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先烈留下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张太雷精神仍然是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党员党性提升的精髓要义。本文基于对江苏理工学院大学生党员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学生党员对张太雷精神认知度和张太雷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现状,并提出张太雷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张太雷精神;大学生党员;认知度;党性教育
1 张太雷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无数革命先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利用好、发扬好红色资源就是最好的坚守和传承。
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之地,深厚的人文积淀使得此地区人才辈出,先后出了许多共产主义战士,“常州三杰”的张太雷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从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到参与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从开展工人运动到发起广州起义,张太雷用自己短暂而年轻的生命历程诠释了革命党员的精神品质。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张太雷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立场、坚持不懈的探索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奉献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和传承,引导高校大学生党员有精神所归,自觉以党性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和弘扬张太雷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 江苏理工学院学生党员对张太雷精神认知度的现状分析
2.1 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抽取了江苏理工学院的学生党员进行问卷调查,调研工作从2019年8月7日起至2019年8月26日截止。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62份,调研情况的相关数据见下表:
2.2 大学生党员对于张太雷精神的认知度调查
(1)大学生党员是否了解张太雷。调查数据显示,對于张太雷表示非常了解的学生有24人,占14.81%;比较了解的有100人,占61.73%;不太了解的有37人,占22.84%;还有1人表示非常不了解,占0.62%。由此可见,学生党员对于张太雷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2)大学生党员是否会参观张太雷的纪念场所。从调查来看,自己主动会去并进行了解的共有59人,占36.42%,参加学校组织活动的有102人,占62.96%,还有1人表示不会参加此类活动。调查发现,对于参观张太雷纪念场所,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度不高,这还需要高校合理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并可以适当开拓新的途径和新的平台。
(3)大学生党员了解张太雷精神的途径(多选)。调查显示,61.73%的学生选择了微信推送;77.78%的学生选择了纪念馆宣讲;64.81%的学生选择了社团宣讲;还有53.09%的学生选择了网页浏览。这说明大学生党员有很大一部分仍然觉得纪念馆宣讲是一种很好的了解张太雷的方式,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选择利用现代网络工具了解张太雷的事迹。
(4)大学生党员对于新时代弘扬张太雷精神的方式(多选)。调查数据显示,83.95%的学生选择了举行张太雷精神为核心的主题宣讲活动;有82.72%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微信推送等途径宣传张太雷精神;有83.33%的学生选择了组织参观张太雷故居、重走太雷路、阅读书籍、观看音像资料;还有69.14%的学生选择了线下招募志愿者去向人们介绍和宣传太雷精神。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于弘扬新时代的张太雷精神不能仅仅局限于参观和考察,更要结合当前的新局面完善新媒体方面的宣传,会更加符合新时代的特性。
2.3 大学生党员对于张太雷精神的融入教育情况调查
(1)大学生党员对于是否有必要将张太雷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党员教育中。根据调查数据可得,54.3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41.98%的学生选择了很有必要;3.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大学生党员教育中融入张太雷精神是有必要性的,在今后的党建工作中高校可以将此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弘扬。
(2)大学生党员参加过多少次学习张太雷精神的活动。本次调查显示,有29.63%的学生选择了0~1次;有30.68%的学生选择了2次;有22.22%的学生选择了3次;还有17.28%的学生选择了4次及以上。这说明了大学生党员参与此类活动的次数并不多,与大学生党员对于张太雷精神的弘扬的期待有一定的差距。
(3)高校在组织什么活动时会涉及到张太雷精神。从调查来看,69.14%的学生表示学生党支部活动会涉及;6.79%的学生表示团学组织活动会涉及;4.94%的学生表示社团组织活动会涉及;19.14%的学生表示班级或学院活动会有所涉及。可以得出,对于宣传以及弘扬张太雷精神的活动在学校各类组织都有所开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会更好的有利于张太雷精神的传扬,对于其前景和成效抱有一定的乐观态度。
