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说是叶公喜欢龙,但真龙来了,却吓得面色如土、失魂落魄,喻表面上喜好,并非真的爱好。当下,在一些地方,由于评职晋级相应评价机制的启动激励等原因,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普遍的空前提高,科研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就有以为学术泛滥了,未必如真龙——可能如纸糊的风筝飞临,却已把“叶公”吓得要逃避了。
当初,特别是一线教师,大都主要因工作量繁巨,有的也由于职业理想或成长意识迷失而导致职业倦怠等原因,教科研积极性不高,甚至以为负担。这也一度使相关管理者感到无奈与焦虑。于是,千方百计来激励刺激:给任务、展示交流、表彰奖励……这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效果甚微。最后,增加现金奖励并与评定职称(意味着与晋级长工资)挂钩了,就是意味着这种付出能够给予相应的、现实的回报了,便成为一种强大动力而极大激发了广大一线教师空前的热情,科研成果也便如雪片般飘至,奖金竟然也确实发不起了,甄别、鉴定、评估的量化标准的权重都出现了新问题。因此,使一部分管理者手足无措也不足为怪了,甚至有的干脆推翻了原来的奖励评估办法,连鼓励的话也没有了,乃至以为学术泛滥,有腐败的嫌疑了。
不能否认,确实有直接找“枪手”的,有找人代写出版面费才能发表者——不过自己写完,而请同事帮助修润的合作应另当别论,也有自己写还要出版面费发的,当然更有凭真本事的……鱼目混珠、真的难辨真伪了,学术质量也确实在缩水。而“学术成果”一下聚堆,倘再鼓励,这“成果”真要铺天盖地,让人担心泛滥成灾了。
于是,有的地方,竟制定了这样的细则:其它业绩证等正常得分40分封顶后,超出的还可百分之十加分,教育科研成果却要20分封顶,多出的不计。而学术年会也草草了事,这就不免使人诧异乃至忧虑了。
为什么其它业绩无上限,而科研成果就设上限?那些证书的由来就可靠而没有“猫腻”么?哪一样也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吧。而如论文毕竟有文章在,至少也是可视性的业绩——虽然也会有水分。其它的优秀,多是、而且应当靠本事、业绩得来,论文不也一样吗?不能由于有学术腐败而因噎废食。况且,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不能因为论文成堆了,就叶公好龙,担心成果泛滥了。倘能建立一种长效的激励评估机制,调动广泛的积极性,促进教科研健康可持续发展,难道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吗?倘如此,岂不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吗?不应把教科研搞成完全功利性的阵风阵雨或泡沫,如果都达到所谓上限20分后,是否革命已经成功,同志不需努力,就此打住呢?教育教学与科研从前且将永远是并行的双轮,永无止境的,要可持续发展的。倘导致“泡沫阵风”科研,怎么能促进、激励、推动群体的专业成长呢?如果真正付出艰辛的,不能得到认可而反遭白眼,必然会挫伤相当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对于有此意向或更有志于此的,无疑也当头泼了冷水。真担心真正意义的教科研还能走多远,走向何方?必要到泼冷水后再加温而求之吗?
我们的激励评估机制,不但要有科学性、可比性,还应讲连续性、一贯性,当然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却绝不意味着朝令夕改,又怎么能随意全盘推翻呢?
其实,写一篇能够发表在正规期刊上的论文,不比做一节公开课容易,而能长期坚持笔耕、锲而不舍的一线教师尤其不易。倘遏阻了踏踏实实的这一部分人,再有此类科研任务谁肯竭诚尽职,更不消说主动请缨了。而且照食俸禄不误、尸位素餐,又怎么得了!
不错,学术腐败是现实的存在,也由来已久。但这颗毒瘤的摘除,也绝不能冀望朝夕之功,它是长期的、要靠综合管理、配以相应的机制才有希望实现。
药品有假,我们仍要鼓励研制新药;学术腐败,又怎能因此而否弃教科研呢?我们更要看到好的一面:人人皆欲参与,这不是一件好事吗?泥沙俱下,也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至束手无策,关键是怎样因势利导,拿出科学的、可行的办法。你叶公好龙或视为洪水猛兽,乃至要举起棒子打下去,怎么能行呢?
