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的艰难和沟通的必要

来源 :大学·阅读独唱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lov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很多人都经历过“无解”的争论,不知道到底是对方没有理性、没有逻辑,还是自己没有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
  有人认为,一个人成年后,思想定型了,智商固化了,这时候如果不愿意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对于较复杂的问题理解不了,就很难被说服。同时由于成年人扮演了一定的社会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立场,一个人的观点往往是他立场和情感的投射,因此也很难去说服他。也就是说,成年人难以被说服、难以沟通的主要原因是其思想固化和角色定型。
  有没有解决办法呢?也是有的。我们可以在成长时期就开始培养好好说理的习惯,而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和写作最能承担这一使命。
  本期我们以著名杂文作家、语文特级教师吴非的一篇文章为例,讨论说理的艱难和沟通的必要。
  阅读文本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得说清谁是“人民”
  文/吴非
  1
  学校办教育,不能迎合学生;饭店菜肴口味不合,人们可以不来;而教育必须按常识和规律办事,怎么可能一味地“让人民满意”?
  其实,这个“让人民满意”根本无从测验。凡是教育新闻说到满意不满意的“人民”,一股不是指教师和学生,基本是指“群众”——再直接一些,是“家长”。
  2
  学校和家长的纠葛,总是理不清。
  “择校”的麻烦,还会延续好多年。家长为子女择校,经常不惜代价,乃至丧失尊严,依靠钱权交易。一旦择校成功,学生注册了,也有家长立即提出各种要求,因为他认为付了代价吃了亏。曾有家长交了择校费,在孩子注册后便写信举报学校,学校只能退钱而不能退学生。后来有政策允许择校,家长则不惜以高价竞争,一旦成功,依然揭发,让媒体来纠缠学校,退回超出部分。一些学校收择校生得不偿失,但为学校生存,为争取社会资源,不得已随大流。
  评议
  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办教育不能一味地“让人民满意”。留下悬念或者说疑虑:办教育难道要让人民不满意?难道要让人民“适度”满意?
  所以要界定概念,“人民”是谁?作者的意思很清楚,教育领域的现实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窄化为“办家长满意的教育”。
  陈述现实: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遂有择校行为,择校付出代价后家长觉得吃亏,就想找补损失,遂有举报行为。学校被迫卷入其中。这一切谁之错?可以说原因十分复杂,原文陈述了现象,没有展开讨论。我们可以接着分析:有钱有门路的家长能择校,还有一部分无权无钱的家长,也希望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怎么办?学校资源有限,不可能来者不拒,应设置什么样的“择生”门槛?在接受“择校生”过程中,滋生了腐败现象,如何遏止?
  以上问题的可能答案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投入,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学校接受择校生的首要依据是成绩,不收借读费,这样可以断绝家长与学校的矛盾,也保障了校长不被腐蚀。
  阅读文本
  一些校长借招生收受钱物的丑闻,多是家长“不经意”在外面透露的,那么隐秘的私下交易,他们不透露谁会知道?我多次听到一些校长要求全面禁止择校,好乐得轻松自在。
  “人民”为了“满意”无孔不入,对待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也是如此。家长请客,教师不愿去,家长埋怨老师“架子大”;家长坚持请,称如果不去会伤感情,或是“校长都没拒绝”,老师们只好去了;吃了饭,家长送礼,每人一份,一点小意思,不收不行,教师勉强收下,未必很在意;没想到过了十多年,家长还记得“我们那几年一直给老师送礼的”。
  3
  有所高中名校,毕业班家长“组团”找老师给孩子做家教。老师说,我从不做家教。家长问,你是不是嫌钱少?老师说,不是钱的问题,是学生应当多休息。家长到处说:“这个学校老师水平差,连做家教都不敢。”有个老师不肯做家教,家长们联合起来纠缠他,开出了比较高的价格,坐在他家劝说,要帮他做家务,老师勉强答应了。家长遂在群里说“以前不愿意做。是嫌钱少,加了钱,愿意了”。那个老师气愤地说,想死的心都有。
  考完了,有门课考得不好,家长怪任课老师不负责任,怪家教老师水平不行;如果某门课考得不错,则说自己家儿子能吃苦,每天在家做题做到深更半夜,然后不忘控诉家教收费高……
  评议
  家长一面行贿让学生择校成功,一面举报学校找补损失,这种行径被作者严厉批评。行贿与受贿本应同罪处治,但现实中未能完全落实,清除这类丑恶现象要靠严格的法治。
  由于不少人会觉得现实中这种行为多半是迫于无奈,因此,作者如果将批评的矛头完全指向家长,可能会引发争议。学校有没有问题?校长有没有问题?造成这些丑恶现象,难道只怪家长“不经意”在外透露了私下交易吗?
