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哲学指导下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 :高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高考命题理念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以问题情境为考查载体,分层设疑,地理学科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哲学辩证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学科素养,本文以2018年高考全国1卷37题为例,探索学科哲学指导下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关键词:学科哲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新的时代新的征程要求学生应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提出了高考命题理念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础,以问题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哲学是研究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具有思辨性,以哲学辩证思维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以哲学的教育价值观提升地理思维品质。
  1.树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正确认识人地关系,这是高考地理高考复习的主线。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一人地关系思想贯穿地理教学,人类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体现人地协调观。
  2.高考命题从“能力立意”到“素养导向”,以哲学视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具有时空性的特点,引导学生以哲学视角从时间上动态认识地理环境及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推测其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从空间上认识地理环境特征、人类和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地域空间组合。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是人类活动的基础,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区域之间又有明显的联系,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解决问题。
  3.树立哲学辩证法的联系观,梳理地理主干知识,构建网络体系。
  哲学辩证法的联系观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个观点在地理科学中有非常明显的展现,揭示的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也是我们研究地理科学的重要指导方法和理论依据。
  二、2018年高考全国1卷37题,注重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
  1、阐明“联系”,突出地理环境的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
  2018全国I卷(37题)以乌裕尔河创设问题情境,与习总书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讲话相联系。以区域为载体,围绕“河湖—地形—气候—植被”的主题,探究地理过程,注重对区域地理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体现了区域联系和区域过程性思维,学生通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知识储备,运用要素综合、空间综合与时间综合的综合思维,解决地理问题。
  2、依托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理念。
  2018年第37题第(1)问,怎样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和气候。第一,湿地形成条件有气温低,蒸发弱,这里为什么蒸发旺盛呢?第二,由外流区变为内流区,降水不变,为什么蒸发量会变大?第三,怎样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在区域问题中深化地理原理和落实、验证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运用创新性思维将湿地知识演绎出来,克服思维定势,不能套用模板。2018全国I卷(37题)第(2)(3)问考查了水循环原理、降水量与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乌裕尔河湿地盐度的变化,注重学以致用,迁移运用知识点,剖析问题→回归知识→明确思路→对接材料→规范答题,联系实际解决问题,重地理过程性思维考查。
  3、问题设置开放性与探究性,考查学生的评价性思维。
  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用不同的视角表达不同的见解。2018全国I卷(37题)第(4)问分析工农业生产活动对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利弊),考查学生的评价性思维,应对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问题思辨能力。在地理基本观念下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和概括等方法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体现“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三、学科哲学指导下的高考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区域认知。
  高中(自然)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目的是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解决地理问题。搞清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把握和理解地理学科本质。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寻求知识的生长点、发散点,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如:人类与土地资源的关系:毁林开荒——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毁草开荒——土地荒漠化——退牧还草,围湖造田——湖面淤积——退耕还湖,滥垦湿地——土地退化——保护湿地,分析和认识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进行迁移,实现课本知识和题目情景的有效对接,通过题目中图表、文字呈现的显性和隐性的情景材料,找出问题指向,回归课本知识框架,解决实际问题。
  2、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形成逻辑思维链,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在复习时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抓住因果关系建立思维逻辑链,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如:气候要素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   (1)對地形:通过光照、温度、水的风化;风力、降水的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力。
  (2)对水文水系:影响水系的发育程度;影响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冰情、含沙量。
  (3)对生物:生物的生长环境,具有相应的适应性特征与生物群落、种群;生物生长量。
  (4)对土壤:影响土壤的形成——肥力、类型;风化壳、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酸碱度。
  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注重知识衔接点和再生点,使学生的零散知识变得系统,扩展学生的思路。
  3、运用地图,把握分析问题的空间尺度,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以地理空间尺度的视角,大尺度空间:如大洲、大国;中尺度区域::国家分区(如华北、东北、西北、青藏)和大洲分区(如东亚、东南亚、东南亚、……);小尺度区域:地方地点(如美国大盐湖、中国青海湖、山地的南北坡等)。以地图作为信息载体,对所考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拓宽,使主干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较好地凸现出来。不仅要充分讲透而且要适当延伸和挖掘,引导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价、概括、比较等各种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4、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体验,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培养地理实践力。
  近几年高考全国卷注重把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形势及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功能,平时复习时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人类活动行为引发的后果,从利弊两方面去反思,训练学生的思辩能力,形成正确价值取向。例如,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城市化与城市化产生的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值得学生深入思考,学会因时因地因条件的变化去分析问题。
  学科哲学指导下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应充分挖掘地理核心概念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在核心概念下建模,分清根据、条件、主体、内因、外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解内涵和外延,明确该知识点体现的学科思维,进行思辨性设计、创造性教学,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9年度开放课题“学科哲学指导下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KCZ-201907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韦志榕朱翔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2]夏宏华.浅议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哲学思想[D].咸宁学院学报,2012.
