升钊, 男 ,汉, 湖南长沙, 学生 硕士 , 景德镇陶瓷大学, 美术学陶艺研究。
泥性的概念并不复杂——泥性就是泥土的性质。只不过,在传统陶艺语境下泥性以容器中心主义为导向,强调工艺属性,而在现代陶艺的新语境下,泥性逐渐生发出本体语言和情感性极大地丰富了陶艺内在意蕴和外在表现。泥性对于陶艺的意义可以借用金文伟老师的一句话,“无论如何,强调泥味、泥性,探索‘泥’的本质及其诸多可能性都是各国陶艺教育以及陶艺家创作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二、创作之中的泥性表现
2.1贯彻于创作中的泥性表达
现代主义的语言革命就是向媒介自身的表现力回归,现代陶艺家对泥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不会以人为的好恶评判标准去给泥土量身定价,各种泥料没有天生的优劣好坏之分,每种质地的泥土都有它特有的个性语言和魅力。问题的关键倒是在于陶艺家们在进行陶艺创作时,如何表现泥性,如何与泥土进行对话?
我们可以看到泥土的特性,它与水相合会让人感觉到干涩、柔和、细腻、粗犷等等感觉。经由搓揉,拉升,挤捏,卷曲,刮花,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当然如果掌握不当,泥体本身则会出现开裂、坍塌,因此我们在探索和创作的过程中要学会逐步体会其柔软干湿度。也恰恰是这个度,当我们在制作过程中,有时不经意的操作行为过程中,泥土自身会形成一种特有的肌理和形态,比如,泥板卷曲产生的龟裂纹理;在切割泥面时产生的痕迹;以及用不同的工具在泥留下肌理效果(如修坯时利用刀在坯体上的跳动,形成跳刀),诸如此类。总之,泥性其实就隐藏在其中,谁能把它从自然泥土中埏埴出来,谁就拥有了现代陶艺。
2.2材料质感中的泥性表达
现代陶艺因泥料的差异而使作品产生不同的色泽、肌理和品格,从而泥料材质的多样性与运用的灵活性使现代陶艺产品丰富多彩并魅力四射。在人类漫长的制陶历史中,使用过的泥料多种多样,一般而言,粗质陶土适合表现朴实厚重的作品,而细腻的瓷泥适合手工拉坯。因此,陶艺家们为更好地表达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感悟与心态,可以利用“陶土”泥料本身粗陋的自然泥味进行陶塑,从而使作品具有雄浑大气、质朴粗犷的质感和气息。此外陶艺术家的手工操作也讲求遗留陶艺家们的痕迹。其呈现出的“泥味”和“手味”既是现代陶艺重要的审美特征,又充分具体地展现了现代陶艺“泥性”。
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现代陶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工艺技术是其完成制作的根本保证,只有对泥料的泥性有足够了解与掌握后才能进行探索与创新。因此没有对陶艺的材料和工艺特性的全面认知和理解,艺术理念是难以生发和实现的。所以在现代陶艺创作中,陶艺家有必要积累一定量的试验来掌握原料的性能,不断学习精进工艺技术知识,以达到对泥料泥性的熟练驾驭和对陶艺技术的充分掌握,从而得心应手地去传递自己的艺术理念与个性情感。
2.3烧成转化中的泥性表达
陶艺家对火的期待恐怕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其陶艺作品在烧制中,如同火中涅槃一样,烧尽尘土,获得新生。陶艺家情感表现的最终结果,只有经过火的提炼才能变得高尚,才能获得生命力。只有亲身经历的陶艺家,才能真实感受到火之重要性,即火在烧制过程中还兼有使陶艺作品穿上多变迷人的外衣之使命。驾驭火是人类文明的形式,今天对陶艺家而言,驾驭火尤显重要,必熟谙火候泥性。
