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芦笛或者作为拐杖(创作谈)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ero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能将诗作为终身的事业,但可以作为终身的修养。这不是某位名人的名言,但却是自己的经验之谈。有卓越才华的诗人,靠诗吃饭。而我相反,靠其他的生活技能滋养着诗歌这项业余爱好,倏忽间,就过去了三十余年。
  三十余年前,我是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的小伙子,全社会性的文学热潮,将我裹挟其间。贫困年代里物质与文化是一样的匮乏,我的阅读也就饥不择食,逮住什么乱啃什么。我的业余创作也是在那个八十年代初悄悄地开始了。迷茫、困頓的时候,我不像但丁,遇上了灵魂导师维吉尔,我没有导师,但东西方大师的作品,狼吞虎咽而下。记得最早读维吉尔的《牧歌》时,记住他的第一句诗:“梅利伯:提屠鲁啊,你在榉树的亭盖下高卧,用那纤纤芦管试奏着山野的清歌……”从此,芦笛就成为诗歌的代名词。那么我的芦笛奏出了什么呢?
  我最初奏出的声音,是沙哑的。以后在工作之余,偷偷摸摸诗歌的业余演练中,渐渐地靠近曲谱,但还是若即若离。诗,没有给我任何生活能力,但却是我忠实的伙伴,给了我精神的支撑。而且,前行的旅途中,芦笛的角色远远小于拐杖的角色。诗,支撑我进行精神的远游和历险。事实上,我国诗史三千年,数以百万千万的诗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在业余中修炼,他们的正业不是写诗。诗的修养,也可称作诗教的修养。通过对当代、上古、中古、近代,世界诗歌作品的研习,启发和校正着自己的写作。诗,填补了我绝大部分的精神生活。它甚至催促我拓宽生活感受的领域,唆使我游历、沉思、冒险,探索思想荒芜的地域。多年来,失望、挫折、来自底层人生的磨难,都没有使我彻底颓废,能保持一个前行者的姿态,多亏了诗歌。是的,它不只是歌唱的芦笛,我已将它做成了助我前行的拐杖。我凭借它,上穷历史洪荒,下探幽谷林莽,独自走着自己的山径。逃离大大小小的圈子,远离高高低低的山头宗派,吹着自己的调子,虽不中时尚,但是我自己的,不管是“窟穴泥沙,或层巢木末”,完成着自己的《山栖志》,经历着自己的“炼狱”。宇宙之大,万籁难详,每一株小草,都有自己的花季和果实,那是属于它自己的一份欢乐。
  当停下来静静思考时,山还是过去的山,河还和过去一样流着,每块岩石似乎是在奔跑中忽然停下来的动物和人类,以诧异的神情面对我,仿佛在问:你是谁?当诗歌的拐杖伴我走到这里时,我也以诗的形式对古老的山谷发出诘问:你从何而来?属于哪个时代?
