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提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 化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常听老师们议论:学生怎么就不爱问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在第四届全国中学特级教师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好的老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赵教授认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法没有说到点子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
化学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方可让学生变被动接受“静态”的化学结论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化学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因为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如何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有一项调查显示:92%以上的学生有过向教师提问的意向,但只有30%的学生向教师提出过问题,从来没有向教师提出过问题的占36%。其中怕说错了被同学们讥笑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0%;其中怕说错了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4%。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有问题不向教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总之,就是缺少提问的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你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果你对学生的问题不加理睬,如果你在学生提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如果你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么,你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问题不好,不该问。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逐渐失去提问的信心,变得沉默,进而排斥学习。
因此,要让学生多问,首先就要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或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行为。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并认真解答。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要给予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教师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的意义,应该承认学生的需要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
二、提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教师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教师以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教师又认为不值一提。这样势必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不利于教学。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在课堂上只讲要考的重难点内容,而且教学容量越大越好,很少考虑讲什么、怎么讲对学生才更有意义、效果更好。事实上,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有所得、有所获的有多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除了课堂上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外,我还督促学生设立“问题卡”,把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要求学生把“问题卡”夹在作业本中交来,或者由我在课前收集卡片,这样我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同时让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有了提问题机会,对于不愿提问题的学生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三、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我在课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如在学习氯气的生产和性质这节内容之前,不少学生问:为什么要用饱和食盐水来吸收氯化氢气体?为什么正极产生氯气?等等。这些问题既使我的教学有的放矢,更使我惊讶: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比老师逊色。
2.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学间提问题,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利用学生实验,促使学生提问。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遇到实验现象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相矛盾的情况。如在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时有些学生发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和稀盐酸反应时,所用的量不一样,可以产生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我很认真地对他说:“科学家常常就是在实验中发现科学的,你今天就是一位准科学家。”
4.让学生上讲台,促使学生提问。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学生提的问题更多,效果更好。学生要当好“老师”,就必须钻研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以防被其他学生的问题难住;而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都想把这位“老师”难住,看“老师”的反应。这样,学生的顾虑少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思路开了,提的问题也就多了。复习课可采用这种方式教学。
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消除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我们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让问题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对学生提出非教师能力范围的问题,教师应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用似是而非的回答搪塞,因为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崇拜,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往往中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而不能让问题止于教师,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3]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
[4]教育观念的革命.重庆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化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常听老师们议论:学生怎么就不爱问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在第四届全国中学特级教师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好的老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赵教授认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法没有说到点子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
化学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方可让学生变被动接受“静态”的化学结论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化学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因为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如何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有一项调查显示:92%以上的学生有过向教师提问的意向,但只有30%的学生向教师提出过问题,从来没有向教师提出过问题的占36%。其中怕说错了被同学们讥笑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0%;其中怕说错了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4%。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有问题不向教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总之,就是缺少提问的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你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果你对学生的问题不加理睬,如果你在学生提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如果你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么,你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问题不好,不该问。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逐渐失去提问的信心,变得沉默,进而排斥学习。
因此,要让学生多问,首先就要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或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行为。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并认真解答。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要给予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教师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的意义,应该承认学生的需要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
二、提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教师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教师以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教师又认为不值一提。这样势必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不利于教学。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在课堂上只讲要考的重难点内容,而且教学容量越大越好,很少考虑讲什么、怎么讲对学生才更有意义、效果更好。事实上,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有所得、有所获的有多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除了课堂上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外,我还督促学生设立“问题卡”,把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要求学生把“问题卡”夹在作业本中交来,或者由我在课前收集卡片,这样我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同时让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有了提问题机会,对于不愿提问题的学生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三、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我在课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如在学习氯气的生产和性质这节内容之前,不少学生问:为什么要用饱和食盐水来吸收氯化氢气体?为什么正极产生氯气?等等。这些问题既使我的教学有的放矢,更使我惊讶: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比老师逊色。
2.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学间提问题,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利用学生实验,促使学生提问。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遇到实验现象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相矛盾的情况。如在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时有些学生发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和稀盐酸反应时,所用的量不一样,可以产生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我很认真地对他说:“科学家常常就是在实验中发现科学的,你今天就是一位准科学家。”
4.让学生上讲台,促使学生提问。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学生提的问题更多,效果更好。学生要当好“老师”,就必须钻研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以防被其他学生的问题难住;而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都想把这位“老师”难住,看“老师”的反应。这样,学生的顾虑少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思路开了,提的问题也就多了。复习课可采用这种方式教学。
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消除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我们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让问题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对学生提出非教师能力范围的问题,教师应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用似是而非的回答搪塞,因为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崇拜,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往往中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而不能让问题止于教师,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3]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
[4]教育观念的革命.重庆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