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三年级学生“起点”写作好比婴儿学走路,同样会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刚刚接触作文的学生,一听到“作文”两字,不是抓脑袋,就是托腮帮,不知如何下笔,脑子一片空白,认为没什么可写,不知该怎么写。在作文教学中,有时老师说得口干舌燥了,文章也几乎描述出来了,以为这下子总会写了吧。但一经批改,老师大跌眼镜,学生的作文照样一塌糊涂,丝毫进展都没有。怎么办呢?据教育家魏书生所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多种途径,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激发学生的乐写兴趣。现在我就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乐写作文吧。
一、培养学生“玩、说、写”的爱好
在教学作文时,我会激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活动生活。在教学《有趣的活动》作文时,我把作文教学融入活动课之中,活动课中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贴鼻子、吃饼干、老鹰抓小鸡、跳绳、丢沙包、捉迷藏、吹泡泡、贴鼻子、吃饼干等,由学生自愿地选择活动项目参加玩。然后组织学生讲述自己与同伴玩的经过。由于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自然能说会道,我就引导他们用“先……接着……然后……再……”这样的句式来把游戏的过程说清楚、说具体。比如,有学生说:“我喜欢老鹰捉小鸡,既简单,又有趣。先挑选扮演角色,接着……”有的说:“我喜欢跳绳,先采用石头、剪刀、布来取决摇绳的同学,接着……”也有的说:“我喜欢丢沙包……”等。学生们各抒己见。此时,我就要求学生分小组同心协力用书面语言来表达他们那满脑子的活动情境和愉快的心情。
二、培养学生“赏、集、美”相结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寓审美于语文教学之中,往往能让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潜移黙化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幅美的画卷,培养学生赏美。教师应透过写景、状物的美,引导学生融入作者所营造的氛围中,把祖国的古代建筑、大地、江河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效应。如在教学《赵州桥》时先让学生找出写赵州桥美观的语句,反复朗读,再展示精美的图案,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姿态万千的龙写活的,而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在欣赏美的同时,我还注意教学生懂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要求他们收藏美,把学过的、读过的优美的词和句子抄在一本笔记本上,汇成词句集锦,弄清其意义和用法,逐步掌握,学以致用。通过日积月累,学生们的词库和句库就形成了。那么写起作文來就有了好词、靓句可写。谁不愿意表现一下自己呢?有了展示的机会,当然乐写不疲啦。
三、训练学生观察、说写的习惯
广泛细致的观察,可以丰富见闻,开阔视野。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由近而远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当然,在引导学生观察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扩大观察范围,对有形的景与物,活动的人与事,抽象的情与理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力求考虑的周到全面;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培养灵活的观察方法,兼顾形与神、主与次、点与面、表与里、实与虚、此与彼、因与果等双刃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积累新鲜活泼的素材。另外,在训练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还要注重利用学生的口头语来进行写作。由于初学写作的学生还处在书面语落后于口头语言阶段。因此,在教学《美丽的……》如校园、公园、果园、家乡等景物作文时,我带领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各种园子,并根据不同园子的地形、设计来指导他们不同的观察方法。比如果园、花园可用方位法,家乡可用由远到近法、由近到远法,校园可用先中间后两边等。还要求他们做好观察笔记。然后组织学生把观察的过程中所看到美丽景物的特点进行口头阐述。最后用文字照样子描写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写作文的的兴趣和干劲就来了。
四、训练学生“读、仿”相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杜甫的读书格言中领悟到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的文章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写作方面的范例,而小学生学写作文是由模仿向创作过渡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续、巩固与发展。要熟练仿写,光靠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我就寓作文于阅读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写作文。如文章中的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生动准确、平实连贯等写作特点,总分总、由外及内、由远到近的写作方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教《翠鸟》一课,我先让学生弄清作者的写作方法:课文先描写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再写翠鸟的捕食生活。课后要求学生仿照这一课的写法,写一篇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如我喜欢的燕子、公鸡、白兔等。这样仿照写出来的作文效果很好。对于作文中写景、状物、记人的好片段都让学生模仿,不但及时巩固了阅读教学,而且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组织方式,形成布局谋篇的作文方法,为学生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五、学生修改、评价作文
“自己改作文?真不可思议。”有的学生说。也有些学生问:“改作文是老师的工作,我怎么会呢?如果会,我不就能当老师了吗?”问得好!我就是要学生也来当个“小老师”。平时要求学生完成了作文后反复读。不读不知道,一读问题多多,像作文的错别字、漏字、语句不通顺、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等等。经过学生自己的反复读、反复改,那作文的评语不就多了“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标点使用正确”等好评的字样了吗?然后再让学生考虑几个问题:一是中心是否明确。二是内容是否符合要求。三是用词是否恰当。通过学生的一番努力修改,再组织小组评价,交流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不断进步。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了。
