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于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大力推行“工作室制”,近年来成为职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已得到社会认可,对“工作室制”进行的探索、改革和完善也一直没有停顿。本文从视觉传播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工作室制”的实践中捋顺总结出一些可行的经验和形式,便于持续跟进有效的拓展与改革。同时也凸显了工作中的问题与难点,期冀在多方合力支持下迎刃而解。
关键词:工作室制;教学探索;视传专业
“工作室制”可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德国魏玛包豪斯学院的“工作坊”,其坚持理论与实践同步、知识与技术并重的教学理念至今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整整一百年过去,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大方向没有变,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的工作平台和社会职业需求在拓宽,因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被赋予崭新的内涵、以生机盎然的态势在不断探索、研究、实践、改革与完善中显现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一、视觉传播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工作室制”的现实意义
作为培养视觉传播艺术设计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固守传统课堂教学的“纸上谈兵”是不明智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以点带面、逐渐铺开是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态势,虽然仅仅实施数年,但是不断的自我修复和完善已显现出其不争的现实成果与长远意义。
1、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往年的校企合作基本浮于表面,学校按企业的条件培养学生,企业派人来校要人。这样的合作模式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谈不上促进校企共同发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则在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或企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教学与企业齐驾并驱。工作室接到企业实际设计项目的同时,也作为社会服务角色深入了解社会对专业、对设计人才的深层次要求;學生不再是市场的旁观者,而在担负真实设计项目的同时也生成一种不可懈怠的社会责任感。
2、利于开放和发展教育教学环境 将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转变为面向视传设计实践的全面开放的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课程知识为基础,专业技术应用为依托,创新意识为核心,教师和企业为引导,真实项目或实际任务为驱动,把教师、学生、企业以及校企各级管理层面都调动起来,形成一个生动的开放的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
3、利于企业和市场越来越注重的原创设计 近年的广告设计借助互联网和电子终端的传播趋于原创性发展势头,企业和市场越来越注重原创设计,如广告招贴和微信推文,经常呈现使用原创插画来表达文字内容的现象。手绘插画正是视传设计专业学生们的创作强项,工作室所接到的许多设计单,都是企事业单位特别要求原创力度较大的设计,学生们有用武之地,用户也乐得其所。可以预见,视觉传播设计与艺术专业原创设计的春天已经到来。
二、视觉传播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的教学探索与改革
1、“工作室制”教学改革模式
学生在入学后的第1、2学期内,由工作室老成员招募进入工作室。新成员白天按学院安排的专业课程进行基础能力培训,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绘图基础软件PS、AI等等,晚上则由老成员对他们进行软件进阶能力培训。这样的进程能够确保新成员在一个月时间内熟练掌握软件的60%,学习成效明显提升。进入第3、4学期时,新成员开始接触一些导入的实际设计项目,由创业导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成员带领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到第5、6学期,工作室的新成员基本趋于成熟,大多数人在参与3到4个项目的历练之后,各方面都得到质的飞跃。
“大浪淘沙勇者胜”,笑看设计论英雄。“工作室制”把教学做优了,把学生做高了,把专业做精了,把市场做活了。
2、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有一套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参与人员的遴选和较为合理的奖惩制度。首当其冲要筛选的是两类人才,一是真正对视传设计专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二是思维缜密,综合能力强,踏实肯干,胆大细心的学生。
(1)双向式选择人才 工作室负责人组织创业导师与企业专家对一年级新生报名者进行专业问答及筛选;为期一个月的试用期后,合格者正式被录用为工作室成员。工作室分有创意组、媒体组、设计组、策划组等不同团队,各组的组长对新成员进行专业考核,并负责带领其参与各项设计活动。优胜劣汰的制度使工作室始终保持虚心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势头。
(2)师徒制培养人才 进入设计竞争有两个节点,一要有专业绘画的原创能力,二要有能吃苦、打硬仗的敬业精神。凡具备这两点优势的学生不一定要求