现代陶艺烧成大致有七种体系:气窑烧成、电窑烧成、柴窑烧成、苏打烧、盐烧、坑烧、乐烧。火性的不同对泥性的语言形成自然也各异。陶艺家们应当系统地掌握烧成概念,充分了解各种烧成的效果,仔细考量烧成方式,将烧成也纳入到创作过程中。如果陶艺家以亲自烧制作为创作的一部分就更要懂得观火色,控制火力,驾驭火流向了,只有这样在烧窑过程才有如神助,顺利妥当地达到自己的独特效果。不过,在当今中国现代陶艺的蓬勃发展,在但烧成意识方面,对如何使用火、创造火方面,可以说尚未引起业界的重视。一方面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和经济成本压力,另外也缺乏科学可行的操作渠道。总之,烧成对于泥性变化的奇妙之境还只属于小部分人,大多数还是习惯于统一烧成,所以自然在陶艺个人风格形成上会产生约束。
我们欣赏好的陶艺作品,恰恰能在其表面看到火之舞蹈的效果,这也是泥性的重要表现。比如苏打烧的火痕是如何产生的呢?实质上是苏打和其他碱性物质与泥土在火焰的带动下反应产生的效果,它需要陶艺家按窑体结构、预计整窑烧制效果精心安排火路,合理地控制粘土与苏打的量发生化学反应——既不过多生成晶莹的玻璃質釉也不过少欠缺碱性物质而缺少效果的。
三、泥性表达拓展创作中的可能性
如果将陶瓷制作的环节看做一条连续发展的横向轴,艺术创作看做在其纵向上的扩展。那么就能看出,陶艺创作在纵向表达的探索远远大于横向的材料运用。陶艺家习惯于在空间塑造、工艺质感、烧成当中突出艺术表现,而少有将意识伸展创作以外的、更宽广的泥性表现的两端。所以,白明老师以陶艺与装置艺术结合的作品《坯粉之书》是不是给予了业界新的启迪呢?
“因为它曾是精美作品的一体同胞,这个同胞一部分成长了,另外一部分还成为泥土。而你看到这些泥土并非路边简单的泥土,它是和我们人的选择、情感、工具心手相应中发生了长时间的关系的坯土,这种震撼我特别想组合这所有陶瓷成型过程中涉及到的工具和环节集合在这里让大家看到,让它们也进一次殿堂。”——白明
可以说,泥性的探讨和其他学科的融合还有许多可能性,这种丰富不单是指用以辅助表达的声光电等媒体设备,还可以从制瓷的各个环节中找寻泥性材料的踪迹。将陶瓷艺术空间向前段扩展,或许能够拓宽后来陶艺创作表达的空间。
四、结语
现代陶艺的艺术语言丰富多彩,泥、火、釉互为作用,实现了人类人性情感的物化表现。对泥性的感受和支配,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直接影响着个性、情感和理念的表达,现代陶艺创作中的泥是有生命灵性的,其“生命灵性”表现为泥性,泥性记录和再现了创作者施加于泥料的动作、手痕、情感,甚至是创作者细微的内心心理状态。现代陶艺的泥性是一个活性的因素,每当陶艺家和陶艺爱好者出现惊奇和心动时便是陶艺“泥性”活性的表现,因此从事现代陶艺创作应当深入探究陶艺的泥性,充分发掘陶艺的泥性美,以达到使泥料的物象与心象自由对话。现代陶艺的泥土饱含深情,探求现代陶艺,只有钻研泥性才可以不断拓宽陶艺的艺术道路,探寻陶艺的艺术真谛。
参考文献
[1]余勇 邓和清.陶艺本体特征论[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11
[2]汪鹏,陈丽娜.论泥性与陶艺的情感表达[J].佛山陶瓷,2011,8(179):.
[3]任娜.现代陶艺的“自然美”[D].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4月1日.
作者简介:高升钊, 男 ,汉, 湖南长沙, 学生 硕士 , 景德镇陶瓷大学, 美术学陶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