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日制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书必须是学生自己读,感受必须是学生自己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有所疑,有所感,这才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应该大胆地将这个艺术舞台还给学生,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有“趣”了。
关键词:提高 语文 课堂 教学 效益
《全日制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书必须是学生自己读,感受必须是学生自己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有所疑,有所感,这才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拙见。
一、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有一次,我在一堂作文训练课中,问同学们伤感的泪水是在什么情况下流的。同学们一下子讲了很多,如:考试失败的泪,朋友辞行的泪,被父母无端打骂的泪,亲人辞世的泪……当我准备让同学们准备讨论下一个问题时,有一个男同学突然大声地说:“老婆跟人走了的泪”。当时议论纷纷的课堂一下子寂静得连蚊子飞过的声音都能听见。我说了一句:“有同学说妈妈跟别人走了的泪”。顿时学生一阵大笑,那男生误以为是在嘲笑他,怒得满脸通红,看到这样子,我立刻向他解释道:“别误会,老师只不过偷换了概念,丝毫没有羞辱你的意思,千万别挂在心上。”听到这,他才点了点头,其他学生也笑了,大概是对这种朋友式的作法表示赞同吧!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就得到了缓和,同学们的回答也就越来越多了。
由此可见,老师在课堂上能否“猥自枉屈”与学生坦诚相待是课堂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营造充满情感的课堂。
1、教师要善于调动情感。
语文是一个充满情趣的学科。我们在语文课堂中也需要把这种情趣体现出来。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我在讲课时,运用情感节奏,将学生引入这样的情景氛围,“第一节由开追悼会写起,声音低沉缓慢,到‘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一段,声音抬高变强,略带悲愤;第二节写到烈士差不多要被人遺忘了,声音应有无限悲哀;第三节回忆与刘和珍交往,这是对过去的思念之情,略带低沉;第四节刘和珍被害的事实,情绪激动,语速加快,表现一种悲愤的感情”。正如朱自清先生说的:“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示范作用,而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又怎样引起学生的趣?所以,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我们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教学的热情和激情。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
2、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
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这个课堂中,上演的始终是充满情感的剧本。如李白的《行路难》,让人感受诗仙那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雄心,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让人看到了一位身残志坚的英雄,她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她积极乐观,坚强自信,笑对命运,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因此,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能触动灵魂的东西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要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起主导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为重点已多次指导学生作过训练,更何况分析人物就是提高对社会、对人的认识能力,而这种能力训练在学生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时刻进行着,这也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因而,在教本课时,我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活动,从中培养其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其间,学生分析、讨论,各抒已见,老师只对其回答做简单的评析与适度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深中肯綮、有的放矢地“精讲”,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魏书生说他很“懒”,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懒”,这正是为了把更为广阔的课堂空间让给学生,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唯有在主体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其素质才能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生活是语文应用的天地,鲜活的语言总是与鲜活的生活紧密相连。陆游所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也是强调语言学习离不开生活实践。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实践园地,使学生在其中学以致用,获得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应该大胆地将这个艺术舞台还给学生,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有“趣”了。
关键词:提高 语文 课堂 教学 效益
《全日制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书必须是学生自己读,感受必须是学生自己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有所疑,有所感,这才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拙见。
一、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有一次,我在一堂作文训练课中,问同学们伤感的泪水是在什么情况下流的。同学们一下子讲了很多,如:考试失败的泪,朋友辞行的泪,被父母无端打骂的泪,亲人辞世的泪……当我准备让同学们准备讨论下一个问题时,有一个男同学突然大声地说:“老婆跟人走了的泪”。当时议论纷纷的课堂一下子寂静得连蚊子飞过的声音都能听见。我说了一句:“有同学说妈妈跟别人走了的泪”。顿时学生一阵大笑,那男生误以为是在嘲笑他,怒得满脸通红,看到这样子,我立刻向他解释道:“别误会,老师只不过偷换了概念,丝毫没有羞辱你的意思,千万别挂在心上。”听到这,他才点了点头,其他学生也笑了,大概是对这种朋友式的作法表示赞同吧!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就得到了缓和,同学们的回答也就越来越多了。
由此可见,老师在课堂上能否“猥自枉屈”与学生坦诚相待是课堂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营造充满情感的课堂。
1、教师要善于调动情感。
语文是一个充满情趣的学科。我们在语文课堂中也需要把这种情趣体现出来。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我在讲课时,运用情感节奏,将学生引入这样的情景氛围,“第一节由开追悼会写起,声音低沉缓慢,到‘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一段,声音抬高变强,略带悲愤;第二节写到烈士差不多要被人遺忘了,声音应有无限悲哀;第三节回忆与刘和珍交往,这是对过去的思念之情,略带低沉;第四节刘和珍被害的事实,情绪激动,语速加快,表现一种悲愤的感情”。正如朱自清先生说的:“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示范作用,而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又怎样引起学生的趣?所以,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我们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教学的热情和激情。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
2、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
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这个课堂中,上演的始终是充满情感的剧本。如李白的《行路难》,让人感受诗仙那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雄心,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让人看到了一位身残志坚的英雄,她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她积极乐观,坚强自信,笑对命运,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因此,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能触动灵魂的东西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要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起主导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为重点已多次指导学生作过训练,更何况分析人物就是提高对社会、对人的认识能力,而这种能力训练在学生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时刻进行着,这也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因而,在教本课时,我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活动,从中培养其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其间,学生分析、讨论,各抒已见,老师只对其回答做简单的评析与适度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深中肯綮、有的放矢地“精讲”,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魏书生说他很“懒”,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懒”,这正是为了把更为广阔的课堂空间让给学生,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唯有在主体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其素质才能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生活是语文应用的天地,鲜活的语言总是与鲜活的生活紧密相连。陆游所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也是强调语言学习离不开生活实践。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实践园地,使学生在其中学以致用,获得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应该大胆地将这个艺术舞台还给学生,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