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宇航员罗纳德·约翰·加兰说:“我们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对于进入“新时代”的国人来说,在“变革时期”如何走“伟大复兴”之路?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并付诸行动的问题。本刊从今年02A开始,连载《10个“发明之父”》,介绍历史上的10个重大技术发明,看一看先贤们是如何用“努力”来“改变世界”的,这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来之不易的电话
在美国波士顿法院路109号门口钉着的一块青铜牌子上写着:“1875年6月2日,电话机在这里诞生。”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就是由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美国发明家亚历山大·贝尔和他的助手沃特森在此时此地发明的。
“以往,人们只有大喊大叫才能让百码以外的人听到。”百年以后,约翰·布鲁克在《电话,第一个世纪》一书中说:“现在,我们一声轻语都能让世界各地的人听到。”他描述的这番情景,也许在古代那些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创作“顺风耳”神话的作者也难以想象。
那么,“电话之父”贝尔怎么想到要发明电话呢?原来,此时的电报虽然风行全球,但是仍然有不能直接传递语言等缺点,所以对远距离快速通信工具的改进,就引起了许多发明家的兴趣。贝尔就是其中之一。
从贝尔的祖辈起,他的家庭就研究语言学,所以贝尔知道语言是声波的振动。他曾研究过聋人用的一种“可视语言”。按照他的设想,可以在纸上复制出语言声波的振动,以便聋人从波形曲线看出“话”来。但是,由于识别曲线很不容易,所以这一设想没有实现。不过,他在实验中却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电流导通和截止的时候,螺旋形的线圈发出了噪声—好像发送莫尔斯电码的“滴答”声。
有心人贝尔当然不会放过这一奇怪的偶然现象:“在讲话的时候,如能使电流的变化模拟出声波的变化,那电流不就能传送声音了么?”他受此启发,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新颖大胆的设想。
“你只要多读几本《电学入门》之类的书,你的这个妄想就会自然消失!”当26岁的贝尔把这个设想告诉几位电学专家的时候,其中一位就这么泼了冷水。还有人用轻蔑的口气嘲笑他是“想让导线说话的疯子”。
然而,贝尔并没有打退堂鼓—他坚信“神话是飞翔的现实”。1873年3月,他专程去华盛顿,把这个想法告诉当时德高望重的大电学家亨利,征求他的意见。“学吧!并且吸取别人的经验。”亨利这样鼓励他。于是,贝尔回到波士顿之后就专心学习电学知识,并在当年夏天辞去波士顿大学语言学教授职务,正式实验研究电话机。
1873年的一天,贝尔碰巧邂逅了18岁的年轻电气技师沃特森。沃特森对贝尔的理想终将实现坚信不疑,表示一定全力相助,这对贝尔的鼓励很大。他俩一见如故之后,成了终身的战友。
一年多过去了,电话机仍然没有完全成功。但是,他俩已经在1874年夏天感悟到振动膜片是电话机的关键部件。
夜幕又降临了,贝尔又在锁眉沉思。这时贝尔突然听到沃特森在叫他:“先生!您听!”贝尔转过头去,困惑不解地望着助手。这时沃特森用手指着窗外,神色惊喜地说:“先生,您听!”贝尔这才听到隐隐约约地从远处传来了叮叮当当的吉他声—像山泉般在夜空里荡漾。贝尔凝听着、凝听着……
“有啦!有啦!沃特森,你真行!”突然,贝尔豁然顿悟,连声说。
原来,他俩的送话器和受话器灵敏度都很低,所以声音极其微弱,很难辨别—当时没有现在的电子放大设备。吉他的共鸣,启发了这两个聪明的年轻人。他们马上设计草图,动手试制,终于发明了电话。
“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这是他俩通话的第一个内容。原来,在操作的时候,贝尔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腿上。由于疼痛,他就情不自禁地对着话筒向隔壁房间的沃特森求救。没有想到,贝尔的求救声竟成了人类第一次通电话的内容。沃特森听到贝尔的声音之后,立即回话:“贝尔,我听见了!听见了!”这时两人欣喜若狂,互相大喊对方。
1876年2月14日,贝尔为他发明的电话机申请了专利。同年3月6日(另说3日或7日),这个编号为174465的专利获得批准。
专利之争与5丝米的距离
但是,就在贝尔申请这项发明专利后,德国理科教师、发明家约翰·菲利普·莱斯却向美国最高法院控诉贝尔,说电话机的发明权应归他所有—在1859~1860年,他就能把声音传到100米远,并且于1861年秋在法兰克福物理协会以及1864年在吉森召开的自然科学研究者工作大会上展出过他的“电话装置”。
法院的调查表明,莱斯的确在贝尔之前已经研制成功了“电话装置”。但是,它只能进行单向传送,不能双方相互交谈。因此,法院断定它还不能称之为电话机。
贝尔却对自己的发明直言不讳,说他曾经参考过莱斯的实验装置。但是,贝尔发现了莱斯装置中的不足,将莱斯装置中所有的间歇电流改变为连续的直流电,从而解决了话声短促多变的问题。接着,他比莱斯更加细心,把莱斯装置上的一颗螺丝钉往前拧了半圈—仅仅5丝米(约0.5毫米)的距离,于是声音就能够相互传递了。
最后,法院判决的结果是莱斯败诉,电话机的发明权归属贝尔。
仅仅5丝米的距离,就让莱斯与一项影响深远的伟大发明擦肩而过,并使贝尔在一群发明家中成了唯一的电话之父。