我们认为:教科研成果的加分,也应与其它项按比例权重而一视同仁,都应有所限而有所不限。按原则、按常规加到限定的分数,如或加到30分、或20分后,多出的部分,也可按百分率加,或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五。如国家级论文每篇常规按10分算,加足一般上限20分后,超出的若按百分之五计,则只能得0.5分了。这样,谁还能在满20分后,再刻意为0.5去“买”呢?不值得,而且短期内也不容易实现。这就既可使投机者望而却步——在很大程度上遏阻了功利性的泡沫论文,同时,也使那一如既往、执着于教科研的优秀教师,得到了肯定或赞许。
实际上,对于一向实干者来说,既然把教科研当做反思、总结、提升以及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既然把它当做一种爱好了,那么,无论加分与否,都是要搞的。只是有了这——哪怕只是0.5的肯定,他们即使不会以非功利性而自诩清高,却也会当做一种心理需要、一种成就,而有了些许的职业幸福感吧。而且,必然会生成一种动力。由于他们肯定能坚持,那么写10篇,虽然要付出许多艰辛,也还可积5分呢,凭真实力,积小胜而成大胜或有可能,而这是投机者所不必、也不见得愿意或有能力做到的。这样,相对会有一点公平的保障了吧。而如此,最终水落石出,术业专攻者,有机会凸显,而不至使之埋没。正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其实,愿意和能够坚持的,同时也应该都是智能型教师,因此,不必担心这样有失偏颇。这也有利于造就植根于一线的专家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鼓励后起之秀,从而保障教科研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可谓一举多得之对策。
(作者单位:吉林省蛟河市漂河九年制学校)
当初,特别是一线教师,大都主要因工作量繁巨,有的也由于职业理想或成长意识迷失而导致职业倦怠等原因,教科研积极性不高,甚至以为负担。这也一度使相关管理者感到无奈与焦虑。于是,千方百计来激励刺激:给任务、展示交流、表彰奖励……这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效果甚微。最后,增加现金奖励并与评定职称(意味着与晋级长工资)挂钩了,就是意味着这种付出能够给予相应的、现实的回报了,便成为一种强大动力而极大激发了广大一线教师空前的热情,科研成果也便如雪片般飘至,奖金竟然也确实发不起了,甄别、鉴定、评估的量化标准的权重都出现了新问题。因此,使一部分管理者手足无措也不足为怪了,甚至有的干脆推翻了原来的奖励评估办法,连鼓励的话也没有了,乃至以为学术泛滥,有腐败的嫌疑了。
不能否认,确实有直接找“枪手”的,有找人代写出版面费才能发表者——不过自己写完,而请同事帮助修润的合作应另当别论,也有自己写还要出版面费发的,当然更有凭真本事的……鱼目混珠、真的难辨真伪了,学术质量也确实在缩水。而“学术成果”一下聚堆,倘再鼓励,这“成果”真要铺天盖地,让人担心泛滥成灾了。
于是,有的地方,竟制定了这样的细则:其它业绩证等正常得分40分封顶后,超出的还可百分之十加分,教育科研成果却要20分封顶,多出的不计。而学术年会也草草了事,这就不免使人诧异乃至忧虑了。
为什么其它业绩无上限,而科研成果就设上限?那些证书的由来就可靠而没有“猫腻”么?哪一样也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吧。而如论文毕竟有文章在,至少也是可视性的业绩——虽然也会有水分。其它的优秀,多是、而且应当靠本事、业绩得来,论文不也一样吗?不能由于有学术腐败而因噎废食。况且,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不能因为论文成堆了,就叶公好龙,担心成果泛滥了。倘能建立一种长效的激励评估机制,调动广泛的积极性,促进教科研健康可持续发展,难道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吗?倘如此,岂不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吗?不应把教科研搞成完全功利性的阵风阵雨或泡沫,如果都达到所谓上限20分后,是否革命已经成功,同志不需努力,就此打住呢?教育教学与科研从前且将永远是并行的双轮,永无止境的,要可持续发展的。倘导致“泡沫阵风”科研,怎么能促进、激励、推动群体的专业成长呢?如果真正付出艰辛的,不能得到认可而反遭白眼,必然会挫伤相当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对于有此意向或更有志于此的,无疑也当头泼了冷水。真担心真正意义的教科研还能走多远,走向何方?必要到泼冷水后再加温而求之吗?
我们的激励评估机制,不但要有科学性、可比性,还应讲连续性、一贯性,当然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却绝不意味着朝令夕改,又怎么能随意全盘推翻呢?
其实,写一篇能够发表在正规期刊上的论文,不比做一节公开课容易,而能长期坚持笔耕、锲而不舍的一线教师尤其不易。倘遏阻了踏踏实实的这一部分人,再有此类科研任务谁肯竭诚尽职,更不消说主动请缨了。而且照食俸禄不误、尸位素餐,又怎么得了!
不错,学术腐败是现实的存在,也由来已久。但这颗毒瘤的摘除,也绝不能冀望朝夕之功,它是长期的、要靠综合管理、配以相应的机制才有希望实现。
药品有假,我们仍要鼓励研制新药;学术腐败,又怎能因此而否弃教科研呢?我们更要看到好的一面:人人皆欲参与,这不是一件好事吗?泥沙俱下,也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至束手无策,关键是怎样因势利导,拿出科学的、可行的办法。你叶公好龙或视为洪水猛兽,乃至要举起棒子打下去,怎么能行呢?
我们认为:教科研成果的加分,也应与其它项按比例权重而一视同仁,都应有所限而有所不限。按原则、按常规加到限定的分数,如或加到30分、或20分后,多出的部分,也可按百分率加,或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五。如国家级论文每篇常规按10分算,加足一般上限20分后,超出的若按百分之五计,则只能得0.5分了。这样,谁还能在满20分后,再刻意为0.5去“买”呢?不值得,而且短期内也不容易实现。这就既可使投机者望而却步——在很大程度上遏阻了功利性的泡沫论文,同时,也使那一如既往、执着于教科研的优秀教师,得到了肯定或赞许。
实际上,对于一向实干者来说,既然把教科研当做反思、总结、提升以及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既然把它当做一种爱好了,那么,无论加分与否,都是要搞的。只是有了这——哪怕只是0.5的肯定,他们即使不会以非功利性而自诩清高,却也会当做一种心理需要、一种成就,而有了些许的职业幸福感吧。而且,必然会生成一种动力。由于他们肯定能坚持,那么写10篇,虽然要付出许多艰辛,也还可积5分呢,凭真实力,积小胜而成大胜或有可能,而这是投机者所不必、也不见得愿意或有能力做到的。这样,相对会有一点公平的保障了吧。而如此,最终水落石出,术业专攻者,有机会凸显,而不至使之埋没。正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其实,愿意和能够坚持的,同时也应该都是智能型教师,因此,不必担心这样有失偏颇。这也有利于造就植根于一线的专家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鼓励后起之秀,从而保障教科研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可谓一举多得之对策。
(作者单位:吉林省蛟河市漂河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