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于学,学会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ch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与学,教是为了学,教师就应该教学生学。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以案导学、以学促学、顺学而导,让学走在了教之前,让学生教学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对接,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圆的认识;以案导学;以学促学;顺学而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23-02
  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的“学”。因此,教师的“教”要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活动经验、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呈现、交流、点拨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下面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以案导学:让学走在教之前
  “圆的认识”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面对这一课程,我首先问自己:学生自己能学吗?若是能,又该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学?基于以上思考,我采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先学”,让学走在教之前。
  我从问题出发,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和引导去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主预习经历了自主解读教材的心路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自己教自己”,教师则是通过“导学案”于无形中教学生“自己教自己”。
  二、以學促学:学生教学生
  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初次感知“圆”,属于有备而来,课堂上,他们就能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1.小组集体汇报,基于学生的操作现实,在交流中完善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汇报如下:
  生1:我来介绍圆规。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笔芯……
  生2:我来介绍并示范用圆规画圆的方法。首先把圆规的针尖固定在纸上的一点,再把圆规的两只脚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把有笔芯的一只脚转一圈,就画出了一个圆。
  生3:我来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注意点。画圆时,针尖要固定在一点……
  生4:我有补充,圆规两脚之间的长度不能改变。
  2.个人汇报,基于学生的方法分享,在交流中感悟圆的特征
  教学例2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他们对四个问题的发现。其中,在对第一个问题的发现进行交流时,学生给出了精彩的介绍。
  生1:我发现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我是通过画一画发现的,我在这个圆上画了很多条半径和很多条直径,可是还可以画,画不完,所以我觉得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生2: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发现的。(生2把圆片对折)这样对折后,(生2指折痕)这就是一条直径,(生2打开圆片)打开再对折,这又是一条直径,再打开再对折,这还是一条直径,这样折下去,折不完,所以我认为有无数条直径,半径也是如此。
  生3:我既没有画也没有折,我是通过思考发现的。圆上有无数个点,而半径是联结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所以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
  经过课前“预热”,学生的大脑不再是一片空白,学生在集体交流中完善了认知,在个人思维碰撞中拓展了认知,学生在“教学生”中彼此促进、互相提升。
  三、顺学而导:点拨促提升
  1.操作后:于认识朦胧处设疑追问,促深思
  当学生经历了“欣赏图片中的圆——实物抽象圆——比较中凸显圆”的过程,在“画图感知圆”这一环节中,他们就想出了“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硬纸板上,另一端固定在铅笔上,把绳子拉直、绕一圈就画出了一个圆”的好方法。对于这个方法,我追问:“绳子为什么要拉直呢?”在学生用圆规画圆后,我又追问:“圆规针尖固定的中心点能动吗?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能动吗?”用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就能逐渐摸到数学的本质。
  2.自学后:于一知半解处精讲点拨,促理解
  课前进行学情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能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并能进行基本的判断,但是他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解字面意思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对此,我有意顺学而导,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及时点拨,以深化学生对圆心、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比如,在学生初步认识半径后,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联结圆心到圆内的一点,标注为A):老师画了一条半径,这样画对吗?
  生1:不对。
  师(联结圆心到圆外的一点,标注为B):你们一定是觉得它太短了,现在我画一条长一些的,这样画对吗?
  生2:不对。
  师:老师画的为什么不对?
  生3:A点在圆的里面。
  师:我们把像A这样的点叫作“圆内的一点”。
  生3:B点在圆的外面。
  师:我们把这样的点叫作“圆外的一点”。你认为什么是半径呢?
  生4:半径是联结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师:“圆上任意一点”是什么意思?
  师(学生用手比画却不知该怎样用语言表达,教师用手绕着曲线描一圈):圆上,就是——在这条曲线上。“任意一点”就是——
  生5:随便的一点。
  师(在圆上任意点一点):联结圆心和这一点能画一条半径吗?
  生6:能。
  师(在圆上再点一点):联结圆心和这一点呢?
  生7:能。
  师:这样画下去能画得完吗?
  生8:不能。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半径,要成为半径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它是一条线段。第二,它联结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
  学生依据自学获取的知识进行判断,教师故意出错,引导学生纠正,学生在纠错中理解“圆内”“圆上”“圆外”的概念,进一步完善对半径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任意一点”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画下去能画得完吗?”,重在渗透无限思想。
  3.探索后:于发现精彩处引经据典,增自信
  学生发现圆的基本特征后,教师出示“圆,一中同长也”,引导学生分析后,指出:“‘一中同长’实际上就是说‘在同一个圆里,圆的中心点到圆上的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不过也有人提出,它也指直径的长度都相等。这个发现比西方早了好多年,看,我们的祖先多了不起啊!你们这么小就能有这个发现,你们也很了不起!”
  综合来看,本节课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学,以教指导学,以教顺应学,以教促进学,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得到了统一。教师了解并且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不仅注重数学显性知识的教学,更注重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对接,切实促进了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学,不但是基于学生的学,还要让学生学会学!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光明,范文贵.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任占天.促进主动思考,发展思维能力[J].小学数学教育,2003(4).
  [3] 鲁照斌.基于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0(12).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出错作为教学中的常见现象,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原生态的资源。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以“用方程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教学为例,教师不妨将错就错、以错启智、变错为对、以错为鉴,引导学生思考及追寻错误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错误;思路;方程;教学资源;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建构者。”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自己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等学习活动,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内化,促进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摘 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以“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为例,从学生的操作入手,通过一系列扫描活动,为培养学生基本活动经验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二维码;长方体;活动经验;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32-02  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课堂教学越来越提倡“变教为学”,即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觉深入探索知识内核,在解决旧疑问的同时产生新的问题,以此实现“育人为本”的教学宗旨。  [关键词]变教为学;育人为本;年、月、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48-01  针对“年、月、日”课程,传统教学过
[摘 要]解题策略多样化,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画图、列表、假设等策略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解题的思路和策略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解题策略;发散思维;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36-01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比”的意义  1. 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中的比”。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21世纪最杰出的帅哥,有图为证。(先出示老师自己一张标准尺寸的照片,学生大笑,然后逐张出示按照不同比例变化后的照片)  师:观察这些照片,你有什么发现?(生答略)  2. 研究照片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这些照片都放到方格纸中。(点击课件,隐去照片,出示长
教学前思:  “乘法分配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是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其活化为数学现象,然后让学生展开探究,经历思维的提炼过程,从而自然直观地发现并运用规律。课堂中,大多教师忽视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而单从技能培养、教学目标两个方面进行教学,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规律。这样教学,导致学生对规律一知半解,破坏了数学思维的完整性。如何让学生由生活情境进入数学化的思维中,再从数学表征中抽象出规律,这是我在
[摘 要]简约数学是特级教师许卫兵的数学教育思想。许老师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设计了简单再现、简单改变、简单尝试等情境,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获得感悟,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其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却又意蕴深远,给学生以精神的享受,心灵的慰藉。  [关键词]简单;智慧;建构;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81-02  简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将模型思想确定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并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通过教学“用括线和‘?’表示实际问题”的实践与思考,引导学生在运用括线和“?”表示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实际问题的构成,不仅能运用数学符号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模型,而且能自觉地用模型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低年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模型思
[摘 要]为了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体验“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各类数学活动。而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教师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总会出现一些不期而遇的“意外”,这些意外往往是由于学情分析不准,或问题指向不明,或素材提供不当等造成的。教学中教师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遇见预设的精彩。  [关键词]意外;预设;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