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

来源 :山西教育·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p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整儿童”(the whole child)是19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股教育思潮,这个观念是对关于儿童、学校、教育、社会等基本问题的反思,其主要旨趣是在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参与下实现儿童身体、心智、精神的完整发展。在现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变化是这个社会永恒不变的话题。个体在幼儿期充满可塑性,因此幼儿园教育要能帮助幼儿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实现完整儿童的培育,而这正是幼儿园教育的根本旨归。
  随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早期阅读在幼儿园以及家庭中都引起了高度重视,但仍然存在阅读形式单一、不注重幼儿内在需要、结构特点、发展水平和能动性表现等倾向。全阅读作为早期阅读的一种形式,突破了传统阅读学习离身化、情意边缘化和知识碎片化的藩篱,从全人员、全时空、全领域完成“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社会”之间的联结,有利于幼儿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理想生命的实现,与完整儿童观念具有耦合的自洽性。

一、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的当代诉求


  当代视域下,儿童全面发展的视角、教育回归儿童立场的要义、阅读能力到阅读素养的旨趣转变,成为了回应时代需求、顺应儿童发展、完善早期阅读的诉求。
  (一)儿童全面发展的视角
  儿童不仅是具体的、生成的,更是完整的。完整的儿童是身体和精神相融的人,是知情意合一的人,更是全面发展的人。儿童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EFA)的首要目标,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Education 2030 Framework)的核心内容。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将儿童全面发展界定为一系列认知(早期阅读、数学等)与非认知(社会性情感、学习品质等)领域的均衡发展状态,并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视为学前教育的重要使命。完整的人的培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完整儿童的造就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使命。
  阅读是兒童内心世界的渴求,全阅读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点,以儿童发展为导向,使儿童在阅读中生发学习、充实经验、全面发展,体现整合性、全息性、开放性。儿童在全阅读中建构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结,最终成为具有良好社会性、时代适应性的完整的个体。
  (二)教育回归儿童立场的要义
  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完整性是儿童立场研究与践行必须关注的问题。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站在有利于儿童生长的立场上,使儿童的完整性得到真正的伸展。杜威对于“完整儿童”也有相关论述,他倡导儿童完整性的关键在于回应当时社会儿童的思想与身体、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学校与社会的隔绝与割裂现象。他认为教育本身是广泛的、无处不在的生长过程,由于经验连续性的存在,教育的场所不局限于学校内部,教育时段也不再被限制于学校教育阶段。教育活动可以纵向贯穿于儿童的一生,也可以横向渗透进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杜威认为儿童教育的完整性目标体现在智力、社会性、道德和身体的共同发展,除了要关注儿童生物学意义上的进步与改善,更要关注儿童心智的发展。
  杜威所反对的是当时教育所存在的割裂现象,这种割裂现在仍然存在。全阅读直面完整儿童被割裂的困局,在阅读中调动儿童的多感官参与,彰显儿童阅读的“具身”体验,让儿童的身体和精神皆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从而促进儿童的完整发展。
  (三)阅读能力到阅读素养的旨趣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儿童阅读的载体不再仅仅是纸质读物,从有声图书到交互式阅读技术,越来越多的“书”呈现在儿童面前。时代的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载体的革新,更是一场阅读行为的革命。对于处在幼儿期尚未形成一定文字阅读能力的儿童来说,阅读素养比阅读能力更重要。比起儿童从文本中获得新知、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过程中建立与儿童经验之间的联系、激发儿童的阅读动机和兴趣、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等阅读素养的培育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更为重要的课题。
  全阅读理念回应时代的需求,是一种新的儿童阅读观。阅读不仅仅是关于“看”这个单一的行为动作,也不仅仅局限于纸质文本,更不是静态的单向度学习。全阅读是具有整合性、全息性、开放性特征的阅读形式,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探寻完整的阅读情境,弥合儿童阅读与生活经验的断层。它指向的是一种“完整”的阅读观,关注幼儿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理想生命的实现。