(4)大学生党员是否愿意学习并践行张太雷身上的红色精神。调查数据显示,有79.01%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有20.99%的学生表示可以适当宣传;没有一位学生表示不愿意。可以看出,对于学习和践行张太雷身上的红色精神大学生党员们抱有积极的态度,都愿意从自身做起,弘扬并践行该精神,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5)大学生党员认为的当代的新张太雷精神应该包括的内容(多选)。根据数据显示得知,97.53%的学生选择了忠诚、爱国、为民的精神;94.44%的学生选择了认真求知的精神;90.74%的学生选择了与时俱进的精神;95.68%的学生选择了为国家事业英勇献身的奉献精神;还有27.1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这说明了大学生党员对于新时代下的新张太雷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与体悟,能够进一步探索和创新,让张太雷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挥育人功能。 3 将张太雷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路径的可行性建议
张太雷故居作为常州优秀的红色资源之一,为常州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本土性内容和素材,但是在党性教育中,张太雷精神作为一种常州潜在的教育资源,不会自发地产生育人功能,而是要不断推动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不断推动张太雷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中,实现学生党员教育与张太雷精神的全方位对接。
调查显示,大学生党员认为的高校党建学习张太雷精神的较能接受的活动这一题中,79.01%的学生选择实践考察;79.63%的学生选择红色旅游;79.63%的学生选择了观看影像资料;41.63%的学生选择了诗朗诵;41.98%的学生选择了红歌传唱;50%的学生选择了革命故事演讲;46.91%的学生选择了书报研读;50%的学生选择了讨论学习。这说明在学习宣传和弘扬张太雷精神的活动形式上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讨论发言、参观考察,更要贴合新时代按照大学生的实际愿望和需求,采取喜闻乐见的方法发挥张太雷精神的育人功能,达成党性教育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3.1 营造张太雷精神文化氛围,打造张太雷红色文化教育
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听和看,还要将之入脑入心。张太雷红色资源是党性教育的良好资源和途径,让张太雷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结合院校活动、党团活动、主题活动等形式,将张太雷精神引入校园,例如校园一角可设置红色文化回廊,还可以就近参观纪念馆,并邀请工作人员来学校做讲座等等。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特色教育活动,让学生党员回顾历史,缅怀先烈,进而提升其精神境界,銘记于心,外化为行动,争做红色文化的坚定传播者,真正实现党性教育的目的。
3.2 建设张太雷精神党建教育的队伍体系
教育的主体是人。运用张太雷精神进行党性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大力建设张太雷精神党建教育的队伍体系。其中包括三支队伍,第一支是校外队伍,即通过邀请老红军、烈士家属、校外党史研究专家等以给大学生党员上党课的方式,宣讲以张太雷为例的红色精神,来增强高校党性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第二支是教师队伍,教师队伍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党课教学内容,可以尝试运用张太雷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的理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党性修养。第三支是同辈学生队伍,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影响力与感召力。选拔党员中的优秀代表,成立“张太雷精神宣讲团”,重点就是宣讲以张太雷精神为主题的内容。一方面,在宣讲过程中,大学生党员能不断深化对张太雷精神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更多的普通大学生认同张太雷精神,并为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而不断努力。
3.3 打造“张太雷精神红色旋律”系列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党员的参与性
“体验式”教育已被证实比灌输式教育有更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可以通过开展“红色记忆”知识竞赛、“张太雷红色故事”分享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张太雷的奋斗历程,切实感受红色精神。其次,可以通过开展“红色旋律”影院、排演话剧等方式以自我体验塑造英雄形象,在镜头中品位历史,在品味中分享激情,在激情中感悟革命精神,达到党性教育的目的。
3.4 利用网络环境,搭建红色党建新媒体宣传平台
随着网络终端和手机终端的普及,网络已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所以张太雷精神融入党员的党性教育也可通过积极搭建红色文化宣传微信公众号、QQ公众号等方式,将经过整合和创新的红色资源通过新媒体步入大学生的课堂和生活,网络教育作为传统宣传教育的有益补充,多管齐下,积极占领网络阵地,通过构建张太雷精神新媒体学习平台,把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培养工作做红做透。它既能让广大学生愿意亲近和加入,也是广大学生和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薛少,高翔.新形势下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智库理论,2019(18).
[2] 林美玫,苗汝昌.以红色文化教育引领新时代团员青年的“活思想”[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9(10).
[3] 檀向群.利用皖南红色资源进行大学生党建工作——池州学院大学生调查问卷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5(15).
[4] 何佳.红色文化在高校党员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1).
