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激活生成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nshui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探究课堂教学属于导学课堂,追求的是开放的、高效的、高价值的教学过程,探微寻幽,究一问而见全篇,用探究性小话题换来宏大充盈的思维空间,与追求创造性、境遇性和价值性的生成教学有着天然的契合。于“精妙处”微探究,生成充盈的审美体验;于“肯綮处”微探究,生成豁朗的生命感悟;于“质疑处”微探究,生成多元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微探究任务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任务,致力于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内涵丰厚、风神蕴藉的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思维品质提供一个充盈而多元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并非要急于“一语道破”,而可以通过“微探究教学”,引导学生寻幽览胜、见微知著,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在灵动的课堂生成中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所谓微探究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从具体而微又不失宏观视野的角度入手,通过设计提炼精当、质量品位高等的‘微小’‘精微’‘微妙’的微问题或微任务,对能体现语文课堂教学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索研究或探寻追究,以期达成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效能最大化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微探究课堂教学属于导学课堂,追求的是开放的、高效的、高价值的教学过程,探微寻幽,究一问而见全篇,用探究性小话题换来宏大充盈的思维空间,与追求创造性、境遇性和价值性的生成教学有着天然的契合。
  一、于“精妙处”微探究,生成充盈的审美体验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的“价值结构”有三层,其中第一层是形式的价值,即选择最能吻合创作者生命律动的语言、声音、图像等,诉诸欣赏者的感官;第二层是描像的价值,即描绘传神的形象以表现创作者的生命意趣或揭示人生普遍意义,诉诸欣赏者的体验。然而,文学作品不像其他艺术作品把色彩、线条、音色等感觉因素直接交给读者,而是通过语言、形象来传神写韵,在语文微探究教学中,教师需要挖掘和捕捉文章的语言美和形象美,在文章“精妙处”设计微任务,引导学生借助语感和想象,调动“通感能力”融入如见其境、如闻其声的鲜活画面,从而在导学过程中获得不断生成的充盈的审美体验。
  以《我与地坛》微探究教学为例。地坛是“我”精神栖息的一片绿洲,“我”该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这些问题的解答,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我”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相伴而行,因为“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在《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作者以细腻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来表现鲜明的母亲形象:母亲理解“我”,保证了“我”去地坛的权利;她甚至做好了一切母亲都不愿意做得最坏打算;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苦苦站在无边迷雾中充当儿子的引航灯塔。“一年一年风霜遮掩了笑容……把爱全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在一曲满文军《懂你》的播放后,笔者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微探究任务:如果我们以史铁生的对母亲的细致描写作为拍摄视频的素材,你会选取或者想象出哪几个特写镜头来演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生发了多种精彩演绎:1.目送“我”去地坛的镜头,特写母亲焦虑而勉强带笑的神情,和偷偷抹一下眼角的细节动作;2.夜间辗转难眠的镜头,捕捉油灯将尽的火光和母亲未能成眠的轻声叹息;3.在地坛寻找“我”的镜头,捕捉母亲四处张望的动作和焦灼的神情,镜头特写她茫然而急迫的步履;4.想象母亲远逝的镜头,特写“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为何多年以后,“我”心中会浮现如此清晰的细节?是因为“母亲啊,我终于懂你!”而学生在剧本的自编自导中更真切地读懂了文章中“母亲”对“我”的深沉而坚韧的爱。
  二、于“肯綮处”微探究,生成豁朗的生命感悟
  宗白华所言的艺术“价值结构”的第三层是启示的价值,创作者以对宇宙人生的深层理解给予心灵的启示,诉诸欣赏者的领悟。“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观文者”也可以沿着文章的意脉进入文章情境,即仔细探寻作者撰写文章的思维轨迹、感情流淌的线索、语言联缀的脉络。意脉因文而异,或如康庄大道般明快畅达,或如曲径通幽般隐晦含蓄,对(下转第21版)(上接第20版)于另辟蹊径、匠心独运的文章,读者披文入情时必须深中“肯綮”,方能游刃有余,到达文章真境。“微探究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教学组织者和学习者不竭的创造潜能。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语文教师应是富于灵智的创造者,富有情感的艺术家,在微探究教学中善于捕捉和利用信息反馈所提供的各种教学契机,独具慧眼,以新颖的视角创造性地抛出微问题,启发学生创造性思考。”教师如能独具慧眼地引导学生于文章“肯綮处”微探究,必能启发学生生成豁朗的生命感悟。