二、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的逻辑结构


  在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理念的逻辑结构中,以“人是社会的存在”为逻辑起点,以儿童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理想生命为理论内核,以整合性、全息性、开放性为主要特征,以儿童的完整发展为旨归。
  (一)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的逻辑起点:儿童是社会的存在
  从本质上看,儿童是社会的存在,教育是将自然人培育成社会人的过程。阅读是儿童喜欢和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全阅读最大的价值在于突破传统阅读固定、僵化的边界,倡导儿童自发、自主、自由地阅读。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的理念包含两个关键点。第一,适应社会的需要。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时代,个人的发展都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全阅读将儿童的阅读置于 “终身教育”的视界和“当代中国”的时空中,在建立与自我、与他人和与社会的联结的过程中,积淀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第二,适应社会关系的需要。社会关系是指符合当下社会底色的道德、制度、法规、价值、风俗等。人是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调适自我、适应社会的。全阅读倡导阅读回到具体场域中,让儿童将阅读与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结合起来,向生活开放、向时代开放、向未来开放,以弥合阅读与社会之间的断层。   (二)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的理论内核:儿童三重生命的澄清
  倘若人的生命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理想生命所构成,那么完整的人则是身体与精神合一、情意知融生与全面发展的人。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的理论内核,即在于儿童这三重生命的澄清。第一,完整儿童在于身体与精神的合一。因此,全阅读不仅关注儿童身体的体验,同时也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与内心渴求。第二,完整儿童在于知情意的融生。相对于阅读能力,全阅读更关注儿童的阅读素养,当儿童对阅读有了兴趣、好奇、探究等情感的欲求后,才会有更进一步的认知,而且阅读中带给儿童自由、愉悦等情感体验,将会成为儿童持续阅读的动机。第三,完整儿童在于全面的发展。儿童的全面发展是身体与精神合一以及知情意融生的外显表现,同时也是人的一种理想生命的状态。在全阅读中,儿童的多重感官被全面激活,从单学科到全学科的拓展,即阅读不只是语言领域的事情,也可渗透到其他领域中,实现局部与整体的互动与共生,从而促进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的主要特征:整合性、全息性与开放性
  第一,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的整合性在于阅读途径、阅读资源、阅读场域的相融。世界是一个由个人、社会与自然构成的互为关联、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首先,全阅读倡导儿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渠道中获取信息。其次,阅读的资源基于文本又突破文本,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的阅读资源。最后,全阅读提倡阅读场域的多样化,突破个人与书本封闭式的線性阅读方式,体现无边界的立体互动阅读形式。
  第二,全息性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局部都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从这一视角来看,阅读是儿童发展的局部,儿童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局部,因此阅读活动要把握好信息输入、生活经验、精神世界的关系。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理念下的阅读活动是以儿童完整发展为抓手,把儿童阅读从微观阅读中解脱出来,将阅读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去,让儿童把阅读之根扎在人的完整发展所需要的更加广袤的“土壤”之中。

  第三,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的开放性在于向生活开放、向时代开放、向未来开放。我们的教育不仅需要一般性地回到人,而且需要回到具体的人,同时也需要回到具体场域中的人。首先,全阅读要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本,与日常生活、周围环境建立联系,向生活开放。其次,全阅读是对时代现实问题的回应,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品质传承是全阅读的基本立场,向时代开放,高举新时代的旗帜,是全阅读的初心与使命。最后,全阅读是指向儿童未来的完整发展的,必须有长远的视角,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对儿童阅读素养的养成产生持续的影响。
  (三)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的最终旨归:儿童的完整发展
  教育是为了促进个体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儿童是人类生命延续的载体,对儿童的充分认识是对于全面认识“人”的深化。从教育语境来看,不管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政策话语体系还是专家学者的学术表达,都将“完整的人”的培育作为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应有之义。
  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理念首先认识到儿童本是身体与精神合一的个体,阅读要让儿童焕发生命力,因此要践行阅读的具身化,强调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其次,儿童的阅读并非单纯的认知体验,全阅读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兴趣、意志等,彰显全阅读的情意功能。最后,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理念力求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即在广度上实现完整发展,在深度上实现个性最优发展,在形式上实现和谐发展。

