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一拉”的困惑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w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缘由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在突破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教学重点时,她是这样设计的:将男女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分别拉一拉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拉完后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同时思考为什么电线杆的支架不设计成四边形而设计成三角形。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应该说,这样的设计,课堂是热闹的,学生是高兴的,仿佛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确实,教材中就是采用“拉一拉”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的。但热闹之后再深入思考,暂且不论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开框架由于材质不好而导致拉断、拉坏等现象的发生,仅以“拉一拉”这一方式来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否真的把三角形的稳定性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呢?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生1:我发现自行车车架中的三角形框具有稳定性。
  生2:我发现保护新种的树木的架子是三角形的,它也具有稳定性。
  生3:老师,我觉得三角形也不一定具有稳定性。你瞧,我们胸前戴着的红领巾也是三角形的,但它不具有稳定性,它一拉就会变形,还可以任意地被我们揉捏。
  有许多学生顿时小声应和道:“是啊,是啊,红领巾是三角形,可它会变形啊!”而这位教师呢,或许是事前也没想到这一点吧,只见她稍稍迟疑了一下,然后给了学生这样的解释:“是啊,但红领巾是布做的,我们不能用红领巾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而是要看看人字架屋顶、高压线框架这些物体,多牢固啊。” ……
  课结束后,我找几位学生了解他们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程度,发现情况果然并不理想,不少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存在着许多误区。有的学生支支吾吾说不清何为三角形的稳定性,而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都是“拉一拉不会变形,这个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缘由分析
  怎么会这样?这节课引起了我的思考。通过对教师以及学生的测查、访谈发现,多数师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处在非常浅显的层次,教师能够清楚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的也为数不多。通过查找资料及与一些教师的讨论分析,发现在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过程中易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误区1:以“拉不拉得动”作为唯一标准来判断多边形是否具有稳定性
  从多数师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以“拉不拉得动”为标准来判定多边形是否具有稳定性的,把操作活动的注意点集中在“拉不拉得动”上。教学时让学生自己用木条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拉一拉,发现三角形拉不动,不会变形,由此判定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拉得动,容易变形,因此认为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拉不拉得动”的标准也是使学生形成错误逻辑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这样的判断标准是不合适的。
  误区2:将“三角形”与“三角形物体”混为一谈
  作为数学概念,是不研究材料的粗细、大小、颜色等非数学本质的东西的。然而,学生面对的红领巾、自行车架等都是三角形的物体,错将三角形图形与三角形物体混为一谈,这样导致学生容易做出错误的推理,认为所有三角形的物体都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容易变形,所有材料构成的四边形物体不具备稳定性。而且,学生能举出其中的个别反例。如上述红领巾问题,红领巾形状是三角形,它一拉就会变形,所以三角形不具备稳定性;焊死的衣服挂钩是四边形,它拉不动,不会变形,因此它具有稳定性。稳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它有时在某些三角形物体上表现为稳固、不易变形,但这并不说明所有三角形的物体都很稳固、不易变形,更不说明不易变形的物体就具有稳定性。从这个角度看,教材中关于三角形稳定性的描述似乎有以“物”代“形”的嫌疑,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推理,造成认识上的矛盾。
  误区3:将“牢固性”(拉不拉得动)和“稳定性”混为一谈
  在用“拉一拉不会动”来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和学生在无意间都“偷换”了概念,将“牢固性”(拉不拉得动)和“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混在了一起,但牢固性≠稳定性。翻阅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是这样描述三角形稳定性的:“用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用力拉这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不会改变,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小学数学教材安排这一内容时,更多考虑的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只要求学生通过现实生活去感受并体验三角形具有这种稳定的特性,但我们教师的认识应不局限于此。其实,上网搜索“三角形稳定性”,就会发现很多网页中的“三角形稳定性”明确指向于“形状和大小完全确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描述是“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三角形的稳定性不是“拉不拉得动”的牢固性问题,其实质应是“三角形边长确定,其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的稳定性特性。
  三、反思与改进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正确的稳定性的概念呢?