  文章列举的“请客”“家教”现象的确存在。一些家长对教师当面送礼,背后记仇,家长完全站到教师的对立面了。这时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不应只是部分家长的胡搅蛮缠,还要考虑到,教师和家长本应形成教育合力,为何出现了现在这样的局面?
  仅仅是因为家长素质差吗?
  文中描述的教师都是不愿吃请、极有节操的人,我们当然相信有这样的好教师。但是,就像家长群体中有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一样,教师群体中也存在不称职者,自恃家长不敢开罪自己而提出不合理要求,甚至有胁迫家长请客送礼的教师,这种教师同样应该批判。
  阅读文本
  总之,永远有话要说;他可以随时挑毛病,他还能威胁要“投诉”,要“联系媒体”……
  4
  很多老师有同感:家长性格随和,学养高,孩子学习生活都比较正常,和同学相处融洽;家长过于精明,戾气足,爱挑剔,孩子或性格乖戾或困难多痛苦多。现今家庭多是一两个孩子,家长把他教得无人敢接触了,究竟有什么好处?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口号喊了有近二十年了,首先得说清谁是“人民”,然后得让“人民”明白什么是教育。无论如何,不能以人民的名义把应试教育推动发展为合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沦落为“办家长满意的教育”,办教育仅仅是为了让一些人“满意”,这是把教育当作了服务业,把老师当作了私人仆役侍候人的职业。教育止于“家长满意”,就被抽去了公共价值,什么“民族”,什么“未来”,统统不在考虑范围。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可能有什么改善。   (有删节)
  评议
  因此,这段文字的问题是,拿一个群体中的优秀者与另一个群体中的恶劣者对比,这种比较得出的结论就不那么可靠了。——这是我们说理时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我们不怀疑作者的良苦用心,也知道作者是想提醒人们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关注教育生态。教育是有公共价值,关乎民族未来的伟业,不能被个别家长的无理取闹所绑架。
  但是,在表述这样朴素的道理的时候,也容易造成误解,让读者以为文章过于偏袒一方。这就提示我们,在写作时,哪怕是谈论一个正确的道理,也必须考虑,怎样的表达能最大限度减少误解,怎样的沟通能让读者真正理解。
  虽然杂文讲究的是犀利尖锐,辛辣的讽刺,乃至片面的深刻,在批评社会丑恶现象时起着投枪匕首的功效。但是,杂文写到最后也还是要说理,要让尽可能多的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只为了释放情绪。
  即使并不能说服所有持对立观点的人,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力求做到更好的沟通,这样才能让文章显得更加理性。
  /读写提示/
  说理艰难的原因:
  一、我们表达的观点、主张和看法尽管符合基本的科学事实,但掌握了正确的科学原理不一定能说服所有人。有些人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学习习惯和社会角色,使得他们不能完全认识科学和规则。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必急于说服对方。
  二、除了科学理性,人类还有非理性的信仰,甚至是至死方休的迷狂。信仰讲究献身,有时可以带领人抵达高尚的境界,有时也容易引诱人无视事实、无视因果律。此时我们应尽可能理解他人的信仰。
  三、说理的方法不对,沟通的技巧有所欠缺。说理本质上就是一场沟通,而沟通也是一种需要训练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沟通的基本原则。
  沟通的基本原则:
  一、讨论对象的樣本量充足。如果有对立的群体,不拿甲群体中的真善美与乙群体中的假丑恶进行比较,而应在掌握两个群体足够大的样本的基础上,比较双方的“同类项”。
  二、有高远的价值追求,也要有俗世的情感关怀,以及充分的心理准备。读者群十分复杂,传播道理时尽可能考虑到不同视角读者的质疑。即便我认为我说的都是对的,但有可能被他人误解,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误解,也应该在坚持中不失公允,在犀利中保持温度。
  /思考探究/
  针对本期的阅读文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得说清谁是“人民”》,请分析评价下面的三则跟帖评论,指出其说理的不当之处。
  1.正是有你这样的人混进了教师队伍,人民才会对教育不满意。拿着人民交税给你发的工资,不去想怎样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光想怎么在家长身上赚钱。还一副我拿补课费都是家长逼的,我收择校费都是家长逼的态度。家长不是人民?谁是人民?你自己说得清谁是人民吗?
  (“南京日报小记者”公众号,2018年12月22日读者评论)
  2.我支持你的一半观点,不能办只让家长满意的教育;但也不能办成只让学校老师满意的教育。你们老师想收补课费就收补课费?想去哪家培训学校就去哪家培训学校?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找到平衡点,才是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与本事!教育没有绝对的公平与满意,让绝大多数人接受就好了!