  其实这是诗歌回答不了的问题。但它却能领我步入陌生的路途,丰富了我的阅历。成全了我的人生。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这时候,我看见煤  我逆向寻找,走出石头的路  野兽们回头走掉,风迎头遇见更大的风  这时候,我看见煤  一种人世间光明的事物,为我指点迷途  那里的时间,呈现海底深处的蓝色  进或者退,取决于它找到自己之前是否  刚刚从一片叶脉上离开  直到生命在一眼矿井下再次升起  我在潮湿的巷道里仰视——  一家老小,命悬一线的一粒星星之火倒 影  一个微小的世界在地面上旋转  中间有工友,有煤,有蜂蜜和云
期刊
憨憨的兄弟  有一群来自农村的轮转工兄弟  在钻机,承担很多工作  轮转工兄弟平时言语不多  可干起活来力气绝不吝啬  像一只沙漠中负重的骆驼  默默奋力向前,不偷懒不图闲  轮转工兄弟就怕打出废品井  因为只要井一废就得重干  等于这个月没挣钱  而挣不下钱回家的日子艰难  想想也对不起在家操持的媳妇  对不起六十多还要下地的爹娘  轮转工兄弟最盼望的是过年  这时工程已完钻机放假  大伙儿掖好
期刊
一  供销社北巷与主街垂直的向阳街角垒了一砖高的烧火台,墙边立一风箱,风箱与烧火台间砌了堵矮墙遮蔽风箱,以免火星溅到风箱上。空地上栽了两榆木桩,桩上横架铁管,像单杠。  这是铁匠铺的原始招牌。  几个捣蛋鬼吊在铁管上,像蜘蛛吊在蛛网上晃悠。榆木桩上蹴着的鸟儿歪头看,间或“啁啾”一叫,嘲笑他们笨拙;也像鼓励,用劲拉啊。  永生坐在杌子上拉风箱鼓风,风“呼呼”吹,烧火台炭火熊熊烧,火炭埋着铁块,上扣陶
期刊
路上的风景  离开五台县城好一阵了,还不知道下一站要去哪里。转眼就要到原平,要上高速了,几个人还在游移,到底去哪里啊?有一搭无一搭的,你问我,我问你,却又都不急不躁,任凭车轮在那里飞转。这情形,让我想起王宝乐队演绎的《在路上》,一条路/遥远又漫长……大概此时去哪里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几位好友终于相约成行,这就够了。  最后还是决定去河曲。就这样,成就了我的第二次河曲之行。  第一次去河曲已是十年前
期刊
不朽的城墙  一  我不否认五女山的突兀和雄伟,也赞叹于它悬崖绝壁间流溢出的险峻和奇秀;但更让我倾心的,却是这人类文明遗留下来的千古智慧——人筑的城墙!  此刻,横在我面前的五女山人筑城墙,石面上层层“粘贴”的苔藓,呈斑驳的绒状植被形态,与石缝间蓬勃的野草构成了可以用“沧桑”和“厚重”来形容的景观带。  老实说,我并不具备考古的能力和水平。以数字叠加的方式,考量两千多年来这里究竟湮灭了世间多少的人
期刊
6月28日,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联合会、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全国委员会、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煤矿艺术节开幕式和文艺晚会《美丽新时代》在河北省开滦集团隆重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梁嘉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原副会长赵岸青,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主席张波,应急管理部机关党委副书记刘向东,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吕
期刊
心源阁——这是淮北女书法家张冰的书斋号。虽说我没细问个中原由,直觉可能是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意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
期刊
访 梅  拥挤的娇艳  开在湛蓝的天空中  探出脑袋  纯真在淡雅中成熟  一夜之间被春风吹醒  睁开了惺忪的眼  深情里,激情中  一瓣花吟咏一朝太平盛世  抖开漫天的白,粉红的媚  是春天的豪华  盛开是热烈的,梦  在阳光里,爱情一样甜蜜  拖着长长的余韵  拥你入怀,温暖直抵心底  一滴露,几瓣春,养几根骨  天地空寂  仍有花魂如歌  梨花开了  如漫天飞舞的雪花  簇拥漫山遍野。时光如
期刊
一  爹从西屋出来,嘴上叼着半截烟,左手提着两只沾着煤渣的老皮靴,右手提着弥漫着霉味的工作服。爹把他的这些老行头摆在天井里,摊开,让太阳晒。  娘默默地给爹收拾好了行李。行李简单,一床被褥,卷成筒,塞进编织袋,立在门口。我掂了掂,不沉。  我说,这么轻,到冬天不冷?  爹说,宿舍里有大铁炉子,炭又不花钱,可劲儿烧,暖和着哩!  爹在门口蹲下,从兜里摸出一盒烟,抽出一根,叼在嘴上,又摸出一盒火柴,捏
期刊
刘庆邦在长篇小说《红煤》“后记”中写道:我把人物的舞台放在煤矿,因为我对这个领域的生活比较熟悉。我一直认为,煤矿的现实就是中国的现实,而且是更深刻的现实。  如果说,刘庆邦用充满酷烈和温情的笔触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矿工形象,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愉悦和审美体验,给读者营建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煤矿世界,那么,在这个艺术化的煤矿世界,刘庆邦用采掘巷道的方法在地层深处不断开掘,在“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