教学写作的方法、模式多种多样。这些是我在教坛上多年来对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但是写作“天才”并非一朝一夕可造就的,而是要循序渐进,长期训练。我相信学生只要养成了乐写、爱写的习惯,就一定能造就“天才”。
一、培养学生“玩、说、写”的爱好
在教学作文时,我会激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活动生活。在教学《有趣的活动》作文时,我把作文教学融入活动课之中,活动课中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贴鼻子、吃饼干、老鹰抓小鸡、跳绳、丢沙包、捉迷藏、吹泡泡、贴鼻子、吃饼干等,由学生自愿地选择活动项目参加玩。然后组织学生讲述自己与同伴玩的经过。由于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自然能说会道,我就引导他们用“先……接着……然后……再……”这样的句式来把游戏的过程说清楚、说具体。比如,有学生说:“我喜欢老鹰捉小鸡,既简单,又有趣。先挑选扮演角色,接着……”有的说:“我喜欢跳绳,先采用石头、剪刀、布来取决摇绳的同学,接着……”也有的说:“我喜欢丢沙包……”等。学生们各抒己见。此时,我就要求学生分小组同心协力用书面语言来表达他们那满脑子的活动情境和愉快的心情。
二、培养学生“赏、集、美”相结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寓审美于语文教学之中,往往能让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潜移黙化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幅美的画卷,培养学生赏美。教师应透过写景、状物的美,引导学生融入作者所营造的氛围中,把祖国的古代建筑、大地、江河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效应。如在教学《赵州桥》时先让学生找出写赵州桥美观的语句,反复朗读,再展示精美的图案,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姿态万千的龙写活的,而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在欣赏美的同时,我还注意教学生懂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要求他们收藏美,把学过的、读过的优美的词和句子抄在一本笔记本上,汇成词句集锦,弄清其意义和用法,逐步掌握,学以致用。通过日积月累,学生们的词库和句库就形成了。那么写起作文來就有了好词、靓句可写。谁不愿意表现一下自己呢?有了展示的机会,当然乐写不疲啦。
三、训练学生观察、说写的习惯
广泛细致的观察,可以丰富见闻,开阔视野。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由近而远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当然,在引导学生观察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扩大观察范围,对有形的景与物,活动的人与事,抽象的情与理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力求考虑的周到全面;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培养灵活的观察方法,兼顾形与神、主与次、点与面、表与里、实与虚、此与彼、因与果等双刃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积累新鲜活泼的素材。另外,在训练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还要注重利用学生的口头语来进行写作。由于初学写作的学生还处在书面语落后于口头语言阶段。因此,在教学《美丽的……》如校园、公园、果园、家乡等景物作文时,我带领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各种园子,并根据不同园子的地形、设计来指导他们不同的观察方法。比如果园、花园可用方位法,家乡可用由远到近法、由近到远法,校园可用先中间后两边等。还要求他们做好观察笔记。然后组织学生把观察的过程中所看到美丽景物的特点进行口头阐述。最后用文字照样子描写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写作文的的兴趣和干劲就来了。
四、训练学生“读、仿”相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杜甫的读书格言中领悟到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的文章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写作方面的范例,而小学生学写作文是由模仿向创作过渡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续、巩固与发展。要熟练仿写,光靠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我就寓作文于阅读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写作文。如文章中的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生动准确、平实连贯等写作特点,总分总、由外及内、由远到近的写作方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教《翠鸟》一课,我先让学生弄清作者的写作方法:课文先描写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再写翠鸟的捕食生活。课后要求学生仿照这一课的写法,写一篇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如我喜欢的燕子、公鸡、白兔等。这样仿照写出来的作文效果很好。对于作文中写景、状物、记人的好片段都让学生模仿,不但及时巩固了阅读教学,而且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组织方式,形成布局谋篇的作文方法,为学生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五、学生修改、评价作文
“自己改作文?真不可思议。”有的学生说。也有些学生问:“改作文是老师的工作,我怎么会呢?如果会,我不就能当老师了吗?”问得好!我就是要学生也来当个“小老师”。平时要求学生完成了作文后反复读。不读不知道,一读问题多多,像作文的错别字、漏字、语句不通顺、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等等。经过学生自己的反复读、反复改,那作文的评语不就多了“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标点使用正确”等好评的字样了吗?然后再让学生考虑几个问题:一是中心是否明确。二是内容是否符合要求。三是用词是否恰当。通过学生的一番努力修改,再组织小组评价,交流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不断进步。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了。
教学写作的方法、模式多种多样。这些是我在教坛上多年来对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但是写作“天才”并非一朝一夕可造就的,而是要循序渐进,长期训练。我相信学生只要养成了乐写、爱写的习惯,就一定能造就“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