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比分析解读李唐《万壑松风图》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h1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山水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朝历代的大师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一幅幅传统经典作品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宝贵资料,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北宋山水,具有十分宝贵的学习价值,通过对这幅作品的临摹学习,不仅了解了李唐的绘画道路与绘画风格,掌握了笔墨技巧,还让我对这幅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爱上这幅作品,同时也意识到了临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我们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有三张图,一张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一张是郭熙的《早春图》,还有就是我现在要分析的李唐的《万壑松风图》。这三张画之所以被称为镇馆之宝,是因为它是北宋开过前期、中期、后期的三张断代的画,大概相隔都是半个世纪左右。因为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大概是在公元1000年,或者是1000-1024年,郭熙的《早春图》完成于1072年,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它有很确定的年代是1124年,是宋徽宗时期的画。北宋再过三年,也就是1127年就亡国了。北宋这三幅伟大的山水作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一点中峰鼎力的感觉,都是把山放在正中央,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但是这三张画也是有区别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强调的是行旅的部分,《早春图》里也有13个人物出现,而《万壑松风图》里没有人,它就变成大自然里面的一片松风,所谓的松风就是松树被风吹过之后形成的松涛,松树的针叶被风出起来好像海涛的声音,这个也许很少有人听到过。万壑是山最凹下去的部分,这种地方一旦下过一场雨之后,整个峡谷里面全是水,而且流速很快,这个时候就可以听到水声,和松树的松涛声,全部表现的是大自然。所以我认为李唐在这里没有用人,而是用了大自然自己跟声音的对话,我觉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画法,好像还原到自然地美。
  这里面有一个隐藏的原因,那就是宋徽宗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大画家,所以他非常重视在画里面怎么样去完成一种诗意性,因此他会希望画家除了手的技巧能力很好以外,同时是一个有思想、有品位、懂得文学的人,所以他下笔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不同的感觉,比如我们在画面里放大一个部分就是水声,我认为这是在溪谷里,水碰撞石头溅起来的浪花和泡沫,是在前两张作品里看不到的,这样的画给我的感觉是好像刚下过一阵雨,而且是一阵暴雨。画家试图借着留白的线条,传达出水的力量和声音,因为水冲刷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周围的石头完全没有土壤。这里可以对比郭熙的《早春图》,此图中的山石都是肉肉的,它像是土壤,而《万壑松风图》里的石头并没有土壤,因为它土壤的部分一定被水流冲走了。水的流速很快,剩下的是石头的骨骼,没有柔软的部分,都是很刚硬的,剩下的也是大石块,小石块也没有出现在画面里。所以我认为表现的很好的是石头和水的关系,可以形容为“中流砥柱”,“砥”这个字形容石头很扎实顽强,不会被冲垮,所以李唐这个美就跟前面的两个画家很不一样了。
  《早春图》美在它的柔软表达了一种早春的喜悦,《溪山行旅图》美在它的庄嚴,《万壑松风图》则美在它似乎在面临北宋亡国前的一个最大的悲痛,这种悲痛表现在画面里则是紧紧扒在那里的生命力,这从松树的树根可以看出。它似鹰的爪子,强劲有力,努力的扎在石缝里面去生长。如果它的根不够深,它是没有办法站起来的这里面表现的生命力是非常动人的。松树林非常美的一部分,前文也有提到,就是是松针,可惜的是原本松针上面染了很多的石绿和石青,颜色是一片的翠绿。然而这张画现在斑驳跟褪色的很厉害,所以现在比较暗,都是墨的底子。其实本来是这些松针有一种春天转入夏天的绿,配合着水声音,构成的松涛和万壑的急流在峡谷里震荡的感觉,因此它才会有一个画面的大气度。所以北宋的三张画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去欣赏:就是都建立起自己一种庄严宇宙的感觉。
  顺着松树往上欣赏,就是最主要的山峰,还是保持了范宽《溪山行旅图》主峰放在正中央的感觉。而这张画很特别的一点是云的画法,这里的白云是一堆一堆的,看起来很厚重。对比郭熙的《早春图》里面的云,是薄薄的,是一种雾状的,透明流动的感觉,所以早春的云和现在这种云春末夏初的云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雷阵雨前或后,山谷里会堆积呈团状的很厚的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北宋的画家是如何去观察大自然中云气的变化,用留白的方法做出云在流动的感觉。这里的云也跟下面流淌的水是有关系的,是配合的。因为云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雨,形成汹涌澎湃的感受,俗话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正是此意。
  李唐在历史上创造了一个重要的皴法叫做斧劈皴,很好的表现出石头的质感和肌理,更加显示出石头的刚硬。范宽《溪山行旅图》用的是雨点皴,郭熙《早春图》中是卷云皴,李唐用的斧劈皴,更好地表现了火成岩的坚硬,这种是特别立体的,没有土壤的质感,很像人的骨头。用笔是用干笔杀出来的,这就构成了山石一块一块的结构,所以这不是画出来的,是擦出来的。
  李唐在中国绘画史中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由于他活的很久,所以他跨北宋和南宋。俗话说:画如其人。他在这张画里也变现出了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北宋亡国后逃到南方,他也变成了南宋开国最早的画家。日本学者铃木敬做过很多李唐的研究:李唐可能活到了90岁,所以说李唐是一个高寿的画家,也正好是北宋过渡到南宋最重要的画家。所以继续往上浏览画面,可以观察到,除了中央的大山,他旁边画了一些比较细、尖、秀气的山峰,这就又透漏出一丝南宋绘画风格。宋徽宗是影响绘画史中很重要的一个人,因为他希望画家不要只是在画画,不要认为把画画满才算是好画,要懂得留白。从这张画里望远山,有一种空灵的审美感受。李唐也正是创造了这种细长山峰的人,在现实不太容易看到,这说明李唐他创作这个作品时心中有意境,有诗意的追求,有了空才有了灵气。这样的画风影响了南宋马远夏圭等画家。
  最后我们注意到李唐的题字:皇宋宣和甲辰年河阳李唐笔。对比北宋其他两张名作,范宽是把名字藏在里面的,郭熙题字开始有了年代和早春的题目和落款,也是很小的。可是李唐把落款放在了远处的一座山上,这说明在这150年当中,中国的画家由工匠变成了画家,因为画家有了一个被尊重的部分,而工匠是没有的,所以范宽题字显示出来他可能还是工匠,而李唐可以说是宋徽宗朝廷里的首席画家了,体现了他的一种自信,所以就把名字放在整个山峰上。所以这张画1124年也算是一系列北宋画的一个最后的句点。