  以《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微探究教學为例。这是辛弃疾一首有“忠愤郁勃之气”和“盘旋蕴藉之美”的登临词,下阕选用了“张翰念鱼思乡,乐于归隐”“许汜求田问舍,谋取私利;刘备义正词严,雄才大略”“桓温言树犹如此,叹时光流逝”等四个典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了一个微探究问题:四个典故原有本意,词人为何要用“休说”“怕应”“可惜”三个词串连,阐发了怎样的独特生命体验?学生以这三个词为词作下阕的“肯綮点”进行深入探究,在课堂得到了这样的启发和感悟:词人以张翰自比,反用其意,通过“休说归未”表明自己很难忘怀国事,弃官归隐,也流露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和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以“怕应羞见”反讽许汜之流的人不顾国事、只钻营私利的可耻,同时以不甘心只“求田问舍”而终老江南为自己的生命定位,表达对英雄才略的追慕和彰明愿为国忘私的胸怀;以“可惜”感叹年华如流水消逝,国家和自己的一生都如同风雨飘摇中的树木般充满患难忧愁,渐见衰老凋零,从而表达了对北伐无期,恢复中原夙愿不能实现却虚度年华的忧惧。“创作者以对人生的深层理解给予心灵的启示,诉诸欣赏者的领悟”,学生至此便能豁然开朗:原来“休说”“怕应”“可惜”三个词语是在典故之间含蓄地串起了词人寻找生命理想出路的千回百转而又盘旋激荡的心路历程,从而能激发与读者情感与理智高度结合的“共鸣”。   三、于“质疑处”微探究,生成多元的理性思考
  我国古代学者强调思辨,注重理解,对质疑这种读书方法格外垂青,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宋代似乎是提出质疑读书法的集中的时代。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也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是学。”疑问,通常是书中的难点或重点,也是引人更上一层楼的门槛。读书善疑者,往往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这样就能多思多问,深入其内,达到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目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微问题应能触动学习者的思维神经,富有启发性的微问题需要具有适度的不确定性,又有较大的信息量,能拨动学习者思维的心弦,打开其联想的闸门,使学习者积极思考并能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究面临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质疑处”设计微探究问题或任务,必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中生成多元的理性思考。
  以张衡传》一文的微探究教学为例。这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如在眼前。文章重点介绍了张衡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时,文章记叙了他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然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了“张衡为何在皇帝‘问天下所疾恶者’时‘诡对而出’”的质疑?因为这似乎影响了张衡的清正廉吏的高大形象。
  笔者抓住这个契机,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微探究问题和任务——怎样理解“衡乃诡对而出”“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这是否影响了你对张衡这个高尚正直的人物形象的评价?请针对这个质疑点开展“我与张衡对话”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的点拨提升,我们对这个疑点问题有了以下的理解:一是张衡既通天文地理历算,自然也洞察当时社会世情,官场之中有日天地黑,无风海生浪,既然无力除恶,只能避其锋芒,巧为应对,虽然采取了与魏征直谏不同的处理办法,但也不失为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二是张衡有官才而无官欲,当不得已被推向政治舞台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以利于科学研究,既然无法避祸,只能独善其身,急流勇退,虽然与包拯一类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但也不失为有儒道互补的处世方式。文章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学者型官员形象,而学生在与张衡的模拟对话中,能对他的形象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更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也能在质疑微探究中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微探究过程力求异彩纷呈,创造性地开拓出属于‘这一课’‘这一刻’‘这一问题’的新颖而独特的方式,把学习者带入一个自由的创造天地,使学习者的创造火花得到迸发,主动地去敲开知识的大门而登堂入室,开拓新领域,达到新境界。”经过多方面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堂的微探究教学可以着眼于“见微知著”,致力于“激活生成”,将成为我校“导学式生成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道异彩纷呈的风景线。
  参考文章:
  [1]冯为民.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论纲(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
  [2]冯为民.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论纲(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3.
