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和声”而美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0110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声课堂基于“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出发点,力求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基于差异的探究,教师要打造人人“发声”的平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关键词]和声课堂;主体地位;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10-02
  《国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既是落实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课堂转型的必然趋势。和声课堂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力求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作用,着力构建“和而不同”的生态课堂。
  一、基于差异的探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认知的差异性。尊重差异同样是和声课堂的理念之一。在和声课堂“五步教学模式”中,“发现差异”更是“聚焦疑点”和“寻求突破”的基础。因此,教师设计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是基于差异的探究活动,这样才能确保教师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认知起点,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通过数一数、圈一圈和说一说找到情境一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解题时,少部分学生用加法列式,大部分学生能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这里就体现了学生认知的差异。面对学生的这种认知差异,教师不但不回避,反而进行充分肯定,并聚焦疑点:“看来,求5个3的和是多少,既可以用加法计算,又可以用乘法计算。加法和乘法之间肯定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想知道它们之间的秘密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样,设疑引入课题,符合学生的心理,学生就能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二、人人“发声”的平台,提高探究的主动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和声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授、灌输、控制,而是点拨、启发、引导、参与、协助。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让出讲台,让出黑板,让出角色,为学生搭建“发声”的平台,让更多的“小老师”站上讲台。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适时调控,构建数学教材、教师与学生“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对话网络,促进学生探究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达成师生共建数学和声课堂的目的。
  例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当学生已经自主尝试用画一画、摆一摆、算一算等方法解决问题后,接下来就是教师让出时间和空间的最佳时刻了。
  生1:我用的是摆一摆的方法,用22个圆片代表22个人,每条船坐4人,我就把4个圆片分成一组,分了5组,就是坐了5条船,还剩2人,这两人还要再坐一条船,一共需要6条船。你们同意我的方法吗?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用的是画一画的方法,先画22个圆表示22个人,每条船坐4人。我把4人为一组圈起来,表示租一条船,画了5个圈,就是租5条船,还剩2人。你们同意我的方法吗?有没有补充?
  生3:建议把后面两人也圈起来,表示也要给他们租一条船,至少要租6条船。
  师:你们觉得他的建议如何?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生4:我列的算式为22÷4=5(条)……2(人),5 1=6(条)。
  生5:为什么要5加1呢?
  生4:因为多出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 1=6(条)”船,这样才能保证22人全部都坐到船。
  生6: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生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4,所以要用除法计算。
  师:算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
  ……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一个主宰者,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敢于“发声”的平台,最大限度地体现“和而不同”的思想,让学生主动地分享交流、互相质疑,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中最终达成共识。
  三、适度留白的氛围,发挥思维的创造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和声课堂要求教师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襟,要求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探索和发出声音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批判,发出不同的声音,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探究中逐渐孕育,在质疑中不断提升。
  例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以“我们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把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你能发现什么?”三个问题作为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主线,引导学生联想、推理、迁移,借助经验进行探索;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质疑,最终达成共识: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这样大板块式的教学设计,能为课堂留白,学生能够经历操作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培养自身的推理和想象能力,同时感悟了转化思想,积累了相应的活动经验。
  总之,在数学和声课堂中, “设置情境—发现差异—聚焦疑点—寻求突破—达成共识”五步骤教学模式的循环往复,能使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于学生,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将模型思想确定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并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通过教学“用括线和‘?’表示实际问题”的实践与思考,引导学生在运用括线和“?”表示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实际问题的构成,不仅能运用数学符号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模型,而且能自觉地用模型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低年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模型思
[摘 要]为了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体验“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各类数学活动。而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教师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总会出现一些不期而遇的“意外”,这些意外往往是由于学情分析不准,或问题指向不明,或素材提供不当等造成的。教学中教师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遇见预设的精彩。  [关键词]意外;预设;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
[摘 要] 教与学,教是为了学,教师就应该教学生学。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以案导学、以学促学、顺学而导,让学走在了教之前,让学生教学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对接,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圆的认识;以案导学;以学促学;顺学而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23-02  教师“教”的出发
一、问题缘由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在突破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教学重点时,她是这样设计的:将男女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分别拉一拉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拉完后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同时思考为什么电线杆的支架不设计成四边形而设计成三角形。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应该说,这样的设计,课堂是热闹的,学生是高兴的,仿佛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确
[摘要]“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的基础上,通过“走、说、算、数”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认识千米,在学生不断质疑、实践、反思中呈现数学味。  [关键词]千米;数学味;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9-0006-03  “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无法像学习之前的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活动经验”列入课程目标之中,将“双基”拓展为“四基”,这是一种突破,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算24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
[摘 要]教育是一种鼓励,是一种感悟,是润物无声。刘德武的“找规律”一课,体现了在数学教育中把较难的概念融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让他们在具体的事物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轻松攻破教学难点,学生不仅获得安全感,更学会了如何有序表达。  [关键词]鼓励 感悟 润物无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35  听过很多名师的课,但刘德武
[摘 要]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元认知知识,在每个大类下又分为若干个子类。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为例,通过展示流程图和应用流程图进行教学,厘清计算流程的同时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流程图;算法;应用;注意事项;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25-02  由于算法可操作性强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对学生理解题意、解答问题和提高数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而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集合思想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数形结合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要]利用来源于现实的主题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是促成理性思维与人文底蕴共同提高的有效路径。以“赛制的奥妙”教学为例,通过创设“有温度”的情境,搭建“有支架”的教学,设置“有挑战”的习题,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融合;赛制;自主探究;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6-0024-02  在全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