  作者简介:谢惠清(1969.8--)女福建晋江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荣获福建省优秀教师、泉州市学科带头人、晋江市优秀班主任、第八届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福建省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等称号,注重高考教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三角函数是高考考查的必考点,也是热点,其中y=Asin(ωx+φ)中的参数ω、φ的取值范圍问题,此类题型常在小题及小题压轴中呈现,有一定难点,本文拟通过用“五点作图法”来探索、归纳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关 键:三角函数,参数ω、φ,取值范围,五点作图法  近几年高考,已知y=Asin(ωx+φ)的单调性、零点、极值点、最值等性质求参数ω的取值范围,该问题比较抽象,解法丰富,主要考查学生的
期刊
摘 要:在教学中运用立体引学式教学,立体引导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的作用,从传授知识到以引导为主。这充分体现了启发性,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立体引学式模式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丰富学生经验,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能力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原则。让学生不仅会学,而且乐学,不仅乐学,还在学中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立体引学式教学
期刊
摘 要: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中的价值取向,也是实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措施。家国情怀教育直接关乎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培养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
期刊
摘 要: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地理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发展观、世界观、人文观的正确树立有着极强的指引作用。在新课程下,地理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理论新知的传授,也要加强学生地理应用能力的挖掘,以此来实现学生地理素质和总的能力的良好提升。据此,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做了阐述,旨在为高中地理教学的良好发展贡献良策。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
期刊
摘 要:依据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逐渐增强,通过高中数学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整体的教育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中,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引言:在实际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教师忽视了学
期刊
摘 要:“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要素中的重要内容,文章将航空航天技术成果与物理教学中试题分析、教学设计环节巧妙结合,帮助学生建构物理知识,体会航天探索的乐趣与科研的艰辛,培养学生不断探究、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与严谨求实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科学态度;社会责任;航空航天技术  1.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含义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中,“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
期刊
摘 要:现代教育认为教师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讲授书本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对知识的感悟自主学习与探究,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学教育对人的影响十分巨大,对数学教育方式的改革势必也要迎合当代教育的创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实践能力。本文在数学教育的基础上浅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旨在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意见。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标在高中教育领域得到深入贯彻落实,高中语文教学中名著导读开始受到重视,特别是我国提出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议的基础上,名著导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重点内容之一。因此从高考阅读的角度,要正确处理名著导读与高考阅读的关系,发挥名著导读的作用对学生的高考阅读能力加以培养。本文将高中语文教学中名著导读与高考阅读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在把握新课标影响的前提下对名著导读与高考阅读
期刊
摘 要: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家国情怀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同价值取向,是历史学科中最高的核心素养。在新时代、新课改背景下,在历史教学中传承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培养相当重要。本篇从家国情怀的基本涵义、必要性、传承的途径(重点)展开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文化传承  一、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在新课标中,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习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
期刊
摘 要: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出现在了课堂中,不仅为学生带来了帮助,还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就拿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课本剧活动教学来说,这一教学方式就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生硬的课本内容灵活的展现了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学生的性格特点也被彰显了出来,进一步推动了高中语文课堂现代化发展进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