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必备的基本能力,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严重的更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关健词:小学生;计算能力;对策
在小学的数学考题中,有关计算的内容约占75%,每次考试,从学生的答卷中,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率占30%至50%,这反映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差。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计算速度普遍较慢。在基础教育阶段,计算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末,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计算参与,计算能力的强弱,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严重的更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计算能力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原因
1.学生原因。
(1)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效率和计算能力的形成。事实说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学生认为计算题比较简单,在思想上不重视,书写马虎,粗心大意,造成计算错误。还有抄错数字、看错题目等情况。
(2)认知的局限。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这也是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体现在:①注意力稳定性较差。对单调乏味的符号容易疲劳,造成学生计算错误。②思维定势干扰。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按固定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干扰新知识的学习。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如整数加法的法则是“数位对齐,个位算起”,学生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也将末位对齐,造成错误。
(3)知识方面的原因。由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计算上的错误,如有一些学生口算知识不过关,造成错误,因为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的四则运算,最终都会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来解决,口算中只要有一个错误,计算结果必然错误。
2.教师原因。
教师对计算内容缺乏整体的把握,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师资的原因,很多教师常年固守一两个年级,以致只了解所教年级的内容,而对于这一内容在教材中处于什么位置、又与哪些内容有怎样的联系不太清楚,因此造成学生在计算知识上存在遗漏与偏差。如果再加上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只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便更会导致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
3.教材原因。
新课程改革以来,计算教学内容在新教材体系中变淡,采取分散形式教学,一些联系密切的计算不再集中编排,这样虽然分散了计算教学的难点,但也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计算技能。如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现在的教材只安排6个例题供学生学习,课后练习也只安排了4个;而过去的教材则安排了14个例题供学生学习,课后练习安排了6个。由于计算的例题、习题在教材中大量减少,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计算的训练得不到保障,从而影响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平时的教学反馈中了解到,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良好的习惯。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一是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教会学生计算时认真观察题目的特征,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的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明确运算顺序。二是养成仔细计算的习惯。学生计算错误,很多时候不是不会计算,而是计算不仔细,如忘记进位、漏写、抄错或看错运算符号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细致的计算习惯。三是养成验算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提高计算准确度,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凡做题必验算”的习惯,教会学生验算方法,检验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理解算理,为计算奠定基础。
正确理解算理是计算正确的前提。要使学生会算,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法则及算理。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如果不明白算理,即使学生现在会计算,也只是机械操作,在将来进一步的学习中,只会越学越混乱,出现很多错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支撑的算理是什么。在新教材中,算理和法贝0都没有现成的文字呈现,但这恰好是计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算理与法则。例如教“9 7”时,学生想出很多办法:9 7=9 1 6=16;9 7=7 3 6=16;9 7=10 7-1=16……这时,教师不能停留在算法多样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过凑十来达到口算的目的,这个引导过程,就是算理的明晰过程。
3.加强训练。
(1)加强口算训练。《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要从口算能力着手。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当然,口算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有计划地训练,从多角度去丰富学生口算体验,最终形成能力。首先,教会学生方法。例如用凑整法来计算进位加法,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等。其次,口算内容必须有目的地安排。新、旧知识要交叉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和大纲的要求,分层次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再次,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口算训练,提高速度。最后是持之以恒的训练。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每天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利用课前3~5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常抓不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2)加强估算训练。《课程标准》中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是数感的主要表现之一。在计算教学中加强估算,通过估算验证计算结果,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有助于学生找出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错误的产生,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和计算能力。例如在计算486×39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积的位数、积大概是多少,减少出错的几率。
(3)加强计算技能训练。为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强化练习是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计算练习,可以加深理解,熟练地掌握方法。在练习的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如将一些容易出错的习题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在对比的练习中提高计算水平;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应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多次”的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地集中在计算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4.掌握简算的技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简便运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能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確率,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然而,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24×98 76×98=(24 76)×98=100×98=9800。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在他们看来,学了简便计算后,所有的运算都可以进行简算,当碰到不能简算的题时,就凭头脑中模糊的印象,乱做一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各运算定律、性质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为简便运算提供理论支撑。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特殊数字的变化规律,如5和2、25和4、125和8,这些数字相乘的积是整十、整百、整干等,从而使计算更简便。
5.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师熟悉教材是驾驭教材的基础。小学的计算教学环环相扣,知识系统性极强,上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后续环节的学习。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理解教材编者的总意图,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加强对教材的研究,熟知相关计算内容在教材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哪些内容有内在联系,在整个教学中有什么作用等。还要针对新教材计算内容的不足,精心设计练习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时,及时分析错误的原因,寻找错误的根源。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必须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加强基础教学,教会学生简算的技巧,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健词:小学生;计算能力;对策