其按部就班参加循序渐进式学习,可以“师徒制”——由导师在实战中助其快速成长。因为接到很多原创性较高的设计项目,导师根据项目的特性,结合学生个体的强项与兴趣点所在,将设计流程拆分成若干个小任务分派;若同时进行多个项目,导师便由经验较丰富的学生报名竞争承担项目组长。项目组长有权安排学习成长中的其他成员参予到各自的任务当中。
三、难点与问题
1、基础课程学习与市场项目执行的时间产生冲突
目前“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并未与学院常规基础教学真正融为一体,导致学生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晚上加班加点才能完成设计项目的任务实践,长此以往难免有时会顾此失彼。创业导师有时需要带学生外出与客户洽谈沟通设计意图,在时间上也与日常的理论教学产生冲突。
2、对创业导师的市场经验和奉献精神要求极高
创业导师通常身兼数职,除了完成常规教学,还要积累一定的市场经验;既能独立承接业务,与客户商谈设计方案与策划,又能变身公司的AE角色或设计总监;他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以提高业务综合能力。因此,工作室导师要比其他教师付出更多的私人时间、空间和精力,也更应具有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学校需要这样过硬的“双师”素质的教师,社会呼唤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工匠”。然而,这样的人才凤毛麟角,太少了。
3、无法长期留住人才的工作室
创新创业学生团队在学校行政、资金保证下得以支撑,工作中的学生个人无需缴纳场地租金和水电费,学生在工作室实践中能够获得一定比例的设计费用,但并无稳定的收入。因此,工作室经历三年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长期留在工作室参与管理。工作室的学生法人每逢毕业季都要换届,不利于工作室自身长治久安的发展与稳定。
结语
通过近几年“工作室制”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已经看到了较为明显和突出的教学效果与社会效应。视觉传播艺术设计专业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易于满足企业的需要和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促进深度的校企合作。但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很多,应找到更合适、更精准、更双赢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继续发掘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方面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 徐玉娟.《艺术类高职院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0):09-10。
[2] 庞松鹤:《高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高教论坛,2013(4):89-90。
作者简介:张昊(1982.9-)女,汉族,安徽黟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艺术教育学。
王敏,1980-,女,汉族,云南,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专业相关研究。
关键词:工作室制;教学探索;视传专业
“工作室制”可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德国魏玛包豪斯学院的“工作坊”,其坚持理论与实践同步、知识与技术并重的教学理念至今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整整一百年过去,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大方向没有变,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的工作平台和社会职业需求在拓宽,因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被赋予崭新的内涵、以生机盎然的态势在不断探索、研究、实践、改革与完善中显现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一、视觉传播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工作室制”的现实意义
作为培养视觉传播艺术设计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固守传统课堂教学的“纸上谈兵”是不明智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以点带面、逐渐铺开是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态势,虽然仅仅实施数年,但是不断的自我修复和完善已显现出其不争的现实成果与长远意义。
1、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往年的校企合作基本浮于表面,学校按企业的条件培养学生,企业派人来校要人。这样的合作模式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谈不上促进校企共同发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则在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或企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教学与企业齐驾并驱。工作室接到企业实际设计项目的同时,也作为社会服务角色深入了解社会对专业、对设计人才的深层次要求;學生不再是市场的旁观者,而在担负真实设计项目的同时也生成一种不可懈怠的社会责任感。
2、利于开放和发展教育教学环境 将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转变为面向视传设计实践的全面开放的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课程知识为基础,专业技术应用为依托,创新意识为核心,教师和企业为引导,真实项目或实际任务为驱动,把教师、学生、企业以及校企各级管理层面都调动起来,形成一个生动的开放的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
