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注重教学中认知线和情感线的双线结合,情知互动,才能达到“学乐俱得”的最佳效应。情感教学的核心,便是控制学生的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本文分析了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情感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因素
1 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请看下面几则例子:
上课开始时,甲老师说:“以前你们学习过11~20各数的知识,今天老师教你们100以内数的知识。”而乙老师这样说:“以前我们共同学习过11~20各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100以内的数。”
上课提问时,甲老师说:“谁来说一遍?”乙老师这样说:“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使大家都明白?”
当学生讲出很有创意的解题方法时,甲老师说:“这也算对的。”乙老师这样说:“你的想法真是妙极了!大家都没有想到,要谢谢你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方法。”
遇到学生作业错误时,甲老师说:“这道题我教了四遍了,你们记性真差劲!重做。”乙老师这样说:“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这道题究竟错在哪里?我相信大家只要认真分析后会真正理解的。”
以上四例中,学生无疑是喜欢乙老师,因为他的课堂用语体现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 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创设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很容易产生单调、乏味的厌学情绪。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其形式是允许学生间的议论、评论、肯定或修正各种见解,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实践测量、游戏竞赛等,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
(2)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虽然可以由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但若能形成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共同探索的气氛,则更有利于学生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分享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促进情感上的和谐融洽。例如,一位老师正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快要结束时,老师问学生:“还有问题要提吗?”一位学生问:“11-8,1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1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1-8=3,这样可以吗?”这个学生的思考方法是授课老师根本没想到的,连听课老师也为之一震,议论纷纷。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忙着自己回答,而是及时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以激起大家争议的情绪,学生在相互交换意见基础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这种做法不但合理,而且有独创性。教师板书:11-8=10+1-8=10-(8-1)=10-7=3。于是共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便洋溢在学生之间,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也就会促进学生之间情感上的相互激励、唤醒。
(3)引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在教学中,当学生答题中出了差错,无法自己解决时,设法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这种学习中相互帮助的气氛,有助于增进学生友好情感。如可以采用“小老师”制,让做对的学生帮助找出错题症结所在,再让学生自己修正或得出更完整的见解。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思考:有49个同学到公园春游,参加划船活动,每条船只能坐8人,需要租几条船?
生1:租6条。
生2:不对,要7条。(生1有点脸红了。)
生3:租6条只能坐48人,还有1人不能参加。
师对生1:你同意后两个同学的意见吗?
生1:我是这样想的,让这49人中较瘦的9人坐一条船,其余5条船各坐8人,刚好6条船。比较合算。
师:哪个同学帮他分析一下,这种安排是不是合理?
生4:这样不安全。
生5:还是租7条船好。每条船坐7人,空出的一个位置放行李。这样不是很好吗?(生1有所感悟,点点头)
师对生1:你的想法有一定的合理性,经过大家的分析,你认为他们的想法怎么样?
生1:我明白了,我没有考虑安全。
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生1的自尊心,又培养了其余同学热心帮助同学的品质。在这种气氛中,即使有同学错了,也不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大家努力从他人的见解中去发现好的地方,从而使学生都在相互帮助、信任、支持的教学环境中更快乐、有效地学习。
(4)引导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在教学中,设法引导学生为获得某种成功而相互鼓励。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由于不少竞争机制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原有的竞争心理。虽说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但也容易产生影响学生团结互助的消极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若能创造学生间为他人的成功而热情鼓励的气氛,对于消除竞争带来的副作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是有显著意义的。
(责任编辑 张晓燕)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因素
1 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请看下面几则例子:
上课开始时,甲老师说:“以前你们学习过11~20各数的知识,今天老师教你们100以内数的知识。”而乙老师这样说:“以前我们共同学习过11~20各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100以内的数。”
上课提问时,甲老师说:“谁来说一遍?”乙老师这样说:“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使大家都明白?”
当学生讲出很有创意的解题方法时,甲老师说:“这也算对的。”乙老师这样说:“你的想法真是妙极了!大家都没有想到,要谢谢你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方法。”
遇到学生作业错误时,甲老师说:“这道题我教了四遍了,你们记性真差劲!重做。”乙老师这样说:“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这道题究竟错在哪里?我相信大家只要认真分析后会真正理解的。”
以上四例中,学生无疑是喜欢乙老师,因为他的课堂用语体现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 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创设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很容易产生单调、乏味的厌学情绪。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其形式是允许学生间的议论、评论、肯定或修正各种见解,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实践测量、游戏竞赛等,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
(2)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虽然可以由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但若能形成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共同探索的气氛,则更有利于学生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分享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促进情感上的和谐融洽。例如,一位老师正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快要结束时,老师问学生:“还有问题要提吗?”一位学生问:“11-8,1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1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1-8=3,这样可以吗?”这个学生的思考方法是授课老师根本没想到的,连听课老师也为之一震,议论纷纷。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忙着自己回答,而是及时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以激起大家争议的情绪,学生在相互交换意见基础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这种做法不但合理,而且有独创性。教师板书:11-8=10+1-8=10-(8-1)=10-7=3。于是共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便洋溢在学生之间,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也就会促进学生之间情感上的相互激励、唤醒。
(3)引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在教学中,当学生答题中出了差错,无法自己解决时,设法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这种学习中相互帮助的气氛,有助于增进学生友好情感。如可以采用“小老师”制,让做对的学生帮助找出错题症结所在,再让学生自己修正或得出更完整的见解。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思考:有49个同学到公园春游,参加划船活动,每条船只能坐8人,需要租几条船?
生1:租6条。
生2:不对,要7条。(生1有点脸红了。)
生3:租6条只能坐48人,还有1人不能参加。
师对生1:你同意后两个同学的意见吗?
生1:我是这样想的,让这49人中较瘦的9人坐一条船,其余5条船各坐8人,刚好6条船。比较合算。
师:哪个同学帮他分析一下,这种安排是不是合理?
生4:这样不安全。
生5:还是租7条船好。每条船坐7人,空出的一个位置放行李。这样不是很好吗?(生1有所感悟,点点头)
师对生1:你的想法有一定的合理性,经过大家的分析,你认为他们的想法怎么样?
生1:我明白了,我没有考虑安全。
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生1的自尊心,又培养了其余同学热心帮助同学的品质。在这种气氛中,即使有同学错了,也不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大家努力从他人的见解中去发现好的地方,从而使学生都在相互帮助、信任、支持的教学环境中更快乐、有效地学习。
(4)引导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在教学中,设法引导学生为获得某种成功而相互鼓励。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由于不少竞争机制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原有的竞争心理。虽说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但也容易产生影响学生团结互助的消极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若能创造学生间为他人的成功而热情鼓励的气氛,对于消除竞争带来的副作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是有显著意义的。
(责任编辑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