作者简介:诸卓妤(1998—),女,江苏无锡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周凌羽(2000—),女,云南石屏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商学院)
关键词:张太雷精神;大学生党员;认知度;党性教育
1 张太雷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无数革命先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利用好、发扬好红色资源就是最好的坚守和传承。
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之地,深厚的人文积淀使得此地区人才辈出,先后出了许多共产主义战士,“常州三杰”的张太雷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从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到参与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从开展工人运动到发起广州起义,张太雷用自己短暂而年轻的生命历程诠释了革命党员的精神品质。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张太雷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立场、坚持不懈的探索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奉献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和传承,引导高校大学生党员有精神所归,自觉以党性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和弘扬张太雷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 江苏理工学院学生党员对张太雷精神认知度的现状分析
2.1 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抽取了江苏理工学院的学生党员进行问卷调查,调研工作从2019年8月7日起至2019年8月26日截止。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62份,调研情况的相关数据见下表:
2.2 大学生党员对于张太雷精神的认知度调查
(1)大学生党员是否了解张太雷。调查数据显示,對于张太雷表示非常了解的学生有24人,占14.81%;比较了解的有100人,占61.73%;不太了解的有37人,占22.84%;还有1人表示非常不了解,占0.62%。由此可见,学生党员对于张太雷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2)大学生党员是否会参观张太雷的纪念场所。从调查来看,自己主动会去并进行了解的共有59人,占36.42%,参加学校组织活动的有102人,占62.96%,还有1人表示不会参加此类活动。调查发现,对于参观张太雷纪念场所,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度不高,这还需要高校合理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并可以适当开拓新的途径和新的平台。
(3)大学生党员了解张太雷精神的途径(多选)。调查显示,61.73%的学生选择了微信推送;77.78%的学生选择了纪念馆宣讲;64.81%的学生选择了社团宣讲;还有53.09%的学生选择了网页浏览。这说明大学生党员有很大一部分仍然觉得纪念馆宣讲是一种很好的了解张太雷的方式,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选择利用现代网络工具了解张太雷的事迹。
(4)大学生党员对于新时代弘扬张太雷精神的方式(多选)。调查数据显示,83.95%的学生选择了举行张太雷精神为核心的主题宣讲活动;有82.72%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微信推送等途径宣传张太雷精神;有83.33%的学生选择了组织参观张太雷故居、重走太雷路、阅读书籍、观看音像资料;还有69.14%的学生选择了线下招募志愿者去向人们介绍和宣传太雷精神。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于弘扬新时代的张太雷精神不能仅仅局限于参观和考察,更要结合当前的新局面完善新媒体方面的宣传,会更加符合新时代的特性。
2.3 大学生党员对于张太雷精神的融入教育情况调查
(1)大学生党员对于是否有必要将张太雷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党员教育中。根据调查数据可得,54.3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41.98%的学生选择了很有必要;3.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大学生党员教育中融入张太雷精神是有必要性的,在今后的党建工作中高校可以将此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弘扬。
(2)大学生党员参加过多少次学习张太雷精神的活动。本次调查显示,有29.63%的学生选择了0~1次;有30.68%的学生选择了2次;有22.22%的学生选择了3次;还有17.28%的学生选择了4次及以上。这说明了大学生党员参与此类活动的次数并不多,与大学生党员对于张太雷精神的弘扬的期待有一定的差距。
(3)高校在组织什么活动时会涉及到张太雷精神。从调查来看,69.14%的学生表示学生党支部活动会涉及;6.79%的学生表示团学组织活动会涉及;4.94%的学生表示社团组织活动会涉及;19.14%的学生表示班级或学院活动会有所涉及。可以得出,对于宣传以及弘扬张太雷精神的活动在学校各类组织都有所开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会更好的有利于张太雷精神的传扬,对于其前景和成效抱有一定的乐观态度。