3、利于企业和市场越来越注重的原创设计 近年的广告设计借助互联网和电子终端的传播趋于原创性发展势头,企业和市场越来越注重原创设计,如广告招贴和微信推文,经常呈现使用原创插画来表达文字内容的现象。手绘插画正是视传设计专业学生们的创作强项,工作室所接到的许多设计单,都是企事业单位特别要求原创力度较大的设计,学生们有用武之地,用户也乐得其所。可以预见,视觉传播设计与艺术专业原创设计的春天已经到来。
二、视觉传播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的教学探索与改革
1、“工作室制”教学改革模式
学生在入学后的第1、2学期内,由工作室老成员招募进入工作室。新成员白天按学院安排的专业课程进行基础能力培训,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绘图基础软件PS、AI等等,晚上则由老成员对他们进行软件进阶能力培训。这样的进程能够确保新成员在一个月时间内熟练掌握软件的60%,学习成效明显提升。进入第3、4学期时,新成员开始接触一些导入的实际设计项目,由创业导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成员带领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到第5、6学期,工作室的新成员基本趋于成熟,大多数人在参与3到4个项目的历练之后,各方面都得到质的飞跃。
“大浪淘沙勇者胜”,笑看设计论英雄。“工作室制”把教学做优了,把学生做高了,把专业做精了,把市场做活了。
2、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有一套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参与人员的遴选和较为合理的奖惩制度。首当其冲要筛选的是两类人才,一是真正对视传设计专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二是思维缜密,综合能力强,踏实肯干,胆大细心的学生。
(1)双向式选择人才 工作室负责人组织创业导师与企业专家对一年级新生报名者进行专业问答及筛选;为期一个月的试用期后,合格者正式被录用为工作室成员。工作室分有创意组、媒体组、设计组、策划组等不同团队,各组的组长对新成员进行专业考核,并负责带领其参与各项设计活动。优胜劣汰的制度使工作室始终保持虚心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势头。
(2)师徒制培养人才 进入设计竞争有两个节点,一要有专业绘画的原创能力,二要有能吃苦、打硬仗的敬业精神。凡具备这两点优势的学生不一定要求
其按部就班参加循序渐进式学习,可以“师徒制”——由导师在实战中助其快速成长。因为接到很多原创性较高的设计项目,导师根据项目的特性,结合学生个体的强项与兴趣点所在,将设计流程拆分成若干个小任务分派;若同时进行多个项目,导师便由经验较丰富的学生报名竞争承担项目组长。项目组长有权安排学习成长中的其他成员参予到各自的任务当中。
三、难点与问题
1、基础课程学习与市场项目执行的时间产生冲突
目前“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并未与学院常规基础教学真正融为一体,导致学生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晚上加班加点才能完成设计项目的任务实践,长此以往难免有时会顾此失彼。创业导师有时需要带学生外出与客户洽谈沟通设计意图,在时间上也与日常的理论教学产生冲突。
2、对创业导师的市场经验和奉献精神要求极高
创业导师通常身兼数职,除了完成常规教学,还要积累一定的市场经验;既能独立承接业务,与客户商谈设计方案与策划,又能变身公司的AE角色或设计总监;他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以提高业务综合能力。因此,工作室导师要比其他教师付出更多的私人时间、空间和精力,也更应具有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学校需要这样过硬的“双师”素质的教师,社会呼唤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工匠”。然而,这样的人才凤毛麟角,太少了。
3、无法长期留住人才的工作室
创新创业学生团队在学校行政、资金保证下得以支撑,工作中的学生个人无需缴纳场地租金和水电费,学生在工作室实践中能够获得一定比例的设计费用,但并无稳定的收入。因此,工作室经历三年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长期留在工作室参与管理。工作室的学生法人每逢毕业季都要换届,不利于工作室自身长治久安的发展与稳定。
结语
通过近几年“工作室制”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已经看到了较为明显和突出的教学效果与社会效应。视觉传播艺术设计专业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易于满足企业的需要和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促进深度的校企合作。但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很多,应找到更合适、更精准、更双赢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继续发掘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方面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 徐玉娟.《艺术类高职院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0):09-10。
[2] 庞松鹤:《高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高教论坛,2013(4):89-90。
作者简介:张昊(1982.9-)女,汉族,安徽黟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艺术教育学。
王敏,1980-,女,汉族,云南,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专业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