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中国经济会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中国自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在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年均经济增长8—10%的成就。中国领导人根据过去的发展经验,制定了较高的、可行的经济目标。这一发展目标比西欧、美国过去的速度都高,这些国家在一个世纪里GDP的增长速度接近3—4%。二战以后,法国和德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5%。中国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工业化国家当时的发展速度。
  中国能够保持高速增长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结构转变导致增长速度的提高。中国各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制造业、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的4—5倍。即便各产业没有生产率的提高,只须将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重新配置,就可以实现增长目标的30%。
  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能够达到多少?如果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以平均5%的速度提高,人均收入就能以5%的速度增长。我认为这是可以实现的。中国正在教育方面投入巨资,投资于人力资本。中国小学的毛入学率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中学入学率是日本、美国、英国或法国的80%,过去10—15年,这一入学率增长很快,在今后的10—15年将达到最大值;真正落后的是大学的入学率,在该年龄段的入学率只有6—7%,而韩国为50%,美国和英国为40—50%。但中国正越来越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资力度,入学率在今后的20—30年会有很大的提高,并达到峰值。韩国、美国在20年前的入学率只是现在的一半,经过了20年,入学率提高了一倍。中国同样如此,大学入学率至少可以从7%提高到14%,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甚至可以达到30—40%。中国还大力鼓励学生到国外留学,我的研究生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人。从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教育水平的提高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即受教育的人越多,生产率越高,因为有技术的劳动力的回报较高。如果仅仅看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推论每年增长6—7%,考虑到产业间(劳动力)的转移,各个部门有5%的增长率就够了。这就是我自信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由于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而人力资本作为产业的主要投入,中国产业可以实现高速增长。中国增长的目标可以实现,我预测人均收入的增长接近8—10%。
  三是中国的经济能够保持稳定。有人怀疑中国的经济能否保持稳定,他们认为中国有大量的低效率的国有部门(国有企业),它们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我不这样看。25年前,这些低效率的国有部门甚至更大,但中国仍努力做到了增长。中国领导人所采取的战略是加快发展高效率的市场经济部门,而逐步淘汰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另一个问题是巨额的债务,10年前,在政府的干预下,由于银行对于国有亏损企业的大量补贴,产生了许多不良资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效率的部门的逐步增加,就会慢慢减少不良资产。政策要逐步转变,如果政府要关闭所有亏损和濒临破产的企业,把大量的工人推向劳动力市场,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
  四是科技进步的作用。中国不像美国拥有许多前沿的科学技术,虽然中国一些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拥有自主开发的技术,但其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与美国、西欧、日本在现有技术方面的合作。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采用了现有技术而不是发明新的技术。中国在某些前沿科技研究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如令人激动的、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生物科学的干细胞研究。我不否认中国在某些领域能够领先,但不是所有的前沿科技。到2025年或2030年之前,中国有望在化学和各种工程方面进入全球的前沿领域。我在这里不是说要拥有受过良好培训的人才,而是要有把这些培训成果转化为最先进的、高效的科技的生产企业。人才是前提,但仅仅有人才并不能创造出相应水平的产业。无论有多聪明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还要通过多次生产实践才能把技术变为现实,而企业则提供了这一场所。有许多技术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只能通过从事有关工作来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只能靠学生和导师直接的密切接触才能学到。以美国为例,在“二战”前大多数诺贝尔物理奖为欧洲的科学家所获得,尽管美国在高等教育的投入高于欧洲,能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美国科学家还是凤毛麟角。后来,美国派出了许多博士生到德国、法国和英国向顶尖的科学家学习,然后回到美国。德国和意大利一些反对法西斯制度的一流的科学家来到美国,并成为导师。意大利的大物理学家费米被法西斯赶出来跑到美国,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一道为美国培养人才。这些移民到美国的大科学家为之培养了整整一代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战后,美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但我并不是说这是一条“铁律”,中国也要如此,学生也会超过老师,中国自己能够找到一条超越发展的道路。(作者系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199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刘源编译)
其他文献
2004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此项规定自2004年7月1日起执行,由此拉开了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序幕,也标志着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改革正式启动。  从一年多来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情况看,就辽宁省而言,据统计,截至2005年12月31日,辽宁省经国税部门认定符合退税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共26391户(其中:装备制造业14097户、冶
期刊
(一)    2005年全球经济继续回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国际、国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不断扩大,为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纺织产业格局调整,使产业竞争加剧并趋于复杂化。  1.贸易摩擦加剧。2005年纺织品配额体制如期终结,但数量限制并未随之取消。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产生的贸易摩擦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尽管中欧、中美就部分纺织品
期刊
2005年我国水泥工业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我国水泥工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水泥工业运行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产量增速回落,投资趋于理性  2005年水泥产量10.60亿吨,比2004年增长9.3%,增速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下降5.1%,施工项目减少116个,新开工项目
期刊
据本刊记者报道,2月2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党风廉政工作会,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朱之鑫主持,他传达了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  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凯同志讲了话。他指出,国家发改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全委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各單位的“一把手”和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对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强调了三点。一、深刻认识新的
期刊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组  2006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涨幅继续减小,价格变化的结构格局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预计第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资源价格改革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影响将逐渐显现。    一、第一季度价格变化情况    1-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2%,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6个百分点。从各月居民消费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等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已经成为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分散生产者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效衔接的中介,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主要形式。山西省稷山县的实践证明,农民经纪人是引导千家万户农民走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的一座金桥。    一、稷山县农民经纪人协会的发展过程    稷山,稷王教民稼穑之地,土地肥沃,五谷丰登,是中华农业文明发祥地。自古以来,这里
期刊
实现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再生金属当仁不让。在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一系列的优惠与扶持政策正在制定,展现在我国再生金属行业面前的似乎是一片光明,但行业发展需要优惠政策,不适当的优惠与宽松可能会适得其反。    一、 天价的国外废料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再生金属产业形成,由于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国内废料资源的大规模回收尚待时日,在产业的过渡时期,国外资源一直起着重要作用。2
期刊
随着石化装置和冶金装置向大型化发展,对空分设备的要求也趋于大型化。近年来国家发改委组织力量,以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肥改造项目为国产化依托工程,进行4万等级大型空分设备攻关和开发,并利用国债资金支持开封空分设备制造业厂等制造企业进行技术改造。2005年该套国产4万空分设备一次开车成功并稳定运行,专家和业内人士一致给予好评,认为该套空分设备设计合理、技术先进,结束了大型空分设备市场一直由国外
期刊
一、当前物价形势的基本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经济保持9.9%的增长速度,CPI与2004年相比上涨1.8%,2005年全年经济总体上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但从其它价格指数来看,除居住价格保持近三年较高位置外,其余价格指数都在逐步走低,其中包括GDP平减指数呈下降趋势,人们对通货紧缩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  在分项消费价格指数中,居住价格指数2005年与2004
期刊
一、先进集体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  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  国家发展改革委人事司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物资储备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直属机关党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离退休干部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认证中心  中国计划出版社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  河北省发展改革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