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学校对于教育技术的创新也影响着其高效的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本文基于对学校教育技术相关理念的概述,综合探讨了学校教育技术所面对的困境,并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技术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技术 创新 困境 策略
一、学校教育技术概述
教育技术来源具有双重性,也即可以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的总结,也可以来源于理论概念的整合性处理。从实践角度而言,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归纳,并在参考其他相关者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演绎与总结,就可以得到一种能够指导后期活动的开展,而当这种指导性的思想经历长期的验证之后,则就最终成为了一种完整的技术。从理论角度而言,技术的形成不仅是对现有存在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而且在这一对比分析过程中也时刻与实际活动相關联,并不断的从现实世界当中抽象出新的理论概念,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中催生合理的技术出现。事实上,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不同的学科内部对于教育技术的理解也并不相同,而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技术的利用也变得越来越广。就教育而言,第一层次的技术就是确定教育目标,这也是最为基本的层次之一。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具备现代化理念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当然不同的学校也应根据自身定位的不同而采取适合自身特征的教育目标,但对于人才的培养也都应坚持德、智、体的融合。第二层次的技术也即发挥教育功能,也即对于人才的培养,这要求学校应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有着十分清晰的理解,并能够提供恰当的培养方案,同时应该关注培养技术的因人而异。第三、四层次的技术综合考验学校的技术执行能力,也即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法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潜力开发。
二、学校教育技术所面对的困境
尽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学校逐步与国外学校形成了接轨,教育技术的水平也相应有所提升。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深入影响,目前我国学校的教育技术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困境。总体而言,包括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首先,我国教育的体制呆滞学校的教育技术长期处于单一化状态。就本科教育而言,专业教育长期被作为核心教育工作,过分强调对于专业知识的灌输。在具体的教育技术之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了课程教育的主要流程,尽管从学科划分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强化专业学科的教育却使得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最终难以对社会形成有效的适应。
其次,学校的培养计划与教师的教学计划未能形成有效的融合。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计划在学生上课之前就已经做好,也足够详细,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数年内不会发生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学校教师的教学计划当中也存在着交大的缺陷,而对于多来自于教学计划总结的培养计划而言也形成了极大的影响。事实上,教学计划与培养计划尽管通常难以分开,导致彼此之间的指导与借鉴作用不很明显,加之当前学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更加突出了两种计划构建的不合理性。
最后,学校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未能进行有效整合。尽管根据现有的教育技术,学校开设了理论课、实践课、实验课等一系列针对学生知识与素质提升的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之间却缺乏有效的联系,不少理论课缺乏实践课程的应用,而实践课程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的指导,这种不协调的状况也使得教育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教育技术创新的策略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与我国的教育技术来自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中不无关系。伴随着市场经济理念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育技术已经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发展,因此,对这种技术进行适时的创新也显得势在必行。事实上,也有不少教育者意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长期使用的技术,其改变也必然会涉及到多类相关者的利益,因此,这种创新也并非一蹴而就。总的来说,对于教育技术的创新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开展。
第一,对于教育技术的设计进行综合化考虑。教育技术的设计往往需要同时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这包括技术内容、学校自身情况等,也即不仅要使教育技术具备与时代特征相应的功能,也要充分考虑到学校自身的类型与办学定位,从而确保教育技术与学校发展形成有效的结合。这实际上要求教育技术需同时兼顾到总体发展与个体发展,并且应该逐步发展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而也能够保障学生及其他相关者对于学校有着深刻的理解,这种学校多元化的特色对于整个教育行业发展来说也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在学校内部构建学习型的组织结构。尽管学校是知识的殿堂,但在学校的运营过程中却多关注个体的学习,而对于学校自身的学习却关注度不够。事实上,学校强化自身学习能力对于培养学校的学习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组织学习带来的是组织内部各类参与者对学习的重视,包括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而这对于教育技术的创新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培养学校文化。学校并非仅仅是学习的地方,作为组织,其也拥有自身的文化。对一所学校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也往往包括着其文化积累,这对外界对学校的认可具有推动作用。学校文化不同于一般企业文化,由于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学校文化往往更具正确的价值观,也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因此,对于学校教育技术的创新也务必考虑到对于学校文化的培育,以文化指导创新进行。
第四,学校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并努力将其思想融入到创新行为当中来。一般情况下,作为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方式,而这多少局限了其学校生活的活力。尽管这种传统技术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统一及避免学习行为的盲目性,但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因此,教育技术的创新也有必要具有适当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创造适合自身的学习教育技术,从而使得教育技术不仅保证了总体层面的科学性,也具备了个体层面的灵活性,提升效率。另外,对于学生思想技术的改变也较为重要,这可以对其行为进行指导,从而从微观层面支持教育技术的逐步创新。
