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制生动、鲜活的新闻节目,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可视性,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需承担的重要任务。本文试图从电视的本体语言入手,对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加强电视观念的途径做一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策略
电视新闻是电视记者向观众叙述事实、阐述理念的窗口,也是传递信息的物质材料,是以广电信号为载体的电视画面与声音的再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把握好这一特点,进一步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信息理论认为,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而不是事物的本身。电视声音与画面形象是同步的,这一方式和运动状态决定了其信息结构是立体的,是一种立体的场结构,是一种立体信息传播方式。在实际采制新闻中,加强电视观念,把握电视传媒立体信息传播特点,应从以下六个方面途径来实现:
一、注重画面语言的表现力。画面语言是电视的本体,是第一位的。
第一,从电视的传媒特点分析,电视与报纸、杂志、广播在物质基础、信息载体、传播符号、接受方式上根本不同的,也就是说,报纸、杂志是读的,广播是听的,电视是看的。所以,电视画面是电视传递信息的第一语言,是电视的本体。它包括字幕、色彩、光线、景别、角度、构图、运动等元素,这些元素或单独或相互配置撞击,都将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感官和心理流程。
第二,从电视新闻采制的过程分析,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电视记者除了发现新闻线索,明确主题思想,详细占有新闻材料,认真选择材料,还要花费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时间要用在片子结构的设想和情节、细节、场面、角度等的构思、安排上,而不同角度、不同方法,都离不开画面。所以,画面是反映新闻事实的基础,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基础。这就要求所有的电视新闻采制,必须亲临现场,深入采访。否则,就不可能拍到真实的原始画面,不能用镜头准确清楚地描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就不可能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电视新闻采制是一个需要记者经历新闻事实的过程,如果一个没有新闻现场画面或者缺乏典型形象的瞬间捕捉的电视新闻报道,没有记者参与,很难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
第三,从电视观众的视觉心理分析。视觉器官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观众看电视主要还是希望通过电视画面直接看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直接认识现实生活,由此进一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并希望通过电视画面获得一种仿佛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现场感、参与感。因此,画面是电视观众关注的焦点。第四,从画面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分析。电视节目通过画面把宏大的世界、色彩纷呈的生活,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观众随着画面一起走进现实、走进过去、走进未来。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应努力用画面语言说话。注重画面语言的表现力是电视节目的生命所在,也是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的根本。
二、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
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信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表现元素,如特技、字幕、图表、资料等以丰富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是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
新闻解说词的使用要做到声画合一。解说词在各类新闻中虽然不可缺少,也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闻解说词要以画面为基础,密切配合画面,充分表达画面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补充画面的事实,增强画面的表达效果,传达画面无法传达的信息。解说语言要大众化、口语化、短小精悍、高度概括,满足观众收看新闻节目时轻松随意的状态,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
三、重视同期声的运用。
同期声是指在拍摄画面的同时记录的人物或环境的声音,包括记者在现场报道、采访的语言,被采访对象向记者反映、提供情况的语言,以及新闻现场人与物所发出的声音,即现场声。同期声使观众不仅能观其形,还能同时闻其声,真正做到了视听立体感知的亲临现场、目睹事态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使人感受真切、灵动。同期声再现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是现场报道记者和观众的面对面交流,是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面对面交流。传播学理论认为,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是最佳传播方式。电视新闻声画同步的传播则如实向观众再现了人际交流的最佳方式,它缩短了观众与荧屏的距离,具有一种亲近感,也容易激发观众的认同与参与意识。
四、发挥电视现场纪实的优势
电视新闻要立足现场、突出现场,在现场报道上下足工夫、做足文章,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场声画的特殊表现力。从现场这个视角去报道新闻。新闻的现场报道对象绝大部分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任何新闻都有事态发生、发展或变动的现场,电视新闻的现场性是指记者必须到现场采访、拍摄,要把现场的情景、氛围传达给观众。记者在现场的聚焦点应该是人,新闻事实也总是围绕人展开的。摄像机要展示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情感,而人物行动又是在一定空间中,记者应立足现场,把新闻现场的环境、细节,以及现场各方面的反应等都展示在观众的面前,直接诉之于观众的视、听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五、用纪实的手法拍摄。
立足于现场,从现场的视角观察事态,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事实,跟踪拍摄、充分运用长镜头、故事化、情节化是最好的报道手法。譬如《地震灾区第一夜》,其成功之处,就是采用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五个小故事,向观众客观地报道了地震灾后第一夜的真实状况,突出现场的氛围,增强真实性和视觉冲击力。记者精心选择的小故事,非常感人也很有说服力。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抢拍到极具现场感的生动画面和同期声、背景声。这些迸射出光彩的好新闻,让人眼前一亮,充分体现出电视新闻记者具备的综合素质与敏锐的新闻眼光及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的形成。
六、激发观众的多层次参与。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现场采访,不仅仅是展现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面对面交流,把这一过程直接传播给观众,还能激发电视观众的参与感,调动他们接受采访、发表观点、见解的参与欲,使观众感到平等、亲切,增强观众的收视兴趣,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审美要求。因此,在电视新闻的采制过程中让观众多层次参与,是强化电视观念、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总之,当今各大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对竞争和挑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树立电视观念,发挥电视新闻最现代、快捷、全面、深刻的传播手段,和声画艺术最震撼人心的魅力,给电视观众传递大量最鲜活的信息和最好看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徐敬东等:《电视节目纵横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2]张晓锋:《电视编辑思维与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3]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策略
