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点题 大家评说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137907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顶山日报》是平顶山市委机关报,就信息发布而言,自有其权威性,但就党报自身特点而言,评论一直是其短。《平顶山日报》在新媒体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走在时代的前沿,在宣传大政方针的同时,不忘报纸的平民化,《读者之声》就是读者的自留地,而“百姓话题”则是市民心声的集中表达。
  
  专栏成长历程
  
  为了使党报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心倾听读者的声音,总编室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于2002年1月1日在二版《综合新闻》版创立了“群言式”评论专栏“百姓话题”,专栏先以一则新闻为由头引出所要讨论的话题,在版面的显要位置刊登话题预告,让读者参与讨论。然后,主持人从大量群众来稿中精选不同角度的观点给予刊载,使广大读者在讨论中辨别是非,认清美丑。来稿要求参与者有的放矢,不宜面面俱到,同时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宜做过多的引证,目的是让更多的读者各抒己见,参与到讨论中来,主持人则以不署名的“编辑絮语”方式发言,点评各观点并加以指导。栏目一周一个话题,版面由五部分组成:话题背景、主题照片、话题主体、编辑絮语、下期话题预告。这五部分相互配合,图文并茂,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此专栏一见报,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同时也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好评。
  2004年底,《平顶山日报》改版,《百姓话题》移至第四版每周日见报的《读者之声》版,在组试改版的《读者之声》期间,主持人参阅和学习了大量党报和都市报相关专栏的办栏经验,在创新和借鉴中推出了2004年12月19日试改版的《百姓话题》。本期话题受到了领导的首肯。在这一期《百姓话题》上,主持人阐明了《百姓话题》的定位,即鹰城(平顶山市别名鹰城)百姓的公共话语平台,提出了《百姓话题》的理念“大家点题,大家评说”。2008年1月1日,《平顶山日报》再次改版,《百姓话题》随《读者之声》调整至周六出版,2008年第一期《百姓话题》于1月5日刊出。
  
  栏目选题方案及特点
  
  就评论本身而言,选题是最基础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百姓话题》在选题上一向注重新闻性和典型性,还特别注重贴近性和服务性。在《百姓话题》的初创期,由于条件的限制,话题由编辑记者商定,话题范围比较小。2004年底,主持人开始向读者征集话题,选题方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广泛。
  在讨论方式上,《百姓话题》具备听证会的一些特征,就拿2006年平顶山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个话题来说,该栏目把创优工程分四个话题来讨论,前后历时近7个月,从2006年3月5日的《创优,“我”应做些什么?》开始,经过《创优呼唤文明风尚》、《创优让生活更美好》,到最后的《如何保护好创优成果》,话题贯穿“创优”活动的全过程,为“创优”献言纳策,对“创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已推出的300多个选题来看,《百姓话题》关注的都是百姓极为关心的,也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话题虽然均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但并不是刻板地反映,在实际操作中,主持人根据选题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让读者发言。可以用建议的形式,如2006年8月13日的《提高修养避免一时冲动》,2007年11月4日的《得到爱更应传递爱》;可以用呼吁的形式,如2006年9月17日的《校园攀比风,刮不得》,2007年10月21日的《关注老人生活中的细节》;可以用批评的形式,如2007年6月24日的《黑砖窑为何这么“黑”》,2008年3月1日的《广告短信不胜其烦》;可以用先提出问题再给以引导的形式,如2007年7月22日的《如何让社区文化更丰富多彩》,2007年8月26日的《爱心需要永远传递》,2008年1月12日的《我看“敲门行动”》。
  
  “百姓话题”的传播效果
  
  在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合作、互动下,从选题到话题预告、讨论组稿、最后组版刊出,一个话题经过观点的交锋和传播过程,逐渐产生明确广泛的社会反响,甚至促使某些公共政策的改变和新政策决议的出台。
  2005年1月9日的《能否自扫门前雪》,话题是一名读者推荐的,既有新闻性,又有贴近性,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事实上,读者的来稿也确实比较多,既有普通群众投稿,也有相关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投稿,还有沿街商铺老板的投稿,就是在这期话题的推动下,2006年平顶山市刚下第一场雪,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清扫积雪的规定,其主旨就是“自扫门前雪”。
  一位经常参与话题讨论的大学生,经常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他的观点屡屡见诸报端,大学毕业就谋到了一份好职业,现在河南省一家电视台采访部工作。
  2007年12月30日《“百姓话题”与您一路同行》,就2007年所有的“百姓话题”展开调查和讨论,话题围绕“你最关注哪一期话题?你最关注哪方面的话题?对如何办好‘百姓话题’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展开论述,通过调查式的讨论,主持人发现“百姓话题”对民众的影响很大,有的读者甚至一期不落地关注并参与到话题中来,而民众的广泛参与使平顶山日报的影响力随网络变得更为强大。
  2008年春节放假前夕,很多热情的参与者给“百姓话题”写来了春联,表达自己对“百姓话题”的喜爱,其中一副对联的内容如下:上联:只畜片语说百姓关注事;下联:高谈阔论谋鹰城发展策。横批:百姓话题。
  6年多来。“百姓话题”共编发了300多期,刊发了3000多篇讨论稿,这些讨论稿无一不反映着百姓生活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通过讨论、提示、释疑,问题的本质得以诠释,为百姓指点了迷津,为社会的稳定和谐贡献了力量。
  