电话发明以后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例如,美国东方联合电报公司花10万美元买了他的发明权却不买他的电话机。又如,电话走进英国的道路也非坦途。英国邮政管理局总工程师普利斯曾认为:“它不会在英国流行,因为伦敦有足够多的小邮差。”
来之不易的电话
在美国波士顿法院路109号门口钉着的一块青铜牌子上写着:“1875年6月2日,电话机在这里诞生。”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就是由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美国发明家亚历山大·贝尔和他的助手沃特森在此时此地发明的。
“以往,人们只有大喊大叫才能让百码以外的人听到。”百年以后,约翰·布鲁克在《电话,第一个世纪》一书中说:“现在,我们一声轻语都能让世界各地的人听到。”他描述的这番情景,也许在古代那些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创作“顺风耳”神话的作者也难以想象。
那么,“电话之父”贝尔怎么想到要发明电话呢?原来,此时的电报虽然风行全球,但是仍然有不能直接传递语言等缺点,所以对远距离快速通信工具的改进,就引起了许多发明家的兴趣。贝尔就是其中之一。
从贝尔的祖辈起,他的家庭就研究语言学,所以贝尔知道语言是声波的振动。他曾研究过聋人用的一种“可视语言”。按照他的设想,可以在纸上复制出语言声波的振动,以便聋人从波形曲线看出“话”来。但是,由于识别曲线很不容易,所以这一设想没有实现。不过,他在实验中却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电流导通和截止的时候,螺旋形的线圈发出了噪声—好像发送莫尔斯电码的“滴答”声。
有心人贝尔当然不会放过这一奇怪的偶然现象:“在讲话的时候,如能使电流的变化模拟出声波的变化,那电流不就能传送声音了么?”他受此启发,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新颖大胆的设想。
“你只要多读几本《电学入门》之类的书,你的这个妄想就会自然消失!”当26岁的贝尔把这个设想告诉几位电学专家的时候,其中一位就这么泼了冷水。还有人用轻蔑的口气嘲笑他是“想让导线说话的疯子”。
然而,贝尔并没有打退堂鼓—他坚信“神话是飞翔的现实”。1873年3月,他专程去华盛顿,把这个想法告诉当时德高望重的大电学家亨利,征求他的意见。“学吧!并且吸取别人的经验。”亨利这样鼓励他。于是,贝尔回到波士顿之后就专心学习电学知识,并在当年夏天辞去波士顿大学语言学教授职务,正式实验研究电话机。
1873年的一天,贝尔碰巧邂逅了18岁的年轻电气技师沃特森。沃特森对贝尔的理想终将实现坚信不疑,表示一定全力相助,这对贝尔的鼓励很大。他俩一见如故之后,成了终身的战友。
一年多过去了,电话机仍然没有完全成功。但是,他俩已经在1874年夏天感悟到振动膜片是电话机的关键部件。
夜幕又降临了,贝尔又在锁眉沉思。这时贝尔突然听到沃特森在叫他:“先生!您听!”贝尔转过头去,困惑不解地望着助手。这时沃特森用手指着窗外,神色惊喜地说:“先生,您听!”贝尔这才听到隐隐约约地从远处传来了叮叮当当的吉他声—像山泉般在夜空里荡漾。贝尔凝听着、凝听着……
“有啦!有啦!沃特森,你真行!”突然,贝尔豁然顿悟,连声说。
原来,他俩的送话器和受话器灵敏度都很低,所以声音极其微弱,很难辨别—当时没有现在的电子放大设备。吉他的共鸣,启发了这两个聪明的年轻人。他们马上设计草图,动手试制,终于发明了电话。
“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这是他俩通话的第一个内容。原来,在操作的时候,贝尔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腿上。由于疼痛,他就情不自禁地对着话筒向隔壁房间的沃特森求救。没有想到,贝尔的求救声竟成了人类第一次通电话的内容。沃特森听到贝尔的声音之后,立即回话:“贝尔,我听见了!听见了!”这时两人欣喜若狂,互相大喊对方。
1876年2月14日,贝尔为他发明的电话机申请了专利。同年3月6日(另说3日或7日),这个编号为174465的专利获得批准。
专利之争与5丝米的距离
但是,就在贝尔申请这项发明专利后,德国理科教师、发明家约翰·菲利普·莱斯却向美国最高法院控诉贝尔,说电话机的发明权应归他所有—在1859~1860年,他就能把声音传到100米远,并且于1861年秋在法兰克福物理协会以及1864年在吉森召开的自然科学研究者工作大会上展出过他的“电话装置”。
法院的调查表明,莱斯的确在贝尔之前已经研制成功了“电话装置”。但是,它只能进行单向传送,不能双方相互交谈。因此,法院断定它还不能称之为电话机。
贝尔却对自己的发明直言不讳,说他曾经参考过莱斯的实验装置。但是,贝尔发现了莱斯装置中的不足,将莱斯装置中所有的间歇电流改变为连续的直流电,从而解决了话声短促多变的问题。接着,他比莱斯更加细心,把莱斯装置上的一颗螺丝钉往前拧了半圈—仅仅5丝米(约0.5毫米)的距离,于是声音就能够相互传递了。
最后,法院判决的结果是莱斯败诉,电话机的发明权归属贝尔。
仅仅5丝米的距离,就让莱斯与一项影响深远的伟大发明擦肩而过,并使贝尔在一群发明家中成了唯一的电话之父。
电话发明以后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例如,美国东方联合电报公司花10万美元买了他的发明权却不买他的电话机。又如,电话走进英国的道路也非坦途。英国邮政管理局总工程师普利斯曾认为:“它不会在英国流行,因为伦敦有足够多的小邮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