电视新闻是电视记者向观众叙述事实、阐述理念的窗口,也是传递信息的物质材料,是以广电信号为载体的电视画面与声音的再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把握好这一特点,进一步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信息理论认为,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而不是事物的本身。电视声音与画面形象是同步的,这一方式和运动状态决定了其信息结构是立体的,是一种立体的场结构,是一种立体信息传播方式。在实际采制新闻中,加强电视观念,把握电视传媒立体信息传播特点,应从以下六个方面途径来实现:
一、注重画面语言的表现力。画面语言是电视的本体,是第一位的。
第一,从电视的传媒特点分析,电视与报纸、杂志、广播在物质基础、信息载体、传播符号、接受方式上根本不同的,也就是说,报纸、杂志是读的,广播是听的,电视是看的。所以,电视画面是电视传递信息的第一语言,是电视的本体。它包括字幕、色彩、光线、景别、角度、构图、运动等元素,这些元素或单独或相互配置撞击,都将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感官和心理流程。
第二,从电视新闻采制的过程分析,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电视记者除了发现新闻线索,明确主题思想,详细占有新闻材料,认真选择材料,还要花费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时间要用在片子结构的设想和情节、细节、场面、角度等的构思、安排上,而不同角度、不同方法,都离不开画面。所以,画面是反映新闻事实的基础,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基础。这就要求所有的电视新闻采制,必须亲临现场,深入采访。否则,就不可能拍到真实的原始画面,不能用镜头准确清楚地描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就不可能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电视新闻采制是一个需要记者经历新闻事实的过程,如果一个没有新闻现场画面或者缺乏典型形象的瞬间捕捉的电视新闻报道,没有记者参与,很难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
第三,从电视观众的视觉心理分析。视觉器官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观众看电视主要还是希望通过电视画面直接看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直接认识现实生活,由此进一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并希望通过电视画面获得一种仿佛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现场感、参与感。因此,画面是电视观众关注的焦点。第四,从画面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分析。电视节目通过画面把宏大的世界、色彩纷呈的生活,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观众随着画面一起走进现实、走进过去、走进未来。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应努力用画面语言说话。注重画面语言的表现力是电视节目的生命所在,也是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的根本。
二、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
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信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表现元素,如特技、字幕、图表、资料等以丰富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是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
新闻解说词的使用要做到声画合一。解说词在各类新闻中虽然不可缺少,也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闻解说词要以画面为基础,密切配合画面,充分表达画面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补充画面的事实,增强画面的表达效果,传达画面无法传达的信息。解说语言要大众化、口语化、短小精悍、高度概括,满足观众收看新闻节目时轻松随意的状态,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
三、重视同期声的运用。
同期声是指在拍摄画面的同时记录的人物或环境的声音,包括记者在现场报道、采访的语言,被采访对象向记者反映、提供情况的语言,以及新闻现场人与物所发出的声音,即现场声。同期声使观众不仅能观其形,还能同时闻其声,真正做到了视听立体感知的亲临现场、目睹事态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使人感受真切、灵动。同期声再现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是现场报道记者和观众的面对面交流,是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面对面交流。传播学理论认为,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是最佳传播方式。电视新闻声画同步的传播则如实向观众再现了人际交流的最佳方式,它缩短了观众与荧屏的距离,具有一种亲近感,也容易激发观众的认同与参与意识。
四、发挥电视现场纪实的优势
电视新闻要立足现场、突出现场,在现场报道上下足工夫、做足文章,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场声画的特殊表现力。从现场这个视角去报道新闻。新闻的现场报道对象绝大部分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任何新闻都有事态发生、发展或变动的现场,电视新闻的现场性是指记者必须到现场采访、拍摄,要把现场的情景、氛围传达给观众。记者在现场的聚焦点应该是人,新闻事实也总是围绕人展开的。摄像机要展示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情感,而人物行动又是在一定空间中,记者应立足现场,把新闻现场的环境、细节,以及现场各方面的反应等都展示在观众的面前,直接诉之于观众的视、听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五、用纪实的手法拍摄。
立足于现场,从现场的视角观察事态,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事实,跟踪拍摄、充分运用长镜头、故事化、情节化是最好的报道手法。譬如《地震灾区第一夜》,其成功之处,就是采用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五个小故事,向观众客观地报道了地震灾后第一夜的真实状况,突出现场的氛围,增强真实性和视觉冲击力。记者精心选择的小故事,非常感人也很有说服力。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抢拍到极具现场感的生动画面和同期声、背景声。这些迸射出光彩的好新闻,让人眼前一亮,充分体现出电视新闻记者具备的综合素质与敏锐的新闻眼光及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的形成。
六、激发观众的多层次参与。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现场采访,不仅仅是展现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面对面交流,把这一过程直接传播给观众,还能激发电视观众的参与感,调动他们接受采访、发表观点、见解的参与欲,使观众感到平等、亲切,增强观众的收视兴趣,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审美要求。因此,在电视新闻的采制过程中让观众多层次参与,是强化电视观念、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总之,当今各大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对竞争和挑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树立电视观念,发挥电视新闻最现代、快捷、全面、深刻的传播手段,和声画艺术最震撼人心的魅力,给电视观众传递大量最鲜活的信息和最好看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徐敬东等:《电视节目纵横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2]张晓锋:《电视编辑思维与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3]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