  临摹作为山水画学习的方法之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南齐谢赫便提出了“传移模写”,临摹传统经典作品是我们学习山水画技法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学习山水画的一条捷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临摹来掌握传统的技法与程式,并通过前人的经验来探究中国画的本质,继续提高我们的审美眼光。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论述了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在具备这些能力前提下,政治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政治;创新能力  在技术革命的新时代,我们应该迎接挑战。而发展综合国力,抢占人才为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在教学中彰显重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原本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扎实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知识和技能。但教学改革在发展在前进。教育目的也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基本功能已转变为
期刊
摘 要:网络发展带来了种种便利,同时也带了种种的难题,高校离不开网络,学生的工作学习也离不开网络,然而网络却出现了种种的异化,对网络的需求转变为了网瘾。各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教育管理制度,完善心理援助机制,丰富人文关怀内涵,预防和解除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身心和谐。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形成原因;戒除对策  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告诉发展的网络社会在为人们带来种种方便之余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小学的音乐考核教育评价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的教育评价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科学的音乐教育考核机制有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要不断创新考核制度,不断地为考核制度注入新鲜的元素,从而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实验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上学期期末,作为《优化小学音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其评价语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本文拟从课堂教学评价出发,揭示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改善教学评价语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评价;小学语文;评价语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概念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
期刊
深秋的一天午后,一位衣着整齐的老人在城外的斜坡上漫步。看起来是散完步准备回家了;他穿着一双过时的带银扣的鞋子,上面布满了灰尘。腋下夹着一条细长的金头藤手杖。面色平静而祥和,时而瞅瞅周围的风景,时而望望面前山下静卧在落日余晖中的城市。他满头金发。奇怪的是他的眼睛仍然黑亮,就像已逝去的青春韶华都藏在他的眼中。- 他看起来像一个异乡人;来我行人很少有向他打招呼,虽然他们常常情不自禁看着老人的严肃眼睛。最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个领域都蓬勃发展,各个学科都在不断完善进步,在原有发展基础上又衍生出相应的交叉学科,材料化学便是如此。材料化学是从现代材料学、化学和化工等工程当中取其精华交叉而成。材料化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各学科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对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材料化学的发展也在不断深入,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的生产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材料化学;生活应用;
期刊
我记忆中最初的家是一片辽阔怡人的草地,和一个清澈见底的池塘。越过一侧的篱笆,我们能看见一片耕地;从一侧的大门过去可看见主人的房子坐落路边。小时候,我还不能吃草,只能吃妈妈的奶。白天,我跟在妈妈左右,晚上,我依偎在她身边。天热了,我们常躲在池塘边的树荫下;天冷了,我们就呆在杉树林边的马棚里,那里温暖又舒适。  草地里除了我还有另外六匹小马驹,他们年龄比我大。我常和他们一起奔跑,很有趣。我们常常绕着草
期刊
摘 要:论语·述而中提到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各个论语版本中都有所注解,首先,我查阅了何晏与朱熹的注解,并用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翻译与解析。  志于道—何晏《论语集解》:“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我个人理解为,志是仰慕的意思,道不能够身体力行,所以只能仰慕它。朱熹《四书集注》:“志者,心之昕之之谓。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知此而心必之焉,则所适者正.而无他歧之惑
期刊
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提出“会认、会写”两种要求,遵循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减轻一年级学生的写字负担,有利于调动一年级学生的识字积极性。但新课程要求的识字量大且集中在低年级阶段,快记快忘,读写分离等给学生的熟记生字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作为一年级启蒙语文教师,识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孩子们的识字兴趣,传授科学的识字方法
期刊
很多的家长都会有相同的感受:大部分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可真到了初一以后,总感觉课进行的太快,而且也不如小学老师讲得那么生动形象,一学期下来,孩子的学习成绩退步很大。实际上,初中与小学相比,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起了很大变化,这就对孩子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改变认识,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顺利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一、小学与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