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hu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是一种利用汉文字把课文中生动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或是影响深远的道理,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了解汉文字的魅力,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教学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原本很生动有趣的课文,但由于教师不善于口头表达,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沉闷死板,学生昏昏欲睡,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说明教师的语言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更要有趣味和有激情。
  一、教学语言要规范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要以语言作为媒介。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正确的熏陶。
  不过,有的教师为了显示所谓才学,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这样的课堂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教学效果不佳。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不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
  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不要刻意追求所谓“标新立异”,要学会使用规范普通话。所谓规范普通话,并不是要求教师像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一样咬文嚼字,而是要注意发音的规范和文法字词的统一,不要很随意地自己造词造句,更不要将自己平时一些不好的用词造句习惯带入课堂,以免对学生产生误导和不好的影响。
  二、教学语言要形象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所谓形象,就是要用多样化,有个性有特征的语言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平面的文字产生立体的想象和感悟。
  例如讲到典型的人物、生动的事例、感人情节,教师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才能渲染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不自觉地沉溺其中。
  三、教学语言要有趣味
  作为一名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一堂45分钟的高中语文课,由于时间短、任务重,要在特定的时间里高效地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的能力,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这样也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还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是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教师不妨在教学中时常引用一些网络上的新兴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四、教学语言要有激情,能激励人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教师授课神采奕奕激情四射,学生也会不由自主的提起几分精神。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
  一方面,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态度来展示语言,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多说“你真棒”“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这样的评语,增加学生的信心。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学生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使之以后更加害怕上此类课文,形成恶性循环。在说激励性话语时,切忌千篇一律和敷衍了事,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用或激情或温情的口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怀与鼓励,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上好语文课,课堂教学的语言就必须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要争取做到音美、意美、形美、情美。语文教师不但应该头脑中有万卷书,更应该能用生动的语言将书中的黄金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从而达到更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在随笔写作中如何彰显随笔的特色,以区别于传统作文训练模式?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索。  一、真实性原则  其实写作都要遵循真实性原则,但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体对真实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文学作品主要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创作主体可以对所反映的题材、素材进行能动的加工,杂取种种,合为一个,这是塑造典型的基本方法。但散文对真实性的要求应该比小说高,多数散文所叙之事,所写之景,都比较切近生活
期刊
过去的一学期,高三28班每个月都能被评为“文明班级”,每次月考尖子生都能在平行班中占优势,对这样的成绩我有点满足。自从当了班主任,我感觉生活更充实了,只是生活少了很多乐趣,有的是更多的敏感和责任。每天早起晚归,感觉很累。想起高二那年,我遇到很多挑战我的或者班级的权威的后进生,经过一年的整治,终于感觉班级呈现出该有的班风和学风。我静下来想了很多,觉得班主任是否应该在角色上要有所转换,班主任应该成为一
期刊
针对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的发展趋势来看,命题所选用的材料,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特别是阅读题。教师“讲什么”和“高考考什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让执教语文这门学科的老师们实在有些困感。如果老师仅仅按照教学大纲去上课,学生仅仅依赖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我想这绝对不能应付高考的。所以,思考语文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学好语文,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训练,长期坚持与积累,要养成一种语文分析能力、
期刊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一段令后人产生无限暇想的描写,也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最经典的景物描写。陶渊明将之放在那个令自己魂牵梦萦的理想境界的外面,于是那片乐土就被命名为“桃花源”。不过,我们通常在解读这篇文章时,往往关注的是作者丰富的想象与瑰丽的笔触,而忽视这段景物描写背后的含义。我们是否思考过作者为何要将桃花安置在这片乐土之外呢?桃花在这里是否有着特殊的含义呢?它
期刊
某日下午,我要去给学生上《墙上的斑点》这一课。之前利用早读的时间已经让学生阅读过这篇小说了,但因为小说比较难懂,我还是选择在课上再花时间让学生好好读一读课文。  一开始,我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对“意识流”这个概念有个初步的了解,让他们明白“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地拼起来的。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说得上是恰如其分。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斩不断的‘流’,而不是片段的衔接,因此称之为‘意识流’;客
期刊
一  管仲年轻时就与鲍叔交往密切,鲍叔知道管仲非常贤能。后来,鲍叔事奉公子小白,管仲事奉公子纠,竭忠尽智,各为其主。纠与小白这对异母弟兄为君位血拼,你死我活,白胜纠亡,管仲受牵连被囚,一般来说,个人仕途画上了句号。管仲怎会料到,此时鲍叔不避君嫌,不顾己位,力挺他为齐相,自己甘屈其下。管仲果然才气过人,谋略超群,施政于齐,终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达而念旧,贵不忘
期刊
常见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多,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得从两方面下工夫。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所谓推断,就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分析、鉴别和比较,甚至可以把猜测也包括进去。学会了判断,在阅读时,即使遇到难词难句,也能解决。学会推断文言词义的技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语境分析法  
期刊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教育是教师对学生施加的以热爱、信任、鼓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的爱心教育,可以抚平学生心灵的创伤,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谊。教师好比爱的甘露,学生好比阳光下绽放的花儿。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
期刊
“关键词”这个概念自2005年首次出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便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并呈较强的生命力之趋势,在近年各地的高考卷中不断出现,如2006年广东卷19题,2008年福建卷第14题、江苏卷第4题,2009年天津卷第22题、四川卷第19题等,而考生在面对这一考题时,往往心中无底,困惑较多,不少考生感觉靠碰运气,得分往往也很不理想,部分同学甚至因此失去了关键的分数。考生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面对文段无从下手、
期刊
“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的话直白明了,然而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实在少之又少。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要求学生掌握好知识点这一结果,而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中去。教师有意识地设疑、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组织课堂阅读教学的一门艺术,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掀起课堂高潮、架设师生情感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