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常规治疗联合艾灸治疗肝炎、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采用药物治疗加艾炷隔姜灸与单纯药物对照。结果:观察组治疗腹水消退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P<0.05)。结论: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能有效地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渗透压,达到减少腹水,减轻病痛的目的。
关键词:艾灸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肝硬化腹水以病毒性肝炎所致最为常见,为减轻患者痛苦,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我院于2000年开始采用艾灸疗法联合药物治疗肝硬化腹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肝炎、肝硬化并腹水患者100例,男89例,女11例,38~76岁,平均54.3岁,腹围76~103cm,平均87.3cm,体重56~79kg,平均67kg,平均住院30d。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支持疗法、保肝、降酶、抗炎)与中药(五苓散加减)利尿;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礎上,加用艾炷隔姜灸神阙、中极2穴位,隔日1次,30d为一疗程。
1.2.2操作准备
施灸宜安排在午休后,嘱患者排空小便,平卧,先指压按摩穴位,选择任脉中的关元(腹正中线,脐下3寸)、气海(腹正中线,脐下1.5寸)、水分(腹正中线,脐上1寸)[1]等自上至下,按任脉走行方向循序渐进地按摩,使患者全身肌肉放松,消除恐惧与紧张心理后,行隔姜灸。
1.2.3操作方法
取新鲜生姜切成直径约2~3cm、厚约0.3cm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先在神阙(脐中)、中极(脐下4寸)2穴,涂京万红软膏,然后放上姜片,上置艾炷,大小如麦粒,点燃施灸。艾炷燃尽,除去余灰再更换一壮,根据患者耐受能力,每次施灸3~5壮,施灸时护士不得离开患者,密切观察施灸部位皮肤变化,以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1.2.4观察方法
治疗期间每日测量腹围及24h尿量,并记录,每周做床旁B超1次,及时观察分析腹水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
显效:腹围缩小,腹水消失,体重减轻;有效:腹围逐渐缩小,腹水基本消失,体重减轻;无效:腹水、腹围、体重无明显变化。
2、结果
两组腹水消退情况,P小于0.05。
3、讨论
肝硬化腹水是慢性肝炎长期、反复发作损害肝组织引起的并发症之一,系肝组织弥漫性肝纤维化及结节形成,肝内血液循环障碍,门静脉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血浆外渗[2],中医理论认为肝硬化腹水是因气滞湿阻,寒湿困脾,肝脾血瘀,肝肾阳虚,肝肾阴虚,彼此功能失调,气、血、水壅结腹中,水湿不化,停聚中焦而致[3]。
艾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传统治法之一,从2000年开始我院运用中医学理论,在经络学说指导下[4]采用艾炷隔姜灸神厥、中极,借助灸火的热力,对穴位进行慢性刺激,不断通过经络腧穴作用于全身,达到温经通络,活血行气,散寒祛湿,消肿散结,疏通膀胱,运化水湿的作用,能有效地改善血管张力和周围循环,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升高血浆cAMP水平,使血浆cAMP/cGMP比值接近正常[5],对腹水的吸收、消退起协调作用。艾炷隔姜灸系运用生姜性味辛、温,归肺、胃、脾经,具有发散风寒、性温祛寒、解毒之功效;艾绒性味苦、微温、无毒,其化学成份主要是纤维质、蛋白质和钾、钠、钙、铝、镁等离子,有通经活络、理气祛寒的功效[6]。神厥、中极属任脉之穴,当艾灸两穴时通过灸火热力,窜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主要治疗腹中结块、水肿、虚脱、小便不利等症。
通过2组病例的临床观察表明,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肝硬化腹水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且无副作用。
参考文献:
[1]邝安.内科手册[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94
[2]王敏,冯运华,张淑良,等.中医护理常规[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35
[3]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56
[4]张家伟.针灸基础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339
[5]张正浩,王桂祥.实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79
[6]戴秋孙,沈巧云.实用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4
关键词:艾灸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肝硬化腹水以病毒性肝炎所致最为常见,为减轻患者痛苦,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我院于2000年开始采用艾灸疗法联合药物治疗肝硬化腹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肝炎、肝硬化并腹水患者100例,男89例,女11例,38~76岁,平均54.3岁,腹围76~103cm,平均87.3cm,体重56~79kg,平均67kg,平均住院30d。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支持疗法、保肝、降酶、抗炎)与中药(五苓散加减)利尿;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礎上,加用艾炷隔姜灸神阙、中极2穴位,隔日1次,30d为一疗程。
1.2.2操作准备
施灸宜安排在午休后,嘱患者排空小便,平卧,先指压按摩穴位,选择任脉中的关元(腹正中线,脐下3寸)、气海(腹正中线,脐下1.5寸)、水分(腹正中线,脐上1寸)[1]等自上至下,按任脉走行方向循序渐进地按摩,使患者全身肌肉放松,消除恐惧与紧张心理后,行隔姜灸。
1.2.3操作方法
取新鲜生姜切成直径约2~3cm、厚约0.3cm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先在神阙(脐中)、中极(脐下4寸)2穴,涂京万红软膏,然后放上姜片,上置艾炷,大小如麦粒,点燃施灸。艾炷燃尽,除去余灰再更换一壮,根据患者耐受能力,每次施灸3~5壮,施灸时护士不得离开患者,密切观察施灸部位皮肤变化,以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1.2.4观察方法
治疗期间每日测量腹围及24h尿量,并记录,每周做床旁B超1次,及时观察分析腹水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
显效:腹围缩小,腹水消失,体重减轻;有效:腹围逐渐缩小,腹水基本消失,体重减轻;无效:腹水、腹围、体重无明显变化。
2、结果
两组腹水消退情况,P小于0.05。
3、讨论
肝硬化腹水是慢性肝炎长期、反复发作损害肝组织引起的并发症之一,系肝组织弥漫性肝纤维化及结节形成,肝内血液循环障碍,门静脉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血浆外渗[2],中医理论认为肝硬化腹水是因气滞湿阻,寒湿困脾,肝脾血瘀,肝肾阳虚,肝肾阴虚,彼此功能失调,气、血、水壅结腹中,水湿不化,停聚中焦而致[3]。
艾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传统治法之一,从2000年开始我院运用中医学理论,在经络学说指导下[4]采用艾炷隔姜灸神厥、中极,借助灸火的热力,对穴位进行慢性刺激,不断通过经络腧穴作用于全身,达到温经通络,活血行气,散寒祛湿,消肿散结,疏通膀胱,运化水湿的作用,能有效地改善血管张力和周围循环,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升高血浆cAMP水平,使血浆cAMP/cGMP比值接近正常[5],对腹水的吸收、消退起协调作用。艾炷隔姜灸系运用生姜性味辛、温,归肺、胃、脾经,具有发散风寒、性温祛寒、解毒之功效;艾绒性味苦、微温、无毒,其化学成份主要是纤维质、蛋白质和钾、钠、钙、铝、镁等离子,有通经活络、理气祛寒的功效[6]。神厥、中极属任脉之穴,当艾灸两穴时通过灸火热力,窜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主要治疗腹中结块、水肿、虚脱、小便不利等症。
通过2组病例的临床观察表明,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肝硬化腹水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且无副作用。
参考文献:
[1]邝安.内科手册[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94
[2]王敏,冯运华,张淑良,等.中医护理常规[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35
[3]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56
[4]张家伟.针灸基础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339
[5]张正浩,王桂祥.实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79
[6]戴秋孙,沈巧云.实用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