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概述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er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在第三十二届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鼓励和支持各种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和展示。
  国务院在2006年5月20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公布了第一批518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有22项榜上有名。国务院在2008年6月14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公布了第二批5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有41项榜上有名;第一批14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河南省有16项榜上有名。两批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79项,表现出河南非物质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本文借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利用联机检索和相关书目、索引等工具书的手工检索,对2006年~2008年间,中国大陆学术界公开发表的有关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论文进行统计。对近年来关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试图以此描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以期引起更多研究的进展。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特色
  
  文献分析。笔者以2006年~2008年为时间限制,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各项人选国家级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407篇文献资料,将其中的两大类排除,分别是:一、从全世界或者全国范围总体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例如:延边州委党校科研部韩基灿发表的《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二、所探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与他省他地市共有,文献以他省他地市为主体进行论述,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覃彩銮发表的《盘古国文化遗迹的实证考察——盘古神话来源问题研究之四》。最终,筛选出229篇研究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分析。
  其中从整体层面讨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共有文献9篇,其余220篇文献为较集中地讨论某单项人选国家级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涉及38项遗产项目。
  分析目标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各项遗产的相关论述文献数目参差不齐,例如:有关豫剧的文献共有21篇,占文献总数的9.2%;有关梁祝传说的文献共有15篇,占文献总数的6.6%;有关唐三彩烧制技艺的文献共有15篇,占文献总数的6.6%,这三项以文献数量被列为“前三名”。而诸如:大平调、开封大相国寺梵乐等相关文献各有1篇,而如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百泉药会等尚未发现相关文献。
  从文献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向上看,入选文献少有从“非物质文化”角度进行专业分析的,多呈现以下特点:传统戏剧多从音乐学、发声学角度进行探讨;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多从体育学、养生学角度进行探讨;传统美术多从美术学角度进行探讨;民俗多从旅游学角度进行探讨;民间文学多从文化学角度进行探讨;传统技艺多从美术工艺角度进行探讨。有关传统美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献11篇中有4篇是从美术学角度探讨的;有关民俗洛阳牡丹花会的文献6篇中有4篇是从旅游学角度探讨的;有关民间文学梁祝传说的文献15篇中有6篇是从文化学角度探讨的;有关传统技艺洛阳唐三彩的文献15篇中有9篇是从美术工艺角度探讨的。
  分析目标文献的作者,从文献来源看,229篇文献当中共有52篇发表于各高校学报,占总数的22.7%;共有19篇为各高校网络出版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占总数的8.3%。从作者来源来看,156篇文献的作者来自高校,其中有93篇文献的作者来自河南高校,占高校作者总数的59.6%。从作者著述情况来看,一些研究人员专注从事某一单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而另一些研究人员从某一特定角度针对不止一个遗产项目进行研究。
  目标文献定量分析显示。2006年至2008年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 研究有逐年增长趋势。
  2 无论从刊物发表数量还是作者来源分布,河南省本省的研究都远多于、广于外省。
  3 研究队伍主要集中在全国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研究成果在河南省高校学报比重较大。
  4 研究文献涉及的单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少,多为综合性的,有些甚至比较空泛。
  图书分析。检索2006年至今出版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图书,就笔者目力所见,共有图书5部和图书选题报告1篇。分别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编写组编写,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写,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任鹤林编著,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宋瑞祥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仙镇年画七日谈》;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主编,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和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天定指导2004级编辑学研究生张翮撰写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选题报告》。需要指出的是,2006年至今出版的图书中部分图书涉及了河南省与他省他地市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例如:2007年11月由覃乃昌、覃彩銮、潘其旭、郑超雄和蓝阳春合著,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盘古国与盘古神话》,主要论述广西壮族盘古神话的相关情况。此处,笔者将此类论述主题为他省他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排除。
  
  研究的缺点与不足
  
  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根据国际通行惯例,核心作者所发论文的总数一般应占论文总数的50%,因此,可以说目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核心作者群还在形成之中。平均发文量不高,文摘率更低。全力研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还非常少,大多数仅以余力为之。
  研究选题分布不均,缺少整体布局,多数文献选择了豫剧、唐三彩烧制技艺、梁祝传说等项目,但诸如大平调、开封大相国寺梵乐被选择的较少,而诸如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百泉药会还没有被选择为研究对象与文献选题。
  研究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目前的研究多为介绍性,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有状况进行描述,而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究其存在的客观因素,历史、地理原因者较少,无法深入研究历史渊源、流变则制约了对其流传价值的探究。最终无法从历史以及现实的综合分析中得出纵向上的发展保护对策以及横向上对比他省或其他项目的保护措施。这样的表层研究无法创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平台,无法形成权威的研究成果。
  最后,研究的热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社会政治生活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1980年以来的“文化热”,2006年以来的“申遗热”,一浪接着一浪,使得人们将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联系起来,社会上流行什么“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就要受到相当程度的“感染”。这种情况下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看似很热门,但并非真正的热,严肃认真的纯学术研究仍然鲜有问津。
  