  (网易教育2018年11月24日跟帖评论)
  3.不存在人民。人是个体概念,人维护彼此合作抵御外来攻击还有提升总体收益而自由结合成为团体。但是,人的矛盾因为接触和团体施压而产生。也就是说,侵害你权益的人,不会是和你完全没有关系的外国和敌对势力,除非他们成为你的身边人和管理者。搞清楚这个基本原理,非常重要。或者说,外国人抬价,禁售……但是,这些根本不影响你的内部定价和现实生存。因为我们的5000年历史,从来不需要外来物资输入。
  (网易教育2018年11月24日跟帖评论)
其他文献
阿西奠夫说:“儿童应该尽早阅读科幻作品。”刘慈欣说:“科幻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平淡生活中,科幻给予我们另一片天地,带我们飞抵未来的世界。   关键词:时间旅行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著 顾忆青/译   《时间机器》(1895)   本书通过一位酷爱冒险的科学家在未来时间的历险经历,向人们展示了一场在未来社会上演的人吃人的悲剧,将“19世纪阶级斗争和人类进化相结合”,是一部惊心动魄、发人深
期刊
宽阔的跑道上,伴随着轰鸣声一辆赛车呼啸而过,一脚刹车后迅速变向,车体失控,轮胎与地面摩擦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车稳稳地停在路中央,场面堪比电影《速度与激情》中的赛车场景……车停稳后,一位车手推门下车,这时,人们才猛然发现,刚刚驾驶赛车做特技表演的竟是一名高颜值美女——马昕。  提到女司机,大多数人在脑海中反映出来的一定是“马路杀手”等词汇。而马昕作为一名女职业特技赛车手,打破了人们的这一刻板印象和偏见
期刊
人生在世,有一种幸福叫“在成年之前读到了好的童话”。好的童话永远是给小朋友准备的,只有小朋友能洞悉其中的神秘色彩,成年以后再读就太晚了。比如有人把《豌豆上的公主》读成“豌豆上的公主病”,认为《海的女儿》就是在写“先爱上的人不会被珍惜”,甚至愤愤不平地表示“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天鹅”。  会出现这样的解读,不仅仅是因为成年人的功利主义,成年人强烈的自我意识也会干扰他们倾听童话本身的声音
期刊
八年抗战归来,卧房都租不到一间,何言书房?既无书房,又何从说到书房的窗子!正为没得,才想得厉害,我不但想到书房,连书房里每一个角落,我都布置好。今天又想起了我那书房的窗子。  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
期刊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在烟雾样的细雨里,忽然有一天抬頭望窗外,蓦地看见树枝上抽出了许多小芽,才迟钝地感悟到“春天来了”。阳春悄然而至,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期,让我们跟随名家的美文,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与诗意。
期刊
大家发挥想象来填空吧!  ①女娲:________________,在线接单。  ②孔子:老子要被你们气死。老子:__________________?  ③诸葛亮:不想_______________!  ④刘备:来三次了,都沒人在!_______________!  ⑤华佗:一会儿直播给______卸膀子,礼拜六给__________开瓢儿,老铁们关注走一波!  ⑥李白:我听见有个叫  的人说如
期刊
作为一本风靡全球的童话,《小王子》自问世以来,已被译成160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逾5亿册,这于一本童话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它的作者法国著名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凭借本书,不仅赢得了孩子的喜爱,在成人中也广受欢迎。在书中,圣埃克苏佩里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条,用浅显天真的语言道尽人类的大孤独,故事充满生命哲理。  我很喜欢把《小王子》推荐给各个年龄阶层的朋友,
期刊
生命衰老的原因是一个引起热烈争论的话题。经典的观点认为衰老是随机损耗的结果,最新的观点则认为衰老是有序的、基因设定的。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经受同样磨损的同种类动物具有与人类不同的生命周期。加拿大雁的寿命是23.5岁,皇雁则只有6.3岁。也许像植物一样,动物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内在支配的。例如,某些种类的竹子会密集成片,生长和繁盛达百年,突然一起开花,然后同时凋零。  近年來,生物是顷刻死掉的而
期刊
时光机——  “殷勤”在古代  1.情谊深厚  《礼记·曲礼》:“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汉代郑玄注:“皆臣民殷勤之言。”  此句意思是说国君若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左右要劝阻他:“为何放弃自己的社稷?”若大夫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左右要劝阻他:“为什么抛弃自己的宗庙?”若士人要离開自己的国家,左右要劝阻他:“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的祖坟?”  
期刊
一画一话  作为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最出色的女画家,贝尔特·莫里索擅长表现家庭生活场景中的孩子和妇女。她最初跟随学院派画家吉夏尔学画,后来师从印象主义画家卡米耶·柯罗,19岁时与画家爱德华·马奈相遇。  马奈对莫里索高贵典雅的气质极为欣赏,从此莫里索的形象屡屡出现在马奈的作品中。而莫里索也深受马奈艺术观的影响,成为一位印象派画家。  这幅以莫里索姐姐和外甥女为主人公的画作《摇篮》,是莫里索参加第一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