参考文献
[1]赵慧臣.教育技术创新的本质和方式[J]
[2]周秀英.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J]
【关键词】教育技术 创新 困境 策略
一、学校教育技术概述
教育技术来源具有双重性,也即可以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的总结,也可以来源于理论概念的整合性处理。从实践角度而言,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归纳,并在参考其他相关者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演绎与总结,就可以得到一种能够指导后期活动的开展,而当这种指导性的思想经历长期的验证之后,则就最终成为了一种完整的技术。从理论角度而言,技术的形成不仅是对现有存在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而且在这一对比分析过程中也时刻与实际活动相關联,并不断的从现实世界当中抽象出新的理论概念,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中催生合理的技术出现。事实上,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不同的学科内部对于教育技术的理解也并不相同,而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技术的利用也变得越来越广。就教育而言,第一层次的技术就是确定教育目标,这也是最为基本的层次之一。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具备现代化理念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当然不同的学校也应根据自身定位的不同而采取适合自身特征的教育目标,但对于人才的培养也都应坚持德、智、体的融合。第二层次的技术也即发挥教育功能,也即对于人才的培养,这要求学校应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有着十分清晰的理解,并能够提供恰当的培养方案,同时应该关注培养技术的因人而异。第三、四层次的技术综合考验学校的技术执行能力,也即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法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潜力开发。
二、学校教育技术所面对的困境
尽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学校逐步与国外学校形成了接轨,教育技术的水平也相应有所提升。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深入影响,目前我国学校的教育技术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困境。总体而言,包括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首先,我国教育的体制呆滞学校的教育技术长期处于单一化状态。就本科教育而言,专业教育长期被作为核心教育工作,过分强调对于专业知识的灌输。在具体的教育技术之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了课程教育的主要流程,尽管从学科划分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强化专业学科的教育却使得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最终难以对社会形成有效的适应。
其次,学校的培养计划与教师的教学计划未能形成有效的融合。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计划在学生上课之前就已经做好,也足够详细,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数年内不会发生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学校教师的教学计划当中也存在着交大的缺陷,而对于多来自于教学计划总结的培养计划而言也形成了极大的影响。事实上,教学计划与培养计划尽管通常难以分开,导致彼此之间的指导与借鉴作用不很明显,加之当前学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更加突出了两种计划构建的不合理性。
最后,学校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未能进行有效整合。尽管根据现有的教育技术,学校开设了理论课、实践课、实验课等一系列针对学生知识与素质提升的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之间却缺乏有效的联系,不少理论课缺乏实践课程的应用,而实践课程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的指导,这种不协调的状况也使得教育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教育技术创新的策略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与我国的教育技术来自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中不无关系。伴随着市场经济理念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育技术已经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发展,因此,对这种技术进行适时的创新也显得势在必行。事实上,也有不少教育者意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长期使用的技术,其改变也必然会涉及到多类相关者的利益,因此,这种创新也并非一蹴而就。总的来说,对于教育技术的创新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开展。
第一,对于教育技术的设计进行综合化考虑。教育技术的设计往往需要同时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这包括技术内容、学校自身情况等,也即不仅要使教育技术具备与时代特征相应的功能,也要充分考虑到学校自身的类型与办学定位,从而确保教育技术与学校发展形成有效的结合。这实际上要求教育技术需同时兼顾到总体发展与个体发展,并且应该逐步发展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而也能够保障学生及其他相关者对于学校有着深刻的理解,这种学校多元化的特色对于整个教育行业发展来说也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在学校内部构建学习型的组织结构。尽管学校是知识的殿堂,但在学校的运营过程中却多关注个体的学习,而对于学校自身的学习却关注度不够。事实上,学校强化自身学习能力对于培养学校的学习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组织学习带来的是组织内部各类参与者对学习的重视,包括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而这对于教育技术的创新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培养学校文化。学校并非仅仅是学习的地方,作为组织,其也拥有自身的文化。对一所学校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也往往包括着其文化积累,这对外界对学校的认可具有推动作用。学校文化不同于一般企业文化,由于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学校文化往往更具正确的价值观,也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因此,对于学校教育技术的创新也务必考虑到对于学校文化的培育,以文化指导创新进行。
第四,学校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并努力将其思想融入到创新行为当中来。一般情况下,作为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方式,而这多少局限了其学校生活的活力。尽管这种传统技术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统一及避免学习行为的盲目性,但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因此,教育技术的创新也有必要具有适当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创造适合自身的学习教育技术,从而使得教育技术不仅保证了总体层面的科学性,也具备了个体层面的灵活性,提升效率。另外,对于学生思想技术的改变也较为重要,这可以对其行为进行指导,从而从微观层面支持教育技术的逐步创新。
参考文献
[1]赵慧臣.教育技术创新的本质和方式[J]
[2]周秀英.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