  有待深入开拓之处
  
  形成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体系。研究应该放在河南省的特殊历史、地理、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与他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从而得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和个性。而这其中更应加强对“个性”的研究探讨,从而得出进一步保护、开发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完善文献基础研究,加强文本整理工作。首先,要建立一个较全面、科学的研究规范,纵向上沿着时间轴进行梳理,横向上做不同省份、相同项目的比较研究。其次,要形成体系化的文本材料,提高文献储备量,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资源。再次,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条理化文本整理,并入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继续开展做好准备。
  开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综合研究。今后,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应当引进各种新的方法,关注新的资料,寻找新的角度,进行全新的思考和研究。可以借鉴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众多相关学科的科学方法以及思维方式,从多层面、深层次进行探究。
  建立相应的组织与激励机制。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为凭兴而做、自发研究。目前,由于没有专属组织以及丰富的文献资料,研究者多数为自发研究,失去了前期专业化、组织化论证选题的研究项目显得淡薄无力、后劲不足。因此应建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属组织,积极建立激励机制,从而有力督促研究的开展。
  
  编校 郑艳
其他文献
媒介权力从正面讲,它既可以成为国家权力的延伸,实现对主流意识的传播,成为社会共识的凝合剂,也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监督制衡力量;它既是一种传播文化知识的权力,也是对反文化或消极文化实现控制的权力。从负面讲,由于媒介权力主体的非理性化倾向,导致媒介权力的滥用,表现为放弃文化启蒙和道德教化的社会责任;放弃环境监督和理性批判的社会责任,无原则地操纵或利用媒介;放弃文化理想和艺术创造的社会责任,制造和传播毫无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全国和世界的震惊与关注。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各级媒体迅速行动,以准确、快速、全面、优质的报道,为世人及时了解灾情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用强有力的舆论宣传为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媒体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作为“无冕之王”,媒体手中握
期刊
社会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中,以各种形态存在和发展着,与此相生相长的社会问题新闻传播也因其地域性、文化性、观念性不同而存在着。中西方国家在社会问题传播上有着相同的“问题源”,即自然灾害、动乱、腐败、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等。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社会问题新闻传播的发展和表现形态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重要区别:    社会问题新闻的概念及主体    虽然作为相同的社会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房地产行业的规模也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房地产行业涉及的方方面面出现了一系列国人从未遇到过的复杂问题和尖锐矛盾。  对于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的主流媒体是如何报道呈现的?笔者选取《南方周末》2002年-2006年各期报纸上关于城镇住宅和商业类型房地产物业的所有文章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分析媒体对房地产问题的呈现,有助于我们认识媒体在社会问题报道中的规律
期刊
构建对农广播电视公共传播体系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电视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受众最多、影响最广的大众传媒,在新农村建设、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理应发挥更大作用。  广大农民对电视节目有哪些期待与诉求?现有的电视对农信息传播体制存在哪些不足?2007年8月、2008年2月,江西农业大学《电视对农信息传播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以及与中国有关的信息早已成为国外媒体竞相报道和关注的对象,同样,在国际传播中,中国也在积极探索,并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中国也出现了一批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影响力重大的媒体,而《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中国,“多次的传媒接触统计表示,时事政治类新闻对我国各类受众最关注的新闻之首。”也正如李旭东(《大家文摘报》总编辑)所说:“国际时政类
期刊
毛凌志,这位看似随和稳重的年轻小伙,却在国内日趋平淡的白酒市场掀起了一阵势不可挡的白酒旋风。短短两年有余。历经数百个日日夜夜的南征北战,由其所领军的宴酒坊酒业已深深地扎根中原大地,辐射全国市场。健康饮酒、文化饮酒的核心理念在市场浪潮的“洗礼”中不仅得到了充分的诠释,更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重积累,海外归来毅从商。刚过而立之年的毛凌志,却有着多年海外求学的丰富阅历。这不仅大大拓展了毛凌志的眼界,更
期刊
传统广播网络化变革的基础    网络与广播的特性基础。传统的广播理论认为:由于线性传播的方式,决定着广播具有线性收听、可选择性弱,保留性差、过耳即逝等弱点。这一似乎难以改变的劣势在广播接触网络的时候却消失了。网络以其迅捷性、无限性、交互性及高度的向下兼容性在1998年5月举行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被正式冠以第四媒体的称号。广播凭借网络得以规避固有的劣势。正因如此,广播媒体纷纷在互联网上建立Web
期刊
莱思格尔德定义虚拟社区为“一群主要借着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与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本文所涉及的“虚拟社区”接近于莱恩格尔德的解释。即以现代信息网络科技为依托,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在线聚合、通过精神交往形成的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网络共同体,具体是指以BBS、新闻讨论组、部分相对固定的聊天室、社会化网络等为代表的,为
期刊
《平顶山日报》是平顶山市委机关报,就信息发布而言,自有其权威性,但就党报自身特点而言,评论一直是其短。《平顶山日报》在新媒体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走在时代的前沿,在宣传大政方针的同时,不忘报纸的平民化,《读者之声》就是读者的自留地,而“百姓话题”则是市民心声的集中表达。    专栏成长历程    为了使党报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心倾听读者的声音,总编室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于2002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