在小学的数学考题中,有关计算的内容约占75%,每次考试,从学生的答卷中,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率占30%至50%,这反映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差。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计算速度普遍较慢。在基础教育阶段,计算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末,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计算参与,计算能力的强弱,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严重的更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计算能力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原因
1.学生原因。
(1)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效率和计算能力的形成。事实说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学生认为计算题比较简单,在思想上不重视,书写马虎,粗心大意,造成计算错误。还有抄错数字、看错题目等情况。
(2)认知的局限。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这也是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体现在:①注意力稳定性较差。对单调乏味的符号容易疲劳,造成学生计算错误。②思维定势干扰。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按固定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干扰新知识的学习。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如整数加法的法则是“数位对齐,个位算起”,学生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也将末位对齐,造成错误。
(3)知识方面的原因。由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计算上的错误,如有一些学生口算知识不过关,造成错误,因为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的四则运算,最终都会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来解决,口算中只要有一个错误,计算结果必然错误。
2.教师原因。
教师对计算内容缺乏整体的把握,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师资的原因,很多教师常年固守一两个年级,以致只了解所教年级的内容,而对于这一内容在教材中处于什么位置、又与哪些内容有怎样的联系不太清楚,因此造成学生在计算知识上存在遗漏与偏差。如果再加上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只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便更会导致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
3.教材原因。
新课程改革以来,计算教学内容在新教材体系中变淡,采取分散形式教学,一些联系密切的计算不再集中编排,这样虽然分散了计算教学的难点,但也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计算技能。如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现在的教材只安排6个例题供学生学习,课后练习也只安排了4个;而过去的教材则安排了14个例题供学生学习,课后练习安排了6个。由于计算的例题、习题在教材中大量减少,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计算的训练得不到保障,从而影响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平时的教学反馈中了解到,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良好的习惯。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一是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教会学生计算时认真观察题目的特征,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的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明确运算顺序。二是养成仔细计算的习惯。学生计算错误,很多时候不是不会计算,而是计算不仔细,如忘记进位、漏写、抄错或看错运算符号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细致的计算习惯。三是养成验算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提高计算准确度,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凡做题必验算”的习惯,教会学生验算方法,检验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理解算理,为计算奠定基础。
正确理解算理是计算正确的前提。要使学生会算,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法则及算理。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如果不明白算理,即使学生现在会计算,也只是机械操作,在将来进一步的学习中,只会越学越混乱,出现很多错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支撑的算理是什么。在新教材中,算理和法贝0都没有现成的文字呈现,但这恰好是计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算理与法则。例如教“9 7”时,学生想出很多办法:9 7=9 1 6=16;9 7=7 3 6=16;9 7=10 7-1=16……这时,教师不能停留在算法多样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过凑十来达到口算的目的,这个引导过程,就是算理的明晰过程。
3.加强训练。
(1)加强口算训练。《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要从口算能力着手。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当然,口算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有计划地训练,从多角度去丰富学生口算体验,最终形成能力。首先,教会学生方法。例如用凑整法来计算进位加法,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等。其次,口算内容必须有目的地安排。新、旧知识要交叉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和大纲的要求,分层次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再次,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口算训练,提高速度。最后是持之以恒的训练。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每天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利用课前3~5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常抓不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2)加强估算训练。《课程标准》中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是数感的主要表现之一。在计算教学中加强估算,通过估算验证计算结果,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有助于学生找出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错误的产生,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和计算能力。例如在计算486×39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积的位数、积大概是多少,减少出错的几率。
(3)加强计算技能训练。为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强化练习是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计算练习,可以加深理解,熟练地掌握方法。在练习的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如将一些容易出错的习题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在对比的练习中提高计算水平;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应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多次”的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地集中在计算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4.掌握简算的技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简便运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能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確率,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然而,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24×98 76×98=(24 76)×98=100×98=9800。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在他们看来,学了简便计算后,所有的运算都可以进行简算,当碰到不能简算的题时,就凭头脑中模糊的印象,乱做一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各运算定律、性质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为简便运算提供理论支撑。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特殊数字的变化规律,如5和2、25和4、125和8,这些数字相乘的积是整十、整百、整干等,从而使计算更简便。
5.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师熟悉教材是驾驭教材的基础。小学的计算教学环环相扣,知识系统性极强,上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后续环节的学习。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理解教材编者的总意图,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加强对教材的研究,熟知相关计算内容在教材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哪些内容有内在联系,在整个教学中有什么作用等。还要针对新教材计算内容的不足,精心设计练习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时,及时分析错误的原因,寻找错误的根源。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必须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加强基础教学,教会学生简算的技巧,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