  [本文是广东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研究教育科研一般项目——“基于‘导学案’高效课堂反思与升华的‘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研究”(课题批准號为2016YQJK154)的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同学们,每个学期开学典礼上作为校长总要为同学们送上新学期寄语。今天的寄语题目就是“拥有梦想、拥抱未来”。主要聊一聊“五个一”,即“一首诗、一台电视节目、一次盛会、一个人、一句话”。  首先,我想与同学们一起诵读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少年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希望同学们早早勤学,莫要“白首”之时悔之晚矣!  9月1日,同学们都收看了“开学第一课”。你印象最深的是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青春期”发展的高发阶段,而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此阶段重要的领头人,其自身必须具备较好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在我国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来看,对班主任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班主任不仅要提高自身管理班级的能力,还要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水平,从而才能够有效的对初中生进行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必须要重视管理自己和管理学生,做到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
【摘要】数学史是数学知识的起源,是各个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史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也可以追溯数学知识的发展轨迹,认识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本文主要讲解了数学史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聚焦于数学史的形成过程、教学价值、演变轨迹以及渗透思想,以促进数学内涵渗透教学为媒介,有效地丰富数学教学课堂的内涵。  【关键词】数学史;形成过程;演变轨迹;初中数学;教学内涵 
【摘要】基于UMU平台的小学品德课堂互动教学,旨在构建交互式个性化自主学习环境,促进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互动分享;实现课堂互动与延伸,兼顾学生合作性与个性化的深度学习;开展课堂多元互动评价反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堂;UMU平台;互动教学  UMU网络学习平台是一个基于Dokeos开源系统修改设计,是一个包括网上教学和教学辅导、网上自学、网上新员工培训学习、网上企业员工知识
本报综合报道 7月12日上午,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主持召开全市学前教育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18年新型公办幼儿园建设任务。各区政府和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前期全市学前教育现状调研情况,及市教育局关于下一步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思路的汇报。从2018年开始,深圳市将根据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要求,努力扩充幼儿园学位资源,大力推进新型公办园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民办普惠
【摘要】在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笔者着力于探究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堂的精心构建,能使学生在摸索和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收获,语文课,我可以让她这样神采飞扬。  【关键词】语文课;教学;神采飞扬  在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笔者着力于探究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清醒地认识到:語文课堂的精心构建,能使学生在摸索和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收获,语文课,我可以让她这样神采飞扬。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阅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由于课内阅读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所以课外阅读成为高中语文阅读的重要途径。但高中生受到阅读大环境的影响,课外阅读现状一直不是很理想,并没有发挥课外阅读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基于此,本文对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给出指导策略,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师生从课外阅读中受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的英语课堂要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而小组合作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新型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英语课堂;有效运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课程标准不断更新,传统的教育已不能满足我们的英语课堂。我们英语教师面对多班教学,不能顾及全班
10月27日,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六,五年(4)班的全体同学变身“水果特工”,在老师和家长的陪同下,前往广州泽雨百果园,品尝丰收的甜蜜与喜悦。  随后,在果园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去探访了在绿叶间的“水果宝宝”的家。它们有的藏在藤蔓中,有的挂在树梢上,可爱极了!接下来,同学们举行了紧张、刺激的“寻果”比赛。分成五个小组去寻果,哪个小组寻得的水果重量最大、且金额最接近120元,那个小组就将获得冠军。
近期,各大中小学校迎来 “萌新”报到,一些诈骗分子也开始忙碌起来,“变着花招”对学生实施欺诈行为。有的冒充资助工作者,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途径,谎称发放奖助学金,引诱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窃取个人信息、骗取钱财;有的抓住部分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心理,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回租贷”等陷阱,“小贷”滚成巨债。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日前发出2018年第5号预警,郑重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