三、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的实践进路


  全阅读将儿童置于家庭、幼儿园、社区网络等环境中。家庭是儿童启蒙阅读的基础力量,幼儿园是培育完整儿童的核心阵地,社区网络是塑造完整儿童的实践场域,共同助推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理念的落地。
  (一)家庭熏陶:启蒙全阅读的基础力量
  阅读素养的养成始于儿童早期,因此家庭是全阅读的重要环境,家庭熏陶是启蒙全阅读的基础力量。首先,创设“全时空”的阅读环境。家庭对于儿童早期阅读的支持不在于文字的认知、知识的获取,而在于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愉悦、互动的阅读环境。其次,“全人员”的参与。家长可以陪伴儿童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阅读行为,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共同体。最后,“全领域”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家长可带领儿童积极地与周围的环境互动,在与他人、与自然的互动中提高阅读兴趣。
  (二)幼儿园教育:培育完整儿童的核心阵地
  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因此幼儿园教育是全阅读的根本依托,是培育完整儿童的核心阵地。幼儿园全阅读要树立“以整体发展为核心”的儿童观,形成“注重有机联系”的课程观,彰显“以儿童经验发展为主旨”的教学观,具有“课程整体建构意识和建设能力”的教师观,调动儿童全方位的生命体验,多感官参与。目标多领域、内容多样态、方式多样化,让阅读与主题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相互融合、彼此联系,有效地将阅读活动渗透到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环境、区域、游戏中,为儿童提供整合性的经验。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点,以儿童发展规律为导向,以塑造完整儿童为目标,以阅读路径多样化为载体,在“全领域”的阅读活动中,形成“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的核心主张。
  (三)社区网络:塑造完整儿童的实践场域
  除了家庭和幼儿园,社区作为儿童日常活动的物理空间,不仅是儿童接触日常信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不可或缺的实践场域,它的“教育”功能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社区具有自组织效能强、治理路径有效且管理范围明确等特点。一方面,社区中有关于习俗、社会规范等推进全阅读深入开展的重要阅读资源;另一方面,社区对于全阅读文化氛围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儿童在社区中与同伴互动,能够建立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因此,要创建积极的社区阅读指标,包括环境的创设、资源的供给、制度的建立等,让社会“全人员”参与到儿童的阅读中,让儿童感受到全阅读所带来的身体与精神的愉悦,提高儿童早期阅读服务的质量效能。
  (四)统整的视角:建立相互连接的微环境
  完整儿童的发展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发生的,除了家庭熏陶、幼儿园教育与社区网络,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在儿童生活场域的各个微环境中,全阅读的实施要相互联系并且保持一致的影响。由于幼儿园教育在全阅读的实施中对于个体发展有引领作用,所以在全阅读的理念、阅读环境的创设、儿童阅读心理的影响等方面,幼儿园要与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相互配合、协调统一,共同构建良好的阅读平台。另外,幼儿园全阅读实施的策略还需适应社区、家庭的需求,同时辐射家庭和社会,为推进全阅读提供积极的支持,以点带面,建立全阅读造就完整儿童的互联互促的微环境。
  (责任编辑:张 琳)
其他文献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广泛吸收国内外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自身的教育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其精髓对当代教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特别是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有重要的启发引导。  传统观念中,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很多人局限于艺术水平,如唱歌、跳舞、绘画、弹琴
期刊
“观察幼儿”是实施幼儿教育的第一步。与转瞬即逝的现场相比,通过幼儿的作品去实施观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它的操作性强,也有利于集体指导与交流。因此,我园启动了幼儿“说画”项目,即每位幼儿一本“说画”本,幼儿可随时将自己经历的、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自主记录,教师再将幼儿的记录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通过“说画”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爱好、近期所关注的事情、班级开展的活动等等,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位幼儿的发展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我园地处市中心,园所占地面积较小,户外活动场地受限,于是我们决定探访周边的社会资源,寻找适合幼儿进行户外运动的场所。
期刊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教师围绕幼儿的兴趣,借助趣味性、启发性的游戏,引导幼儿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边玩边学,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取更多的社会认知、科学知识,而且在文明礼貌、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也能获得提升,为其优良品格的塑造奠定基础。但是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介入与指导将直接影响幼儿游戏的水平和质量。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促进幼儿游戏的开展,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收获与发展呢?一、树立游戏观念,坚持幼儿
期刊
学龄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之开端,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思想品德树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让幼儿从小萌发爱党爱国情感,我园以“童心向党——小小牡丹向太阳”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活动要求教师能够从儿童视角出发,注重幼儿亲身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支持其学习与发展,引导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党的恩情,激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为此,我园组织教师充分教研论证后,决
期刊
自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以来,我们以“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的课程观为指导,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课程实施经验,教师的课程观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生着改变。  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春天”主题规划,我们计划组织科学活动“蜗牛吃什么”,环节大致安排如下:师幼共读绘本《蜗牛的日记》初步感知蜗牛习性——欣赏蜗牛各种食物图片——幼儿通过绘画记录蜗
期刊
一、缘起  “跟着毛主席跟着党,闪闪的红星传万代……”合唱团响亮的歌声悠悠传来,恬恬嘴里嘟囔着:“毛主席是谁呀?为什么要跟着党?”是呀,我们的孩子对党和党的历史知道多少呢?随后的午后谈话,教师便将恬恬的问题抛出,幼儿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自己的猜测和理解。  本以为关于党的谈话会就此结束,没想到第二天有小朋友哼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还说自己回家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里面有红军,红军就是后来的解
期刊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全身心地享受其中,有利于幼儿在认知、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随着《江苏省幼儿园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实施,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前期创设和改造的沙池环境不仅与其中的一些配备建议不适宜,而且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因此创设适宜的玩沙环境成了我们最为迫切的需求。要想创设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玩沙环境,帮助幼儿打造多元化并且适合幼儿的玩沙乐园,必须充
期刊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以及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幼儿教师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基本技能掌握的同时,还应当关注他们的性格培养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以幼儿的需求为导向,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引导幼儿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一、坚持以關爱为活动基础  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关爱为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基础。设身处地的为幼儿着想,才能让教育更有意
期刊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六大解放”等重要理论。3-6岁是幼儿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等重要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认知等方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关爱、鼓励、正面引导幼儿,让他们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创造力,是我们工作的根本。一、六大解放,营造班级创新环境  幼儿的想象是丰富的,具有随机性,所以这些想象有时是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