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与新课程理念的对比分析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biao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存在主义哲学于20世纪20年代首先在德国产生,40年代在法国流传和活跃起来,50年代起在世界广泛传播。2001年,我国教育部开始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在全国范围内开辟了新课程改革试验区,倡导广大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角色转换,重新理解知识和师生关系的含义,其教育理念与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在产生背景、基本教育主张等方面既存在些许差异,又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
  [关键词] 存在主义 新课程改革 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哲学于20世纪20年代首先在德国产生,40年代在法国流传和活跃起来,50年代起在世界广泛传播。2001年,我国教育部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在全国范围内开辟了新课程改革试验区,倡导广大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角色转换,重新理解知识和师生关系的含义。虽然存在主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但其中很多教育思想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影响。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方面,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与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在产生背景、基本教育主张等方面存在些许差异;另一方面,又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
  
  一、产生背景的差异性
  
  1. 存在主义的产生来自于社会的变化
  存在主义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l9世纪(以克尔凯廓尔、尼采为代表),盛行于20世纪初及中叶(以德国的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奥地利的犹太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法国的马塞尔、萨特为代表),其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机器的广泛使用,使效率、合理组织成为社会的第一原则,机器产品具有标准化、可替换性的特点,工业社会中的人生产出了这样的机器及产品,机器及产品反过来又塑造了工业社会中的人,由此人的个性丧失了,人的自由被剥夺了,人受到外物以及一切异己力量的支配,人被异化了。“其他形式的异化都趋向于这一异化。在一个只要人高效率地履行其特定职能的社会中,人就变得等同于这一职能。”存在主义正是这个痛苦时代的产儿。[1]
  2. 新课程改革产生于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知识的更迭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知识,而是具备何种学习力,即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如何,在现代社会,这将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 “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指没有文化和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在过去,要想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力,依赖的主要是自然资源,而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2]。一个国家的发展,最根本的是靠教育,只要一个国家的教育还有希望,这个国家就有希望。面对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培养一个国家未来接班人的主要机构——教育部门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必须对现有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手段进行更新,从而完成教育所肩负的使命。为此,针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暴露出来的问题,国家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不是新旧教材的替换,而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3]
  
  二、基本主张的多样性
  
  1. 存在主义
  关于教育的本质,存在主义者认为着眼点应该是人:“人,不仅是他所设想的人,而且还是投入以后自己所愿意变成的人。人,不外是由他自己造成的。”[4]因此,个人的自由发展、自我实现是教育的主旨所在。存在主义认为,教育并非一种简单的文化传递方式或接受活动,它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关系与主体性,作为文化传递活动,教育不是机械地授予,而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5],是使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觉“生成”的一种方式,最终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主动、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天赋的能力,使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得到充分地发展。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存在主义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关注人的存在为逻辑起点,强调学生对自我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感。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服务,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养成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真诚、选择能力以及责任感。教育不是要去塑造儿童,而是要“帮助每一个人去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帮助他不顾公众的压力去过自己的生活,并且做出自己的决定。……因为自我实现远比社会适应要真实得多。他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是自己自由选择的,只适应学习接受这些活动有时会产生可怕的后果”。“‘教育即适应’是一个有害的口号。适应就是接受事先捏造或预先注定的事物。自己选择才有可靠的生活;也就是自己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别人模造来适应生活”。[6]
  2.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其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首先,转变基础教育的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其次,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再次,改革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最后,改变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7]
  
  三、主要特征的相似性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虽然产生的背景各不相同,其各自的教育主张也存在些许差异,但两者在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在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影响下,知识的更迭速度不断加快,知识的内容也不断丰富,所以最重要的已经不是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筛选知识的能力。毕竟,知识传输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信息源。存在主义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中的主体,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交往关系,相互尊重对方、赏识对方、悦纳对方。
  1. 课程观和教学观
  存在主义者认为,“知识之所以重要,并不是由于它本身重要,而是由于它帮助我们取得个人自由。学生必须把他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自己的生活中。知识一定要对他本人发生影响,而不只是使他考试及格而已。……所以,存在主义的目的不在于加强‘思想的正确性’,而在于提高‘存在的真实性’”[8]。所以,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存在主义更关心的不是实际上教什么,而是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存在主义者看来,理想的教材将强调:活动性课程;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计划与活动的依据;课程以即时的需要为根据;承认个人在经验上的差异。而新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把学生视为课程的主体,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作为课程的依据,如在课程内容的目标中提出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可见,在课程观上,存在主义和新课程改革都强调学生的兴趣、经验,都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课程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其他文献
澳大利亚统计局近日公布的“国民家庭教育费”现状显示,澳大利亚国民家庭教育费的上涨远远超过了通货膨胀率的上涨,这给有孩子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
我很高兴能够面对一群年轻人演讲,你们代表着中国今天的伟大成就,你们在造就中国的未来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世界上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你们代表着我们共同拥有的未来的希望
[摘要] 21世纪初,随着从学校到工作运动退出美国历史舞台,同时也发现技术预备教育的诸多不足,美国联邦教育部发起了大学与职业过渡行动计划,该计划不仅关注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还关注学生在教育生涯过程中的持续发展。文章主要对大学与职业过渡行动计划的背景和实施的两种典型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美国 大学与职业过渡行动    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基础上,大学与职业过
很高兴能够与新西兰教育促进会主任罗德·史蒂文(Rob Steven)先生及新西兰各大学的代表来到北大。我也很高兴能够代表新西兰教育部部长安妮·托利(Anne Tolley)女士。很遗憾,她这次不能到访,但是,她让我代她转达诚挚的问候。  教育部长让我带来以下信息。自2007年成立以来,北京大学新西兰中心成为了两国学术界、商界交流的一个平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作为两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
我国第一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近日由中国科协发布。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除少数年份稍有回落外,一直呈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迅速攀升至10万
参加工作20多年来,我一直喜欢在教学领域探索,曾先后在小学、初中、高中任校长,现仍在高中担任校长一职。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深入一线听课,大量课堂教学实践使我深刻感觉到,小学教
人只有一个大脑。掌握和使用两种语言,人的大脑是否能够胜任?两种语言是否会混淆起来?会不会结果一事无成?学习两种或多种语言对于人的大脑是有利还是有弊?在双语和外语教育中,这些问题常常被人们提起,也往往不容易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事实上,这些问题是语言学家、心理语言学家、神经语言学家以及神经学家共同关心和长期探索的课题。在过去的二十世纪中,世界上很多学者和教师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科学实验。不少人从观
高等教育资格框架作为各国高教质量保障的一环,在联系国际问学位文凭互认中是很必要的。英国的高等教育资格框架是一个授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学术资格框架。本文主
日前,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简称IEA)组织进行的2007年“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趋势”(Trends in
[摘 要] 强大的国防是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成就的反映,也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参与国防科研是自身使命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必然趋势。文章分析了英国大学参与国防科研的概况,包括其开展形式、资金渠道及其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以期获得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英国大学 国防科研 合作模式    英国的世界科学家组织(Scientists for Global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