(4)大学生党员是否愿意学习并践行张太雷身上的红色精神。调查数据显示,有79.01%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有20.99%的学生表示可以适当宣传;没有一位学生表示不愿意。可以看出,对于学习和践行张太雷身上的红色精神大学生党员们抱有积极的态度,都愿意从自身做起,弘扬并践行该精神,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5)大学生党员认为的当代的新张太雷精神应该包括的内容(多选)。根据数据显示得知,97.53%的学生选择了忠诚、爱国、为民的精神;94.44%的学生选择了认真求知的精神;90.74%的学生选择了与时俱进的精神;95.68%的学生选择了为国家事业英勇献身的奉献精神;还有27.1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这说明了大学生党员对于新时代下的新张太雷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与体悟,能够进一步探索和创新,让张太雷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挥育人功能。 3 将张太雷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路径的可行性建议
张太雷故居作为常州优秀的红色资源之一,为常州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本土性内容和素材,但是在党性教育中,张太雷精神作为一种常州潜在的教育资源,不会自发地产生育人功能,而是要不断推动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不断推动张太雷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中,实现学生党员教育与张太雷精神的全方位对接。
调查显示,大学生党员认为的高校党建学习张太雷精神的较能接受的活动这一题中,79.01%的学生选择实践考察;79.63%的学生选择红色旅游;79.63%的学生选择了观看影像资料;41.63%的学生选择了诗朗诵;41.98%的学生选择了红歌传唱;50%的学生选择了革命故事演讲;46.91%的学生选择了书报研读;50%的学生选择了讨论学习。这说明在学习宣传和弘扬张太雷精神的活动形式上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讨论发言、参观考察,更要贴合新时代按照大学生的实际愿望和需求,采取喜闻乐见的方法发挥张太雷精神的育人功能,达成党性教育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3.1 营造张太雷精神文化氛围,打造张太雷红色文化教育
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听和看,还要将之入脑入心。张太雷红色资源是党性教育的良好资源和途径,让张太雷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结合院校活动、党团活动、主题活动等形式,将张太雷精神引入校园,例如校园一角可设置红色文化回廊,还可以就近参观纪念馆,并邀请工作人员来学校做讲座等等。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特色教育活动,让学生党员回顾历史,缅怀先烈,进而提升其精神境界,銘记于心,外化为行动,争做红色文化的坚定传播者,真正实现党性教育的目的。
3.2 建设张太雷精神党建教育的队伍体系
教育的主体是人。运用张太雷精神进行党性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大力建设张太雷精神党建教育的队伍体系。其中包括三支队伍,第一支是校外队伍,即通过邀请老红军、烈士家属、校外党史研究专家等以给大学生党员上党课的方式,宣讲以张太雷为例的红色精神,来增强高校党性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第二支是教师队伍,教师队伍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党课教学内容,可以尝试运用张太雷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的理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党性修养。第三支是同辈学生队伍,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影响力与感召力。选拔党员中的优秀代表,成立“张太雷精神宣讲团”,重点就是宣讲以张太雷精神为主题的内容。一方面,在宣讲过程中,大学生党员能不断深化对张太雷精神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更多的普通大学生认同张太雷精神,并为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而不断努力。
3.3 打造“张太雷精神红色旋律”系列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党员的参与性
“体验式”教育已被证实比灌输式教育有更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可以通过开展“红色记忆”知识竞赛、“张太雷红色故事”分享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张太雷的奋斗历程,切实感受红色精神。其次,可以通过开展“红色旋律”影院、排演话剧等方式以自我体验塑造英雄形象,在镜头中品位历史,在品味中分享激情,在激情中感悟革命精神,达到党性教育的目的。
3.4 利用网络环境,搭建红色党建新媒体宣传平台
随着网络终端和手机终端的普及,网络已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所以张太雷精神融入党员的党性教育也可通过积极搭建红色文化宣传微信公众号、QQ公众号等方式,将经过整合和创新的红色资源通过新媒体步入大学生的课堂和生活,网络教育作为传统宣传教育的有益补充,多管齐下,积极占领网络阵地,通过构建张太雷精神新媒体学习平台,把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培养工作做红做透。它既能让广大学生愿意亲近和加入,也是广大学生和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薛少,高翔.新形势下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智库理论,2019(18).
[2] 林美玫,苗汝昌.以红色文化教育引领新时代团员青年的“活思想”[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9(10).
[3] 檀向群.利用皖南红色资源进行大学生党建工作——池州学院大学生调查问卷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5(15).
[4] 何佳.红色文化在高校党员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1).
作者简介:诸卓妤(1998—),女,江苏无锡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周凌羽(2000—),女,云南石屏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