  编校 杨彩霞
其他文献
本月评论  更加大众化,更加专业化  ——写在《新闻爱好者》出版300期之后 孔祥科(1.1)  在差异中创新,在差异中角力 吴学清(2.1)  用创新精神提高新闻宣传水平 于为民(3.1)  “永不停止”解放思想 刘保全(4.1)  切实保护记者的采访权 李宗宽(5.1)  努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重要讲话的体会   朱夏炎(6.1)  注意指导性增强可读性 
期刊
媒介权力从正面讲,它既可以成为国家权力的延伸,实现对主流意识的传播,成为社会共识的凝合剂,也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监督制衡力量;它既是一种传播文化知识的权力,也是对反文化或消极文化实现控制的权力。从负面讲,由于媒介权力主体的非理性化倾向,导致媒介权力的滥用,表现为放弃文化启蒙和道德教化的社会责任;放弃环境监督和理性批判的社会责任,无原则地操纵或利用媒介;放弃文化理想和艺术创造的社会责任,制造和传播毫无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全国和世界的震惊与关注。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各级媒体迅速行动,以准确、快速、全面、优质的报道,为世人及时了解灾情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用强有力的舆论宣传为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媒体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作为“无冕之王”,媒体手中握
期刊
社会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中,以各种形态存在和发展着,与此相生相长的社会问题新闻传播也因其地域性、文化性、观念性不同而存在着。中西方国家在社会问题传播上有着相同的“问题源”,即自然灾害、动乱、腐败、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等。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社会问题新闻传播的发展和表现形态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重要区别:    社会问题新闻的概念及主体    虽然作为相同的社会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房地产行业的规模也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房地产行业涉及的方方面面出现了一系列国人从未遇到过的复杂问题和尖锐矛盾。  对于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的主流媒体是如何报道呈现的?笔者选取《南方周末》2002年-2006年各期报纸上关于城镇住宅和商业类型房地产物业的所有文章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分析媒体对房地产问题的呈现,有助于我们认识媒体在社会问题报道中的规律
期刊
构建对农广播电视公共传播体系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电视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受众最多、影响最广的大众传媒,在新农村建设、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理应发挥更大作用。  广大农民对电视节目有哪些期待与诉求?现有的电视对农信息传播体制存在哪些不足?2007年8月、2008年2月,江西农业大学《电视对农信息传播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以及与中国有关的信息早已成为国外媒体竞相报道和关注的对象,同样,在国际传播中,中国也在积极探索,并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中国也出现了一批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影响力重大的媒体,而《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中国,“多次的传媒接触统计表示,时事政治类新闻对我国各类受众最关注的新闻之首。”也正如李旭东(《大家文摘报》总编辑)所说:“国际时政类
期刊
毛凌志,这位看似随和稳重的年轻小伙,却在国内日趋平淡的白酒市场掀起了一阵势不可挡的白酒旋风。短短两年有余。历经数百个日日夜夜的南征北战,由其所领军的宴酒坊酒业已深深地扎根中原大地,辐射全国市场。健康饮酒、文化饮酒的核心理念在市场浪潮的“洗礼”中不仅得到了充分的诠释,更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重积累,海外归来毅从商。刚过而立之年的毛凌志,却有着多年海外求学的丰富阅历。这不仅大大拓展了毛凌志的眼界,更
期刊
传统广播网络化变革的基础    网络与广播的特性基础。传统的广播理论认为:由于线性传播的方式,决定着广播具有线性收听、可选择性弱,保留性差、过耳即逝等弱点。这一似乎难以改变的劣势在广播接触网络的时候却消失了。网络以其迅捷性、无限性、交互性及高度的向下兼容性在1998年5月举行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被正式冠以第四媒体的称号。广播凭借网络得以规避固有的劣势。正因如此,广播媒体纷纷在互联网上建立Web
期刊
莱思格尔德定义虚拟社区为“一群主要借着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与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本文所涉及的“虚拟社区”接近于莱恩格尔德的解释。即以现代信息网络科技为依托,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在线聚合、通过精神交往形成的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网络共同体,具体是指以BBS、新闻讨论组、部分相对固定的聊天室、社会化网络等为代表的,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