  1.消除生活经验的副作用,正确认识“拉一拉”
  教学中不能以“拉不拉得动”或“变不变形”为标准判定多边形是否具有稳定性,应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拉一拉后,有没有变成其他形状的多边形。如三角形拉一拉后,没有变成其他图形的多边形,因此说三角形的形状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拉一拉后变成其他图形的多边形,因此不具有图形的稳定性,容易变形。这样就可以解释拉动或揉捏后的红领巾会变形,这是它的材质问题导致了形状的变化,揉捏后已非三角形,跟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本质特性并没有关系。
  2.辨别两个概念的差异性,正确定位“稳定性”
  由于教材的误导及教师的错误引导和学生头脑中生活经验的副作用,对操作活动拉一拉的认识都集中到了物理意义的牢固性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提出“稳定性”与“牢固性”这两个概念,以区别不同的属性,即抽象的几何意义与物理意义。这样可把几何意义上稳定性的注意点引到“不变”,把物理意义上稳定性的注意点引到“牢固”,就能较好地解决只用“稳定性”一词表述所带来的副作用。
  3.沟通抽象意义与直观操作之间的联系
  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围三角形,然后启发学生思考:用这三根小棒是否还能围成其他形状的三角形?学生操作之后发现,不管怎样移动小棒,三角形除位置和摆放的角度发生变化外,其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然后再让学生用四根小棒任意围四边形,引导学生发现四根小棒围成的图形,形状、大小也会发生改变。通过两个实践操作活动之后,再让学生比较、讨论,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顺势引导归纳出三角形稳定性的含义,继而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观点:正是因为“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这一几何意义上的稳定性,使得具有三角形结构的物体有了牢固性,而其他任何多边形在同等条件下都不具有类似的牢固性。最后让学生在拉一拉的活动中体验三角形的牢固性和不容易变形性,以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推理方向,不能反过来推导。
  仔细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三个误区,发现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了生活经验的影响。生活中获得的各种经历、体验有时恰好能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提供认识的基础,但它还可能包括其他的干扰因素。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但必须注意在生活化的过程中,要切实处理好生活的随意性与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之间的关系,防止数学内涵的缺失。
其他文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建构者。”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自己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等学习活动,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内化,促进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摘 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以“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为例,从学生的操作入手,通过一系列扫描活动,为培养学生基本活动经验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二维码;长方体;活动经验;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32-02  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课堂教学越来越提倡“变教为学”,即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觉深入探索知识内核,在解决旧疑问的同时产生新的问题,以此实现“育人为本”的教学宗旨。  [关键词]变教为学;育人为本;年、月、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48-01  针对“年、月、日”课程,传统教学过
[摘 要]解题策略多样化,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画图、列表、假设等策略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解题的思路和策略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解题策略;发散思维;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36-01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比”的意义  1. 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中的比”。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21世纪最杰出的帅哥,有图为证。(先出示老师自己一张标准尺寸的照片,学生大笑,然后逐张出示按照不同比例变化后的照片)  师:观察这些照片,你有什么发现?(生答略)  2. 研究照片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这些照片都放到方格纸中。(点击课件,隐去照片,出示长
教学前思:  “乘法分配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是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其活化为数学现象,然后让学生展开探究,经历思维的提炼过程,从而自然直观地发现并运用规律。课堂中,大多教师忽视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而单从技能培养、教学目标两个方面进行教学,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规律。这样教学,导致学生对规律一知半解,破坏了数学思维的完整性。如何让学生由生活情境进入数学化的思维中,再从数学表征中抽象出规律,这是我在
[摘 要]简约数学是特级教师许卫兵的数学教育思想。许老师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设计了简单再现、简单改变、简单尝试等情境,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获得感悟,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其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却又意蕴深远,给学生以精神的享受,心灵的慰藉。  [关键词]简单;智慧;建构;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81-02  简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将模型思想确定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并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通过教学“用括线和‘?’表示实际问题”的实践与思考,引导学生在运用括线和“?”表示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实际问题的构成,不仅能运用数学符号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模型,而且能自觉地用模型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低年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模型思
[摘 要]为了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体验“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各类数学活动。而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教师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总会出现一些不期而遇的“意外”,这些意外往往是由于学情分析不准,或问题指向不明,或素材提供不当等造成的。教学中教师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遇见预设的精彩。  [关键词]意外;预设;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
[摘 要] 教与学,教是为了学,教师就应该教学生学。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以案导学、以学促学、顺学而导,让学走在了教之前,让学生教学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对接,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圆的认识;以案导学;以学促学;顺学而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23-02  教师“教”的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